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北宋崛起 >

第248部分

北宋崛起-第248部分

小说: 北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李庆自然围歼了大部,留下小部分作为证据,开始大规模南下进入多康地区。

    沿途所过之处,摧城破寨,宣扬燕国的科技和文明,同时给藏民发放粮食、土地和种子,更免费为藏民诊治疾病。

    对于少部分暗中袭击燕军的倔强藏民,李庆没有耐心给他们讲道理,悄悄通过特种部队统统将其抓获,秘密处决。

    一个民族的血性是有弹性的,除了大棒够狠够准之外。如果胡萝卜够大,诱惑的人更多,几茬新人换过以后,也就不知不觉的同化了。

    何况,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分左中右,以夷制夷来是就是征服者的不二法门。再说了,如今的吐蕃已经是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如何能集中全力和燕国一战?

    拿下多康,李庆更是马不停蹄直奔朵思麻,拿下了朵思麻,基本上就从战略上抄了大宋的后路,说不定就连大理也能一并解决。

    有了西夏军的协助,李庆的推进速度很快,一个月就杀到朵思麻腹地。

    朵思麻地形复杂,久经战乱,民风彪悍,而且十里八乡各自为政,一旦深陷其中,非常头痛。

    好在有云门禅寺坐镇,所以佛家、医术、粮食三管齐下,把朵思麻的头人搅得昏头涨脑。虽然其间也暴发过两次大规模反抗,但是在藏奸的帮助下,仅有的一点抵抗力量被消耗的所剩无几。

    至于高原上的卫臧地区,因为地势和高原反应,韩望指示李庆暂时放一放,先集中精力处理好大宋的问题再说。

    于是,赵佶又一次收到了韩望的国书。(未完待续。。)

四七六章 中华原本是一家(上)

    “宋国官家见信如晤,鄙国南方面军标下,有军指挥使常悍、关玄机,年前因贪赃枉法被律政司通缉,相应文书亦已照会贵国刑部。不料,近日获悉二贼已潜逃至贵国大名,竟为梁府尹奉为座上之宾,吾国数千万臣民大惑不解。”

    “二贼恶名昭彰,触犯刑律一十二条,受害百姓多达二百三十八人,件件桩桩天怒人怨,铁证如山不容抵赖!一则贵我双方约定,不得窝藏彼此罪囚。二则君子不饮盗泉,贵国府尹乃封疆大吏,如何做出此等藏污纳垢的不智之举乎?”

    “倘若贵国不知情,或为二贼蒙蔽,或未能通传缉捕文告,皆情有可原。然,此二贼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故此,有请贵国府尹于旬月之期监斩二贼,以示清白!”

    最后的落款是“大燕国皇帝,韩望”。

    措辞强硬、责难与讽刺并重,赵构看了之后,瞬间就明白与其说这是书信,不如说是最后通牒更恰当,若是十五天之内不把常关两人的首级交给燕国,只怕自己就要步女真、高丽、党项的后尘,去燕京度假了。

    赵佶的心开始抖起来,这是故意找茬啊!梁中书,你个混蛋,坑死我了!别管赵佶是如何的委屈,他这个人的健忘可是相当出名。

    当初梁中书收到常悍、关玄机的投诚,是专程请示并得到枢密院的同意。

    童贯去职以后,几经波折,蔡京长子蔡攸终于坐上西府之首的位置。蔡攸仗着赵佶的宠信,收了常关二人三千贯好处,就没脑子的同意了梁中书的请求。事后仅仅轻描淡写的和赵佶随口带了一句,就算是煳弄过去了。

    当时御史当家人陈东特别在早朝上,深刻剖析收留常关二人,可能引发的风险和危害。其中有一条就是,恐燕国以此为借口燃起边衅寻机南下,建议通报燕国尽快引二人北返。

    如今一语成,赵佶骂完一遍之后,发觉这事比较麻烦,干脆找一个人来顶包。

    于是便让蔡攸火速赶往大名,务必搞定梁中书和常关二人,无论如何都要满足燕国条件,不要让对方有机可乘。

    蔡攸一见又闯祸了,马上连滚带爬赶往大名。见到梁中书之后赶紧把燕国通牒的事告诉了他。

    梁中书大惊失色,这常关二人携带燕国机密投奔过来,如今已经化名加入大名的常备军,担任统制一职。如何能够说杀就杀?那样的话,以后谁还敢投靠宋国?投靠自己?

    蔡攸满不在乎地说“不过一草莽统制耳,何所惧哉?原本就四白梃兵,后降了燕军,如今降而复叛,实属无信无义。砍了他们首级,多给些补偿家人就是,算他为国捐躯了吧。”

    梁中书可不像他这般没脑子,忙说可否缓一缓,待此间事务忙完在徐徐图之。

    蔡攸把眼睛一瞪,嘴巴撇到一边,“梁大人,官家亲**代,务必尽快处决二人,将首级即刻送到燕京,迟恐生变。否则若是燕国追究起来,官家震怒,你我担待不起啊!”

    梁中书肚子都快气炸了,龟孙的,劳资之前再三请示,你都怕心口保证绝无问题。结果燕国一封书信,你他娘的就翻脸不认,你们中央大员嘴巴一抹就是黑白颠倒。

    不管梁中书如何腹诽,对蔡攸再有怒火万丈,皇命还是必须执行。当天夜里就派人以进京见驾为名,将常悍关玄机骗到梁府,安排了数十个刀斧手将不知内情的二人擒获。

    常悍不服道,目眦欲裂“梁大人,我兄弟二人自问没有做错,今日如此,何故?!”

    梁中书呐呐不能言,以手捂面,不敢正视。

    蔡攸一边喝酒,一边笑道,“和梁大人无关,是燕国皇帝想要你们的项上人头,官家托某问问二位英雄,借是不借?”

    关玄机惨笑道“好一个官家,好一个蔡大人!小的本是贱命,死不足惜。只是不知道朝廷如何向天下交代?”

    蔡攸下得堂来,弯下腰,凑近关玄机的耳边说“朝廷用得着向任何人交代吗?若是觉得冤屈,当初你们何必复来叛去?”

    常悍点点头,说“蔡大人,我们兄弟二人今日算是栽了。不过临死前,送您一句话。”

    蔡攸潇洒的起身,做了个请的手势,“在下洗耳恭听!”

    “今日大人拿我们脑袋去讨好燕国,祝愿明年拿大人的脑袋去填燕国越来越的胃口,后年就轮到那个东京的狗皇帝!”

    蔡攸气急败坏,恋上丑蹙着,说“砍了,砍了他们的脑袋!”

    关玄机哈哈哈的大笑,说“哥哥,都怪我们贪心了,不该背叛陛下,至少他比这些龌龊人干净得多。”

    常悍刚想点头,就觉得脖子一凉,眼前的世界旋转起来,随后一片黑暗。

    随着常关二人被捕杀,这两人带来的八百私兵亦被缴械,统统斩鼻削耳,押送往邢州。一路之上辱骂,殴打、极尽虐待之能事,八百人到了邢州几乎奄奄一息。

    杨再兴如今也已成熟,不再先过去一样,即使火气勃发,也不会一头撞上去。一脚踢开宋军指挥,一刀就把白梃兵身上的枷锁看开了。

    杨再兴的亲卫队长怒喝道,“狗日的混账,把兄弟们都欺负成啥样了!,还不把枷锁打开,找死呢?!”

    那名宋军指挥连屁股都不敢揉,一脸陪着笑,“爷,小的这就去开,马上开!”说完便吩咐一声,将十人连的枷锁全部打开。

    等八百名瘦骨嶙峋,遍体鳞伤的白梃老兵全部站在杨再兴面前时,杨再兴大喝一声“兄弟们,欢迎回家,干嘛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我们燕军从成军那天起,就没有低过头!”

    有个老兵噗通一声跪倒,“陛下,还肯收留我们?”

    “陛下说啦,不怪你们,都是常悍、关玄机带的头,做到了军指挥使,还骄横跋扈,强买强卖,强抢民女,简直坏事做尽。”

    杨再兴将老兵扶起接着说,“不过既然人已经死了,就一笔勾销。你们只要肯回来,依旧还是好兄弟!”

    “誓死效忠陛下!”(未完待续。。)

四七七章 中华原本是一家(中)

    当百十个鬼一样锁着连枷的白梃老兵,出现在燕京广场上的时候,数以万计燕京市民愤怒了。

    这么有这么狠心的帝王?怎么有这么残暴的军队?那可都是自己的同胞,更别说现在大宋百姓们流离失所,哀鸿遍野!

    我们要找赵宋官家讨一个说法,凭什么虐待我们的士兵,杀戮我们的将领?凭什么欺负我们的手足同胞?

    讨回公义,惩办凶手!

    打倒赵佶!打倒宋军!

    出兵!出兵!向南出兵!

    当最后数万个声音汇成一股出兵的强音时,恢复战时统帅部最高指挥身份的韩望,签发了总动员令,号召全军将士开展统一中华的最后一战!

    燕军三大主力军团立即响应统帅部的命令,从东、北、西三面同时越过边界,如同旋风一般席卷着路上遇到的每一处村寨城市。

    偌大的皇宫,赵佶失神的望着面前巨大的沙盘,那上面每个时辰都会有变化。

    黄色旗子代表宋军,蓝色旗子代表燕军,战场态势一目了然。眼看着一颗颗黄旗被蓝旗代替,三天时间对方就兵临檀州,加上对方水军强大,檀州的失守已成定局。

    王黼和梁师成都建议赵佶移驾临安府,那是前两年秘密修建的南方陪都,就是担心有一天燕军乘着机械化部队迅捷南下。

    可是赵佶真不甘心,百多年来,赵家列祖列宗已经把根都扎在这里,临安,到底是个什么鬼地方?!

    梁师成见赵佶心中悲苦,便悄声劝慰道,“如此危急存亡之秋,陛下不必苛责过甚!”

    赵佶长叹一声,“祖宗基业,莫不是要毁在我这个不肖子孙的手上?即便是死了又有何脸面见过与九泉之下的先人乎?”

    梁师成思忖半晌,最后咬咬牙,跪倒在地低声说“陛下,罪臣有句大不敬,不知当讲不当讲?!”

    赵佶耸然一惊,盯着梁师成,看见他目光诚恳,便说“事已至此,但说无妨。”

    “太子亦已成年,可以继承大统。陛下晋太上,一洗俗务,可赴江南如闲云野鹤,亦为美谈。”

    “你,好大……”赵佶怒气冲冲,忽地心中一动,不错啊,反正这个皇帝也当不了多久了。让太子来顶这个缸,就不会损害自己的名誉,哪怕死了也不用有什么负担。

    这个国家终于被折腾的奄奄一息,当初“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的警语竟然变成了现实。

    “你的忠心朕明白了,传太子太傅、平章事、东西两府、宗室司首脑前来,商讨国是。”

    赵佶搀扶起梁师成,而此刻的梁师成已经泪湿衣襟,泣不成声。

    赵桓、耿南仲、蔡京、李邦彦、白时中、赵四、高俅、刘光世、李纲、陈东等十余重臣悉数到齐。

    梁师成将赵佶退位的心意宣诸众人,将草拟的禅位诏书交给蔡京,“平章事大人,陛下去意已决,东京城不可一日无主,如今重臣齐集,今日就将太子登基了吧。”

    李纲和陈东当即指责梁师成等一帮魅惑主上的小人,声言如此关头匆忙禅位必遭天下人耻笑,还望赵佶三思。

    而高俅、刘光世等人则说,局势未必如此悲观。黄河天堑加上东京城防,燕军即便军临城下,也未就一败涂地。若坚持十天半个月,等到全国勤王之兵汇聚,燕军必然难以持久,届时危机自然迎刃而解。

    耿南仲、李邦彦、白时中都是赞成临阵换将的。燕军对赵佶怨气颇高,说不定换赵桓上台,还可以赵燕国再商量个缓兵之计。

    赵佶一门心思要退位,所以无论李纲、陈东如何劝说,始终坚持这个意见不肯更改。

    如此僵持也不是办法,李刚只得从赵桓身上试探。“陛下决意禅位,太子,耿太傅,若无异议,我等即刻准备。”

    “不可!”“无妨!”赵桓心中岂会不知自家老爹打的什么主意。但是耿南仲这大半辈子就是为了从龙之臣,如今得偿夙愿,自然迎难而上。

    李刚皱了皱眉,这事不能久拖不决,否则危害更大,便说“太子,你已长大成人,如今国有疑难,你身为赵家子孙,岂能退缩?!”

    赵桓委屈的差点哭出声来,麻痹,我姓赵就要承担责任?那你怎么不问问我老爹姓啥?可是当着众多大臣的面子,他又不敢吭声。

    李纲、白时中、甚至蔡京都意识到,趁着今天把事情办了会最省事省心。不约而同认为赵桓默认了,于是找来龙袍,皇冠,给赵桓一一置办好。

    在和赵佶交接了大宝、兵符等权力象征,赵桓坐在龙椅上麻木的接受重臣三叩九拜的大礼参拜。

    而他老子赵佶则一身轻松的退在一边,见证着新帝的登基。禅位啊!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明君才有的德政!

    接着是大赦天下,封赏百官,东京城按照礼法,是要大庆三天的。一道道手续、仪式、包括年号、名讳、山陵等诸项事务都要一一落实到人。

    赵桓忽然觉得这个世界一点都不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