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民国之文豪崛起 >

第187部分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187部分

小说: 民国之文豪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东军呢?”张学良又问。

    朱光沐回答道:“关东军最近倒没有什么异动。”

    事实上,关东军此时已经在开始谋划了,只不过还没有具体的作战部署。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10个月以前,日本关东军就已确定柳条湖为挑事地点,又过了两个月,制定出柳条湖事件的概略设想,并花四个月时间制定详细计划。

    所以说“九一八事变”并非偶然,日本关东军为此谋划了近一年时间。只要关东军挑起事端,不管成不成功,日本陆军部都有办法获得天皇支持。

    张学良问鲍文樾:“你说一旦东北军入关,日本人会不会趁虚而入?”

    “怎么可能?”鲍文樾笑道,“老帅入关好几次,日本人要动手早就动手了,何必等到现在。”

    王以哲不确定说:“关东军应该不敢贸然入侵吧。”

    王树翰也说:“日本人肯定不敢打,他们现在国内一团糟,哪有那个力气。”

    朱光沐说:“我同意王厅长(秘书厅厅长)的看法。”

    张学良默然不语,他的心腹智囊团跟周赫煊意见相左,这让他如何是好?

    只能见一步行一步了,张学良决定秘密进行部署,因为周赫煊告诫他东北军内有很多日本间谍,此事不能宣扬开来。至少,东北的兵工厂、弹药库,以及飞机、坦克、军舰等物资,比如要做好随时转移的准备。

346【政坛搅屎棍】

    周赫煊、李石曾、爱因斯坦、柯布西耶一行离开东北时,是乘坐的张学良专列张学良正好要前往北平开会反蒋。

    这次反蒋会议的发起者是汪兆铭,自从宁汉合流又被斗败后,汪兆铭处处与常凯申对着干,不放过丝毫把常凯申赶下台的机会。

    火车抵达北平,车站内外人山人海,比沈阳站更加恐怖。

    人们踮起脚尖、伸长脖子,都想目睹一下爱因斯坦的真容,甚至还有不少围观者是从附近县城赶来的。

    所以说爱因斯坦面子大呢,北大、清华、农大、北师大、女师大、北工大等学校的校长集体出动,全部自发前来车站迎接,就连燕京大学的司徒雷登都来了。

    周赫煊还是首次见到这个美国佬,他穿着一身风衣,头上戴着顶帽子,不像个校长,更像是个商人。

    也是赶巧了,一堆军阀正好在北平开会。

    听说爱因斯坦要来,阎锡山和冯玉祥齐齐现身车站。更为积极的是汪兆铭,他站在人群中央,完全以领袖自居,好像迎接人员中就数他最大。

    “爱因斯坦先生,欢迎你来到中国。”汪兆铭热情地和爱因斯坦握手。

    周赫煊站在旁边仔细打量汪兆铭,发现此人果然很有派头,属于韩剧中的“大叔”类型。人模狗样,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标准的中年帅哥一枚。

    谁能想到他会做汉奸呢?

    罗家伦做为常凯申的铁杆拥护者,明显看不惯汪兆铭。他直接上前把汪兆铭稍稍挤开,握手说:“爱因斯坦先生你好,欢迎你来中国,你的北平之行由我负责接待。”

    “谢谢。”爱因斯坦笑道。

    同样是搞教育的,罗家伦就比李石曾更有手段。

    去年周赫煊离开中国时,罗家伦正面临着清华改革风波。他借着有人挪用庚款的由头,要对清华的财务制度进行改革,跟清华董事局闹得死僵。

    清华董事局背后的靠山是中央外交部,那些失踪的庚款其实大部分被外交部贪污了,换成别人根本不敢对外交部下手。

    而罗家伦是怎么做的呢?

    他首先跑去南京跑关系,利用官场派系矛盾得到部分支持;接着又去上海,把清华庚款被挪用的情况告知报社,利用舆论取得学生和民众的支持。这些都还只是麻痹对手的花招,罗家伦居然暗中与美国人联系,斩断了庚款与外交部的联系。

    也即是说,罗家伦釜底抽薪,成功使得美国庚款不再走外交部,让外交部那帮家伙无利可图。

    一块已经含在嘴里的肥肉被抢走,外交部气得跳脚,但又完全拿罗家伦没办法,只得放弃对清华大学的控制。罗家伦旗开得胜,顺势把清华董事局给解散了,让清华大学成为真正的国立大学,不再受美国人和外交部的控制,而他自己也完全掌控清华的权利。

    ……

    车站的人潮随爱因斯坦而移动,无数学生举着小旗子欢呼。直至爱因斯坦被请上轿车,都还有许多人跟着车追赶狂奔。

    不明真相的群众惊讶不已,纷纷询问是来了哪个大人物。

    自从迁都以后,北平已经很久没这么热闹过了。

    人群当中,张乃莹踮脚眺望良久,直到轿车消失不见,她才遗憾地说:“都没机会跟大科学家握手,就是跟周先生握一下手也可以啊。”

    “走吧,他们是大人物,怎么可能理会我们?”表哥陆振瞬苦笑道。

    两人是逃婚私奔,从东北悄悄跑来北平的。

    张乃莹已有婚约,陆振瞬更是有老婆。年轻人嘛,相信爱情,陆振瞬连哈尔滨政法大学都不读了,只愿带着表妹远走高飞、长相厮守。

    可惜爱情敌不过现实,陆家很快就要断掉陆振瞬的生活费。两个穷学生在北平连吃饭都困难,这让陆振瞬幡然悔悟,还是老实回哈尔滨读书才是正途。

    被表哥抛弃后,未婚夫又找来北平,张乃莹迫于生计,只好跟未婚夫返回东北。

    可未婚夫也是个不靠谱的,两人在哈尔滨同居数月,欠下旅店几百块大洋。未婚夫说是要回家拿银子,直接扔下怀孕的张乃莹跑路,旅店老板讨债无门,扬言要等张乃莹生完孩子后,把她卖去妓院抵债。

    中国30年代的文学洛神,此刻即将经历她那凄惨寥落的一生。

    而另一位女作家庐隐,却刚刚收获爱情,非常新潮的玩起姐弟恋。

    李唯建拉着庐隐的手,用浓重的川音说道:“姐,咱们去清华等着。听说爱因斯坦先生今晚就住在清华园,说不定有机会跟他聊几句。”

    “我去不好吧。”庐隐还是有些忐忑,她觉得自己配不上李唯建。对方是前途光明的清华学生,而她只是个带着孩子的寡妇,两人年龄相差足足九岁。

    可实在抵挡不住李唯建长达两年多的狂追,庐隐勉强答应做情侣,她对这段感情不报太大期望。

    李唯建和庐隐两人乘车返回清华校园,守在前往工字厅的必经之路,他们“追星”也是追得够痴迷。

    可左等右等,一直等到大中午,爱因斯坦都还没有现身。

    因为汪兆铭已经拉着爱因斯坦吃饭去了,张学良、冯玉祥和阎锡山等实力派作陪,罗家伦、李书华等校长甘居次席。

    汪兆铭做事八面玲珑,在陪同爱因斯坦和柯布西耶之余,也没忘了周赫煊。他举杯夸赞道:“周先生,这杯酒我敬你。你这次名扬海外,在美国和欧洲大涨我中国人志气,精卫佩服!”

    “哪里哪里,汪先生过誉了。”周赫煊谦虚地笑道。

    张学良出声道:“并非过誉,明诚兄是难得的人才,学良一向佩服。”

    汪兆铭颇为惊讶的看着张学良,以张学良现在的身份,当众称周赫煊为“兄”,这可不仅仅是做面子而已。

    阎锡山哈哈笑道:“不止是汉卿佩服,我阎老西也佩服,周先生料事如神!”

    两大实力派都对周赫煊如此尊重礼遇,这让汪兆铭突然生出拉拢的念头。在用完午餐以后,汪兆铭趁机悄悄对周赫煊说:“周先生,如今常凯申倒行逆施,民心大失,我们欲另立新政府。不如,你来做这新政府的教育部长怎样?”

    “呵呵,在下才疏学浅,难当大任。”周赫煊一口拒绝。

    周赫煊才不想浑水,汪兆铭无非是借他的名气反蒋而已。这家伙势单力孤,是个人都想拉拢,遇到点机会就要搞事,纯属民国中期的政坛搅屎棍。

    如果当初汪兆铭能够引刀成一快,那才真的不负少年头,可惜死得太晚了。

347【瑰宝】

    故宫博物院。

    都还没有走进故宫,只远远的遥望紫禁城,便已经让爱因斯坦和柯布西耶震撼莫名。

    一路上,两位老外四处张望。

    爱因斯坦的注意力在雕梁画栋上,柯布西耶则在仔细观察建筑布局和结构。这个世界顶尖建筑师,已经陷入狂热兴奋的状态,脑子里迸发出无数的设计灵感,想要把东方传统建筑艺术,融入他的现代作品当中。

    张继和马衡做为故宫负责人,率领众人前来迎接。

    张继属于故宫副院长兼古物馆馆长,他对文物其实没多大研究,仅仅是中央政府派来的政客型官僚。马衡只是故宫的理事兼古物馆副馆长,但他受院长易培基所托,全权负责故宫的专业性工作。

    张继处处都想压着马衡,他站在最中央,上前握手时故意把马衡挡住,热情地说:“欢迎两位国际友人,前来故宫博物院参观,鄙人故宫副院长张继。”

    马衡对此无所谓,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站在旁边一言不发,他不想跟张继争什么。

    周赫煊看到张继时,只想到后世记载的两个传闻。一是张继为了争夺故宫权利,设计陷害易培基,诬陷对方盗卖故宫文物;二是这家伙救了汪兆铭一命,否则根本没有后来的汪伪政府。

    那是1935年冬天,“暗杀之王”王亚樵策划刺杀常凯申,由记者孙凤鸣负责具体任务。可惜当时常凯申未到现场,孙凤鸣临时把刺杀目标转为汪兆铭,冲上去就连开三枪。

    现场高官吓得屁滚尿流,张静江滚在地上,孔祥熙朝车底下钻。反倒是已经54岁的张继临危不乱,冲过去紧紧抱住刺客的腰。张学良离得远些,跑去一脚踹飞刺客手里的枪。二人合力,这才保住汪兆铭的小命。

    不过即便如此,汪兆铭也遭了大罪。因为刺客使用的是铅弹,而且受伤部位太敏感,难以做手术把子弹取出,铅毒扩散折腾了汪兆铭近十年,最后患上多发性骨髓肿瘤(骨髓癌),受尽病痛折磨而死。

    闲话休提。

    故宫之行全程由张继主导,他上午带着众人参观了乾清宫、储秀宫、御花园等景点。中午略作休息,又带着大家前往古物馆,里面陈列着无数国宝级文物。

    “难以置信,难以置信,”爱因斯坦眼睛都看花了,由衷赞叹道,“这些都是人类的瑰宝!”

    柯布西耶指着一个瓷碗问:“这是什么?比我见过的所有瓷器都更精美。”

    张继哪里懂得这些,他只能让马衡来回答。

    马衡讲解道:“这叫蓝地百花穿花龙纹大碗,是中国明代宣德年间制作。胎骨稍厚,白釉泛青,圈足露胎处,白胎细腻,胎釉一线呈浅橘色。碗内外均以蓝地白花技法装饰成花纹,外壁在胎土未干前,先锥划双龙穿行转枝牡金花中……”

    周赫煊做为客串翻译,此刻已经完全懵逼,他不知该如何阐述专业术语,只能支支吾吾说:“嗯,这个是用特殊技术制作的龙纹大腕,制造于1426到1435年之间……”

    柯布西耶满意地点头说:“原来是中世纪的艺术品,中国工匠果然名不虚传,欧洲从来没出现过如此精美的瓷器。”

    土包子啊!

    宣德窑的内贡精品,哪是出口欧洲的克拉克瓷能比的?

    就说这只大腕吧,造型并不奇特,跟老百姓家里盛汤的大瓷碗没啥区别。但它的釉色花纹实在太精美了,在灯光的照射下,远远看去似乎笼罩着氤氲雾气,走近仔细观察,又能看到每一个花纹都是那么精彩。

    爱因斯坦穿梭于无数国宝之间流连忘返,此刻他不再是大科学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参观者,带着种顶礼膜拜的心情观赏这些绝世精品。

    后来在40年代,爱因斯坦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永远不要和中国人比较艺术,真正的艺术品都在中国。”

    实话实说,20世纪的欧洲人对中国文化是很迷恋的。

    比如爱因斯坦的好友兼学术对手波尔,就非常赞赏中国道教思想。他在给自己设计家族徽章时,核心图案便是太极双鱼图,原因是他认为中国的太极原理,跟他的波粒二象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柯布西耶,好吧,这位建筑师站在一方笔洗前挪不动腿。

    那是件明朝晚期的哥窑精品,釉身通体碎成不规则的网状裂片,看起来就像烧窑时的残次品,但又带给人难以言喻的美感。

    柯布西耶拿出小本本,站在笔洗旁边就开始勾勾画画起来。他显然是被哥窑笔洗触发到灵感,很快便画出一个现代建筑的概念设计图。建筑呈中国大鼓形状,主体应该是钢架结构,镶嵌的一块块玻璃,就宛如哥窑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