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巨浪 >

第342部分

巨浪-第342部分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付战列舰这类目标的重型穿甲弹的延迟引爆时间都有几十毫秒。

    如此一来。如果炮弹没有击中目标地装甲,而是直接打在了无装甲保护的地方。在引信工作之前,穿甲弹就已经穿透了整个目标。

    正是如此。才不会用穿甲弹去对付巡洋舰与驱逐舰。

    同样的,如果没有击中关键部位,穿甲弹就不会在舰体内生爆炸。

    “重点防护”理念就是根据穿甲弹的这一情况而诞生的,在关键部位敷设足够厚的装甲,而在次要部位根本就不敷设装甲,或只敷设勉强能够抵挡小口径炮弹的装甲。

    面对这样的情况,穿甲弹也是进退两难。

    如果不采用延迟时间引信,就无法穿透战列舰的装甲。如果采用延迟时间引信,在击中敌舰无装甲保护地部位时,穿甲弹就很难在敌舰内部生爆炸。

    现实中,没有任何一名舰长会选择前。如果不能击穿敌舰地装甲,就算用再多的炮弹,将敌舰地脆弱部分打成筛子,也不可能击沉敌舰。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打在敌舰次要部位的穿甲弹都不会在舰体内生爆炸。

    “广州”号打出地这枚穿甲弹就在击穿了“路易斯安那”号的水平甲板之后,弹径生了改变,没有斜着穿过“路易斯安那”号的舰体,而是直接向下穿透了三层甲板,然后才生爆炸。

    虽然重型穿甲弹的装药量一般只有数公斤,最多十数公斤,但是当这些高能**在密闭空间内生爆炸之后,其产生的破坏力仍然是任何战舰都难以承受地。

    从“路易斯安那”号上腾起的火球就说明了问题。

    当时,连“台湾”号上的白佑彬。以及“武宗”号上的杨定方都以为穿甲弹打穿了“路易斯安那”号的水平装甲,在关键部位生了爆炸。

    只是,这一猜测很快就被否定了。

    六点三十六分,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击中了“广州”号的后舰桥,并且在爆炸之前就穿过了舰桥。

    在此之前,“路易斯安那”号已经二次击中“广州”号,只是都没有打中关键部位。

    据后来调查,第三次打中“广州”号的炮弹就是从“路易斯安那”号的c炮塔中的一门舰炮打出来的。这枚穿甲弹除了摧毁了“广州”号地备用指挥系统,干掉了包括二副在内的十多名官兵之外,并没有造成多严重的损伤。

    打到六点四十五分。“广州”号又挨了二次炮弹。

    在此期间,“广州”号击中了“路易斯安那”号至少四次,协同作战的“江苏”号也保持着每轮齐射全有命中的良好“状态”。

    显然,不管“路易斯安那”号有多厉害,面对二艘同样为“重量级选手”的对手,其下场肯定会非常悲惨。

    六点四十六分,“江苏”号打出了第十九轮齐射。

    二枚穿甲弹先后在零点一秒之内击中了“路易斯安那”号,其中第一枚穿甲弹打在了“路易斯安那”号后烟囱左侧,仍然没有能够击穿水平装甲。第二枚穿甲弹直接打中了“路易斯安那”号的a炮塔,并且报销了该炮塔的三门主炮。

    仅仅半分钟之后。从“广州”号乙炮塔一门主炮内打出的穿甲弹直接命中了“路易斯安那”号的舰桥。

    据帝国海军地统计,在战列舰一对一的炮战中,如果双方的战斗力旗鼓相当,乙炮塔的挥对战斗结果的影响最大。因为在主炮按照三三布置的战列舰上,乙炮塔靠近舰桥,且位置最高,射界最理想。另外,交战中,乙炮塔往往瞄准了敌人同位置的炮塔,很容易击中对手的舰桥。可以说。能否让对手丧失战斗力,或丧失指挥能力,乙炮塔的命中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太阳刚刚升起。能见度还不是很高,但是了望员准确地判断出了炮弹的落点。

    随后,“路易斯安那”号上的主炮在十分钟内没有打出一轮齐射,证明了了望员地判断。在舰桥被摧毁之后,“路易斯安那”号即便还有六门主炮没有被摧毁,也很难在统一的指挥下对“广州”号进行还击。

    炮战还在继续进行。

    到七点前,“路易斯安那”号的c炮塔变成了哑巴,“江苏”号上丙炮塔的一门主炮用一枚穿甲弹最终解决掉了这座只能指向“广州”号的炮塔。

    同样的,“广州”号也打得很神勇。

    据该舰的了望员记录。战斗打到七点的时候。“广州”号已经击中“路易斯安那”号至少十一次,且十一枚穿甲弹都在舰体外。或舰体内生爆炸。

    即便“广州”号也挨了六次,优劣已经体现得很清楚了。

    此时。“广州”号与“江苏”号遇到了一个与“台湾”号一样的问题,即在这么远地交战距离上,难以打穿敌舰关键部位地装甲。如果无法击穿装甲,装药量有限的穿甲弹在舰体外面爆炸,对战舰难以构成致命威胁。换句话说,即便能够摧毁“路易斯安那”号地所有舰炮,所有上层建筑,都难以使其丧失度,也就难以将其击沉。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缩短交战距离。

    只要距离够近,不管是重型穿甲弹,还是标准穿甲弹,都能够击穿对手地装甲,甚至击沉对手。

    问题是,白佑彬并没有急着下达转向的命令。

    紧随在“台湾”号身后的“广州”号与“江苏”号也就不能脱离战斗序列,擅自与敌舰缩短交战距离。  。( )

第十一卷 战略转折 第六十二章 承前启后(第三更)

    比起前三艘姊妹舰,“吉林”号打得更加艰难,也更有戏剧性。(提供最新章节阅读》

    战斗开始的时候,“吉林”号与“江苏”号一同对付二号目标舰,也就是“路易斯安那”号。在白佑彬调整交战顺序之前,“吉林”号至少击中了“路易斯安那”号二次,而且都是可观察到的战果。

    与此同时,三号目标舰,即“缅因”号则一直在对付“江苏”号。

    也就是说,在白佑彬更改交战顺序之前,“吉林”号与“缅因”号没有交过火。当时,“吉林”号上的枪炮军官甚至没有测量“缅因”号的炮击参数。同样的,“缅因”号也没有把“吉林”号放在眼里。

    随着“吉林”号在六点三十四分调整炮口指向,朝“缅因”号打出了第一轮齐射,双方才真正干上。因为“江苏”号在收到命令的时候,刚好打出了一轮齐射,所以在六点三十一分左右,就将炮口转向了“路易斯安那”号,“吉林”号的炮击仅仅晚了一分钟,所以“缅因”号上的了望员没能及时现,向他们开火的不是“江苏”号,而是排在第四位的“吉林”号。结果,直到六点三十七分,“缅因”号才将炮口转向了“吉林”号。

    在这三分钟之内,“吉林”号打出了三轮齐射。

    因为“吉林”号的枪炮长没有能够及时测量出“缅因”号的方位数据,所以这三轮齐射全都落空了。正是如此,“缅因”号上的军械长在现落下的炮弹偏差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加大了之后,才重新确定了交战对手,从而现朝他们开火的是“吉林”号,而不是之前的“江苏”号。

    可以说,“吉林”号错过了最有利的机会。

    如果能够在前三轮齐射中收获几个战果,“吉林”号就将占据先机。并且在接下来的炮战中压制住“缅因”号。

    在新的交战秩序中,“吉林”号要单独对付“缅因”号,而之前对付“缅因”号地是排在“吉林”号后面的“武宗”号与“世宗”号战列舰,这二艘战舰上的六十七年型舰炮的威力比“省”级战列舰上的七十二年型舰炮差远了,对“缅因”号没有太大地威胁。因此。“缅因”号将炮口转向“吉林”号的时候,其战斗力几乎没有多大的损失。

    万幸的是,不管是斯普鲁恩斯,还是“缅因”号的舰长,都没有料到白佑彬会改变交战顺序。结果,当“缅因”号开始向“吉林”号开火的时候。其炮击偏差并不比“吉林”号小多少。

    直到六点四十二分。“吉林”号才获得了第一个战果。

    从爆炸产生地火球来看。穿甲弹没有能够击穿“缅因”号地装甲。最多在上层建筑内部爆炸。没有能够对“缅因”号造成太大地损伤。

    当然。这枚穿甲弹也让“缅因”号吃到了苦头。并且引了一场**乱。

    如果说“吉林”号运气好。那么前三轮齐射无一命中。根本就谈不上“好运”。如果说“吉林”号运气不好。那么在仅仅一分半钟之后。一枚穿甲弹就再次命中了“缅因”号。而且与上一次命中地弹着点几乎完全重合。这就完全算得上是运气。

    第二枚击中了“缅因”号舰体左侧。前烟囱与后烟囱之间部位地穿甲弹仍然没有能够穿透“缅因”号地水平装甲。却干掉了正在附近抢修受损舱室。抢救受伤人员地数十名损管队员。并且导致“缅因”号左侧地损管力量降低了近五分之一。

    如果“吉林”号地运气能够再好一点。那枚穿甲弹向左侧偏大概五米。就能从前一枚穿甲弹炸损地装甲处进入舰体。而下方就是“缅因”号地一号轮机舱。在穿透了水平装甲之后。穿甲弹有至少一半地机会进入轮机舱。从而使“缅因”号丧失部分动力。显然。“吉林”号地运气还没有“好到家”。

    同样的,“缅因”号的表现也时好时坏。

    在六点四十一分的时候。“缅因”号就打中了“吉林”号。

    如同“吉林”号的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无法击穿“缅因”号的装甲一样,“缅因”号使用的重达一千二百二十七公斤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也无法在如此远的距离上击穿“吉林”号地装甲。仅仅在“吉林”号右侧距离丙炮塔大概三十米地地方炸开了一个巨大的窟窿,并且摧毁了一座副炮炮塔,炸飞了二座射炮炮塔。

    取得第一个战果之后,“缅因”号就连续错过了好几次机会。

    直到六点四十七分,“缅因”号才再次击中了“吉林”号。与前一次命中一样,穿甲弹炸毁了舰桥右后方地副炮炮塔,却没有能够对“吉林”号造成致命损伤。

    在此之前,“吉林”号连续击中了“缅因”号三次。

    六点四十八分不到,从“吉林”号乙炮塔一门主炮打出的穿甲弹准确地命中了“缅因”号B炮塔的正面装甲。

    虽然穿甲弹没有能够击穿厚达五百毫米的装甲,但是其带来的巨大动能震坏了“缅因”号上本来就非常脆弱的炮塔旋转机构,最终导致其B炮塔仅能在左侧七十五度到一百度之间转动。

    可以说,“衣阿华”级战列舰最大的设计缺陷暴露了出来。

    该级战列舰的主炮炮塔,以及配套设备的总重量过了一千七百吨,炮塔与扬弹机构,以及弹药舱为一个整体,由一台三百五十马力的液压马达驱动,可以达到每秒四度的水平旋转度。

    整体炮塔可以使扬弹机构进一步简化,减少了出故障的几率。

    问题也同样突出,即炮塔的旋转机构相对脆弱,基座本身就承受了炮塔的重量,如果被穿甲弹击中,在巨大的冲击力作用下,很容易损毁,从而使炮塔丧失作战能力。

    相反。“省”级战列舰采用了分置式炮塔,弹药舱并不随同炮塔一起转动。

    这种设计方式的弊端也很明显,先会使扬弹机构,以及弹药舱内的输弹机构更加复杂,容易出现机械故障。另外。要求炮塔与弹药舱地结合部位极为紧密,增加了制造与加工难度。当然,好处同样明显,即炮塔可以做得“轻”一点,在使用相同承重能力的基座时,其基座的亢余度更大。即便被穿甲弹直接命中,也不一定会受到严重损伤。

    两种不同的设计方式也体现出了美国与明帝国的工业实力差距。

    采用分体式炮塔,必须具备大尺寸零部件精确加工地生产能力,需要更大的水压机,以及精度更高的机床。如果没有相当的工业实力,就只能采用整体式炮塔,避开分体式炮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打到这个时候,“吉林”号与“缅因”号可以说是不分上下。

    虽然“吉林”号占有一点优势。但是并不明显。由此也可看出,“衣阿华”级与“省”级战列舰的性能确实在伯仲之间,很难分出高下。

    另外,“缅因”号上地美军官兵明显不如“肯塔基”号与“路易斯安那”号的官兵。

    从炮击命中率上来看。“缅因”号的命中率不到百分之一,而“路易斯安那”号的命中率过了百分之三,“肯塔基”号的命中率也接近百分之二。

    同样的,“吉林”号的表现也不如“广东”号与“江苏”号。

    打到七点之前,“吉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