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炮灰奋斗史[清] >

第102部分

炮灰奋斗史[清]-第102部分

小说: 炮灰奋斗史[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荒山上修一条道,会请一部分人去做工,每日给三十个铜板的工钱,管吃,不过修道期间得连续几个月待在那荒山上。大家伙回去都和家里人商量一下,等农忙过后,空闲的几个月里,有哪几家愿意去赚这个钱。”
  一听每日有三十个铜板,还管吃,不少人都心动了。
  农闲时,不少人都会进城做挑夫,最多也就拿这个工钱,如今就在家门口,做活,还有吃,这可比辛辛苦苦进城看到的钱还要多。
  只是真的有这点好事吗?
  王连就有些心动,东北这一块,虽然土地肥沃,可天寒只种一季庄稼,眼看着庄稼就要收完了,地就得闲在那里,他正愁着是不是要进城去做工。
  可是家里的婆娘还未出月子,这个时候要是进城的话也放不下那个心,是真的在家门口就可以做活,那他肯定愿意。
  农家大汉,一把子力气还是有的。
  村子说完这些话后就让人散去了,随后就说要请那位贺老爷吃饭。
  贺老爷挥了挥手,“那到不用了,还需要赶到旁的村子里去。”他这些日子里忙着呢,承包了这一段路倒是能赚不少钱,可惜的是对方催的急,只能尽量多招些人将这条路赶出来,害的他不得不多花一些银子来请人。
  同样的情况,在沿着某一条特定路线的村子都有发生。
  看到离家近,就算这钱不比城里赚的多,也肯在家门口干,外出自然没有比在家门口来的好,都是一个宗族的,也没人敢在家门口坑他们。
  粮食一收,王连又在旱地上种上了棉花和玉米,就跟着村里的几个男青年一同前往了荒山。
  荒山所以称作荒山,是因为上面没什么大的树木,最多也是一些难砍带刺的矮树,也只有放羊的时候才过来。
  去年时这座荒山被人买了下来,周边村子里的人还都在讨论,到底是哪个冤大头买下的?
  这种山既不能种树,连畜生都不愿意往上跑,真不知道买下来能做什么?
  这一回听说在荒山修路,不少人是吃惊的瞪大了眼睛,不过吃惊归吃惊,赚钱还是不耽误的。
  王连所在的王家村,就有不少青年完了家里活加入了修路大队,更别提是其他村子庄子,这个时候赚钱的活可不好找,更何况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的活。
  王连来到山下,就发现了不少眼熟的人,连他村子上的王老根家那个新寡妇也来了,跟着一群老娘们正在忙活着烧水做饭。
  荒山一下子聚集了这么多人,原本荒芜的地方也一下子热闹起来。
  很快又有敲锣打鼓的人,王连之前在村子里看到的贺老爷也过来了。
  贺老爷看着一脸喜气,手接过旁边的铜锣敲了一下。
  “这次欢迎各位乡亲们过来帮忙,放心修路的这段时间不会亏待大家。”
  然后看着身后的荒山,约五十丈高,他开口,“这一次需要大家在山中凿开一个通道,工具都为大家备妥了。”
  随后有人推了一辆车过来,车上放着各种榔头和凿子。
  听说是来凿山,一群人傻了眼,修路还只是卖把子力气,凿山可是很容易死人的。
  一不小心山塌下来,可是谁都跑不了。
  贺老爷一看,可能不知道怎么回事,继续道:“选择凿山的人,每月给五两银子,要真出了事故,每家赔偿一百两银子,都是可以先签订好契约。”
  一听这凿山的活,一下子翻了五倍多的钱,不少人都心动了,危险是危险了一点,但不一定真的会那么倒霉,何况真是自己出了事,家里可是能得到百两银子,谁家要是有了一百两,可以买上几十亩地,转眼就成了地主。
  能愿意出来工作的都是家里穷的,不是家里穷,谁会出来受这份罪?
  贺老爷一看,又继续说,“大家还请放心,为保障好大家的安全。”说着旁边的车子又推出来一堆圆顶帽子。
  贺老爷随手拿了一个敲了敲,发出钢铁的声音。
  “已经为大家准备了铁帽子,这帽子大家干活的时候都别忘了戴上,至少石头落下的时候也能防着砸到脑袋,而且我们这都有炸药,会选择一些对方将山道炸通,让大家凿的也只是边边角角。”
  王连第一个举起手,“我来做这个。”他也只打算做上几个月,这赚的钱足够家里开销,他就不相信这几个月时间的运气会那么不好。
  王连一开口,同村有几个人跟着举手,其他村子也稀稀拉拉的举起手。
  余下的都是爱惜自己性命的。
  贺老爷数了数,“不错,一共有三十二人,你们三十二人跟着我来,还需要做一些培训。”
  贺老爷带着人,来到荒山到半山腰上,半山腰上有一群十几二十岁的青年,这些今年手里拿着长尺子只正在地上量着,边在手里的本子上写写画画。
  见到贺老爷过来,其中一个人走了出来,“贺老爷,都招到人了吗?”
  贺老爷子露出身后一伙人,说:“这些就是凿山的人。”
  那青年看了一眼王连他们开口,“那就过来,我给你们讲一讲从哪里开始凿山?怎么凿,有些部位是不能动的,要是动了很容易引起山体坍塌……”
  这一群人都是毕业于京城山庄的学生,有的精通地质,有的绘制地图,还有的精通辨别各种矿类。
  比如脚下这座荒山,就采出了一部分铁矿石。
  这下好了,完全可以将凿出来的矿石就地炼铁,炼出的铁来做轨道。
  盛京这一带好啊,已经发现好几种矿石了,还有几种根本没有见过的矿石全都弄回了京城的庄子里研究。
  甚至有在山窝里发现金矿的,不过禀告上去后就被拦住了,这件事得先瞒下来,最起码得火车通路才行。
  这个时候要传出发现金矿的消息,那这轨道就不用修了,非得被涌入的人给挤没不可。
  上面已经奖赏了发现金矿的人,毕竟这些金矿就算发现也是归于朝廷,上面奖赏已经算是对这些人的鼓励了。
  这一次修路,最起码出来一千学生,全都是出来帮忙教导当地人该如何修轨道,通山路、搭石桥。
  选取修轨道的路线距离人烟较远,但又不是真的远离人烟,到时候火车要真出了问题也可以找人来救治。
  这些轨道一段一段都被当地的商人所承包,这些商人出钱来修路,到时路验收合格后,会有人高出一部分的价格将这条路买下,并且给予对方通往互市行商的资格。
  这个行商的资格证,才是这些人甘愿掏钱的原因,更何况这些钱跟建互市那边一样,相当于他们这一方借的,未来几年内肯定连本带利的还。
  一些人都是知道互市那座城市,虽然还未建立成,不过已经撷取了大量利润。
  在这个时候几乎都看好修这一条驰道,只是奇怪的是不知道为何这条路竟然是用钢铁来做轨道,要知道正常的轨道木头就可以了。
  时间一长,不少人也看出来了这条轨道肯定不是跟马跑的,谁家的马会跑在满是石子的路上?
  ……
  雨下的越来越大,霍庭走出了帐子打着伞又查看了一下马车后面被油布盖起来的货物。
  这一日不巧,刚离开了上一个部落,还没走到下一个部落,中间就遇到了漂泊大雨。
  好在,在当地人的指导下,雨还未下来营帐就已经搭好了,不然今日就得在雨中过了。
  这是他第二次去互市,离开江南来到北方后,不得不换掉薄褂换上了皮袄。
  两地的温差太大,若是不小心很容易生病。
  好在市面上多了一些成品药,就像以前一样,会尽心思带着药材上路,生个病都得满城的找大夫。
  如今方便了,药物类繁多,感觉哪些药对症,服了药就行,就算是不对症,吃个一顿两顿也没关系。
  两顿之后感觉没用,大不了再换一种药,总有一种药是对症的。
  如今不管是走镖还是行商,基本上都会携带这些药物,特别是行商者,大海、沙漠、草原都走过,在这些地方要是生了病可是连大夫都找不着,要是挨不过去,病死的也不是没有。
  “老三,绳子固定好,别让风给吹开!”霍庭对着手下喊了一声。
  老三回来了一句,“哥,紧着呢!”
  大雨如同泼水一般的往下面下,十几匹马被赶在一个临时搭起的棚子中,原先的马车也被卸了下来。
  一些被拉入旁边的营帐中,还有一些实在是塞不下,只能够用油布给盖住了。
  这些货物除了该带的粮食以外,其余都是鲜亮的布匹。
  布匹如今在江南一带价格下降了许多,颜色也越来越鲜艳亮丽,许多花纹都被创造了出来,如今的布匹都是以花纹来取胜。反倒是那些单一色的布匹逐渐退出了市场。
  蒙古这一代不同于江南,这里的皮毛最便宜,漂亮的布匹倒是价格不菲。
  许多布商看中了这中间的差价,就想着将一些卖不出价的布运到蒙古来卖,再搭一些皮毛回去。
  在内地皮毛价格可没有受到布匹市场的冲击,好的皮毛仍然是千金难求。
  这一来一去能赚到不少利润,霍庭便想着打通这一商道,上回来时只是浅尝即止探探路,带的货物也不多,就是那样也换来了不少动物皮毛。
  这一回他打算大干一笔,带更多的货物前来置换。
  要不是互市这边有强制规定,不带粮食不准在互市交易,不然说不定还能带更多的货物。
  老三抹了一把雨水,跟着一群兄弟进了营帐。
  霍庭手下的厨师,吴墩子已经烤起了两个羊腿,这羊腿是中午吃剩下来的,旁边有一个大锅,大锅里水在沸腾,吴敦子随意撒了一些菜干,等菜干在沸水中舒展开,他从旁边抽了几筒干面条撒了下去,余下的大饼已经放在火边煨着了。
  “自从有了这干面条,不用总啃那硬邦邦的大饼了!”老三看在那锅里翻腾的面条嘿嘿一笑。
  霍庭打开一个鱼罐头,拿起筷子给每个人的碗里夹了一块,很快吴敦子给每人加了满满一大碗面条又倒了一碗汤。
  海鱼给原本淡而无味的面条增加了咸味,光是面条就着海鱼足能让这群人吃得津津有味。
  干完了一碗面,垫了垫肚子后,那羊也已经烤好了,在就着面条汤啃着大饼吃的羊肉,一顿晚饭下来,每个人都感觉浑身呼呼的舒坦。
  “大哥,你说互市那边向江南的商人购置苜蓿种子是干什么?难道打算在那块地种来当菜吃?”苜蓿在江南一块是当成菜吃的,所以这人才有此疑问。
  霍庭道:“你管他们干什么?既然肯出钱收集,咱们带上几袋就是。”
  那人摸了摸脑袋,嘿嘿一笑,“这不是不值钱的玩意,带过去也太麻烦了。我看这草原上不也有吗?”
  旁边老三一巴掌打在那人头上,“就你多事,大哥做这事自然有自己的理由。你也不想想出钱,要买这玩意的到底是谁?”
  吴敦子一向闷不吭声,这时候开口,“大哥肯定是想着与对方交好,我听说那方在修建驰道,从永平府直通互市,到时候我们下了船,可以直接使用驰道,那不是更快能够到达互市。大哥这样做肯定是谋取那些人的好感,不然驰道修好了,那想要用的人可就多了,现在不交好关系,回头可就没咱们什么事了。对吧,大哥?”
  霍庭笑了一下没有回答,任由兄弟们胡乱猜测。
  等吃完后,几个人拿着碗在接了雨水的盆里洗了碗,没多久就在营帐中铺了褥子睡下了。
  转天,雨停了下来,一行人又将马和马车拴好。
  “大哥,你看!”老三拍了拍霍庭,指着天边道。
  霍庭一转头就看到天边那道彩虹,心里也高兴,“吃完饭,大家赶快出发吧,尽量在天黑之前赶到下一个部落。”
  “好!”
  互市新城已经建成了一大部分,南边其中有一部分已经开始使用,余下的哐哐当当每日都能够看得见进度。
  林源每隔一个月都会来一趟巡视新城,如今宽广坚固的新城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他也是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不容易啊,这样一座城市凭空而立,真是太不容易了。
  查看了一下最新的进度后,林源坐着马车来到了城外,接受了去年的教训后,这一次所有被赶过来交易的牛马都要自带粮草。
  城外去年播种的一部分苜蓿已经顺利长成发了芽生了根,都快长到膝盖高,林源又看了一眼旁边的村子,这些村子里居住的都是来新城建城的工人家属。
  有些拖家带口都带了过来,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了一些,不过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能找到活干,干上一年比原先在家做佃户赚的还要多。
  林源给他们找了一些活,就是栽种苜蓿,并且指导他们建了窖。
  初春时花开已经收获过一次了,那一次青贮,分了好几个窖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