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诗刊 2007年第13期 >

第4部分

诗刊 2007年第13期-第4部分

小说: 诗刊 2007年第13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秋天在身体外呼吸,战栗 
  招工栏内,年龄:18—35岁 
  三十七岁的女工,站在厂门外 
  抬头见树木,秋天正吹落叶 
  落叶已让时间锈了,让职业的疾病 
  麻木的四肢,起伏不定的呼吸……锈了 
  十几年的时光锈了,剩下……老 
  落叶一样的老……在秋风中 
  抖动着 
   
  蓝 
   
  一小朵蓝开在天空,倾向于平静 
  一小朵蓝抵达炉火,询问着内心 
  更深的蓝在铁片,图纸,沾满油腻的手套 
  机器上轰鸣着的蓝,它滑落出一截 
  小小的春天,对一个人的爱情 
  像火,在锻打的铁片间,是蓝的 
  像花,开在窗外的梨树,是蓝的 
  它浅颜色的秘密,更远的—— 
  荔枝林间,白色的鸟开始叫唤 
  去年的花落成一片蓝,在我的双眼里 
  游移。蓝,一些在焊接的火焰,它的身体 
  在摇晃,我模糊的念头和清晰的内心 
  生长,盛开一片轻微的蓝在爱里 
  静谧的蓝是打工生活的另一面,它的轻 
  它的浅,容易逝去的也容易霜冻的爱 
  在流浪漂泊中像微暗的蓝照耀着我 
  除了爱,除了蓝色的星光,叹息 
  机台上的铁屑,纸片,它们用低低的声音抹去 
  车间的喧嚣,奔波,劳累。剩下一片蓝在爱里 
  开出着一片憧憬,一个未来的梦境 
   
  铁 
   
  小小的铁,柔软的铁,风声吹着 
  雨水打着,铁露出一块生锈的胆怯与羞怯 
  去年的时光落着……像针孔里滴漏的时光 
  有多少铁还在夜间,露天仓库,机台上……它 
  们 
  将要去哪里,又将去哪里?多少铁 
  在深夜自己询问,有什么在 
  沙沙的生锈,有谁在夜里 
  在铁样的生活中认领生活的过去与未来 
  还有什么是不锈的呢?去年已随一辆货柜车 
  去了远方,今年还在指间流动着 
  明天是一块即将到来的铁,等待图纸 
  机台,订单,而此刻,我又哪里,又将去哪里 
  “生活正像炉火在烧亮着,涌动着” 
  我外乡人的胆怯正在躯体里生锈 
  我,一个人,或者一群人 
   
  和着手中的铁,那些沉默多年的铁 
  随时远离的铁,随时回来的铁 
  在时间沙沙的流动中,锈着,眺望着 
  渴望像身边的铁窗户一样在这里扎根 
   
  黄麻岭 
   
  我把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安顿在这个小镇上 
  它的荔枝林,它的街道,它的流水线一个小小 
  的卡座 
  它的雨水淋湿的思念头,一趟趟,一次次 
  我在它的上面安置我的理想,爱情,美梦,青春 
  我的情人,声音,气味,生命 
  在异乡,在它的黯淡的街灯下 
  我奔波,我淋着雨水和汗水,喘着气 
  ——我把生活摆在塑料产品,螺丝,钉子 
  在一张小小的工卡上……我的生活全部 
  啊,我把自己交给它,一个小小的村庄 
  风吹走我的一切 
  我剩下的苍老,回家 
   
  铁具 
   
  灰色的 
  巨大的钢锭辗过她绿色的梦 
  砰然轰鸣,摇动 
  弯曲的铁片跟落在机台上的夕光 
  她肩胛骨耸起空荡荡的下午 
  她有过的受孕的绿色的梦 
  从袅袅升起的灰色铁块穿行而过 
  无数块在钢锭下变曲的铁 
  她目睹她只是被挤压的铁中的一块 
  沿着打工的机台弯曲,成形 
  在螺母的旋转中 
  在声光的交织间 
  她被生活不断的车、磨、锉、铣…… 
  她无法拒绝那些巨大的外力烘烤与锻打 
  最后,她目睹自己被滚烫的钢片烙上: 
  合格! 
   
  钉 
   
  有多少爱,有多少疼,多少枚铁钉 
  把我钉在机台,图纸,订单 
  早晨的露水,中午的血液 
   
  需要一枚铁钉,把加班,职业病 
  和莫名的忧伤钉起,把打工仔的日子 
  钉在楼群,摊开一个时代的幸与不幸 
   
  有多少暗淡灯火中闪动的疲倦的影子 
  多少赢弱、瘦小的打工妹在麻木中的笑意 
  她们的爱与回忆像绿阴下苔藓,安静而脆弱 
   
  多少沉默的钉子穿越她们从容的肉体 
  她们年龄里流淌的善良与纯净,隔着利润 
  欠薪 
  劳动法,乡愁与一场不明所以的爱情 
   
  淡蓝色的流水线上悬垂着的卡座 
  一枚枚疼痛的钉子,停留的片刻 
  窗外,秋天正过,有人正靠着它活着 
   
  机器 
   
  那台饥饿的机器,在每天吃下铁,图纸 
  星辰,露珠,成味的汗水,它反复的剔牙 
  吐出利润,钞票,酒吧……它看见断残的手指 
  欠薪,阴影的职业病,记忆如此苦涩 
  黑夜如此辽阔,有多少在铁片生存的人 
  欠着贫穷的债务,站在这潮湿而清凉的铁上 
  凄苦地走动着,有多少爱在铁间平衡 
  尘世的心肠像铁一样坚硬,清洌而微苦的打工 
  生活 
  她不知道,这些星光,黑暗,这些有着阴影的事  物 
  要多久才能脱落,才能呈现出那颗敏感而柔弱 
  的心 
  拖在背后的巨大的机台,沉郁而隐秘的轰鸣 
  像爱,像恨,像疼,像隐秘的月光在钢铁间 
  长出生命的线索,它嘶嘶着,衰老着 
  它老化的血管浸泡着岁月的锈 
  命运像那双弱小而柔软的手,在坚硬机台上 
  安静的生活,它蓝色的火焰照耀你疲惫的脸庞
在路上
郑小琼 
  当她在深夜不断地想念着火车时,内心潮湿温暖的部分便会像春天小医院前面的那排树木一样苏醒,渐渐地长出了不满一丝丝柔嫩的绿意。她到小医院刚上二个月班,她便想到了逃离,她那时躺在床上读着巴金的小说《家》,她不敢想象她也许一辈子将在这个有些荒凉与寂寞的小医院里度过,她常常把自己比作书中的人物。这种想法让她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让她的那颗寂寞的心更加潮湿而阴暗。在小医院不远的地方是一条铁轨,每夜都会有火车呼啸而过,常常将她从睡梦中惊醒起来。那段时间,她不可遏制地爱上响尾蛇一样的火车,因为火车可以把她从这个寂寞的小医院带到远方去,带她去她曾想象着的地方。 
  在小医院里,唯一能够带给她幸福的便是悬挂在医院门口的邮筒,她经常的不知天高地厚地把她的那些凌乱的心情用文字表达出来,然后把它们寄到她自己也不知道的许多地方,给她少女时代有过的梦插上翅膀。虽然在那一年里,她的热情丝毫没有得到远方的回应,但是她依然无怨无悔的坚持着自己的行动。因为在那个寂寞而压抑的小医院,她太需要一个美丽的谎言来安慰自己了,让她的内心有所眺望,让她的寂寞找到借口,让她的生命不会枯萎下去。她不断地在她的诗句中写着“给你深夜的睡眠和两点钟月光投影下的眺望/给你那个绿色邮筒的欢乐与寂寞”“给你远方的梦境/给你一辆奔驰的火车”。每天晚上十一点十八分,她准时会坐在床上倾听一列火车从不远处的铁轨上奔驰而来,又奔驰而去,只留下哐哐的声音在辽阔的夜中不断地回味着,那台随身听此时恰好播放着一个午夜电波的栏目,她就这样在收音机的忧伤的声音与火车的呼啸中睡去。 
  她坐在南下的火车上,回忆着这些往事,更让她有了要勇敢地逃出小医院的冲动,她不断地想起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年挣脱旧的篱笼的抉择的情形,她觉得此刻自己就是电影中那个年轻人,小说中那个主人公了。火车穿越着一个又一个喧嚣的都市,进入一座又一座幽邃的旷野和深不可测的夜幕,一个个在地理的城市在夜幕中跳跃,如同闪烁的街灯,转眼便消失了,不留一点儿记忆。她没有一点睡意,每经过一个城市,她便会想起自己在小医院里寄走的那些信件,它们的目的地便是这些城市。原来以为是那么遥远的地方现在可以真实的感触到了。是的,有一段时间,她还以为铁轨是一条长长的河流,城市只是这条河流上的一个码头,而她自己,只是这条河流上飘着一只无根无蒂的小舟,这些码头永远不是属于它的,这只小舟只有在一声声汽笛中奔波的命运。 
  夜深了,她独坐窗口默想静观,她觉得那个小医院的生活恍如昨日旧梦一样远去了。她将脸贴在窗口的玻璃上,火车正经过中国西南内陆,铁轨两边的景物如幻灯镜中拉洋片一样不断地拉了过去,过去了,都过去了,她低声说着。当火车经过一片树林时,她发现了那在树林上空悬挂着的半月,灰蒙蒙的夜色中月景多像她读过的一幅摄影作品,柔美的月色,无声的旷野,错落有致的村舍和重重叠叠的庄稼地。在斑驳的光点与列车车轮磕碰铁轨的哐当声里,她不断地在告诉自己,终于远行了,哦,终于出远门了!她想起她喜欢的一个作家余华,他是十八岁出远门,而她却是二十岁。从小她便觉得自己无法摆脱漂泊的命运,而现在她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她曾不断地在诗句中写着漂泊的字样,她还完全沉浸在这两个字中。窗外,星月交辉是和谐的,旷野迷蒙是静美的。 
  火车依旧在行驶着,时间,是她身体里面的另一辆火车,她同样不知道时间这辆火车将要把她带到何方。现在当她坐在南下选择的这个城市里,回忆着那一年的火车,她依然没有改变自己漂泊的命运,她注定还将在这个城市里流浪下去,她还是那样一只无根无蒂的小舟。有时她会对这个有着数百万的外来者的城市感到同样的沮丧,但更多的时候,她会从记忆的箱底找出过去的影集,一言不发地看着过去的自己,追忆着流逝的少年。现在唯一带给她温暖的还是那台伴随着度过了四年校园时光一年小医院生活如今又快四年的打工生活的随身听,在深夜里,她会打开它,不断听着那个有些忧郁的神经质的朴树的曲子“……/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你们就像被风吹走插在了天涯/她们都老了吧/她们还在开吗/我们就这样各奔天涯……”在寂寥的歌声中,同样寂寥的她小心翼翼地跟唱着,泪水流了下来。 
当生命与语言相遇
张清华 
  这明显是一个言不及义的题目,我还可以写成“当生命与存在相遇”、“当语言与命运相遇”、“当一个诗人与一个时代相遇”等等。因为一个好的诗人带给我们的总是很多,他(她)会昭示着一种喷薄而出的诞生感,让你期待太久,又出其不意。他(她)和时代之间会构成强烈的互证关系,书写和确认那些重要然而又从未有过传神表现的公共经验,他(她)的语言方式会充满陌生而又熟悉的尖锐性与震撼感,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他(她)会有鲜明的原生而且陌生、精确而又暧昧不明的特性,还会有不可抵挡的整合性与吞噬力……我读郑小琼的诗,有类似的强烈的感觉。 
  这使我决定谈一谈她的诗,这种谈论可能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这时代浑浊的语境,使我深恐那些酸涩或粗鄙的标签会再度落下来,将她简单地盖棺论定为一个“符号化的诗人”,一个不期印证了某个特殊的意识形态怪胎的写作者。但是,我又不能将她从这生存的现场扯开,将她关禁在词语的囚室中来奢谈她的纯粹性,并假装“纯诗”、“专业”和“技艺”的代言人与捍卫者。因为她是属于这时代的现场、这时代创痛的诗人。想想看,我们最近听到的声音是多么浑浊不堪:把“打工诗歌”挂在嘴上的人们,可能正在用粗鄙的符号和赤裸裸的市场动机,葬送着这本来的悲凉而淳朴的慷慨清音;那些轻薄而又假作高雅的谈论者,也正在用他们恶意而又酸溜溜的聒噪,来贬低这些来自命运和痛感的书写,轻薄那些血淋淋的声音。我不知道我该怎样选择我说话的方式和“立场”,来谈论郑小琼这样的诗人。但我坚信,她是可以最终使这一切聒噪和喧嚣闭嘴的一位诗人,因为她具有这样的力量——具有将现实提升为生存、将生存还原为存在的力量。这是一种证明,因为在一个真正的好的诗人那里,才华和现实感从来都不是单独出现的。当这样的诗人浮出水面,一切表层问题的谈论都会失去意义,一切喧闹都将止于安歇,烟尘消散,尘埃落定。 
  “将现实和生存还原为存在”——我现在要谈谈这个问题。我原来曾经试图将郑小琼的诗歌概括为一种“工业时代的乐府”,但后来我发现这远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