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核武皇帝 >

第470部分

核武皇帝-第470部分

小说: 核武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军在卢布林战役中损失惨重,彻底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只剩下北方集团军群守卫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群被西北军切割开,北方集团军群被彻底孤立和包围。

    卢布林战役的惨败,使得纳粹德军在短时间的半年内已经很难阻止大规模的进攻,无法有效的反击西北军,以避免北方集团军群的被歼灭。

    严寒的天气使得纳粹德军暂时有了喘息之机。

    双方在2月份偃旗息鼓,并没有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即便是在西欧战场,帝国在西班牙和伊比利亚半岛所组建的同盟联军也没有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蒙哥马利元帅负责指挥同盟联军,而刘赓云则离开西欧战区,南下指挥帝国非洲军部的作战,将意军驱逐出了北非。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这一时期,局势对德国已经非常不利。

    希特勒元首和德国国防部之间有了剧烈的冲突,最终是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被勒令撤职,承担了所有战败的责任,希特勒元首亲自掌控着德国陆军,但这样的结果并不可能真正的改变战场上的危机。

    中华帝国正在以极高的速度疯狂运转,一切战争物资的筹集和生产都被置于国家最高层次,凭借帝国对亚洲的统治力和亚盟的安全同盟协约的捆绑,帝国可以源源不断而名正言顺的大量从亚洲抽调一切物资。

    在帝国的接近65%的城镇化人口,约有17%的人口实际真正属于工人,但这8000万工人已经足以改变世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只有200万至300万的工人,生产出来的商品却能改变整个世界,满足世界的需求。

    超过8000万的工人在和平时期是对整个世界的挑战和威胁,他们需要极大的市场来满足自己的生产,维持生计和这个工业化社会的运转。

    在战争时期,如此巨量的工人则足以决定战争的形式。

    所有的铁路、空运和海运航线都是超负荷的运行,大量的军事物资被运抵前线,货币的作用是推动商品的流通,而商品一定需要消耗。才能继续产生市场。

    战争最为美妙的地方就是无穷无尽的消耗商品。

    这就是战争繁荣。

    战争繁荣的前提是货币的维持。以及足够的工业资源。

    帝国虽然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上的殖民地,却控制着整个亚洲的资源开发,并且能从澳大利亚、南美洲和非洲寻求更多的资源支持。

    超过1200万的海陆空三军部队的背后,平均每一名士兵就拥有7名工人的生产能力。

    实际上。帝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几乎在维持整个同盟国阵营的军事物资的开销。如英国这样的工业大国。也将更多的劳动力抽调到战场上作战,大量依赖战争债券向中国采购物资。

    战争结束后,宋皇帝和帝国中央政府根本不可能赦免英国的国债。即便战争结束,欧洲国家所要承担的债务,也足以让帝国牢牢控制住欧洲的经济命脉。

    在战争结束后,欧洲至少需要五十年的时间才能从帝国的经济控制中脱离出来。

    帝国并没有进一步的提升总兵力规模,除了在日本象征性的保留十万规模的驻军外,帝国将在日本的驻军大量撤销,由朝鲜军队负责维持在日本的占领。

    帝国将绝大多数的精锐力量都集中在东欧战场,通过支持英国、法国、西班牙的方式在西欧战场牵制纳粹德国,在巴尔干半岛派遣主力部队同塞维利亚联合,抵御德国、意大利及其仆从国部队的进攻。

    除了在南斯拉夫战场由于军力不足而陷入苦战,已经逐渐丢失了大半个塞维利亚王国的防御线外,在东欧战场,帝国近乎是将要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宋皇帝从一开始的布局中就并无计划支持英法部队从西线威胁到德国本土,他们的任务只是要收复法国,而帝国将从东线一路西进,最终独自占领德国,并且控制德国。

    通过牢牢的控制德国不断否决欧洲有可能出现的联合态势。

    寒冬来临。

    帝国迎来了这一年的新春佳节。

    货币的超规模发行让帝国出现了一轮较为严峻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但是,帝国同时也处于一个明显的战争繁荣时期。

    更高的就业率和逐渐提高的工资,加上中圆完全取代其他货币成为世界流通货币,帝国开始在新春到来之前压制了这一轮的通货膨胀。

    帝国的经济总量正在向着美国两倍的规模成长,也就是这五年内的事情,人均收入的提高使得内部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帝国取代欧洲和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市场。

    在这个时期,这是一种特殊的好事。

    正是这种特殊的条件使得帝国能维持着超过8000万工人的工业化社会运转。

    平均每20个人中就有3名工人。

    凭借亚盟的自由贸易条约,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可怕的工业国家,工业规模的扩大使得收入提高,国民自我保障教育的能力随之增强,随着国家进一步的发展,这个帝国就将在一个领先的位置逐步成长为更先进的国家。

    正所谓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就是这样的道理。

    在工业生产水平和能力上,帝国已经超过英美,在科研实力和国家科研规模上,帝国也超过英美,而在国家现代教育和市场、工业的规模上,帝国则远远超过英美。

    按照中央政府的预估,大约在二十年后,帝国的人均收入逐步同美国达到同一个标准线,帝国的实力才将真正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美国三倍。

    同时,帝国的疆域也将真正的相当于半个亚洲,甚至更多。(未完待续。。)

第352章 核武

    在这个暂时的休整备战时期,资深陆军上将赵庭柱、陈武、刘赓云和海军上将陈季良、空军上将潘兆勤同时返回首都,等待他们的将是帝国第一批元帅军衔的授予。

    在此之前,帝国通过临时修宪,通过决议将皇帝的军衔提升为海陆空兼诸军三军大元帅。

    这样,宋彪就能以皇帝和三军大元帅的军事地位向他们授予元帅军衔。

    ……

    陈武回来之前,日本的事情终于水落石出,一锤定音。

    帝国允许日本左翼社盟党组建新的政府,制定新的和平宪法,昭和天皇和其他皇室成员被陆续推上了审判席,日本右翼将本彻底的审判,除了东京和平纪念碑外,日本不得保留其他任何形式的国家级别战亡人员纪念馆所。

    帝国对日本一点都不客气,除了按照原有的要求分割北海道、硫磺群岛,琉球群岛和库页岛也毫无悬念重新回归帝国的疆域,双方对此四处主要领土争议的划分不再有任何异议。

    帝国在西线的领土并没有大规模的继续向西扩张,但是支持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恢复原有伏尔加河东部的疆域,并且扩张至伏尔加河以东的东伏尔加格勒地区,两国签署协议,重新划分疆域,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在西伯利亚平原地区的疆域划归中国。

    在萨马拉及奥伦堡地区以北,乌拉尔山脉以东,伏尔加河以东及喀山地区划入鞑靼共和国。由鞑靼共和国独立建国,叶卡捷琳堡和车里雅宾斯克地区建立乌拉尔自治区,划入帝国疆域。

    乌拉尔自治区现阶段仍然以俄罗斯人为主要聚居地,但是,绝大多数的俄罗斯人口都将在战争前后被强制迁移出去。

    最终,帝国将在乌拉尔山脉北部同俄罗斯共和国交界,中南部同鞑靼斯坦共和国交界,在其他区域依然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

    帝国扶持着鞑靼斯坦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用这两个国家同俄罗斯拉开距离,近乎是变成了两个不再相邻的国家。而帝国则占据着西伯利亚油田区域。

    这是帝国的谋略。即便在战后,俄罗斯试图恢复自己对西伯利亚地区的所有权,它也必须首先面对两个中等规模的国家的阻挡,它甚至和中国没有相邻的地区。又如何重新开启领土争议谈判。

    如果俄罗斯非要在重重包围之中。在中国西部的内部恢复对乌拉尔自治区的主权。帝国也是无所谓的,你来吧,只要你能扛得住就行。

    真到了五十年后。你在这个乌拉尔自治区是否还有人口优势都是很难说的事情。

    人多是一个硬道理,关键在于你如何运用人口众多的优势。

    帝国的疆域已经超过2700万平方公里,约2730万平方公里,虽然有一半的疆域是不可开发的无人区,但剩下的一半也足以支撑帝国成为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

    这是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帝国。

    帝国将自己的羽翼伸展向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在这里拥有不可撼动的绝对权威,在加蓬,帝国开始占据一个角,在这里建立一个海外省,以此为基地,帝国海军将会深入大西洋。

    在南太平洋,凭借帝国所控制的大量岛屿,帝国也将逐步稳定在这里的统治地位。

    依靠海军的绝对统治地位,帝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具霸权的海洋国家。

    帝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国家。

    这就是帝国。

    此时的帝国,唯一要做的就是结束战争。

    核战略部队已经部署到了乌克兰,在基辅,帝国所拥有的第三核战略导弹师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将向德国发射超过六枚的弹道热核导弹。

    在此之前,帝国还需要做两件事,一是歼灭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二是占领捷克,这两点将使得帝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独自占领俄罗斯、德国、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牢牢建立自己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战后的秩序必然是英法美联手抗衡中国,而中国要做的就是彻底压制住他们的联合,并且分化掉法国,控制住德国和俄罗斯,孤立英美,牢牢控制世界霸主地位。

    在陈武回到北京后,宋彪皇帝同他商谈了关于日本的问题。

    日本已经不是什么问题。

    作为最后的一个极左国家,他们面临着严厉的封锁,此时的日本已经在战争审判之外实施严厉的大清洗,正所谓过犹不及,过于严厉的清洗反而会让人质疑正义性。

    不过,无论是宋彪皇帝,还是陈武元帅,他们都不是很在乎这些问题。

    在如今的帝国眼中,日本已经根本不算一个问题,即便他重新变成军国主义国家,日本也不是帝国的同级别的对手。

    春节过后的几天时间,宋彪利用这个时间同几位元帅密切的会晤,商量整个国际局势和军事的变化,现在的第一任务就是消灭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占领整个俄罗斯。

    随后就将挥师南下,进入捷克。

    在德国反击之前,帝国的核导弹将会消灭剩下的德军。

    此后,帝国首先要通过谈判限制其他国家研制核武器,如果不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帝国就将出兵,采用导弹进攻的方式,消灭对方的核基地。

    帝国可以承诺不会再使用核武器,条件是其他国家不得研制核武器,如果其他国家一定要研制,帝国将不会做出任何承诺。

    其实,帝国真正要限制的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美国。

    其他国家即使有核武器。对帝国来说都不算是真正的威胁。

    每个世界霸主都是霸道的,并且不讲道理的。

    这很正常。

    1942年3月22日。

    帝国已经抢在德国完成新一轮的备战之前,继续增强西北军的军事实力,挥师北上进攻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而在西线战场,英法西和帝国欧洲远征军也对德军发起猛攻,牵制德军支援南方集团军群。

    帝国此时发起的新一轮进攻是蓄谋已久。

    在双方的军事实力上,纳粹德军已然是穷途末路,根本无法同帝国国防军抗衡,双方在莫斯科的决战只维持了四天。就以南方集团军群被歼灭为结局。

    1942年6月14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进入了收尾阶段。虽然意大利及其他仆从国还未投降,此次战争的主力帝国西北军已经开始发起了对捷克和罗马尼亚的进攻。

    在占领了整个俄罗斯后,时隔三个月,中国再次发起新的大规模进攻。

    人们并不知道。这实际是将是中国结束战争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因为采取收缩和本土决战的策略。加上军事力量的匮乏。德军并没有大规模的支援罗马尼亚,导致罗马尼亚陆军迅速被歼灭,帝国陆军最后对捷克发起全面进攻。

    纳粹德军在国内大量抽调兵力。扩充兵员,但已经无力组织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德军开始更多的依赖阵地战,试图用阵地战阻碍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