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巨浪 >

第37部分

巨浪-第37部分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帝国海军采用的仍然是上次大战时的大舰队编制体系。”江洪波也点上了香烟,似乎想让情绪平静下来。“按照大舰队编制,任何一支主力舰队都能独当一面,并且具有强大的独立作战能力。在帝国海军足够强大的时候,或者在和平年代,这套编制体系相当有效,能够最大限度的挥帝国海军的威慑力,并且确保帝国的海外利益。问题是,现在帝国海军对几个主要对手没有绝对的实力优势,而且随着战争迫近,大舰队编制的问题也就暴露了出来。最明显的,在任何一个方向上,帝国海军都没有绝对的优势。”

    江洪波上番话说到了帝国海军的结症上。

    实际上,大舰队编制是从风帆时代遗留下来的。当时,帝国海军独步全球,别说几个主要对手,就算是其他国家的海军加起来,也不一定是帝国海军的敌手。因此,帝国海军的任何一支大舰队在任何一个方向上都拥有绝对的实力优势。

    当然,大舰队编制的问题也极为突出。

    一是各舰队的指挥体系不完全一样,如果联合行动,指挥很麻烦,甚至会在关键时刻出现问题。“马罗基海战”中,“大巴山”号战列舰暴露出的只是这个问题的冰山一角。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官兵队伍,恐怕这个问题已经让帝国海军倒下了。

    二是在各个舰队里形成了“小社团”,即舰队内部的“利益集团”。不说别的,李玉民与江洪波的矛盾就是两支舰队小社团的矛盾。和平时期,这还能推动舰队之间的竞争。可是在战争时期,这往往会成为帝国海军前进的绊脚石。

    三是编制过于庞大。不说别的,南洋舰队司令部就有数百名军官,东洋舰队司令部的规模只会大,不会小。大量重复设置的机构不但分散了资源,还让越来越多的年轻军官忘记了海军吃苦耐劳的传统,贪图安逸,乐于享受,败坏了帝国海军的风气。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帝国海军的大舰队编制就出了问题。

    当时,远征舰队在“马罗基海战”中的溃败已经让帝国海军认识到,旧有的编制体系难以适应大规模战争。随后,帝国海军对舰队编制做了修改,并且在“与论岛海战”中教训了日本联合舰队,又在“爪哇海战”中让协约国联合舰队尝到了苦头,最终迫使协约国集团坐下来与帝国进行停战谈判。

    只是,战后帝国“暂时性功能休克”,改革编制的计划也被迫搁置了起来。

    陈锦宽不是没有想过推进改革,问题是,对有着几百年历史,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帝国海军来说,任何触及到根本的改革都有巨大的阻力。

    编制改革,就是改变帝国海军最根本的指挥体系。

    即便所有高级将领都认为应该改变这种体制,可是有那么容易吗?

    暗自一阵苦笑,陈锦宽说道:“你提出的问题我们早就意识到了,可是你只提出了问题,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战区制取代大舰队制。”略微停顿了一下,江洪波又说道,“只是,这么做过于激进,一时难以被众多官兵,特别是掌握着实权的高级将领接受。所以,我认为,先应该削弱舰队的权力范围,采用军政两条线的编制体系,舰队只有行政管理权,没有战时指挥权,由新设立的联合舰队司令部,或者直接由帝国海军总参谋部掌握战时指挥与调配权,从而集中使用海军的力量。”

    陈锦宽又是微微一笑,江洪波这番话,只算得上是老生常谈。

    所谓的“战区制”,即将帝国海军活动的主要区域划分成多个战区,设立战区司令部,由战区司令部负责所负责的战区内的所有海军与海军6战队的战时指挥工作,其他各项权限由海军司令部与海军总参谋部掌握。

    如此一来,舰队司令部退居次要地位,影响力将大大降低。

    问题是,战区制不但涉及到海军,也涉及到了6军。说白了,没有6军的参与,仅凭海军与海军6战队,很难在一个战区,特别是需要面对6上作战的战区挥重大作用。而要让6军加入这场改革,就不是陈锦宽能够决定的了。

    另外,战区制还触动了几乎所有舰队司令官的利益,在海军中都难以得到支持。

    显然,在此时根本不可能推行战区制。

    江洪波提交的“备用”方案也早就有人提出,问题一样,在触动了舰队司令官的利益之后,也就威胁到了舰队小社团的利益,结果自然会遭到众多将领与军官的反对。更何况,以海军当前的情况,不管是设立联合舰队司令部,还是扩充海军总参谋部,都是可望而不可及,非常不现实的。

    “你的意见,我会好好考虑,只是现在任何伤筋动骨的改革都不现实。”陈锦宽丢掉了烟头,“现在,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击败日本,因此需要南洋舰队做出应有的贡献,尽到应有的职责。”

    “元帅,我已经下达了动员令。”

    陈锦宽微微点了点头。“那就好,这足以证明,我没有看错人。只是,你不会亲自参与这次的作战行动吧?”

    江洪波苦笑了一下,随后摇了摇头。

    他怎么可能亲自参加呢?如果由李玉民指挥,他不成李玉民的部下了吗?

    “你跟祖寿清交代清楚,你们不是为南洋舰队作战,而是为帝国作战。我不希望看到任何不愉快的事情生。”说着,陈锦宽站了起来。“相信,祖寿清也是有轻重的人,应该知道这次作战的重要性。如果有人敢拿这次行动开玩笑的话,就是在拿自己的前程,拿自己的项上人头开玩笑!”

    “元帅,我会亲自跟祖寿清谈的,保证不会出现任何损害帝国海军,损害帝国的事情!”

    陈锦宽点了点头,随即挥了挥手,让江洪波出去了。

    门刚刚关上,卫延年就从侧门走了进来。

    “看来,江洪波这边的问题并不大。”

    “你那边呢?”陈锦宽叹了口气,要说服这些手下,还真不容易。

    “郭怀安那边也没有问题,他与李玉民的关系本来就不错,而且是个老好人,谁都不得罪,自然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当刺头。再说了,要出头的话,还轮不到他。”

    “看来,这个最大的麻烦已经解决了。”

    “元帅,其实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

    陈锦宽微微皱了下眉头,点烟的时候,示意卫延年继续说下去。

    “我跟雷霄霆谈过,要做到绝对保密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要耍些手段来麻痹敌人。”接过香烟后,卫延年又说道,“听雷霄霆的意思,我们必须有一个充足的理由来大规模调动舰队,并且调运物资。不然的话,我们的举动肯定会引起日本方面的怀疑。”

    “他的意思是……”

    “即便我们暂时不推行体制改革,也应该做做样子,让日本情报部门相信,帝国海军正在进行改革,难以在短期内动战争,从而放松警惕。”

    听到这,陈锦宽露出了一丝笑容。

    这正是他解决第二个关键问题的最佳办法。( )

第十七章 各怀鬼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的军事体制都暴露出了或多或少的问题。战后,军事体制改革成为了各国的热点话题。比如,德国改进了“参谋制”,使总参谋部拥有更多的实权。美国海军完善了两洋舰队制,使两洋舰队相互间的调动更为灵活。

    大明帝国也不例外,只是改革的步伐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谁也没有预料到,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在战争阴云密布的情况下,帝国海军对舰队编制与指挥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大部分评论家的眼里,这场改革晚来了至少十年!

    一时之间,关于大明帝国海军改革的事情成为了几乎所有人的话题。评论家在关注,平民百姓也在关注。当然,密切留意着帝国一举一动的外国情报机构也在关注。

    当陈锦宽宣布改革方案之后,全世界绷紧了的神经也松弛了下来。

    毫无疑问,在帝国海军改革期间,帝国无力动对外战争,至少不可能动对日战争。

    就在陈锦宽宣布海军改革方案之后的第三天,帝国内阁辅府新闻言人对外宣布,帝国辅萧鼎昆接受了日本相的邀请,将于近期择日访问日本。

    此消息一出,所有关于帝国与日本可能爆战争的传闻顿时烟消云散了。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辅还从未访问过日本。同样的,日本相也没有访问过帝国。

    萧鼎昆决定出访日本,是在两国海军舰队互访之后,外交上迈出的很大一步。

    更重要的是,这表明了帝国的态度。

    即便有人猜测,这只是大明帝国在战前释放的烟幕弹,目的是麻痹日本,让日本疏忽大意,然后趁机动战争,打日本一个措手不及。可是,在帝国海军完成体制改革之前,有能力动战争吗?

    按照陈锦宽提出的改革目的,没有一年半载,帝国海军难以恢复全部实力。

    在此情况下,帝国凭什么动战争?

    当然,陈锦宽宣布的海军体制改革计划,也为海军主力舰的调动,物资调运找到了理由,更为三大舰队司令官返回帝国海军司令部找到了理由。

    此时此刻,唯一保持清醒的只有一个人。

    他就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日本海军“掌门人”:高野五十六上将。

    名义上,日本海军归日本海军大臣,即海军总司令指挥,实际上,海军大臣只负责行政事务,舰队的指挥大权在联合舰队司令官手上。

    作为曾经到帝国留学四年,目睹了帝国国内之繁华,工业之强盛的日本海军军人,高野五十六从心底知道,日本绝不是帝国的对手,即使算上美国,也不是大明帝国的对手。更重要的是,高野五十六很清楚帝国对日本的态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向帝国宣战的时候,已经在联合舰队担任高级参谋的高野五十六曾经竭力反对与帝国开战,认为应该坐山观虎斗,等到帝国与美国打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再决定是否参战,以及帮谁作战。

    只是,当时他人轻言微,他的意见没有得到重视。

    “与论岛海战”中,高野五十六作为日本联合舰队参谋长,在关键时刻下达了撤退命令,最终保住了联合舰队的家底,也保住了日本海军的家底。

    随后,在“爪哇海战”中,在高野五十六的建议下,联合舰队没有参加正面决战。结果,与帝国海军正面对决的美英舰队都承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并且最终被迫与大明帝国坐下来谈判。

    战后,高野五十六顺利成为联合舰队司令官,并且晋升为海军上将。

    在他的主导下,日本联合舰队成为了西太平洋地区,实力仅次于大明帝国东洋舰队的主力舰队。更重要的是,高野五十六的一系列正确决策使联合舰队焕然一新,蒸蒸日上,逐渐具备了挑战帝国海军的实力!

    比如,对四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的改造工作就是由高野五十六决定的。

    另外,“大和”级战列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也是由高野五十六决定的。

    按照高野五十六的判断,如果大明帝国与日本再度爆战争,大明帝国肯定会集中全力对付日本,争取战决,然后腾出手来对付英美,从而为获得最终的胜利奠定基础。在此情况下,日本海军将面临数倍于己身的强敌。

    毫无疑问,日本海军要想反败为胜,需要“以一挡十”的级战舰。

    “大和”级战列舰就是这种战术思想的产物。另外,日本海军主力舰的度比大明帝国同级主力舰都要稍微快一些,这也是从日本海军的战术思想出得出的结果。

    按照高野五十六的判断,只要联合舰队还在,大明帝国就无法征服日本!

    也就是说,日本要想“战胜”大明帝国,必须保持一支“存在的舰队”,避免过快的失去制海权,为美英参战争取到时间。

    按照这个思路反向推导,很容易得出大明帝国战胜日本的必要条件。

    那就是突然袭击,争取在一次到两次决定性的海战中歼灭联合舰队,夺取制海权,在美英参战之前迫使日本投降。

    为了达到突然袭击的目的,大明帝国必然会采用一切手段麻痹日本。

    显然,高野五十六的判断相当准确。

    也就在萧鼎昆的新闻言人宣布帝国辅将择日访问日本的第二天,高野五十六签了一道命令:“比睿”号战列巡洋舰的改进工作必须在月底前完工,然后与另外三艘已经完成改进工作的金刚级快战列舰编为第一快战列舰群,开赴达沃军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