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鲁迅全集卷野草+朝花夕拾 >

第21部分

鲁迅全集卷野草+朝花夕拾-第21部分

小说: 鲁迅全集卷野草+朝花夕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无常和死有分。倘说,那两个就是活无常和死有分罢,则和单个的画像又不一致。如第四
图版上的A,阳无常何尝是花袍纱帽?只有阴无常却和单画的死有分颇相像的,但也放下算
盘拿了扇。这还可以说大约因为其时是夏天,然而怎么又长了那么长的络腮胡子了呢?难道
夏天时疫多,他竟忙得连修刮的工夫都没有了么?这图的来源是天津思过斋的本子,合并声
明;还有北京和广州本上的,也相差无几。

  B是从南京的李光明庄刻本上取来的,图画和A相同,而题字则正相反了:天津本指为
阴无常者,它却道是阳无常。

  但和我的主张是一致的。那么,倘有一个素衣高帽的东西,不问他胡子之有无,北京人
,天津人,广州人只管去称为阴无常或死有分,我和南京人则叫他活无常,各随自己的便罢


  “名者,实之宾也”〔25〕,不关什么紧要的。

  不过我还要添上一点C图,是绍兴许广记刻本中的一部分,上面并无题字,不知宣传者
于意云何。我幼小时常常走过许广记的门前,也闲看他们刻图画,是专爱用弧线和直线,不
大肯作曲线的,所以无常先生的真相,在这里也难以判然。

  只是他身边另有一个小高帽,却还能分明看出,为别的本子上所无。这就是我所说过的
在赛会时候出现的阿领。他连办公时间也带着儿子(?)走,我想,大概是在叫他跟随学习
,预备长大之后,可以“无改于父之道”〔26〕的。

  除勾摄人魂外,十殿阎罗王中第四殿五官王的案桌旁边,也什九站着一个高帽脚色。如
D图,1取自天津的思过斋本,模样颇漂亮;2是南京本,舌头拖出来了,不知何故;3是
广州的宝经阁本,扇子破了;4是北京龙光斋本,无扇,下巴之下一条黑,我看不透它是胡
子还是舌头;5是天津石印局本,也颇漂亮,然而站到第七殿泰山王的公案桌边去了:这是
很特别的。

  又,老虎噬人的图上,也一定画有一个高帽的脚色,拿着纸扇子暗地里在指挥。不知道
这也就是无常呢,还是所谓“伥鬼”〔27〕?但我乡戏文上的伥鬼都不戴高帽子。

  研究这一类三魂渺渺,七魄茫茫,“死无对证”的学问,是很新颖,也极占便宜的。假
使征集材料,开始讨论,将各种往来的信件都编印起来,恐怕也可以出三四本颇厚的书,并
且因此升为“学者”。但是,“活无常学者”,名称不大冠冕,我不想干下去了,只在这里
下一个武断:

  《玉历》式的思想是很粗浅的:“活无常”和“死有分”,合起来是人生的象征。人将
死时,本只须死有分来到。因为他一到,这时候,也就可见“活无常”。

  但民间又有一种自称“走阴”或“阴差”的,是生人暂时入冥,帮办公事的脚色。因为
他帮同勾魂摄魄,大家也就称之为“无常”;又以其本是生魂也,则别之曰“阳”,但从此
便和“活无常”隐然相混了。如第四图版之A,题为“阳无常”的,是平常人的普通装束,
足见明明是阴差,他的职务只在领鬼卒进门,所以站在阶下。

  既有了生魂入冥的“阳无常”,便以“阴无常”来称职务相似而并非生魂的死有分了。

  做目连戏和迎神赛会虽说是祷祈,同时也等于娱乐,扮演出来的应该是阴差,而普通状
态太无趣,——无所谓扮演,——不如奇特些好,于是就将“那一个无常”的衣装给他穿上
了;——自然原也没有知道得很清楚。然而从此也更传讹下去。所以南京人和我之所谓活无
常,是阴差而穿着死有分的衣冠,顶着真的活无常的名号,大背经典,荒谬得很的。

  不知海内博雅君子,以为何如?

  我本来并不准备做什么后记,只想寻几张旧画像来做插图,不料目的不达,便变成一面
比较,剪贴,一面乱发议论了。那一点本文或作或辍地几乎做了一年,这一点后记也或作或
辍地几乎做了两个月。天热如此,汗流浃背,是亦不可以已乎:爰为结。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一日,写完于广州东堤寓楼之西窗下。

   A   A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八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五期。

  〔2〕 李济翁 名匡文,他著的《资暇集》共三卷,是一部考证古物、记述史事的书。

  〔3〕 郝 《旧唐书》作郝,唐贞元、元和年间,为临泾(今甘肃镇元)镇将(
后升为刺史)。据《旧唐书·郝传》载,“……

  在边三十年,每战得蕃俘,必刳剔而归其尸,蕃人畏之如神。……蕃中儿啼者,呼名
以怖之。”蕃,指当时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

  〔4〕 薛尹 指薛元赏,唐武宗会员年间,曾任京兆尹。据《新唐书·薛元赏传》载
:“元赏到府三日,收恶少,杖死三十余辈,陈诸市。”

  〔5〕 张文远辽 张辽(169—222),字文远,三国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
人。曹操部将,屡建战功。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攻合肥,他率敢死士八百人大破权军
,名震江东。

  〔6〕 常维钧 名惠,字维钧,河北宛平(今北京丰台区)人。北京大学法文系毕业
,曾任北大《歌谣》周刊编辑。

  〔7〕 《百孝图》 即《百孝图说》,清代俞葆真编辑,俞泰绘图,共五卷,另附诗
一卷。

  〔8〕 投炉 三国时吴国李娥的故事。《太平御览》卷四一五引《纪闻》说:“娥父
吴大帝时为铁官冶,以铸军器;一夕炼金,竭炉而金不出。时吴方草创,法令至严,诸耗折
官物十万,即坐斩;倍又没入其家,而娥父所损折数过千万。娥年十五,痛伤之,因火烈,
遂自投于炉中,赫然烛天。于是金液沸涌,溢于炉口,娥所蹑二履浮出于炉,身则化矣。”

  〔9〕 《百美新咏》 清代乾隆时广东颜希源编著的诗画集,内收关于古代美女潘妃
、钒娘等百人的诗和画像。分《新咏》、《图传》、《集咏》三部分。《新咏》是颜希源自
己的题咏,每人一首;《图传》即画像;《集咏》是收集前人题咏潘妃等的诗篇。

  〔10〕 木兰从军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见北朝时民间产生的《木兰诗》,不见于
“正史”。

  〔11〕 《隋书》 纪传体隋代史,唐代魏征等编撰,共八十五卷。

  〔12〕 陈叔宝 南朝时的陈后主。《南史·陈本纪》:“(陈叔宝)既见宥,隋文
帝给赐甚厚,数得引见,班同三品;每预宴,恐致伤心,为不奏吴音。后监守者奏言:‘叔
宝云,“既无秩位,每预朝集,愿得一官号。”’隋文帝曰:‘叔宝全无心肝。’”

  〔13〕 “百行之先” 语出《旧唐书·刘君良附宋兴贵传》所引唐高祖诏:“士有
百行,孝敬为先。”

  〔14〕 曹娥的投江觅父 曹娥事见于《后汉书·孝女曹娥传》:

  “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藘
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
死。”在三国魏邯郸淳作的《曹娥碑》文中才有曹娥“经五日抱父尸出”的话。

  〔15〕 正史 历代封建王朝组织编写或认可的史书。清高宗(乾隆)时规定从《史
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史书为“正史”。

  〔16〕 吴友如(?—约1893) 名猷(又作嘉猷),字友如,江苏元和(今吴
县)人,清末画家。他先在苏州画年画,后到上海主绘《点石斋画报》,并为许多小说作绣
像,曾汇印有作品集《吴友如画宝》。

  〔17〕 拆梢 上海方言,指流氓敲诈行为。

  〔18〕 “尝粪心忧” 梁代庾黔娄的故事。见《梁书·庾黔娄传》,庾黔娄的父亲
庾易病重时,“医云:‘欲知差(瘥)剧,但尝粪甜苦。’易泄痢,黔娄辄取尝之”。

  〔19〕 武氏石室 指东汉武氏家族墓葬的四个石室,四壁有石刻画像,其中以武梁
祠为最早,故一般称《武梁祠画像》。

  〔20〕 《金石萃编》 清代王昶编,共一六○卷。辑录夏、商、周至宋末的金石文
字一千五百余件,《武梁祠画像》也收入在内。

  〔21〕 《高士传》 晋代皇甫谧撰,共三卷。记录上古至魏晋高士九十六人。据南
宋李石《续博物志》,皇甫原书记述高士七十二人,今本系后人抄录《太平御览》所引嵇康
《高士传》、《后汉书》等增益而成。

  〔22〕 类书 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以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通常分类
编排,也有用分韵、分字等方法编排的。

  〔23〕 章矛尘 名廷谦,笔名川岛,浙江绍兴人。著有《和鲁迅相处的日子》等。

  〔24〕 徐世昌(1855—1939) 字菊人,天津人。清宣统时任内阁协理大
臣,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二年任北洋政府总统。他是一个老于世故的圆滑的官僚,“听其自
然”是他常说的处世方法的一句话。

  〔25〕 “名者,实之宾也” 语见《庄子·逍遥游》。这里的意思是说,事物的本
身是主要的,名称是从属的。

  〔26〕 “无改于父之道” 语见《论语·学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27〕 “伥鬼” 旧时迷信传说,人被虎吃掉后,其“鬼魂”反助虎吃人,称为“
虎伥”或“伥鬼”。成语“为虎作伥”即源于此。

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