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大鉴定师 >

第492部分

大鉴定师-第492部分

小说: 大鉴定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文老与陈逸来到了屋子里,将机关盒拿了出来,听着陈逸讲解着关于机关盒的一些事情,又知道了这机关盒的真正年代。

  文老仔细研究了观看了一下,皱了皱眉,“以这文字的形式来看,不是可能是后周,而应该就是后周的,至于破解,恐怕是件不可能的知道,除非运气极好。”

  “等你回浩阳后,让楚老哥看看,他的见识可是比我多得多,就算不能正常破解,也应该有着其他手段,好了,先收起来吧,我带着继续去了解釉料的配制过程。”

  陈逸顿时点了点头,这无疑是他万分期待的事情,在这些天中,文老也是带着他去了一次窑厂釉料配制的地方观看,可以说极大增长了他的见识。

  据文老的介绍,他们所配制出的青花料比起世面上的那些青花瓷器更加的要好,而且在仿古釉料的制作方面,也是十分的先进,所制作出来的仿古瓷器,几可乱真。

  同样,最为重要的釉下七彩料,也是在这个地方进行配制,这可以说是景德镇的一绝,一些人或许能得到配制好的釉料,但是想要知道其真正的配料都有哪些,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这种釉下七彩料,正是有着文老的参与,才制作成功的,所以,文老制作出的釉下彩瓷,是一个对釉料质量最好的证明。

  第六百八十四章制作柴窑

  釉料制作的地方,是在其中一个窑厂里面进行,完全保密,而且有着一些工人看守,里面所制作釉料的人,都是文老最为信任的人。

  能够亲眼看到这釉料的配制过程,恐怕就连文老的一些朋友都无法得到这种机会,对于文老如此的信任,陈逸也是非常的感激。

  虽然陈逸可以通过鉴定这些所使用的釉料,得到其中的配制比例,但是其中一些釉料成分是经过二次加工而成的,在市场上绝买不到,而且文老能够带着他前去观看,这种意义非常的大。

  上一次只不过走马观花的先看了看,并没有仔细了解,陈逸也是对于很多釉料配料没有鉴定,得到了柴窑瓷器制作秘法后,他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得到柴窑瓷器釉料的全部配料,然后进行制作,看看所制作出来的瓷器,究竟当不当得起华夏瓷器之冠这个名号。

  虽然说在釉料的交易市场,也是可以得到一些釉料的配料,但是,市场上的绝没有文老这里所用的质量好,既然有着这样一个条件,自然要利用起来。

  不过最可惜的是,以他的了解,文老这里的配料,其中只有柴窑瓷器所需的大部分,还有一小部分,这里并没有,需要在其他地方进行寻找。

  一种瓷器的釉料配方,可以说是最大的秘密,后世所寻找的各种名窑的窑址,就是想通过研究其窑址内的一些东西,来试图将这些古代名窑重现于世。

  而柴窑没有发现窑址,也没有实物。这就使得任何人想要仿制的念头打消。就算制作出来。也不会有一个人相信。

  现在汝窑的窑址发现了几个,但是所出现的却仅仅只是一些仿制品,而真正能够生产出汝窑的窑厂,却是根本没有,对于窑址的研究,根本不是一时半会,便能研究出真正汝窑的制作配料的。

  同样,一件瓷器的完美。不仅仅只是釉料起了作用,而瓷窑,还有烧制所需要的温度掌控,都是影响最终瓷器的因素。

  就像陈逸所知道的景德镇所存在的世界最大柴烧窑,始建于乾隆年间,窑房长四十余米,宽十九米,呈鸭蛋形,在烧制过程中,通过控制不同窑位的温度。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由此可见。瓷器成型所需要的温度掌控是多么的重要。

  而陈逸所得到的这个机关盒中,却是有着最为全面的柴窑烧制过程,简直可以说只要配料齐全,建一个这纸本上所说的瓷窑就可以开始烧了。

  一旦这个机关盒打开,它所带给世界的震撼程度,绝对不亚于王羲之真迹。

  随着文老一块来到窑厂的釉料制作车间,这里充满着一种矿物质和化工原料的气息,进入这里都必须带着口罩和手套,以防止有害气体和物质的侵害。

  这一个窑厂,可以说是文老窑厂中最大的一个,肩负着拉坯,上釉,烧制瓷器,制作釉料的重任。

  而这釉料制作厂房也是非常的大,有着几个不同的车间,负责生产不同的釉料,有青花料,釉上釉下彩料。

  景德镇在古代以生产青瓷和白瓷为主,其所生产出的青瓷与越窑非常相近,而文老的窑厂中,大部分生产的多为青花以及彩瓷,对于青瓷,也是在生产,不过占的比例并不大。

  虽然景德镇以生产青瓷白瓷著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青白两种瓷器的地位,渐渐让给了青花瓷和彩瓷,这也是时代的需要。

  当然,如果汝窑和柴窑仍然存在于世的话,那么其雨过天青之色,绝对会为青瓷争得地位,只不过以现在瓷器的情形来看,依然是青花和彩瓷最受欢迎。

  文老所生产的那些青瓷,也是不想让这种瓷器就此中断而已,并不是为了销售。

  青瓷车间的一些釉料,其中有一些是陈逸所需要的,相反那些彩瓷釉料,很多都不在柴窑的配料当中。

  青瓷可以说是华夏最著名瓷器的一种,以柴窑,汝窑,官窑,龙泉窑最为著名。

  华夏五大名窑中,有着四种名窑都是属于青瓷系统,汝,官,哥,钧,而最后的定窑,则是唯一的白瓷。

  不过钧窑虽然属于青瓷,但它并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有着许多颜色,可谓是变化莫测,不过在严格意义上,依然是青瓷。

  只不过现在这华夏五大名窑,有的随历史远去,有的只剩窑址,有的更是连窑址都没有发现,现在的瓷器,也只是从元朝发展而来的青花瓷和各种釉上釉下彩瓷最为著名。

  陈逸跟随着文老来到一个个釉料生产车间中,观看釉料的生产配制,釉料的配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程序,不是像普通人所认为的那样,将一些配料混在一起就可以了。

  这其中有矿物原料,也有化工原料,想要让二者合二为一,变成釉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陈逸将见到的一些釉料配料,还有制作所有的一些机器,全部鉴定了下来,以便于他之后配制柴窑釉料所用。

  同时,在文老讲解的过程中,他也是认真的聆听,不时提出一些问题,釉料的配制,绝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点从机关盒中釉料的制作方法上,就可见一斑。

  随后,他们来到了青釉料制作车间,这里倒是并不繁忙,青釉瓷器现在渐渐没落,文老现在所用的配方,也是经过他自己改进的,至于五大名窑那种级别的釉料配方,估计就连瓷器研究院都没有研究出来。

  在这个车间,陈逸得到了柴窑所需要的几种配料,一一鉴定了下来,并且将其工具种种都是鉴定了出来,他并不需要拥有这些配料,只需要鉴定,便可以用实体化功能复制出来,可以说这是鉴定系统强大功能的一种。

  当然,这种功能的使用,也是需要大量的鉴定点予以支撑,在景德镇,陈逸除了去了丁润家中之外,林天宝的收藏室,包括文老的一些藏书室和古玩收藏室,他都曾经去过。

  特别是在文老的收藏室,可以说是另一个瓷器展览馆,在景德镇这段时间以来,他一共得到了将近一万点鉴定点,将他的鉴定点总数,提升到了三万余点。

  陈逸觉得,什么时候得到了灵气吸收术,他的鉴定点,会更加的多,博物馆中大部分的东西,都是用展柜密封,根本无法触摸,就算是未来他的名气达到一定程度,去往博物馆时,或许可以触摸到其中一些珍贵之物,但是在博物馆中展览的那些,想要用手触碰,并不合适。

  光是故宫博物院所拥有的文物,便达到了一百余万件,哪怕一件给他一点鉴定点,这就是一百多万点,那是什么概念,陈逸简直难以想象。

  只不过现在也只能想想而已,故宫中拥有的文物虽然很多,但是展出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已,想要全部观看,没有一定的地位和名望,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三万点鉴定点对于陈逸来说,已然是非常多的了,现在他需要用到鉴定点的地方并不多,太极养生功的修炼,就算他现在吸收灵气的速度加快,一个月也用不了十点,除此之外,便是实体化显示功能了,这段时间倒是用得非常多,大概用了将近千点。

  未来可能用到鉴定点的地方,会更加的多,今年年末的时候,种在三清观的龙园胜雪茶树就要收获了,除了茶叶,还会有种子,到时候他要种植的话,也是需要用鉴定点来加快时间的。

  渐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陈逸来到景德镇已经将近二个月,在这段时间,他每天继续跟随文老学习瓷器,之后便是寻找柴窑釉料所需要的材料,终于在文老的一些帮助下,他将秘法上的所有材料全部找齐。

  虽然有些材料质量并不怎么过硬,但是这毕竟只是一次试验,最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配制,他费了很大的精力,才将柴窑釉料配制成秘法上所说的状态。

  釉料配制成之后,陈逸便直接鉴定了一下,这釉料是灵气所形成的,同样可以鉴定再次复制,这样就不用浪费时间了。

  接下来便是瓷器的胎体制作,现在景德镇所使用的瓷胎,都是为白胎,而柴窑瓷器所使用的瓷胎为灰白之色,这就需要他自己制作瓷胎了。

  在与文老学习的过程中,他可以说全面系统的学习了瓷器的制作全过程,从拉坯到上釉,再到烧制,之后又学习了釉料制作,对于制作瓷器坯胎,对于他来说,并不算太难。

  就算是有很大的难度,为了能够见到这千年前的华夏瓷器之冠,柴窑,也是非常值得的。

  很快,瓷胎也制作完成,陈逸便静下心来,专门为瓷胎上釉,青瓷的上釉,可以说与他制作的青花瓷和彩瓷不同,那些瓷器只需要在上面绘制出图案就可以了,不需要完全施釉,而青瓷,便是需要将青釉,施在瓷胎所有部位。

  第六百八十五章雨过天晴

  青瓷的上釉,并不是像釉下彩瓷一样,直接做好瓷胚,就开始上釉了。

  在上釉之前,必须要进瓷窑素烧一下,也就是将瓷胚放入窑炉中烧到八百至九百度,这个温度远低于瓷器烧成所需的一千三百度,若温度过高的话,这些瓷胚就会瓷化,那么釉色就无法施上去,一般将温度控制在八百度左右。

  素烧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胚的强度,保证施釉时胚体不会变形,这与釉上彩并不相同。

  釉上彩虽然也是先烧一次再绘制釉上彩料,但是第一次的烧制,就已然以一千三百度烧成釉下瓷了,第二次烧制,不过是将上面绘制的釉料烘干而已。

  陈逸在上釉之前,先在迷你窑炉之中素烧了一下,信息中所说的窑炉模样,与景德镇的略有些不同,不过这柴窑瓷器距今已然一千余年了,这经过千年发展而来的窑炉,比起千年前,更加的合理。

  他对于瓷器烧制过程的一些了解,要远远超过没有来景德镇之前,可以说,对于各种瓷器,他都是了解的非常全面。

  文老所制作的青瓷,和其他瓷器一样,都是在一个窑炉里烧制,这一次的实验,陈逸也并没有专门去改造窑炉,先看看在这窑炉里烧成的情况再说。

  这一次,只为实验,并不是专门生产柴窑瓷器而已,换做专门生产的话,那所要注意的东西,比现在要多得多了,毕竟现在试验所消耗的是灵气。真正烧制。所费的不仅仅只是时间。金钱而已,还有许多人的精力。

  经过素烧之后,陈逸便开始对这一个瓷器进行施釉,根据不同的器型,青瓷的施釉方法也不同,他按照秘法上所介绍的,一点点在这件小碗瓷胎上,慢慢施上制作好的青釉。

  不说这秘法上真正所要求的青釉配料。单单是他现在所收集完成的质量并不算太好的全部配料,所拥有的价值,就不是一般瓷器所能够比拟的,正是因为材料的贵重,质量极高,才造就了柴窑瓷器之冠的名望。

  光是看着这制作好的青釉,陈逸就已然可以想象出瓷器烧制出来的美丽程度,根据秘法所制作出来的釉料,比起文老所用的青瓷釉料,强了不止几倍。无论是色泽还是质量。

  每一种瓷器,其釉料上得好不好。可以说关系到最后成品的釉色如何,而青瓷更加注重上釉的质量,那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颜色,主要就是靠着釉色来显示出来的。

  陈逸连续上了三次釉,看了看这件瓷器,其上釉的程度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