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成反派渣爹 >

第129部分

穿成反派渣爹-第129部分

小说: 穿成反派渣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锦楼赶忙上去揽住了王文珺,讨好般的说道,“来来来,别在宫门口杵着了,我亲自给你布置了寝宫,你看看喜不喜欢,不喜欢的我们就换,还有我新得了三颗夜明珠,可漂亮了……”
  苏锦楼巴拉巴拉的说个不停,力求让王文珺选择性失忆,把刚才的事给忘了。
  王文珺本就没有生气,听苏锦楼说亲手布置了寝室心里似吃了蜜一样甜,她满怀期待的来到了皇后的住所坤宁宫,走进去一看,满屋子花花绿绿,简直快被闪瞎了眼。
  偏偏苏锦楼在一旁拼命邀功,“怎么样?这些都是我亲自布置的,漂亮吧。”
  王文珺看着苏锦楼微微抬起的下巴,那自豪傲娇的样子让她把将要说出口的话咽了下去,“挺……挺好的。”话说,夫君当真不是因为她耍了小心思前来故意报复她的吗?
  “咚!咚!咚!”
  钟声响起,百官朝贺,披甲卫士与宫廷礼仪侍从分列宫门两侧,宫中奏起礼典乐曲。
  苏锦楼身着衮冕服领着百官进入奉天殿,礼部尚书手捧皇后册书与宝玺放于事先备好的案桌上,百官站好位置后,奏乐起,君臣四拜。
  内殿官主动出列,“禀圣上,封后大典是否开始。”
  苏锦楼面露笑意,看得出他此刻心情甚好,“开始吧。”
  “诺!”
  内殿官走到宣读制命的位置,“封后大典开始。”
  此次主持册封的正使是礼部尚书上官金鸿,副册封使则是内阁大学士左凛,二人同时下跪,内殿官宣告,“册封晋亭先生之嫡女王氏为皇后,命尔等持节展礼。“
  上官金鸿与左凛再次行礼跪拜,“领命。”
  引礼官引着上官金鸿到受册位,奉册官拿起册封文书交给他,上官金鸿跪拜接过,左凛持相同礼节接受宝玺,二人将册封文书与宝玺放于案桌,退回原来的站位。
  礼乐再次奏响,掌节官在前引导,举案官紧随其后,待他们出了奉天门后,侍仪高呼,“礼乐毕。”
  掌节官封装节令,奉册官员持笏板立于存放册书等的龙亭旁,仪仗队以及奏乐队伍在前引路,队伍浩浩荡荡,行至中宫门外,奏乐起。
  王文珺头戴九龙四凤冠,身着出祭礼服,走出阁楼,站于居所大殿中,朝南而立。
  上官金鸿与左凛将册书宝玺放于宫门前的案桌上,上官金鸿出列高呼,“正使礼部尚书上官金鸿,副使内阁大学士左凛,秉承制命授予皇后册书及宝玺,待请通传。”
  内使监令进屋禀告王文珺,而后又回到原位,上官金鸿奉册书授予内使监令,内使监令跪受,交于太监,左凛持相同礼节将宝玺相授。
  尚礼官引着王文珺走下台阶,到庭院中心位置站立,太监奉册书宝玺站于王文珺东西两边。
  内使监令高呼,“始。”
  尚仪官上前礼拜,王文珺随后跪拜,四拜后起身。
  读册太监宣读册文,“朕闻乾坤定位,爰成覆载之能。日月得天,聿衍升恒之象。惟内治乃人伦之本,而徽音实王化所基。咨尔嫡妻王氏,柔嘉表范,贞静持躬,雍肃持身,毓秀名门,淑慎懿恭,斋庄诚一,躬履纯和,慈惠贞淑,静一诚庄……”
  洋洋洒洒一大片,形容词多的让念文太监说的嗓子眼都快冒烟了,念了老半天才终于念到关键一句,“恭奉皇太后命,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其尚弘资孝养,克赞恭勤,茂本支奕叶之休,佐宗庙维馨之祀,钦哉。”
  读完后这太监不由自主的咽了一口吐沫,想当初他好不容易挣得了这份光荣的差事,结果好险没把嗓子吼哑了,这册文也太长了,转念一想,这么长的册文应该不是翰林学士自作主张写的,没有皇帝的首肯,哪能写这么长的册文。
  看来这位皇后娘娘深受皇帝宠爱啊,即便不宠,尊敬也是有的,以后万万要敬着中宫,切不可怠慢。
  等王文珺接受了宝册宝玺后,尚仪官高呼,“礼毕。”
  内使监令走出庭对上官金鸿以及左凛说道,“禀正册使,副册使,皇后授册礼仪完毕。”
  上官金鸿和左凛回到奉天殿,对苏锦楼说道,“秉承制命册封皇后礼仪仪式完毕。”
  苏锦楼示意翰林院官员将封后诏书交于上官金鸿,上官金鸿在橙天门奉旨朗读,“奉天承运皇帝昭曰:王氏攸德,温婉端庄,着,册封为后,为天下之母仪。内驭后宫,以兴宗室,外辅朕躬,以明法度。使四海同遵王化,万方共仰皇朝,钦此。”
  王文珺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走来,此时她已换上了凤袍,在阳光的照耀下凤袍上的彩凤与牡丹相互交织,奢华而典雅,雍容而华贵。
  苏锦楼怔怔的看着款款而来的女子,眸中溢满深情,他想,这就是与他相守一生的妻子,娶了她,爱护她,相携到老,直到进入坟墓他们也会在一起,生则同衾,死则同穴,这就是夫妻。
  王文珺在礼官的唱和声中对苏锦楼行了拜礼,礼毕后苏锦楼主动上前拉住王文珺的手,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可以往嘴皮子挺利索的人此刻却是脑子一团乱,心有千言万语,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定定的看着王文珺,后又晒然一笑,没关系,以后他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
  “皇帝?”王文珺见苏锦楼在众多朝臣命妇面前拽着自己出神,不由小声提醒,“还有旁人在呢。”
  苏锦楼这才回神,他并未放开王文珺的手,而是亲自将她牵到皇后座位旁,而后自己再在皇位上入座。
  礼仪官出列唱和,“拜!”
  众臣与命妇皆应声而跪,叩伏在地,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苏锦楼的声音从上首传来,威严而低沉,“众卿请起。”
  “谢圣上,谢皇后娘娘。”
  王永风站在王学宗身后看着高居庙堂的苏锦楼,心里万分复杂,他身为皇后生父,乃是当朝国丈,但不论他是谁,不论他有多么显赫的家世以及崇高的地位,在君臣大义面前他亦要臣服在帝皇座下。
  王永风又看了看坐在皇帝身旁的王文珺,犹记得当年这个闺女死心塌地的跟着苏锦楼,不管苏锦楼只是个家世甚微农家小子,亦不顾苏锦楼膝下已有稚龄小儿,这闺女像入了魔似的铁了心要嫁给苏锦楼,还不顾女儿家的矜持主动求婚,当时他只觉得荒唐气恼。
  他劝说文珺,苏家与王家门不当户不对,苏锦楼不配娶世家女,那时,文珺是怎么说的?
  这闺女说,世间王侯并非生来即是王侯,还说苏家将来说不定能超越王家,如今,竟是一语成谶。
  试问这世间有哪家比皇家尊贵,又有哪个女子能比得上皇后尊荣?皇后之尊,母仪天下,是天下所有女子之表率,文珺,可真会选夫婿。
  王永风心生无限感慨,又陡然想起父亲昨晚和他说的话,这么些年过去了,张氏还是同以往一样糊涂,丝毫不曾有长进,可凭什么张氏做了错事要让他来周旋?
  倘若他当真和圣上说张氏接见辅国公之子的事情,圣上是否会疑心他有干政之嫌,是否会因为他对文珺心生嫌隙?他亏欠文珺良多,不能再为了所谓的家族,所谓的孝道让文珺受委屈,他也想当一个好父亲。
  汴京王家早就和他没有干系,他的家一直都是临平的那个王家。


第137章 开科取士
  景元二年; 苏锦楼开科取士。
  苏锦楼夺位登极,对汴京城里的部分勋贵和大臣大开杀戒,杀了不少人; 又罢黜一批气节高尚忠于前朝的官员; 后来发现地方官员亦有不少逃跑的; 部分是为了躲避战乱,另一部分则是纯粹看不起苏锦楼,不甘给他办事; 索性官也不做了,直接回家卖红薯去了。
  这样一来,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就空出了不少位置,苏锦楼着吏部统计了空缺的官员数量以及职位,发现有不少官位都是光拿俸禄不干事的; 深觉官僚机构冗长; 便借此机会裁撤取缔了部分官职。
  中央机构主要是由内阁以及六部构成,内阁中有六位大学士; 分别为左凛、魏昌延、王思平、赵瑾、上官铭、南宫彦,其中魏昌延和赵瑾均是苏锦楼的心腹,内阁大学士官居正五品; 品阶不高; 但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大学士的地位超然; 不是一般的五品官能比的。
  六部则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最高长官为尚书; 副职则为侍郎。
  除了六部以及内阁,旧朝还有九寺,即:光禄寺,太仆寺,太常寺,宗正寺,大理寺,卫尉寺,鸿胪寺,少府寺,太府寺。
  苏锦楼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将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并为“三法司”,凡是大晋朝内的重大案件,如判了死刑绞刑等类似刑事案件,必须先经过刑部审明,送至都察院参核,再送大理寺平允。
  又将主管司膳的光禄寺,掌舆马畜牧之事的太仆寺以及主掌宫中服饰衣物的少府寺一同并到了内务府,把执掌宗庙礼仪的太常寺和负责赞导相礼的鸿胪寺合并到了礼部,把掌钱谷金帛货币的太府寺并入了户部,改宗正寺为宗人府,改卫尉寺为銮仪卫,并将卫城军并入銮仪卫中。
  增设锦衣卫,负责监察文武百官,为皇帝刺探百官动向,调查官员是否有贪污反叛等行为。
  以往负责监察百官的官员是御史,但御史本身就是文官集团中的一员,行政官员也可能去当御史,从行政单位调到监察机构的官员必然跟原来的机构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一来,御史的监察功能就会逐渐失效。
  锦衣卫是由无官场背景的人员来担任,官员不可能成为锦衣卫,锦衣卫也不会被派出去当行政长官。
  另外锦衣卫不用参加科举,与其他文官没有师门或者同门师兄弟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就是说监察机构是独立的,监察权与科举文官系统逞分离状态,如此一来,选拔锦衣卫监察百官,必然会少有顾虑。
  至此,大晋中央机构基本成型,分别为:内阁、内务府、六部、大理寺、都察院、宗人府、銮仪卫、锦衣卫。
  即便裁撤了一部分职位,中央与地方的官职仍有空缺,苏锦楼想要管好整个大晋只靠他一人是不成的,于是便想着从翰林院里面挑些人出来当官。
  翰林院虽是个无职无权的纯文化机构,但里面乃是高素质人才,是官员后备储蓄库,历朝历代不少重臣都是从翰林院出来的,然而苏锦楼挑挑捡捡最后发现得用的压根没几个。
  也不知旧朝皇帝干啥吃的,挑选出来的人尽是眼高手低之辈,而且这些人郁郁不得志早已丧失了年轻时候的锐气,面见苏锦楼时均是战战兢兢,还有一个吓得尿裤子的,苏锦楼考校了所有人的学问,发现多是夸夸其谈者,还有不少人连书本上的知识都说不上来,明显是进了翰林院后就没继续看书了。
  翰林院里的人不中用,开科取士势在必行,可原班人马总不能浪费吧,苏锦楼在内部举行了一次小测试,矮个子里拔高个子,挑拣了部分人去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其余人等均废除功名赶了回去。
  他曾切身体会过科考的不易之处,故而并未让那些书生删档重来,明旨下令,旦凡在旧朝身负功名者只要去官家那边登记一下便可继续科考。
  这是大晋朝第一次开科取士,重要性不言而喻,苏锦楼在选取主考官时慎之又慎,最终决定让礼部尚书上官金鸿和文华殿大学士魏昌延担任主考官。
  除了开设文科,苏锦楼同时开设武举,旧朝重文轻武,世人多以文举为正途,所崇尚者无不是弱柳扶风肤白俊秀的貌美少年,苏锦楼一贯看不惯大男人簪花抹粉,走一步喘三下的模样,故而他打算通过武举鼓励平民百姓习武。
  苏锦楼手里执掌兵权,在初登皇位之时就在军队的关键职位上安插了自己的心腹,如今的兵部尚书正是赵柯,苏锦楼就把此次武举交由他主考,另外又选了武英殿大学士王思平为另一个主考官。
  此次科举的消息刚传开,整个大晋朝一片沸腾,文举武举一同开考,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仕官大户,均是议论纷纷。
  棠柳镇中陶真正在家里温习书本,他已是举人之身,可以直接参加会试,自开科取士的消息传来,他日夜苦读手不释卷,虽说他一直保持看书的习惯,但这一次的竞争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景元帝开设恩科为的就是选用人才提拔为官,大晋朝百废待兴,只要入了景元帝的眼并且有真才实学,就不愁得不到重用,故而参加这一届会试的学子多不胜数,即便聪慧如陶真也不敢掉以轻心。
  “儿啊,歇歇吧,”陶真娘张氏心疼的看着陶真,“我见你眼底似有青色,定是又熬夜看书了,夫子不是常说劳逸结合吗?若是你累坏了身体无法参加科考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