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奇异事件簿之萧邦夜曲 >

第6部分

奇异事件簿之萧邦夜曲-第6部分

小说: 奇异事件簿之萧邦夜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是受欢迎的。
    “我们要找什么资料?”陈筱不解,
    “闽福号的海难,这么严重的事件,当时的报纸上一定有所记载。”我看着摆放在面前一排排地档案,有些不知所措。“这里这么多档案,从哪里开始找呢?”
    “厦门日报在这里!!”陈筱迅速找到了存放《厦门日报》的档案架。“这里是1973年到2003年30年来的厦门日报,从哪里开始找?”
    时间,闽福号海难的时间是?张志耀的证词涉及的时间比较含糊,只说是20多年前,我记得陈科文曾经提到相对准确的时间。
    “1978年!找1978年的报纸。”
    陈科文说过,1978年前后,后来又说,就是刘永福到鼓浪屿那一年。而我记得陈筱曾经提醒过我,刘永福1978年登记入驻的船屋,因此是1978年没错。然而进展并不顺利,《厦门日报》上并没有对此次海难做过任何报道,于是我们又翻来了《晚报》,《新华日报》等其他新闻类报纸,希望能从中找到线索。依然是一无所获。
    难道此次海难,根本没有被报导?这似乎不太可能?
    “不行,不行。”陈筱瘫坐在地上,擦拭着额头上冒出的汗,“跟本就找不到闽福号海难的记录,会不会是他们记错了,跟本不是1978年。”
    “你说什么?不是1978年?”
    陈科文的证词,的确指的是1978年,如果不是1978年,那是什么时候?我记得张志耀提到过,郭桓仁将六个月大的婴儿交给了刘永福。那应该是……1976年8月份的事情。为什么张志耀和陈科文的证词间存在差异呢?是因为时间过于久远而忽略了细节,还是有人特意撒了谎?
    “1976年8月。”我斩钉截铁地说,“海难是在这段期间发生的。”
    各大报纸,都详细记载着这次海难的经过。那是发生在1976年8月21日的夜里。不同的报纸在不同的时间进行了报道。以下是这些报道的片断:
    1976年8月22日的《厦门日报》只有简短的描述,标题是“惊天海难,闽福号深海触礁”,内容如下:
    “于前日(8月20日)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港出发,返回厦门的闽福号客轮,不幸于昨日(8月21日)在南海海域触礁,目前抢救工作仍在进行中。据在附近作业的渔民描述,闽福号触礁后,有不少乘客通过救生艇逃生,被渔船救起。”
    1976年8月22日的《晚报》做了较为详细的报导。“闽福号触礁沉没,船长下落不明”。
    “于昨日夜里触礁的闽福号,在短短的2个钟头内完全沉没。经印度尼西亚海关详细统计,船上共有乘客87名,其中印度尼西亚公民32人、马来西亚公民24人,中国公民13人,台湾同胞8人,香港同胞6人,澳门同胞4人,船组人员18人,全部为中国公民。目前已有45人获救,但船长郭桓仁下落不明。此次海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难……”后面是一些国家政府的抢救安排和赔偿计划。
    8月23日的《厦门日报》,做了进一步的跟踪报道,获救的船员和乘客,接受了采访,但报道的重点是赞扬刘永强在海难时的英勇表现,标题:“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员”,下面是报道的片断:
    “……海水无情人有情,在821海难最危急时刻,中国*员刘永强,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带领闽福号船组人员,积极抢救乘客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优秀*员舍己为人的光荣传统。
    在闽福号即将沉没之际,刘永强坚持战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正是在他的正确指挥下,闽福好船组人员将客轮上的大部分乘客,分批送上6艘救生艇。据当时在场的一位台湾同胞口述,刘永强就像是一个巨人般屹立在船头,船身剧烈的颠簸也不能动摇他坚强的意志,他先安排船上的老人、小孩和女性乘客上了救生艇。但据我所知,刘永强夫人一直在船上陪伴着他,并没有先登上救生艇。就是这种伟大的精神,让我们台湾同胞感受到祖国的温暖……
    ……目前抢救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有效地进行中,我们希望刘永强和夫人,能够顺利获救……”
    刘永强的夫人,当时也在船上?怎么之前没听张志耀提起?我继续翻阅后续的报道。
    后续的一些报道,都是关于遇难者的抢救报道,没有太多关于海难现场的描述。我将有关闽福号遇难的所有报道,详细阅读了一遍。总觉得报道之中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不协调感,可到底是什么,我却说不上来?
    “这里还有一则报道。”陈筱递过一张报纸。
    8月29日的《晚报》,刊登了这么一条消息“船务公司面临1。2亿巨额赔偿”,说的是,闽福号货轮遇难所直接造成的乘客生命、财产损失赔偿,据称高达1。2亿。而船务公司正与保险公司协商,如何解决赔偿责任。87名乘客,如果算上18名船组人员,平均每人将获赔超过100万人民币。这在当时称得上一个无比巨大的数目。据保险公司称,海难发生地点,偏离闽福号正常行使路线将进20海里,目前造成海难的原因尚在调查当中,如果确定不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则保险公司愿意承担先前投保的贵重财产,但保险额度不会超过3000万人民币。
    “有关于这次赔偿的后续报道么?”我问陈筱。
    “没有找到。”
    “走吧。”
    我们将把报纸放回全处,离开了档案馆。在返回杂志社的途中,陈筱不停地追问我,是否从一系列的报导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我没有回答陈筱的问题,只是在思索着案件发生以来做调查到的点点滴滴。这些线索,正好比拼图的碎片,正在按照一定的顺序链接起来,即将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而,这幅画卷至今为止仍然是残缺不全的,最重要的碎片我仍然没有找到。而我相信,这块碎片正是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众人想竭力隐瞒的证据。
    “我想见一见王警官。”
    同时,子谦死亡现场所遗留下来的诸多疑点,我仍然无法解释。
    “王警官?”陈筱不解,但瞬间反应过来,“你是不是发现了什么?”
    “现在还不能说。”我缓缓地说道,“很接近了,很接近了。”
    陈筱疑惑地望着我,噘起了嘴角。
第五章 震惊
    当天晚上,我约了王警官在上次的咖啡厅见面。我希望能够从他口中得到那拼图最重要的一块碎片。虽然我并没有把握一定能够成功。但是无论如何必须全力一试!
    王警官掏出一根香烟,问道,“可以么?”
    “请便!”我喝了一口咖啡。
    “今天这么着急把我叫出来,是不是有什么新的发现?”王警官不愧是警官,总能察觉到这些细节。
    “可以这么说吧。”我决定不按照王警官的话题,直接问道,“陈筱告诉我,郭子谦完整的验尸报告出来了?”
    “陈筱都跟你说了吧。除了半年前接受过注射的痕迹外,没有什么新的线索。”王警官显得有些失望,摇了摇头。“原本希望能够有所进展的。”
    “那子谦的遗体怎么处理?”
    “已经通知刘家,他们今天下午已经将遗体取走了。”王警官说到。
    “有一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王警官。”王警官已经开始按照我的思路在回答问题,于是我直接进入了正题。
    “什么问题?”
    “我想问一下王警官。”我停顿了一下,继续道,“在子谦死亡的当天夜里,法医就已经确认,郭子谦是因服用福尔马林导致死亡。为什么,还要将子谦的遗体在法医处放了4天?王警官似乎是不相信郭子谦是服毒致死?”
    “这是因为……”王警官没料到我会这么提问,“我们办案,总是要求法医做全面的检查,不能忽略丝毫的线索。”
    “但是据我所知,法医检查最多也只需要1天,4天时间未免也太长了点。”
    “我们只不过是希望检查得更仔细些。”王警官深吸了一口烟。
    “或许你说得没错,法医检查为侦破提供关键线索的案例随处可见。”我稍微缓和了一下气氛。
    王警官点了点头,同意我的看法。
    “我记得在我们询问完刘永强之后,王警官你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我提出了第二个疑问,“你问我,是不是怀疑刘永强毒死了郭子谦。”
    王警官稍微思索,答道:“对,我问过,有什么问题么?”
    “我记得我先前曾经说过我的观点,郭子谦是自杀还是他杀,根本无法下结论。”我坚定地盯着王警官的眼睛,“况且从现场的情形来看,郭子谦自杀的可能性要远大于他杀。为什么王警官会认为,我对刘永强有所怀疑呢?是否王警官自己就在怀疑刘永强?”
    “那是因为你当时说过一句话,郭子谦没有自杀的理由。”王警官将问题抛还给我。
    “郭子谦没有自杀的理由,难道刘永强就有杀害郭子谦的动机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想知道王警官的答案。
    “这……”王警官犹豫了,“这不过是当时的怀疑而已。”
    “但是,据我们的调查,如论是祥叔祥嫂,还是张志耀、陈科文,都证实了,刘永强对待郭子谦比亲身儿子还要亲,根本没有杀害郭子谦的动机。”
    “的确如此。”王警官熄灭了香烟。
    “接下来是张志耀和陈科文。”这是我的第三个疑问,“张志耀和陈科文,在子谦死亡当晚,根本就不在现场。张志耀在晚餐时就离开了船屋,而陈科文更是在一千公里以外的新加坡,为什么王警官要专程对二人进行调查呢?”
    “与遇害人有关的亲朋好友,我们都要进行调查的。况且他们两人,都成为新遗嘱的受益人!”王警官解释道,但这个答案并不能令我满意。
    “但是,在我们询问张志耀时,根本不知道会有新的遗嘱产生同时。同时,似乎王警官一直在询问两人与刘永强的关系,以及郭子谦与刘永强的关系。王警官是不是想极力找出,刘永强杀害郭子谦的动机呢?”
    显然王警官刻意隐瞒了某些重要的线索,于是我继续说道:“如果说郭子谦是被杀,那包括我、陈筱、祥叔、祥嫂、刘永强甚至是刘小玲,都有嫌疑。为什么王警官会如此关注刘永强呢?”
    “那是因为……那是因为……”王警官无法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我也知道时机已经成熟。
    “最后我想问王警官一个问题。”我问道,“究竟有什么线索,你一直瞒着我?”
    “什么线索?”王警官打了个哈哈,“我哪有隐瞒什么线索,案件的侦破过程,我们一直在一起。”
    “王警官不愿意说,那我可以提醒一下你。”此刻的我,已经胸有成竹,“起初我怀疑是验尸报告。但今天下午,当我翻阅了当年闽福号客轮的海难报道时,我明白了,那应该是一件20多年前的往事。”
    王警官重新点燃了一根香烟,狠狠吸了两口,抬头说到,“好吧,我告诉你。”
    “那是1978年的11月份。”王警官缓缓地说出那段陈年往事,“当时我的父亲,是鼓浪屿派出所所长。他应邀参加在船屋举行的一场家庭音乐会。就算在今天,这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我父亲欣然前往。”
    “你说船屋?”25年前的事情,竟然也和船屋扯上了关系,“邀请令尊参加音乐会的,是刘永强?”
    “不是!当时船屋的主人姓赵,名远山,30多岁,据说是靠做珠宝生意发家。刘永强只不过是赵家的管家,就像现在的祥叔一样。”王警官解释道,刘永强曾经是船屋的管家,这件事情令我十分惊讶。
    “根据我父亲的回忆,应邀参加音乐会的都是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大家相互问候,交谈甚欢。当时的习惯,家庭音乐会在晚餐后进行。于是众人用过晚餐,就集中在一楼大厅,等待主人安排一切。
    钢琴放在二楼的书房,赵远山请众人稍待片刻后,便带着刘永强到二楼进行布置。大约过了20分钟,刘永强独自一人从二梯走下,站在楼梯处说道:‘稍后老爷将为各位进行演奏,请各位在大厅静静欣赏。’众人一阵欢呼,纷纷鼓掌致谢。果然,在掌声中,二楼想起了钢琴声,据父亲回忆,赵远山首先弹奏的是萧邦的《夜曲》……”
    萧邦的《夜曲》,郭子谦的死亡前,弹奏的也是这首曲子,这难道是一种巧合?
    “赵远山的钢琴技巧十分出色,我父亲完全陶醉在其中,甚至连曲子结束时,几乎忘记了鼓掌。紧接着,赵远山弹奏了第二首曲子,萧邦的《幻想即兴曲》,这是一首高难度的曲子,但赵远山却演奏得如火纯青,令在场众人面面相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王警官说道拿起香烟,深吸了一口,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那后来呢?”我问道,“赵远山弹完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