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大时代之金融之子 >

第43部分

大时代之金融之子-第43部分

小说: 大时代之金融之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洛克菲勒中心是一个由十九栋商业大楼组成的建筑群,占据了曼哈顿的三个街区,在1987年被美国政府定为“国家历史地标”,是全世界最大的私人拥有建筑群,也是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资本主义的地标。

虽然被后起之秀世贸中心的双子塔抢走了不少风头,但洛克菲勒中心毕竟存在已久,而且是在大萧条时代建造,当时为纽约提供了五万多个工作岗位,比年轻的世贸中心多了很多历史的底蕴和意义。

这样一个建筑竟然被日本的财团收购,其意义不亚于在国会山竖起了日本国旗,整个美国都在议论,甚至还有人忧心忡忡地说:“日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将自由女神像买走!”

不止是这些标志性的建筑,就连普通的房产日本人也没放过,毕竟相对于日本的房价,这里不动产的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

曾经有人统计过,日本东京当时的土地价格加起来,可以买下整个美国,足以见到当时日本的房价有多高。

事实上在后世,不止是在日本,在另外一个国家的首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这还是在二十年以后,不过一切都和当时的日本十分相像。

唯一不同的是,那个国家的资产泡沫在股市被及早地挑破了,也导致大部分股民财富的大幅缩水。

不过在那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由于土地所有制的不同和大量资本的涌入,房价疯涨的程度和日本并无两样。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土地已经成为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即便是在房价屡创新高的情况下,这个国家的政府也只能咬牙坚持。

这自然苦了一代青年。

闲话不多说,继续说八十年代的日本。

此时随着股市的疯狂上涨,整个日本岛都陷入到一个疯狂之中,人们甚至坚信在日本的股市里有个不同于国外的、超越经济规律的东西,而这些东西能够让日本股市坚挺不倒,永不下跌。

唯一一直处于清醒地位的日本人群,恐怕只有那些大藏省制定政策的官员了。

在一九八六年,日经225指数期货在新加坡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

所谓的日经225指数,又称为日经平均股票价格指数,是由日本经济新闻推出的东京证券交易所的225个品种的股价指数,这种指数延续时间较长,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成为考察日本股票市场股价长期演变及最新变动的最常用和最可靠的指标。

新加坡推出日经指数期货后,日本和美国也相继推出了日经指数期货,不过由于新加坡是第一个推出日经指数期货的市场,因此交易量和影响力也是最大的一个。

钟石之所以没有去购买新加坡的指数期货,其原因就是期货这种东西需要时刻观察,稍有不慎就会爆仓,虽然他现在不怕这种风险,但毕竟不如投到日本股市中这么让人放心。他前前后后投了大约一百多亿日元到日本股市,在这种只涨不跌的牛市中,可谓是稳坐高台,只等时机到来。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日本股民、企业家那样疯狂,在美国的金融精英眼中,日本的股市早已经超出了正常的牛市范畴,已经大大形成了资产泡沫。

在这种情况下,投行的精英们设计出一种全新的金融衍生品,来到日本大肆抛售,这就是股指期权。

股指期货和期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引领全球金融变革的美国投行精英们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产生了新的品种,就是股指期权。

这种东西本质上还是一种期权,不过标的物换成了股指期货。

一般来说,期权有看多、看空两种,最后对赌的结果分为执行和不执行两种,而期货也分为两种,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四个不同的品种。

而期权的杠杆一般在十到百倍,看标的物品种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期权费,期货的杠杆也大致如此,如此一来,就产生了高达百倍甚至千倍的杠杆。

不能不说,美国的金融创新大大地走到世界的前列。

美国的投行精英们在日本兜售的是股指认沽期权,这种期权是在股指跌到一定位置的时候可以执行的买入看空股指期权的金融产品,以大摩和所罗门兄弟等投行为主要的承销者。

这种崭新的金融产品在日本闻所未闻,当那些大财团第一次听说这个东西的时候,惊讶得无以复加,他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很好的避险手段,纷纷大量买入。

这种东西是如何规避风险的呢?假如说有笔一百亿日元的资金在股票市场上,那么持有人就可以买入一亿日元的股指看沽期权(假设杠杆是一百倍),当股指跌破一定的数目时,这时期权就可以选择执行,在股指市场上转化为一定数量的看空期指,就可以起到对冲风险的作用。

自然,这种风险是不可能完全对冲的,除非他是持有不同方向的相同头寸,那么这样一来,就完全没有盈利,而且还要贴上一大笔的交易费用。

在日本的股票市场上,保险公司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投资者,不同于其他行业,保险业是非常重视规避资金的风险,因此也是最快能接受这一新产品的消费群体。

毕竟谁也预料不到未来会发生些什么,钟石则是个例外。

在经历了一九八七年的全球股灾后,钟石也着实消停了两年,乖乖地上了几天学,空余时间就到处游山玩水,将华夏的大江南北走了个遍。

每次都是他一个人出去,次数多了,钟建军和刘兰两个人也就放心了。这两年他明显长高了,十三岁的孩子已经长到了一米七的身高,加上健壮的身体,让人觉得已经是个十七八岁的人了。

他的姐姐钟小慧,则在县城的高中里继续苦读,听说成绩十分不错,有希望考上名牌大学。

这一天,钟石刚刚回到家中,还未来得及洗去一身的风尘,就接到了来自香港的电话,是钟意!

这两年钟意过得可谓是十分得意,除了学业上颇有建树之外,还和廖小化结成了好朋友,两人年纪相仿,又属于同一个阵营,自然是无话不说,而港媒在偶然间发现钟意竟然住在浅水湾价值上千万的豪宅里时,就个他也封了个“贵公子”的头衔。

“怎么了?贵公子?”钟石在电话里打趣道。

“香港的房价现在暴跌,听说是受了燕京那件事的影响,现在很多人急着移居香港,我们是不是要做些什么?”钟意嘿嘿一笑,就说起了正事。(希望各位书友继续支持,大家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非常感谢!)

第二十四章洗劫东京

马克西姆拉了拉贴在胸前和后背上的衬衫,在滂沱大雨中走进了一间门口挂着巨大霓虹招牌的遮雨棚下,棚下面是一扇没有把手的黑色木门,上面有个盖着的金属孔,大约离地一米六七左右。

他敲了敲门,然后就看着外面五彩缤纷的街道,地上坑坑洼洼的水坑不住地反射着霓虹灯广告牌的光芒,马克西姆失魂地望了一会,又低下头瞧了瞧脚上的皮鞋,上面的光泽已经暗淡了不少。

“这可是古奇牌的!”他低声咒骂道。“为了来这个该死的地方,我还特意准备了一身上好的行头,看来是毁了!”

这时,从门后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金属盖被打开,从后面露出一只充满警惕的眼睛,盯着马克西姆看了半天,这才哐当一声又关了上去。

马克西姆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很快他就注意到门旁边不起眼的地方挂着一个手绘的牌子,白色的背景上写着几个醒目的红色英语单词——仅限日本人,下面还有几行日文,想来也是同样的意思。

“这真是个该死的天气!”马克西姆又咒骂了一句,心中就有些惴惴不安,在想着是不是自己走错了地方。

要知道在东京的街头,这种警示牌随处可见,这个国家可不是一般的排外。

马克西姆是一个在日本讨生活的美国人,来自明尼苏达州,毕业于康奈尔大学,这是一所美国著名的私立大学。后来一位校友给了他一份在日本的工作,他就来到了日本。

只不过他工作的地方是在神户,离东京还有点距离,这次他的校友兼老板把他叫到东京来,说是有要事商量,他坐上新干线,就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东京。

这里是东京涉谷,到处都是灯红酒绿和站在街头的学生妹们,不时有几个奇装异服的少男少女走过,马克西姆知道,这是日本本土摇滚文化的拥趸,号称“视觉系”。

在后世,这种奇异打扮传入华夏,在某些青少年中掀起一股叫做“非主流”的浪潮,只不过原先的某些东西都丧失掉,只剩下浓妆艳抹的脸庞和极其夸张的发型。

歌舞町建立的初衷是要成立一个文化中心,集中日本传统的歌舞剧院,正如“歌舞町”这个名字所描述的一样。传统的日本歌舞中,艺伎的脸上涂着白得像纸的粉,还有红得让人反胃的嘴唇,穿着传统的和服,手持一把折扇咿咿呀呀地唱着听不懂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马克西姆来说简直无法忍受,不过一些上了年纪的日本客户还是乐此不疲地邀请他看这些东西,这让马克西姆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

不过现在的歌舞町和这些都不搭边,这里已经是一个和它的初衷截然不同的地方,坦白来说,这里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红灯区,面积达到20个街区这么大,这里到处都是昏暗的街巷和耀眼的霓虹灯招牌,每天晚上在这里出没的顾客达到上百万之多。这里是娱乐中心,下了班的日本男人总忘不了在这里喝上几杯,无数的夜总会、酒吧、按摩院等地方人头拥挤,门前车水马龙。

来日本已经四年了,可除了英语之外,马克西姆还是不会讲上一句完整的日语。幸好他的同事中有个英文不错的日本人,这才能够正常交流。

马克西姆是在八五年的时候来到日本的,当时正值日元升值,无数美元流入日本市场,在那个时候美国在日本的机构急需大量的人才,马克西姆正好大学毕业,也就来到了日本,做起了一个小型对冲基金的交易员。

像他所供职的对冲基金,在日本多如牛毛,先前没有日经指数的时候,对冲工具少得可怜,他们的盈利也不算多。不过现在好多了,借助于日本股市的超级强劲和日元的大幅升值,他们基金的资产已经超过了五千万美元。

又过了一会,直到马克西姆感到身上有点发凉,正准备找个地方喝几杯清酒的时候,门孔后面再次传来声音,一只碧绿色的眼睛出现在他的视野中。那眼珠冲着马克西姆眨了眨,门孔关上,随后是好几把锁依次被打开的声音,等门开了之后,一个肢体强壮的身影出现在他的身前,正是他的老板吉姆沃森。

吉姆的衣着十分简单利落,深黑色的便装裤子和发亮的皮鞋,白色衬衫,袖子是挽着的,露出毛茸茸的胳膊。他应该是一下班就赶过来的,衬衫和领带上还有皱褶。

跟在他身旁的则是一个戴着墨镜的日本男人,日本男人在两个高大的白人身旁显得很是矮小,不过马克西姆注意到他敞开的胸膛上纹着一条长牙舞爪的龙,这让他心中就是一紧。

在日本,身上有纹身的人不可招惹,这是他来到日本学到的第一课。尤其是那些全身遍布刺青的人,如果遇上了最好掉头就走。马克西姆所在的地方是神户,这个地方离大阪很近,而大阪则是全日本最大的暴力社团山口组的所在地。

说起大名鼎鼎的山口组,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八十年代正是他们的鼎盛时期,在经历了两次“大阪之战”和“山一对抗”后,山口组将他们的手脚伸到了日本的各行各业,即便是日本最大的几个财团也在暴力团伙的威力下不得不屈服。

吉姆注意到马克西姆眼中的畏惧之色,不无得意地拍了拍旁边日本男子的肩膀,用蹩足的日语解释道:“我的朋友。”

听到吉姆的解释,那男子紧蹙的眉头才舒展开来,鼻子里轻藐地哼了一声,算是打了招呼。

走过厚厚的地毯铺着的楼梯,到了最后一个台阶的时候,一股热浪扑面而来,马克西姆停下脚步,有些不安地紧握着双手,开始观察眼前看到的奇怪场景。

这是一间很长的房间,装饰得和地铁车厢差不多,有二十米那么长,在两侧都有座位和竖立的金属柱,上面还有拉环。一个个穿着上班服装提着公文包的女人们站在下面,抓着拉环左右摇摆着,装出一副在地铁上的姿势。

围在金属柱周围的则是一些年轻的女孩,穿着各式各样的校服,还背着个背包,正旁若无人地叽叽喳喳着,好像在讨论某件漂亮的衣服或是一种新出炉的化妆品。

坐在座位上的则是二十几个男人,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年人。他们死死地盯着这些女人,眼中有种说不出的意味。

不久,一个男人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向一个身穿工作装的“办公室女士”,他一言不发,伸出一只手搂住了女人的细腰。

“这是*骚扰!”马克西姆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