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盛世重生之苓娘传 >

第83部分

盛世重生之苓娘传-第83部分

小说: 盛世重生之苓娘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外而来的压力会让一个势力为了生存而越发拧成一股绳,但当外来的压力消失,在它内部所产生的各种摩擦矛盾,只会越来越多,越演越烈。
    事情发生在江陵谢氏,但大丹凡是有些警醒的世家,都已经开始了一轮对族中势力的梳理。
    王磐见妻子面色也这样沉重,温声安慰她道:“蓉娘不必这样忧愁。岳父已经带了大量人手往吉县渡去,定能抽丝剥茧,查出真凶。”
    大娘露出温婉的笑容,但还是忍不住叹了一息:“爹爹今岁已经年五十一……”没了大郎,虽然二郎也已经十六岁,但二郎资质平平,在官场上走不了多远。谢熙和一脉是盛是衰,只能看三郎和四郎长大后表现如何。
    但谢丞公已经年纪不小,未必有精力再培养出一个像大郎那么出色的孩子。
    气氛有些沉重的时候,两人的女儿王倩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立刻带来了一股欢乐活泼的气息。这孩子已经四岁,穿一身鹅黄色的齐整襦裙,继承了父母的长相优点,长得十分可爱。
    “爹爹,娘娘……倩儿要与爹爹、哥哥上学去!”王倩扑在王磐腿上欢笑道。
    王磐露出欢容,将小女儿一把抱起,朝大娘笑道:“倩儿呆在家中也是耍子,不若今日我就将倩儿领到族学中上学一日?”
    大娘作势瞪眼道:“就是你这当爹的老是宠着她,才叫她一丁点规矩都没有了。”
    王磐呵呵笑着,也不反驳,抱着女儿就这么出去了,两父女笑声撒了一地。
    。
    主船顶层的甲板上,谢贵给谢丞公与朱谦泺搬来了两张高椅坐着,然后和宋嬷嬷一道跪在了下面。被从角落里揪出来的华苓乖乖站在父亲跟前,低眉顺目,表情平静。
    她着一身青布的圆领袍子,头发拿铜扣束起,浑身简朴,活脱脱一个府中出来的三等僮仆。
    谢丞公上下打量着小女儿,这个女儿脑子灵活,想法真真是不少。他这回为缉凶而来,只带了宋嬷嬷一个中年女仆,竟就被华苓说服了宋嬷嬷,将她改装作小僮仆,偷偷摸摸地带了上来。
    “你有何话说?”谢丞公缓缓地问。
    “儿并无话要为自己辩解。儿的作为是不守规矩的。”华苓轻声道。“儿只是恳求爹爹,给儿一个机会,既然儿已经上了船,如今要将儿送回家中处罚也是不易,何不先将儿账上记上一笔,待此事尘埃落定之后,再行处罚。届时,儿必不会有任何退缩。”
    她端端正正地跪倒在地,双手合在额前高高举起,朝谢丞公大礼拜下,伏身在地,说道:“爹爹,儿爱戴兄长如同爱戴爹爹,兄长无端遇险,儿心中激愤难言,如何能坐在家中安静等待回音。望爹爹念在儿一段爱兄情分之上,网开一面,先将儿放过一回。”
    朱家子朱谦泺坐在一旁,看着谢九娘,心里不由有些惊讶。这是个神思非常清晰的小娘子,稚弱,作风却顽强而坦荡。她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错了能认错认罚,绝不抵赖一个字,但错了还是会做,她也能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她的出发点是什么,偏偏这个出发点叫人不自禁就会有些认可她。
    为了长兄。
    在任何一个家族里面,这也会是它的子弟当中最好的那一小撮,有胆识、有见地、维护兄弟姐妹,一个家族里若全是这样的孩子,要兴旺当真不难。
    这样的孩子,若是好好教导,叫他保持了这样精锐的心性长大,当真是所向披靡。
    只是年纪太小,依然过于稚弱了,又是女子。
    这世上许多的事,都不是单凭一股心气,就能有所建树的。
    看到谢丞公盛怒,一掌拍断了高椅的扶手。朱谦泺摇了摇头,眼观鼻、鼻观心地坐定,不准备掺和到这回事里面去。
    谢丞公看了一眼跪在一旁的宋嬷嬷,宋嬷嬷畏惧着他的愤怒,却也有着几分坦然。
    宋嬷嬷知道,谢丞公发现了她任凭华苓跟在她身后,混出家门,跟着上了战船的事,定然会震怒,但她还是帮了华苓。
    一是两年前,宋嬷嬷得过华苓在医疗护理上的指点帮助,将她做错事的远房侄子从处罚下保住了一条性命,就这一条,就值得宋嬷嬷冒着被杖毙的风险应承华苓的请求。二是,其实谢贵大掌事也不是不知晓这件事,却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没有说穿。九娘子深得丞公喜爱,丞公即使震怒,也未必会如何处罚九娘子——这是他们共同的认识。
    盛怒之下,谢丞公的语气反倒越发淡了。“你这是打量着,爹爹不会惩罚你。你竟以为自己有如此大的脸面?谁给你的胆气?”见那跪伏在地的小女儿只是一动不动地听着,谢丞公心中越发愤怒,盯了跪在旁边的谢贵和宋嬷嬷一眼。若不是这两个老东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华苓如何混得上来。
    华苓垂眸盯着距离她的鼻子不到三寸的甲板,木甲板上涂过防水清漆,又被常年踩踏使用,早就脏污斑驳。但是木纹依然清晰可见。她轻轻动了动鼻子,嗅到了一种淡淡的臭味。说不出是什么臭味,也许很久很久之前,也闻到过类似的味道,在丞公府中被处处呵护,就是这点臭气都已经有些受不住了。
    谢丞公的语气很淡,但是她听得出里面的愤怒,她也知道这回之后,自己也许就会被丞公爹从重处罚,从此厌弃,但她也不后悔。
    这样的局面甚至让她觉得有些好笑,她似乎在局中,又似乎在人间之外,思绪不合时宜地翻涌。
    如果这回杀害了大郎的凶手无法追出,丞公府的生活就不过是个虚幻的泡影罢了。谢氏一族当中有叛徒,等于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除非她催眠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安全,否则,如何还能安顿于那样的生活当中。
    她会坚持跟着来,是因为她相信自己观察事物的角度,和知识储备都有与当代人不同的地方,这是她的优点,她也许是有用的。
    于是,见谢丞公久不叫她起身,华苓很干脆地自己抬起头,朝丞公爹笑一笑,柔声道:“爹爹,女儿错了。请爹爹原谅女儿。”
    还笑得出来?朱谦泺惊讶了一下,谢家这个小女儿心性当真叫人要刮目相看。扛得住谢丞公的压力,不畏不惧,不卑不亢,还能有几分柔和婉转的风度,辗转求和,如此一来,反倒显得黑脸的谢丞公都有几分不近情理,他看得都想击节赞叹。
    脊梁骨挺直的人总是叫人赞赏些的,一个脊梁骨笔直笔直的人,他愿意弯下腰来请求的事,必然是对他十分重要的。被这样恳求,有几个人能不感觉到几分受宠若惊?
    连旁观的朱谦泺都对华苓有这样高的评价,谢丞公一向爱惜小女儿,又怎么会无动于衷。
    他沉着脸道:“此事毕后,九娘领三十杖。谢贵、宋兰罚俸五年,领二十杖。”谢贵、宋嬷嬷两人立刻就松了一口气。丞公果是心软了,这过了明路,以后就好办了。
    总算暂时过关了。华苓安静地笑了笑,再次一拜道:“多谢爹爹开恩。”
    “此乃战船,船上一切人等皆需遵从军令而行。你随宋嬷嬷行动,不可乱走。若是闹出篓子来,我必将秉公将你处置,绝不轻饶。”
    “是,丞公。”华苓肃容改了称呼。
    看着丞公的小女儿沉稳地跟着宋嬷嬷下去了,朱谦泺叹道:“丞公养得好女儿。”即使折了大郎,如果谢丞公依然还有个这样资质的儿子,也就不必太愁将来了。这样的心性,如何竟不是儿子,当真可惜。
    。
    大丹内陆久无战火,长江、黄河两内河流域也十分平静,向来不是大丹水军的重点防守之地。沿河只有若干个位于要害的江河交汇点,与长江入海口处,有朱家水师建营守护。
    江陵地处中原中心位置,四海通衢,便是其中一个水军建营之处。除了中游的江陵外,一路往下游到金陵之前,还会经过另两个水师营寨。
    谢家从江陵出发的楼船体积也不小,又打了家族的标记,行走江上,从来都没有宵小胆敢上前冒犯的。船只一路顺水往东,船上也携有防卫力量,谁能想到它会在途中遇袭?
    朱谦泺率来的三百水师十分精锐,对长江流域也熟悉,可以在夜间行船,第二日清晨,便赶到了吉县渡。
    吉县县丞领着县衙中所有人,不知提前多久,候在了简陋的码头附近,被烧毁了大半的那艘楼船的残骸,已经被吉县县丞领着人,拖上了岸边。
    华苓跟在谢丞公身边,下船便看到了数十米外那艘楼船的残骸。
    以残骸呼之并不贴切,它应是被火舌舔噬之后,残存的半个壳。
    她的眼泪忍不住涌了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我好卡啊 打我吧  只要不打脸 下午那章很可能也不能准时发!因为作者她很卡!

  ☆、第95章 谢族之矛盾

95
    江陵距离吉县渡比金陵要近了接近半日的时间;谢丞公的两名嫡系堂弟,三房谢熙正、四房谢熙郸,在谢丞公一行人到达吉县渡的前日傍晚;就已经带着几名华字辈的子弟赶到了吉县渡,谢氏族兵将整个吉县接管。
    谢丞公等人到达时,华苓的这两名堂叔也都带着人在码头迎接,满面哀戚。
    遇难的十三郎是谢熙郸的长子。谢熙郸一见谢熙和;老泪纵横而下:“大哥,大哥;我儿我孙死得冤屈哪……”相比谢丞公;谢熙郸是长子连带着儿媳、三个孙儿和两个孙女都被害死,都是心中最出色的孩子,如何经得起这样一番打击。
    谢熙和面色凛冽铁青;扶着谢熙郸的手,慢慢地说道:“此事定能水落石出。那加害之人,定将挫骨扬灰,永世不得超生。”
    谢熙正劝慰了两人几句,拱手向谢熙和禀告:“大哥,熙清镇守族中,已经将当时随五郎、十三出行的仆婢、侍卫家人全数控制盘问。是我和熙郸领几个小的,先行到吉县渡来。此县人口共九百八十四,已经循着户籍名单排查了一轮,有二三可疑者,已经都抓了起来。当晚在码头附近的所有人都扣起盘问,据看守码头的一老叟所言,当晚五郎、十三郎并未下船,只有两名赭衣兵丁下过船,与吉县渡码头诸人接洽,并没有看到过其他人等。”
    谢熙和颔首。加害者既然将谋害之事控制在了船上范围,岸上吉县渡便定然寻不到多少痕迹,大家对此心知肚明,也并不指望这样大范围的搜查能够得出什么有用的信息。
    谁都无心多言,将视线投向了数十米外那触目惊心的楼船残骸。
    遇袭的楼船原本就停泊在吉县渡码头,是这个码头上近期停泊过的,最大的船。
    清晨整艘船起火之初,火势实在烧得太大,如同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灰黑的浓烟从楼船上滚滚升起,十几里外都能看到,根本无法靠近。楼船本身船舷又高,火势又大,人们尝试了许多回,才成功将船从码头上把木板架到船舷,吉县县丞组织起了全县的两百来名壮丁,连同那可怜巴巴的七八十名兵丁,人人拿着水桶面盆,拼命从长江里舀水,轮流泼到船上去灭火。
    杯水车薪。无补于事。
    吉县的小个子刘县丞战战兢兢地讲述救火过程的时候,华苓只想到了这八个字。她面无表情地站在谢丞公身边,江边清晨的风中,似乎还留着淡淡的燃烧的焦味。
    朱谢两家察踪追迹的仵作好手已经迅速进入楼船遗骸当中检查,三艘战船上只留下了极少的兵丁看守,其他十人一组,将整个吉县接管了。
    船是浸在浩荡的长江水里,火焰却能在数米之外肆虐得如此讽刺。
    直到船上的火势已经到了后半程,逐渐减弱,吉县诸人的救火努力才慢慢有了成果,到底是一点一点将楼船剩下的一个底壳子浇的湿透,抢救了下来,最后拖上了岸。
    但是这艘曾经拥有两层楼舱、甲板下还有一层舱室的大船,三层舱室几乎全部烧通,许多未燃尽的木头和骨灰泡过了水,在庞大的船壳子里堆积成厚厚的、黑乎乎的一层。
    刘县丞不断地抹着汗,深深地躬着腰叙说着,承受着谢丞公、谢熙正、谢熙郸所带来的,阴沉得可怕的压力,他身边的几名主簿、小吏等不入流的小官腰弯的比刘县丞还低,瑟瑟发抖。
    七八个登船检查的兵丁当中,推出了最年长稳重的一个姓吴的仵作禀告道:“禀告丞公、朱副将,楼船原为三层,所有舱室结构都已烧毁。左侧船舷至楼船中心、船头船尾烧毁大半,右侧船舷中段是救火水源大量泼洒之处,保存了半丈长、一臂宽的甲板。”
    “船壳底部残骸当中,检出总计五十三把刀、剑、匕首等武器,皆为族中制式兵器,并无发现异常。暂时未能辨出五郎君、十三郎君、邵郎君与诸大郎诸人的尸骸。”为了便于后面各家人收殓尸骨,作为辨认身份的重要参考物,那些刀剑并没有被挪动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