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成潘金莲怎么破~ >

第50部分

穿成潘金莲怎么破~-第50部分

小说: 穿成潘金莲怎么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潘小园把她所想,挑主要的说了,又产生了另一个疑问:“那,那你要这人肉馒头铺的虚名儿做什么?”
  孙二娘大笑道:“小妹妹脑子倒是灵光,我放出这风儿啊……”
  刚要回答,外面小二几声招呼,原来是来了客人了。孙二娘赶紧停了高谈阔论,清清嗓子,抿抿鬓角,扯扯抹胸,对着碗里的酒,练习了一个矫揉造作的甜笑,扭着腰出去了。立刻听她在外面叫:“哎呀呀,客人远道而来,多有辛苦,来坐下喝碗酒,吃点馒头啊?”
  武松使个眼色。潘小园非常有江湖经验地换了个座头,又把孙雪娥捅得转了半圈,三人围着角落里的桌子向里而坐,立刻就变成了一桌路人。
  武松的馒头被她抢走,眼看还让她握手里,这才想起抢回来,嫌弃地看一眼,张口开吃。
  潘小园用余光看过去。只见进来的是三四个粗壮汉子,都挑着担子行李,看样子是贩货的客人。其中两个人提着朴刀,上来就说:“不了,老板娘,俺们走得渴了,远近没有休息的去处。只想喝你点水,坐坐就走。”
  说着,一把钱拍到了桌子上,几人分头坐了下来。
  孙二娘一愣,赶紧把钱给人家捧回去,陪着笑说:“客人们既然赶路辛苦,何不在小店顺便吃了饭再走?小店有好酒、好肉。要点心时,好大馒头!”一面说,一面主动招呼外面:“阿猫阿狗,去灶上拿咱们的大馒……”
  “不必了!”几个客人对望一眼,一个提着朴刀的汉子赶紧插话,看向孙二娘的眼神都充满了戒备,“俺们自有干粮。”
  孙二娘也不再坚持,笑道:“既然客人看不上小店的吃食,那就请饮一碗酒再走。小店有十分香美的好酒,就是浑些……”
  几个客人明显紧张了起来,又对望一眼。那个拿朴刀的汉子说:“酒也不要了。烦请打些井水来,凉着吃就行。”把那钱又推给孙二娘,意思是我们说了算,钱照付。
  孙二娘只好让小二去井里打水。那朴刀汉子借口出去方便,一路上跟了过去,眼看着水丛井里打出来,一路无人经手,直接端到桌子上。又亲自去架子上取几个碗,一个个拿自己袖子抹了一番,这才向同伴一点头,几人端着几碗水,稀里呼噜地喝了个干净。
  一边喝,一边朝潘小园那桌子偷偷瞄,看着桌上摆着的一大屉白馒头,露出复杂的神色。
  井水解了渴,几个客人才纷纷从行李中取出干粮——蒸饼、烧鸡、烧鹅、腌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孙二娘在旁边陪客,饶有兴致地问:“请问客人,你们的烧鸡是在哪儿买的?看着挺香嘛!烧鹅呢?”
  几个人见孙二娘绝无可能再给他们下药,这才稍微消了警觉,其中一个道:“嗯,不过是坡下面一个挑着担儿卖熟食的,俺们怕……俺们怕前面没有酒家,饿肚子,因此早早就买来备着。”
  还有一个也开始吐槽:“那小贩也真是心黑,吃食卖得忒贵,赶上别人家两倍的价了,又不好吃。可是,嘿,没办法,谁叫……嗯,谁叫俺们不知道你的店就在前头呢。”
  孙二娘笑道:“哈哈哈!如今大伙认识了,下次你们可不用自备干粮啦!”
  几个客人干笑:“这个自然,哈哈。”
  吃完了烧鸡烧鹅,喝足了水,几个客人一刻也不愿意多耽,立刻上路走人。孙二娘欢欢喜喜的送出去,叫来小二,打扫桌子上的剩菜残渣。
  潘小园立刻转过身来,满心膜拜之情简直赶得上那日目睹王婆一番骂人表演。
  她小声问:“那卖烧鸡烧鹅的……”
  孙二娘哈哈大笑:“都是我家分号!”冲外面一喊,“喂,阿五阿六,下一批烧鸡做好没有,别懒着,赶紧挑出去卖啊!嘻嘻,最近人多,记得涨价!”


第53章 往事(一)
  潘小园终于觉得饿了,抓起一个已经不太热的馒头,咬了一大口,里面是冬菇、笋尖和韭菜黄。面有点发过头了,盐放得有点多,实在算不上美味。不过皮薄馅大,十分量足,吃了半个,饱劲儿就上来了。
  习惯使然,脑子里慢慢梳理琢磨着孙二娘的营销手段,忽然自言自语地说:“那也不对。”
  孙雪娥没头没尾地接话:“哪里不对?”
  潘小园顺口道:“馒头盐放多了。”把孙雪娥敷衍掉,才看着武松,认认真真地提问:“若是孙二娘用黑店的噱头,带动周围的食品生意,那任何人都能去搭便车分一杯羹,她如何能保证只让自己人赚钱?还有,既然孙二娘没有做违法乱纪之事,她、她在房子周围掘陷阱做什么?”
  武松挑眉看她,没有立刻回答。
  潘小园马上说:“若是什么江湖秘密,也……也不用说。”其实是看不惯他那故弄玄虚的样儿,好像自己老求着他似的。
  武松似是没看出她的不快,沉吟片刻,才小声说:“你以为孙二娘真是好人?”
  “什么?”潘小园一时没理解,拿起手上的馒头看看,确实是一片纯素,没有指甲盖儿,也没有什么莫名其妙的毛。不过是一顿黑暗料理,谈不上罪大恶极吧。
  武松又静半晌,似乎是下定了决心,才道:“嫂嫂……”
  “别叫嫂嫂。”潘小园义正词严地打断。随后想着让让步;“嗯,叫小六就行……”把我当成一个无害的路人甲吧,求你了。
  武松微愠道:“不行!”不管这女人有多不拘小节,好歹是跟他大哥一起生活过、受过他拜的,就这么像唤丫环似的唤她,她不嫌丢脸,他还嫌呢。
  “礼”的分量在时人心里到底有多重,潘小园难以感同身受,但武松的那一点点怒气可是立刻能接收到,心里头咯噔一下,赶紧缄口不言。
  孙雪娥后知后觉地看着他俩:“你俩又吵什么呢?”
  武松不再纠结称呼问题,直接道:“有些事,若是你想听,就跟我去后面。”说着,将手头半碗水喝干净,站起身来。
  潘小园恭敬不如从命,心里微微跳。这些日子,太多的意外,太多的转折,太多的惊心动魄。她虽然是个“局外人”,可也身不由己地牵涉颇深。她从没管武松要过什么解释,没向他问过一句不该问的话——就算问出来什么,命运的齿轮难道会有一丢丢的偏离?
  况且,有了这么多年的小说底子,她还是能稍微将眼前这幅破碎的图画拼出个三四成——她觉得,自己知道的,比武松以为自己知道的,要多得多。
  也许这就是武松终于跟她开诚布公的原因?终于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了?
  毕竟两人现在的关系,不是什么捕头夏阿福和他的忠心大华;她本就是被无谓地牵涉当中的路人,没义务跟他结什么同盟;况且还在关键时刻帮了他一把。
  武松径直掀帘进到酒柜后面的小门里。那里大约是孙二娘的小休息间:墙角一个大木箱,壁边倚着一柄旧朴刀,地上几条凳子,一张桌子,一个小炉,炉子上小火煮着壶热水,刚开始咕嘟咕嘟的冒泡。他不拿自己当外人,顺手提了壶,柜子里找出点劣质茶粉,冲了两盏茶出来,手一伸,“坐。”
  然后他回到门口,门帘子挂在旁边挂钩上,便成了里外通透,外面的人一眼就能瞧见里面;但他又在门帘子下面打了个挺奇怪的结,于是酒店里的闲杂人等也不进来叨扰。就连孙二娘经过,也只是往里瞥了一眼,过门不入,在堂里找个地方坐了,翘起二郎腿扇扇子。
  武松在潘小园斜对角坐下,捏着茶盏,有些踟蹰,似乎是不知从哪里说起,最后道:“你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有些事可能不方便说,但只要是我说的,就没有假话。”犹豫了一下,又加上一句:“毕竟,我大哥的事……也有些牵涉,你要是想知道……”
  潘小园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但张了张口,反而也不知从何问起。若是她直接就上来问什么江南明教,无异于是告诉他,自己知道得太多了……
  干脆指着房门口的帘子。那下面打的结,毫无疑问是个江湖通用暗号,代表着“这不是关门密谋,但也请旁人勿要打扰”。
  “所以,这些……你是哪里学的?”
  武松释然,笑了笑,闭目回忆片刻,无意识握着温热的茶盏。
  “江湖。这世上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身上有些本事,不愿踏踏实实的过日子,不愿碌碌无为虚度一生,不愿遵守一些蠢得要命的律法。这些人自成一类,虽然身处各地,都有些通用的共识,有利益,有恩怨。他们不是朝廷,但有时候能做出比朝廷更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他说得很慢,说一句,顿一句,看看潘小园的反应,目如点漆。“局外人”往往不相信江湖的存在,不相信身边走街串巷的货郎艺人三姑六婆中,会有人拥有比他们精彩得多的生活。更何况,老百姓的眼里朝廷大于天,若是听到这种话,有些人可能直接望天下跪,朝着那个看不见的皇帝直呼饶命了。
  可对面的人呢,只是眨眨眼睛,表示全盘接收,还求知若渴地往前探了探身子。
  不觉两根头发丝儿落在了武松手腕上,有些痒。他自然而然地收回手,心里面有点奇怪。虽说认识她也不过几个月时光,但也有所耳闻,知道她不过是个丫头出身,胸中能有多少丘壑,难不成是跟他这几天,近朱者赤了?
  随即自己笑笑。有人告诫过他,永远不要瞧不起任何一个比自己弱的人。再说,他自己不也是个贫贱出身,如今不是在江湖上混得像模像样?
  既然她没有要崩溃的迹象,那就加快进度,看她能接受到什么程度:“江湖有时平静,有时大事频出。而江湖中人,仗着自己有些本事,便、便开始……”
  他还在措辞,潘小园已经兴奋地接话:“惩恶扬善、劫富济贫、帮扶……”
  武松一怔,随即连连摇头。
  “你说的那种人,有。不过更多的,是以武犯禁、欺压良善、欺男霸女、为所欲为。这便是黑道。有人说江湖跟黑道有区别,我看,都差不多!”
  潘小园轻轻“啊”了一声,又是惊讶,又是失望。武侠小说里都是骗人的?
  武松见镇住了她,莫名其妙有些舒畅,好像找回了什么场子。见她没话了,才继续说:“不过我也并非生来就是江湖中人。我和大哥从小在清河县生活。十五岁以前,我还只是个小混混,而且是个混得不怎么样的小混混。”
  潘小园看看面前这个比自己高一头阔一圈的汉子,又闭眼脑补了一下,无法想象武松被人按着在地上揍的奇观。
  “有一日,在郊外,我偶然撞见一位江湖老前辈被敌人追杀。我敬他一身正气,于是出手干预……”
  潘小园激动万分,又忍不住接话:“你救了老前辈,于是他开始传你武艺?”一代大侠从此冉冉升起?
  武松立刻反问:“你怎么知道。”
  “我……”潘小园后悔自己舌头太快,以后一定要学学他,强化一下淡定的性格,“呃,话本子上看过类似的故事。”
  “你读的话本子还真多。”武松撂下这么一句,继续道:“开始我只是照顾他老人家养伤,他真正教我的时日,也不过十来天。”
  十来天就把他教成这样!潘小园刚想发问,好在前车之鉴尚且历历在目,言多必失,于是点点头,表示自己无条件相信。
  武松自己解释:“当然,那十几天,也不过是入门。此后我另有际遇,不必多说。老前辈姓周,名讳单一个侗字,便是那日敌人口中的周老先生。他不让我管他叫师父,说我还差得远哩。我求他再留些日子,可他还有别的要事,坚持要走。老人家年纪不轻,伤势本来就反复恶化,他要做的那件事,照他说,又是极其险恶的。于是他临走时,交了样东西给我,命我藏在我家老宅的压梁木上,等他来取。”
  潘小园这才意识到自己嘴巴微张,赶紧闭起来,心中飞快地梳理。武大逝世那日,武松料理了必要的后事,此后第一件事,就是骗了辆车,回到清河县老宅,将那东西拿到手。然后才去阳谷县找西门庆报仇——可见这东西,比他哥哥的仇更加要紧。若是两件事的顺序反过来,他也许杀得了西门庆,但势必陷入官兵抓捕,老宅上那个托付的物事,就不一定能顺利拿到。
  所以,那件重要的物件到底是什么?此时的潘小园脸上明明白白的写了这么一句大写加粗的问话。
  武松静默半晌,忽然自嘲地一笑,语气里藏了些无辜委屈:“其实我也不知道那东西是什么,我答应他不乱看的。”
  潘小园轻轻低呼一声。只凭借这十几日还算不上师徒的恩,只凭着对周老先生人品的敬重,只凭着一句简简单单的承诺,他把一件他自己也不知何物的东西,守了十年,而且还差点搭上命?
  她由衷赞叹:“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