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2004年第6期 >

第41部分

2004年第6期-第41部分

小说: 2004年第6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本行沾得上边,因此上下呼声都很高。据说钟路琳参加“黄金海岸纪行”采访团到达那会儿,省里有关的人事调配方案已经基本成形,只待省委最后研定,李彬呼之欲出。不料浅沙湾填海工程的麻烦忽然被媒体捅出来并引起连锁反应,李彬最终没上,省水利厅那个位子紧急另觅人选。 
  钟路琳想起李彬的种种“补救”手法,从收集记者们的电话到派员上京一一公关,情急不已原来果有缘故。当初钟路琳以为该县长是过于在乎自身形象和头上那顶县长乌纱,如此看来不止,那一番拚搏对他来说意义要大得多。 
  钟路琳问了李彬其他情况,是不是有人在查他什么问题?蒋说得含含糊糊。他说省里确来过一些人,找县里不少人了解浅沙湾填海造地工程的一些具体问题,也涉及到经济问题。可能是省里有关部门核实情况,给上边一个说法,也不排除有人往上边又捅了什么情况需要进一步调查,县里因此议论纷纷。如今常这样,有的人有的事看上去一直挺顺的,忽然出个麻烦就全变了,各种麻烦接踵而至。 
  “不过李县长挺有水平的。”蒋含糊道,“我想没关系的。” 
  钟路琳点点头,说她明白了。 
  “你们李县长好像很善于学习?”她问。 
  蒋不知钟路琳指的什么,支吾道:“是,是挺有水平的。” 
  “他是不是准备改行,不搞水利,学水生植物去?” 
  “这个嘛,”他说,“县长是有一些,他有一些想法。” 
  钟路琳没再追问下去。她知道不能逼得太紧,否则这位蒋主任可能会吓得把自己的电话号码一古脑儿全都换掉。这人看起来还比较老实。 
  钟路琳把机票等款项汇给了蒋主任。几天后她接到李彬的电话。李彬说钟记者不应该当记者,应当从政,如果各级领导干部都像钟记者这么廉洁自律,我们的国家可不大有希望?钟路琳说她确实是想做一个榜样,供李县长好好学习。两人开了几句玩笑,李彬忽然说:“钟记者还留着些水生植物的书吗?挑几本给我拜读怎么样?” 
  显然那位蒋主任向该县长报告过一些事情了。 
  钟路琳说:“我建议你不要急着改行,真诚建议。” 
  李彬说:“钟记者是不是准备一直盯着我?” 
  “你知道这世界上不光我一个人。” 
  “这世界上我最怕你一个。”他大笑,“这么追你都不动心?那么铁石心肠?” 
  “我不白骨精吗?”钟路琳说,“白骨精连死人都啃。” 
  他急了,“别总记仇!记我一些优点行吗?” 
  任何人都会不知所云,不清楚他们讲的什么土匪黑话。只有他们自己心知肚明。 
  那一天,李彬在机场上说他明白钟路琳该死的红树林是怎么回事,他的意思是说,他到这一次碰面才明白钟路琳为什么会盯住那片红树林。因为直到这回他才发现钟记者不像大多数记者一样出自某大学的新闻系或者中文系,她学的是海洋生物,她在大学时就读的那个系久负盛名,现在已经扩展为“海洋学院”。钟路琳在某一个海湾驻足,眼睛一眯看到远方海岸边一片植物,她立刻就知道那是什么,知道它有什么意味,因为她恰巧出自广州的那个著名校门。同样的,钟路琳跟李彬在广州匆匆邂逅,回头一想她也明白了,她跟李彬在那个地方相遇决非偶然,她的母校和她的教授在海洋生物一些领域的研究方面颇具权威性,本院研究所有一个研究室专攻海岸红树林课题,李彬需要他们。显然李彬在仔细琢磨浅沙湾那片红树林,他当然不是如钟路琳讥讽那样准备改行研究水生植物,他对让他遭受挫败的红树林不会有多么热爱。钟路琳猜想这位县长千方百计还在图谋他那个填海工程,他需要扫清障碍。这个世界的人很多,关注有关红树林的人也很多,眼下李彬县长最怕的却是钟路琳,这是实话。这人怕她始终盯着他,因为她是始作俑者,她懂行,在这个问题上谁也骗不了她。 
  所以他得强作笑脸同钟记者周旋,示好,做求爱之状。 
  五月间,李彬派一个人到北京公干,“顺便”给钟路琳捎来两箱土特产,是一种水果,据说是该县一家台资农业企业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叫“金果”。来人给钟路琳打电话,问钟的家庭住址,说要亲自送上门。钟路琳表示感谢,请对方回去后代向李县长致意,然后说:“东西就免了,不必麻烦。” 
  来客非常着急,“钟记者,我没法跟县长交代啊。” 
  钟路琳说没事,找时间她会替他向县长交代。 
  隔天,钟路琳到农业部去。她自己开车,过三元桥,经东三环北路,转农展馆南里。农业部新闻发言人近期发布的消息里,有一个发展生态农业的内容,钟路琳挺感兴趣,着手收集材料,打算做点文章。由于编辑室里的分工,钟路琳常跑农业部,跑得上下都熟,还谋到了一张车辆通行证,出人相当方便。 
  那一天钟路琳的事情办得挺顺,上午十一点,她把自己那辆别克倒出车位,开出农业部大院。出大门过门岗时,外边车多,她让自己的车插进车流,跟着车流缓缓前行。行进中随意一瞥,路旁一个人影一跳,让她猛地吃了一惊。 
  又是李彬。像广州那回一样,真是见鬼了。 
  那时钟路琳的车已经开过去了,她一边慢速前进,一边侧身看,确认无误,站在路边的那人肯定是李彬。这位县太爷独自一个,无所事事像根木棍似的插在国家一个大机关的大门近侧。天已显热,这李彬穿一件衬衫,非常不合时宜地扎着一条领带,像是准备在他站立的路头摆张主席台,坐上去做所谓重要讲话一般。被钟路琳发现时,这人嘴巴动个不停,正在努力咀嚼,他手上抓着个东西,看上去像是块烤地瓜。 
  钟路琳没法调头,她得跟着车流往前开。到了十字路口,她把车打向另一边,绕了一个圈,又转了回去。远远的,她看到李彬仍然站在那里,无所事事,嘴巴停止咀嚼,东西已经吃完了。钟路琳估计自己绕这一圈可能用了十来分钟时间。在这一圈行程里,她已经把有关事情琢磨了一番。她断定县长李彬又在耍一些小伎俩。这人肯定早就到北京了,给钟路琳打电话要送所谓“金果”的人可能是他的随员,那人奉命联络时,李彬可能就站在一边,他操纵指挥,却不露面,装出还远在数千里外他那块地盘上一样。显然这人不打算利用这个如此接近的机会向他那般“仰慕”的钟记者求爱,他不想让钟记者知道他在北京,他担心被猜出一些究竟。 
  钟路琳把车驶上人行道,做临时停车模样。她让车头拱向李彬站立之处,李彬没留意,头也不抬,侧身往一边让。钟路琳把方向盘一打又往他身上拱,县长大人恼了,一边往一旁跳一边瞪眼,“干什么!会不会开啊!” 
  这时他才发现车上坐着钟路琳。 
  “哈哈!哈!”他笑,意外之至。 
  “真是县长大人啊。”钟路琳说。 
  “冤家路窄,哈。”他自嘲,“让钟记者逮个正着。” 
  钟路琳打开驾驶室右边车门让他上车,把车开下人行道,像刚才那样绕行。 
  “进不去是不是?”她说,“我有通行证。” 
  李彬承认他是要到农业部找人。本来已经联系好了,今天一早他带着随员赶到这里,他们住的旅店在海淀区,隔得远,为了赶路连早饭都没吃上。不料所联系的那人上午却不在办公室,电话怎么挂都没人接,李彬和他的人不得其门而入,被挡在大街路头上,整整站了三个多小时。刚才李彬确实是在吃烤地瓜,是随员到外边搞来的,那年轻人又被李彬派去买烟,现在还没回来。 
  “你们北京不好玩。”县长大人感叹道,“连一口水都他妈喝不上。” 
  “你干吗还来?”钟路琳说,“在你们家作威作福不过瘾了?” 
  “我事业心强啊。”他笑道,“加上美丽的钟记者特别让人想念。” 
  “以为我是小孩?” 
  钟路琳让李彬别急着说话,仔细想好再说。撒谎的人都挺不容易的,他得把自己撒过的谎记牢,他还得努力圆他的谎,这是很需要功力的。 
  钟路琳把李彬带进农业部大院。在停车场把车停好,她取出一支烟给李彬,说:“公众场所禁烟,就在车里抽吧。” 
  李彬用打火机帮钟路琳点烟,再给自己点上。两人一声不吭,各自使劲。好一阵子,李彬狠狠吐出一个烟圈,啊了一声:“谢谢,你这烟真把我救了。” 
  他说他不骗人。他确实给钟路琳带了两箱“金果”,但是不想让钟路琳知道他到北京,因为钟路琳太聪明。他这次到北京,跑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林业总局、海洋渔业局、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还有农业部,那窜来窜去的情形就跟外来人员流窜作案似的。以他这种边远县份小官,在首都作案确实挺难,今天上午不就这样?不得其门而入。他们在北京有一些具体事项要联系办理,有个项目要钱,有个项目需要立项,有个外资大项目的征地事项要报批,省里手续已经办妥,转报中央,他特地到北京来做一点工作,力争能早日办下来。 
  “什么事都办,不办的就一件:浅沙湾。”钟路琳说。 
  李彬笑,“坦白。这事也办。主要办这个。” 
  他说,钟记者料事如神,上次广州一会,他就知道瞒不了她。眼下他确实是千方百计大做手脚,要把浅沙湾那个填海造地项目重新启动。这个项目停工已经一段时间了,不能总这么丢着。当初工地出了些具体问题,群众有意见,新闻媒体和学者们就工程对海岸生态的影响提出质疑,上级领导做了重要批示,他们坚决执行上级要求,立刻暂停,这很有必要。由于该工程是重点项目,在当地可谓举足轻重,不能轻易放弃,因此从工程暂停时开始,他就一方面安排停工,一方面着手准备它的重新开始。所谓事在人为,找到问题的症结,提出合适的处理办法,扫清障碍,总能争取柳暗花明。这一段时间他们多方努力,采取措施处理好本县内部的问题,还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向中央、省各有关部门及有关领导的汇报,就工程整改情况和下一步打算征求意见,力求得到理解和支持,尽可能周到。到目前为止,所做的努力产生了预期的效果,加上工程暂停已近半年,时过境迁,当初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已经减少,一些比较激烈的看法和言辞渐渐地也为人淡忘,几位关键领导的口气有了变化,转机好像正在到来。 
  “这些日子李县长真是辛苦了。”钟路琳说,“看得出来。” 
  李彬做恐怖状,“就你这句话让我不寒而栗。” 
  钟路琳说她是真话。当初李彬县长给她感觉何等气派,何等威风,现在怎么回事?到广州四处找人敬酒,上北京守在大院外干啃烤地瓜。李彬县长这种敬业精神真是快赶上焦裕禄了。但是是不是应当问一句,应当这么做吗?这样对吗? 
  “又是红树林,我知道。”李彬说,“放心,这个问题最重要,肯定要解决好。我有一多半心思全花在你那片破林子上,要不我上广州干什么?到北京干什么?” 
  他说,这次他们会做到两手抓。既填海造地,又有利于红树林的发展。钟路琳说她明白这话怎么说。在这里不能讲保护,因为海湾一填,那片红树林必死无疑。但是可以用所谓“发展”来糊弄世人,找一些理由,说明这边弄死一些,那边会长出一些,她估计李县长会如此表述。 
  “你知道我差不多是个专业人员,类似鬼话当然骗不了我。”她说。 
  李彬笑道:“钟记者晚上有空没有?共进晚餐如何?” 
  钟路琳没回答。她问李彬找农业部谁?事先跟谁约了,到时候又找不到人了?李彬说了个名字。钟路琳当即用手机联系,不到一分钟就把那人找到。这是位副司长,姓陈,管钟路琳叫“小钟”,亲切有加,“小钟什么事?” 
  钟路琳问他是不是忘了件预约,让下边来汇报重要工作的一位县太爷在部大院外边的街头又饿又累干站了三个多小时?司长哎呀一声,说他想起来了。今天一早到部里就赶上一个小会,到现在还没进办公室呢。 
  “他认识你?找到你了?”司长问,“人现在在哪?” 
  钟路琳说这人现在就在大院里。司长说:“你让他赶紧上来,到我办公室。” 
  钟路琳把手机一关,对李彬说:“行了,你作案去吧。” 
  李彬跳下车,却不急着走,回头看着钟路琳,嘴里啧啧啧几声。 
  “听我说,帮帮忙。”他说,“现在我比任何时候都怕你。” 
  “为什么不能放弃呢?”钟路琳问,“非弄死那些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