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越之寡妇丫鬟 >

第175部分

穿越之寡妇丫鬟-第175部分

小说: 穿越之寡妇丫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叔,没别她宠坏了,二瘸子可活脱就是随了她的性子,自小就是个混不吝的。再加上他小时候烧坏了身子,四婶觉得对他有亏欠,更是宠的没边。二瘸子娶的这媳妇,又不是个省油的灯,前天带着儿子回家拜年就没回来,四婶想孙子,在家扯脖子骂了两日了。”
  嫁出去的女儿回家拜年,除非路远的,否则都是当天去当天回,唐氏带着儿子住娘家不回来,本就是不对的。
  蓝怡听她说起李二瘸子家的事情,好奇问道:“我听二哥说,宇儿的娘亲美得跟天仙似的,唐氏虽个子矮小,但模样也算周正。他们家条件不好,二瘸子又那个样子,娶的媳妇却还都不错。”
  周月娥嫁到李家村十几年,知道的自然不少,她笑道:“唐氏论模样秉性,跟她大嫂那可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活了这半辈子,还没见着比宇儿他娘更好看的,宇儿的长相随了他娘,比菩萨身边的善财童子都生得好,可惜啊,就是不让李家待见。”
  “二姐,难道就因为方士的一句话,他们就这样讨厌宇儿?”蓝怡为宇儿不平。走村串巷的方士,能有多大本事,他说宇儿命硬克父克母,李家就这么嫌弃他?不说模样脾气,宇儿可是李老头的长孙啊,都说小儿子大孙子是最受老人待见的,怎么到了宇儿这里就行不通呢。
  周月娥神秘地压低声音说道,“也不全是。其实宇儿没生下来前,村里就风言风语地传开了,说宇儿不是老李家的种。”
  蓝怡一愣,看着周月娥。
  “按说这些陈年旧事我不该多嘴的,可宇儿的事情,我想了几天,怎么也该跟弟妹好好说说。”周月娥接着说道,“宇儿他娘进门俩月就被诊出喜脉,进门九个多月就添了宇儿,再加上宇儿的模样一点也不像老李家的人,所以风言风语的就没断过。”
  蓝怡皱眉,“二姐,按说进门九个多月产子也不算奇怪啊,孩子的模样不是像母亲就是像父亲,宇儿长得像娘亲也不算错。”
  想想李二瘸子和李陈氏的模样,再想想宇儿,蓝怡忍不住缩缩肩膀,宇儿的模样要是长得像老李家人,那还真是,真是让人没法说。
  “这里边,还有弟妹不知道的事儿。”周月娥顺手抓起几个南瓜籽磕着,接着念叨,“宇儿的爹叫李富贵,可跟二瘸子不一样,老实肯干,手下也有活,李四叔拿着他可当个眼珠子,句句挂在嘴上。富贵十四岁就出门进城干活,赚的银子都拿回家给爹娘,村里没一个不夸的。我生敏儿那年,他从外边带了个媒婆回来,那媒人我没见着,听说穿的比村里的地主婆都好。”
  媒人上门后,说是李富贵在城里干活的主家看上了他忠厚老实,想把女儿嫁过来。李老头家条件本就不好,又见媒婆穿得体面,就心里打鼓,怕出不起彩礼钱,没想到那媒人开口就说对方就是相中了李富贵的人品,不要彩礼钱,除了女儿的嫁妆,反而还会再给三十两银子贴补李家。
  李陈氏听了马上就点头同意了,李老头见儿子满意也就没拦着,这场亲事订下来后,没一个月王氏就吹吹打打地被送进李家大门。(未完待续)   穿越之寡妇丫鬟


正文 第二三七章 娘不会错
  等到盖头被揭开,李家的大闺女小媳妇们看着低头垂泪,面赛海棠的王氏,愣是半天没说上一句话,都说李富贵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才能娶上这样的好媳妇。
  王氏被送进来时,本是有丫鬟婆子伺候的,但是她进门第二天,王家人离开时把丫鬟婆子都带走了。走的时候,那几个丫鬟婆子都哭肿了眼睛,王氏也拉着一个婆子的手不肯松开,是王家的家丁们硬拉着一伙人才能走出李家村,当时那场面,就跟生离死别差不多。
  王氏进门后,李富贵也就不再出去干活,留在家里跟老李头下田。作为新媳妇,村里很少有人见着王氏出门,就算村里的媳妇们过去串门子,王氏也是自己关在屋内不出来,偶尔露头也很少与村里人聊天,态度客气疏离。相反的,李陈氏狠狠地风光了一阵子,天天穿在新衣服在村里转悠,逢人就说自家的儿媳妇的嫁妆如之何如之何,对她多孝顺之类。
  没多久,李家就开始翻盖房子,李陈氏逢人就说儿媳妇家给了多少银子,说是想让他们老两口享福的。房子盖好没多久,李陈氏就托人四处给李二瘸子说媳妇。老李家盖了新房子,又保证说娶媳妇给十两银子的彩礼,媳妇今年也盖一套齐整的大院子,所以虽然李二瘸子有残在身,还是很快就说了一门亲,唐氏没多久也进了门。
  唐氏进门没多久,王氏就临盆了。王氏身子骨弱,足用了一天一夜才强撑着最后一口气生下宇儿,李富贵当时得知妻子去世,在屋外失声痛哭。宇儿满月后他又放下锄头进城做工,很少回来。
  可怜宇儿,没吃过一口亲娘的奶,若不是李老头牵回来一只奶山羊,怕是难活下来。李陈氏自王氏死了后,郁郁了很久,唐氏更懒得照看襁褓中的弱儿。所以说宇儿是李陈氏带大的。还不如是李老头带大的。
  普和六年,李田贵回家过年,去给妻子上坟后回来就一病不起。两个多月后就去了,宇儿真的就成了没爹没娘的孩子。
  李老头因为大儿子的死伤心欲绝,再加上方士的话,也将儿子的死因归结到宇儿身上。不再管他,宇儿在李家的处境越发艰难起来。直到李二瘸子赌输了钱把主意打到他的身上,被蓝怡救下。
  蓝怡听完,握紧拳头,强忍着眼泪。
  周月娥抹抹泪珠子。“宇儿这孩子,从小就没穿过一件干净衣服。两岁时唐氏又给李家添了儿子,他奶奶和二婶越发不待见他。这孩子两岁多才学会走路。他奶奶嫌他到处跑,就在院子里挖了个一尺多深的坑。让他在坑里自己玩,吃饭时才抱上来。宇儿四岁,就开始跟着打猪草干活,那时,他还没一个箩筐高,我经常让子齐几个帮着他,顺带再给他带点吃的。”
  蓝怡泪如雨下,哽咽难言,“二姐,村里人不喜欢宇儿,也是因为方士的话?”
  周月娥擦擦眼泪,“也不全是。宇儿这孩子越长越不像李家人,大伙都说他不是李家的种,李家老一辈人们就越来越不待见他。”
  “那宇儿的姥娘那边的人呢,看宇儿这样也没人过来管管?”听着就知道王氏家境不错,出嫁时又有一堆陪嫁和三十两银子的贴补,说明她的娘家待她还是不错的。
  周月娥也皱眉,“说起这件事就更让人难琢磨了,宇儿的娘怀着宇儿时,王家只在第一年底来了辆马车,带了一大车的东西过来,除了车夫,就是一个夫人带着一个老婆子,宇儿的奶奶说那夫人是宇儿的姥娘,俩人来去就待了不到一个时辰。宇儿他娘死后入葬,王家没来一个人,那年年底又来了辆马车,听说王氏死了,连门都没进就走了。”
  这的确很反常,蓝怡接着问道:“这户姓王的人家,住在黄县城里?”
  周月娥摇头,“不是,听说是住在登州城内,具体在哪咱就不知道了。”
  蓝怡脑子一团乱,一边心疼着宇儿,一边想着王氏的不同寻常之处。周月娥忽然又压低声音说道:“大年初二那天,我听到唐氏和李二瘸子吵架,吵得越来越大声,说老李家骗了她。我当时正好在院子里,你猜,我听到什么?”
  蓝怡摇头。
  周月娥也不是真要她答什么,接着说道:“原来,宇儿的娘嫁过来,可不是只陪送了三十两银子,王家人还答应每年给李家二十两银子,让他们好好照顾王氏母子。宇儿他姥娘那次来,就是来送银子的。宇儿的娘过世后,王家不肯再给银子,我听着唐氏的意思,李家娶她进门的时候,许了每年分给她五两银子的。”
  竟还有这样的事?看来王家人不是不管王氏,却在王氏死后看都不看宇儿一眼,他们厌弃宇儿?为什么?
  周月娥接着说道,“事我也就只知道这么多,李四叔家日子不好过,现在他们盯上了你,轻易不会松口,你警醒着点。遇着事情你也别跟这样的人见识,他们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跟他们生气也是犯不上。他们真要敢来,你就让卫极去应付,别看卫极闷声不响的,他小时候浑着呢,对付这样的人自有一套。”
  周月娥走后,蓝怡忍不住趴在炕上呜呜哭了一顿,才将心里的不平和悲伤发泄出去,梳洗之后到王二叔家吃饭。
  隔着栅栏,她见到宇儿和文轩跟在王二叔身后,帮他抱着草去喂羊。王二婶和贾氏坐在院子里聊天,所有人都带着笑意,宇儿脸上幸福的笑容让蓝怡忍不住眼圈泛红。
  “娘,娘,”宇儿看到她,挥舞着手中的草叫道,“二爷爷说,圈里的母羊也有崽子,再过几个月就能生小羊。”
  文轩在旁边纠正道:“哥,二爷爷说了,不是‘生’,是‘下’崽。”
  宇儿皱着小眉头,认真道,“娘说是生就是生,娘才不会说错。”(未完待续)   穿越之寡妇丫鬟


正文 第二三八章 周家填房
  因为今年过年晚,雨水节与新年赶在同一天,年后天气日渐暖和起来,溪水开始解冻,村里人破五之后便急着下田忙碌。这边的老农都知道,“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麦田返浆,抓紧松耪”,“春天比粪堆,秋后比粮堆”等,若想秋日粮仓满,春日里锄地、上肥上水丝毫马虎不得。大家都憋了一冬的劲,恨不得这几天都使出来,尚未进程做工的年轻人也脱去棉衣,帮着父母在田间忙活。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不过,农家更讲究春捂秋冻,特别是老人孩子。因为去年春暖,蓝怡没有照顾好两个孩子让他们生了病,今年她格外注意,和贾氏一起认真照看两个孩子,饮食和衣物的添加都极为讲究。
  家里没有麦田,山坡上的牡丹也不到松绑的时候,蓝怡这几日在家忙着给宇儿预备去义学要用的东西。虽说书包文具这些大件都是早就预备好的,但坐垫、暖鞋、露手指头的手套、保温的水杯等也都要一一备齐。
  其他还好说,保温的水杯比较难办。蓝怡骑着毛驴到竹林里挑了一跟粗细适中的竹子砍回来,请二叔帮宇儿用竹节做了水杯,之后她又用粗布夹棉花做成杯套保温,效果还不错。陈氏瞧着好用,给大福也做了一个,大福今年也要入义学。除了他们俩,还有牛嫂家的牛蛋和一对双生女儿小花小草,八婆二嫂家的大妮子和二妮子也要一起入学。
  村里女娃随着男娃一起入学的事情,在村内热热闹闹地开了几次会商量后就定了下来,女娃的束脩是男娃的一半,不过上义学的日子和时辰是一样的。
  束脩。就是学生入义学读书的学费。大周各村的义学,衙门每年会拨给一部分银子,村里的各家族也会出族产补贴一部分,这些钱基本就能支持义学的开支,所以家长拿的束脩并不算多,一般家庭都能凑出来。北沟村的义学男娃的束脩一年二百文,女娃一年一百文。若是家中实在没钱的。也可以给村里出工替代银钱,不如帮义学修屋顶,帮村里铺路。或修河堤等。这样听着,似乎读书花不了多少银子,但是除了束脩,还需要给孩子买书、买纸笔和墨。这部分也需要不少钱,若家里需要读书的孩子多。也是笔很大的开销。所以村里人多是让八九岁的男娃读一两年书,认得几个字后便跟着父母干活,换适龄的弟弟上义学。
  女娃子,以前是没有机会的。这次能够让她们跟着男娃一起入义学。也是赵里正和几个家族的族长、族老商量几次后的结果,好在村里义学的夫子们也都是开明的,不反对教女学生。
  村里人都晓得识字的好处。所以能支撑得起的人家,都打算送女娃入学。这次入学的女娃从七八岁到十一二岁都有。大大超出男娃的人数,所以过年后,女娃们入学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相互之间打听着。没有分家的几个大户,甚至有七八个孩子一起入学的,牛嫂家也有三个孩子一起入学,这两日就在家带着两个女儿准备东西。
  按着牛嫂的话说,“咱日子能过得去了,不能再让女儿跟我一样大字不识一个,围着锅台转一辈子”。
  村里人能有这样的觉悟,赵里正的腰杆更直了,憋足劲计划着惊蛰后破土给义学再添三家屋子,夫子也要再请两个,不过这屋子好盖,好的夫子确实很难请到的,再加上今年是朝廷开科举的年份,很多读书人都打算闭门苦读一年应试去,好的师资就更少了,赵里正为此颇为挠头。
  人日这天后晌,村里的周财主家门口就开始搭台开锣,准备唱大戏。蓝怡既提前受了周财主的填房、周兴祖的娘亲的邀请,吃过晚饭后就带和贾氏带着两个急不可待的小家伙搬着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