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成潘金莲怎么破~ >

第290部分

穿成潘金莲怎么破~-第290部分

小说: 穿成潘金莲怎么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此前藏在京城各地的金子; 也已经派可靠之人巡查了一番; 确认都安然无恙。想挖出来跟武松显摆显摆; 这厮估计一辈子见过的金子加起来都没这么多。
  但他却没这个兴趣:“就留在当处挺好; 省得走街串巷的惹眼。真到用时,再取出来不迟。”
  她于是也从善如流。
  此时厅里光秃秃的,中间铺着一副硕大的中原地图。上面星星点点的插着小旗小棍。每日武松“上朝”归来,那图上的各样标识便被他挪动个几寸几分的。
  说是“上朝”,其实不过是和一干掌握实权的联军、朝廷首脑们通气。地点也不一定在皇城大殿; 而是哪儿方便在哪儿——有时在武松的府衙; 有时在李纲府上,有时在军营; 有时在开封府,有几次还是在白矾楼包了个场; 一干朝廷命官信步踏入,全都轻车熟路,知道哪个座头最舒服——显然一个个都是贵宾级老顾客。
  新君赵楷毫无从政经验,文采倒是一流,写个圣旨、檄文; 通常能将底下的一干军民官兵感动得涕泪横流,发愿效忠国家万死不辞。于是赵楷眼下的角色也只相当于一个御用笔杆子。大部分时间闲来无事; 便去和软禁幽居的太上皇一道钻研书画艺术。偶尔抱怨两句皇帝当得太憋屈,没人把他当回事。
  不过朝政既然焕然一新,奸臣落马; 禁军备战,赵楷有时候在公众面前露个面,不明真相的群众们也会欢呼雀跃,把他当中兴明君对待。赵楷于是觉得这日子过得还算舒坦,没什么改变的必要。
  潘小园深深地感受到了信息不畅的不便利。时局瞬息万变,然而她却只能通过这一日一变的地图来了解战争的动态——作为一个毫无军事经验的“诰命夫人”,自然是无权参与政事的。好在武松知道她关心时政,于是每天都不厌其烦地跟她说上一阵子。
  眼下那代表金兵东路军的几面小旗,正零零散散地分布在燕云各地——那是被呼延灼等人阻击打散的,暂时不成气候。而金兵西路军的大批人马,正密密麻麻地裹在太原府周围。太原府是河东重镇,若是失守,西路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接来到黄河岸边。
  太原府已经被围多日,放出的几十只鸽子,只有一只到达了开封城,信里的内容触目惊心:若是三个月之内等不到援兵,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开城投降,要么吃人。
  潘小园心惊胆战,问:“那……要不要去救援?”
  下人丫环们让她调教了几日,也开始适应新主人的作风,没事不敢打搅,于是也就放心和武松聊战事。
  武松嘴角紧抿:“京师是必须有重兵驻扎的;咱们的联军分一部分过去,不够;东京禁军派过去,只怕要打败仗。”
  “那——怎么办?”
  “三个月之内,要么征集更多兵力,要么把禁军训练得能打一些。”
  “征兵”和“练兵”,两个同等重要的紧急任务,需要在三个月之内,达成像样的效果。
  “那——我能怎么帮忙?”
  “在府里好好儿待着,别给我添乱。”
  一句话说完,见她立刻沉下来的脸色,才意识到玩笑开得有些拙劣。笑一笑,改口:“可做的事多了。眼下朝廷官员里还有不少人不认可新君,说我们是——”
  她笑一声:“乱臣贼子?挟天子以令诸侯?”
  “多难听的都有。我不在乎,但总要堵一堵别人的嘴。你点子多,若是能想出些更好的名目……”
  她立刻明白了,撇撇嘴,“不是说‘清君侧、靖国难’么?”
  “那些只能糊弄糊弄下层士官和百姓,那些老狐狸如何买账?因此李纲李右丞建议,不如趁机清点国库,裁掉冗官,重新定夺分配权职,方能使朝政一新。”
  这些都是为官多年悟出来的道理,武松只是经人提点之后方能想到。而讲完几句,看看面前六娘,她倒是一副了然于胸的模样,笑道:“清点国库,也是为了趁机裁官、设新职吧?”
  武松惊讶道:“你如何知道。”
  常在河边走,如何不湿鞋。做到高官厚禄的位置,谁敢拍着胸脯保证,一文钱也没多拿公家过。说是“检查财政”,其实也是趁机找借口把不配合、不合格的官员给踢出朝廷去。
  潘小园笑而不语。她哪能不明白。大企业换班夺权之际,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支持必不可少,乃至减负裁员、调整管理结构、资本结构,重新计划市场战略,方能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现在大宋国这个老牌企业面临极大危机,初始创业团队再也无法兼任CEO,于是专业管理团队出面换血,重组上市,这些都是必经的套路。
  只不过,这些是她开挂开出来的“渊博见识”,尚且只知理论,不知操作;而身边这些高智文人,既能雷厉风行地想到这一切,还能实施得全面完善,那就是她望尘莫及的能耐了。
  所以,“要我帮忙去……清点国库?”
  武松直爽一笑:“财务钱粮之事,虽有盐铁、户部、度支三司的人可以胜任,但咱们梁山这边,也总得派人监督着,不能两眼一抹黑,让人把咱们当傻子。”
  她乐得一拍手:“我去我去。保管让他们一文钱也不敢漏报。你给我拨几个兄弟,要是有人敢耍小聪明,我就叫人揍他们。”
  武松早料到她会如此积极,心里面得意,觉得自己做好事了。弯眉笑着看她撒欢,觉得恍惚回到了初上梁山的那些时日。
  但几年来的磨砺挫折,她脸上还是无可避免的现出风霜的痕迹。朱颜未改,只是多了成熟和稳重。
  攥住她一双手,想起另一件事:“其实我还想让他们给你封个官的,这样办事方便……”
  潘小园吐吐舌头。说得轻巧,他还以为是梁山上封个“马军骠骑先锋使”呢,说封就封?
  “……但女官什么的,其实……”
  他说着说着,自己有点脸红,眼中恼怒之情一闪而过,转身从窗台上端起一瓶酒,喝一口。
  这是他“当官”以来,给自己制定的唯一特权。过去那位“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是个饕餮之徒,让人在每间房屋、走廊乃至转角,随时随地备着精致甜咸果子,什么脆螺酥、燎雀舌、雕花蜜、切时果,方便他随意取食;而武松上任三把火,头一样就是让人把这些烧钱的果子撤掉,改为随处备酒。
  潘小园见他难得的开始卖关子,急道:“女官怎么了,你说呀。”
  武松这才不情不愿说:“那些老夫子告诉我,女官是后宫里的官。”
  她一怔,扑哧笑个不停。朝廷里确实有少量“女官”,武松这种草莽百姓也有所耳闻,知道宫里面养着诸多“才女”,有时候比男人还能干;但实际上,“女官”大多数时候只是选些有才识的嫔妃,在后宫负责文史、祝卜、教育、纺织等事,同时还得负责给皇帝生孩子,可以说身兼数职,十分辛苦。
  不难想象,土包子武二郎随口一提“女官”,周围一群老夫子得笑成什么样——多半笑也不敢笑,只落得白胡子乱颤,一脸皱纹。
  她赶紧说:“法令里没说女子能做官,你千万别硬跟那些人对着干。我就白身一个,照样卖力干活。”
  武松看她一眼。六娘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与世无争了?当初为着一句“女子凭什么不能插手男人事务”,在他面前眼睛都哭肿了。
  现在倒“贤惠”了?难道是怕给他太多压力?
  武松还是觉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定她肚子里酝酿着什么坏水儿呢。笑道:“你若是要我帮什么,尽管说。在这东京城里,我还不至于怕了谁!”
  她也明白他的意思。但眼下情况,和当初在梁山管钱粮又不一样。实权比名分重要。
  她脑子活络转动,突然又想到,既然要重组上市……
  笑嘻嘻摇摇他手,贴着他耳朵,厚脸皮吹一句枕边风。
  “既然要换血,那不如也重新修个法,彻底把咱们这些人洗白,让剩下的人就算有意见,也无话可说。”
  武松说:“这些都想到了。吴军师他们已经请新君颁布法令,将梁山、太行、明教三军尽皆赦免,赋予特权……”
  她赶紧说:“我不是指这个。我是说……”
  定了定神,还是大着胆子,慢慢说:“修一部长远的法令,咱们‘靖国难’的这个做法,永远的让它合法——也就是说昭告天下,若是官家像以前那位画家一样,咱们做臣子的有权力‘虚君共治’,合理合法,不落人口舌。”
  武松思索片刻,脸色有些为难踟蹰。野心有些太大了吧?
  自然明白她的意思。宋代政体并不同于后世的明清,皇帝并不能一手遮天,“虚君”和“共治”已经初显苗头。圣上的旨意,百官们若觉得不妥,有权拒绝签署执行。譬如朱光庭罢给事中,曾赌气不领诏敕;苏东坡曾经因为觉得皇帝的圣旨太过荒唐而拒绝执行,上面官家也只能穷生气。
  当然这只是政治清明时的理想状态。到了徽宗朝,蔡京独大,和画家两人狼狈为奸,什么民主法令也都成了一纸空文。
  武松虽然对这些陈年旧事不甚明了,但终归是跟文武百官混了那么些时候,人家都巴结他,也事无巨细地耐心讲解。因此对于这个“限制皇权”的提议,并没觉得有多大逆不道,充其量算是拨乱反正。只是觉得工作量太大,且并非自己专长。
  耐不住她一片热忱的撺掇:“事急从权,以后再慢慢完善嘛。”
  以她为数不多的政治历史知识来看,但凡政变——不论军事还是非军事,不论流血还是没流血,颁布修改宪法、将自己赋予合法性,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忽必烈成功夺嫡以后立刻修改祖宗成法;拿破仑雾月革命后立刻颁布共和国八年宪法;戊戌变法……
  打住,这个不吉利。
  总之,千载难逢的机会,“君主立宪制”近在眼前,此时不修宪法,更待何时?
  武松沉思良久,忽然问:“你如何有这个想法的?”
  她早有准备,微笑答道:“这你不懂了,京城里的酒店茶肆换东家,头一件事就是改店规啊。”
  武松笑出声来。底层的智慧,也亏她用心捕捉得完满。
  而潘小园惭愧不已。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恨以前历史政治课没有好好背书。什么共和、内阁、三权分立,只是一个个雾里看花的概念,没法说得头头是道。就连此时自己的建议,也算不上严格的“君主立宪”,而有点像没有大总统的军政府。综合眼下大宋国的特殊国情,还真说不好到底能套进教科书里的哪样政体里去。
  还得凭自己的直觉来描述——便和描述酒店换东家的语气没什么两样。
  只能安慰自己,治大国若烹小鲜,那么多有经验有智慧的读书人,怎么也得比自己有见识。
  武松说:“回头你去和吴军师、萧秀才、李右丞他们商议下,看如何约定君臣共治之权,但还得新君签署同意才行……”
  “他敢不同意?”
  武松莞尔:“倒也是。” 话音一转,笑道:“只不过要快。七日之内,能完成么?”
  潘小园咬牙:“可以。”
  额头上被轻轻亲一下,作为奖励,又听他说:“完不成也没关系。大不了用拳头刀枪来让人听话——多背些骂名便是。”
  她笑嘻嘻说:“我可不舍得让旁人骂你。”
  清国库、修宪法。卖炊饼出身的清河县潘氏六娘,就这么莫名其妙地给自己揽了两件惊天地泣鬼神的终极任务。


第267章 国库
  不过掰开了揉碎了一步步的来; 倒都并非天方夜谭。譬如国库的收入支出; 也就相当于一个放大了千百倍的梁山而已。这年头金融业工业不发达; 外汇产业也由于辽国的灰飞烟灭; 而被打击得几近凋零; 于是度支部门老旧的档案室打开,呛人的灰尘里埋着厚厚的账册,主要还是记载着来自农业和商业的税收收,再加上盐、茶、酒等国营专卖收入。
  潘小园忽然想到自己用来坑西门庆的那一百万贯茶引。能让一个富商巨贾倾家荡产、铤而走险的巨额交易,放在此处; 也就相当于九牛一毛; 不起眼的一串数字。
  翻开来,乍一看宛如天书。但她也不用亲力亲为的计算。她的身份相当于梁山派去的“审计”; 只要边看边学,监督底下的官吏是否瞒报漏报即可。
  另一位在场观摩的“审计”; 白白胖胖和蔼可亲,穿一身锦灰四合如意云纹道袍,身后跟着两个伺候的小黄门,俨然是整个屋内风度最优雅的一位。
  掌管财政大权重要人物蔡京已死,大家便转而把“太上皇”叫来询问。一问不得了; 赵佶对国库财政状况居然一无所知,被联军好汉们粗声大气的嘲笑了一番。于是将他也请来; 清点国库的时候过过目。
  赵佶这些日子被安排住在白矾楼的“御座”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