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混在明朝玩暧昧 >

第13部分

混在明朝玩暧昧-第13部分

小说: 混在明朝玩暧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安宁目光灼灼像要看透梁俞心事一般。终于是信了。却又悠悠叹了口气,无奈道:“好又如何,奈何身为女儿,终究是无用功。”突然发觉在外人面前抒发情怀有些不妥,道:“两只懒虫怎的这么慢,我去催催他们。先生你且安坐。”
    说罢,风一般的便走了。
    梁俞坐在书房里,鼻有余香,短短一次邂逅如梦似幻,还没反应过来。若不是案子上那纸<后赤壁赋>倒似是自己的噫想一般。看着那满纸绢秀的字迹,摇头苦笑想道:女儿家字写的再好又有何用,也不过是消磨时光罢了。这个时代终究是男人的时代啊。
    孙国英的两个儿子大的名叫孙思远,小的叫孙承宗。都还没取字。资质着实一般。孙国英也只指望他们多跟梁俞学一学如何制八股文,混个功名,日后也有个保障。两人都选了论语做为自己的本经,故而其它书只是粗略了读了几遍,通读也谈不上。孙国英自己能中举也是押题押中了,做八股文也不是很拿手。
    梁俞此时也没什么心思教他们。随口出了一句“君子矜而不争。”的题让两人来做。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正宗的四书题,难度也不大。梁俞拿了一本<春秋经传集解>心不在焉的翻着。过了半晌朝两人望去。兄弟两个咬着笔杆,纸上空空如也,比他俩的脸还干净。
    梁俞心道,这种资质就算让八股宗师赵秉忠来教怕也是不行的吧。
    一直混到中午时分,一本<春秋经传集解>让梁俞从头翻了一个遍。孙思远题倒是破了,梁俞瞄了一眼,虽然马马虎虎不甚雅典,但也可以凑和了。孙承宗那里却还是空白一片。看来承不了宗了。不过介时考试的时候,要考整整一天,时间却还是足够的。
    这时家仆跑来说是开饭了,两个少年满是期待地看着梁俞。梁俞自然是示意先吃饭了。他既然不是严师,出不了高徒也很正常。说起来,有一点梁俞还是颇有感触的。怎么说两个少年也算是高干子弟。相当于市委书记的子女,居然要看一个“家庭老师”的眼色,说起来古时尊师重道还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梁俞跟着家仆来到饭厅。厅上正座官帽椅中坐了一人,正是县令孙国英。梁俞连忙叉手施礼。
    “不必拘礼。”孙国英示意梁俞坐下,接着问道:“德祥,犬子学业似乎未有寸进?然则确实没有此种天赋?”
    梁俞道:“八股之道限人甚严,尺幅较窄,注疏并不容易,使人真才难以施展。二位公子进展缓慢,实乃梁俞之过。”说着他从袖子掏出一本小册子。接着说道:“这个是在下的一点心得。”
    孙国英接过这本封面空无一物的小册子。原来这是梁俞根据记忆又结合后世高考所用的一些学习方法写成一本现名为<四书提要>“考试手册。”
    他随手翻了几页,看到梁俞的字,眉头不禁一皱,不过只看了数行便入了神,连续翻看了三四页,不禁喜道:“有了此书,何愁考不上秀才?”再抬头看向梁俞时,目光里便多了几分热切。开什么玩笑!这种心得体会,千金不易的!有钱都没地方买去。
    吃了午饭,孙国英留梁俞谈了一会。梁俞表达了自己想辞去西席先生一职的意思。孙国英也出于客气的挽留了一下。也只能是客气,人家都把千金不换的心得给你了,足够表明决心了。
    “德祥贤侄,却不知你今后是何打算?”
    拿了一本心得,梁俞就从德祥变成了德祥贤侄了。
    “回伯父,小侄子准备回家苦读,准备来年的府试。”
    梁俞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立马就改口喊伯父了。
    “嗯,对,这是头等的大事!需多做些准备。”
    孙国英招过家仆,“去取一百两银子来。”接着对梁俞道:“本官素来清贫,也无甚余财。这一百两贤侄先拿着,日后若有困难,只管开口便是。预祝贤侄年后高中!”
    “多谢伯父。”
    有钱拿,梁俞才不会客气。此时成色足的纹银一两约等于人民币八百元。一百两银子就是八万块。也不算是个小数了。寻常百姓家十两银子就能过一年了。梁俞每月有一两白银的廪膳费,一百两,差不多八九年的钱了。
    孙国英看着梁俞离去的身影,摸着胡子想着心事。教谕跟梁俞之间的恩怨他是知道的,只是他的为官之道就不会无谓的偏袒那一边。得视好处而定。昨日孙长青伙同教谕刚想构陷梁俞,就接连身死。不可能只是一个巧合。俗话说的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八股文做的好,不代表会杀人啊。秀才杀人也是用笔。要是教谕和孙长青的死跟梁俞有脱不干的关系的话,那他也能算是一个厉害角色了。
    再看看吧,时间会证明一切。孙国英在心里想着。
    梁俞拜别了孙国英,想着,以后不教两个孙思远跟孙承宗两个少爷,这儿去打个招呼吧。也算是有始有终了。想着,就来到了书房。
    “先生,我们写好了!”
    梁俞刚进门,两个少爷就开始“报喜”。
    梁俞有些狐疑,开窍的这么快?再说我那本手册两个人还没看呢。想着,走到书案边,取过两个写的八股文一看。不由愣住了,破题之妙,立意之新,辞锋之利,论据之稳,收尾之奇,皆在他之上。绝对是一个高手啊。
    “先生,如何?”
    梁俞心里鄙视了他们两个一下。找枪手也要找个水平差不多的啊。你指着刘诗诗说她是整容后的凤姐,有人信吗?不过花花轿子人人抬,自己都要走了,干嘛做那些不讨人喜欢的事。
    “不错,大有进步!呵呵,不过我这次却是与你们道别的。”
    “先生要走了?不教我们了吗?我们却是舍不得先生的。”
    梁俞一听,官二代就是虚伪啊。话说的挺中听的,为什么语气里满是喜悦之情啊,哎。
    “那我们可以下课了吧?”
    “那是自然。”
    两个心思从来就不在学业上的家伙一出门就飞奔而去。
    梁俞摇摇头。君子之泽,历三世而斩。不是说了玩玩的。生于富贵之家没有生活上的压力,如何肯去钻研这极其枯燥无味的八股文?明代极有名的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也是在家道中落之后才愤发钻研,才得以高中的。
    忽然梁俞却在书案上的文稿之中看到了熟悉的字迹。取来一看,好家伙,跟孙思远,孙承宗写的一模一样。枪手的真迹。梁俞的脑海里浮现一个靓丽的身影。猜测道,写这八股文是为了证明才华不比男子差吗?
    
    
    17章 新的开始

第18章 民以食为天

    梁俞进城,辞去西席一职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打探消息。必须心里没什么底。不过他低估了这个时代老百姓的八卦能力。只是一个早晨。教谕程某某与儿媳妇扒灰被儿所杀的事情已经传遍全县城。连茶楼里的说书先生,今天都现编了一段,专说给那些八卦之血沸腾的人士来听。
    相比较而言二庄客斗杀四公差的戏码没有上面这出来的香艳,受众不大。但是基调已经确定。
    梁俞也是图新鲜,坐在茶馆二楼雅座,要了一壶雨前龙井。那说书先生说的那是绘声绘色,仿佛他亲眼所见一般。把梁俞听的是乐不可支。你还别说,听腻歪了英烈传,岳飞传,三国群英传之类的听众们,看到新鲜的段子特别来劲。一时间茶楼生意火暴异常。
    正听着,小二哈着腰走了进来。见梁俞戴着生员头巾,穿着裥衫,小二也不敢怠慢。
    “秀才爷,却有一件事想和您商量。”小二话说的吞吞吐吐。
    “何事?”
    “今日茶楼生意火爆,坐都满了,您这桌就您一个人,山西来的商人,您可愿意同他挤挤?”
    梁俞看着小二怕怕的样子觉得好笑。他知道这个时代把人分为四等。士、农、工、商。虽然商人极为有钱,但是没地位。而他又是一个读书人。估计小二怕他一生气一边说着“我堂堂读书人岂能与成日里追逐金钱,满身铜臭的商人共坐一桌?”一边把茶碗扔到他脸上。
    “没妨。你让他来吧。”
    “那小的替他谢谢您了,我这就叫他上来。”小二也很意外梁俞这么好说话,平日里见的生员老爷,那怕是衣衫上打着补丁的,都是用鼻孔看人的。
    只是一会儿,一把清亮的声音传了过来。
    “打扰了,还请兄台多多包涵!”
    梁俞转脸看向说话的人。那人年纪大约二十多岁,白白净净的一张圆脸。黑绒绒的八字胡须修剪的整整齐齐。发髻用一根晶莹剔透的的温玉发簮来固定。身着一件月白对襟纱衫,腰间系了一打黑我掐银边的腰带。腰带上挂了块用金丝裹玉的平安结。浑身上下收拾的整齐利落。人看上去极为精神,身上也没有寻常商人那种独有的市侩和圆滑。
    晋商吗?梁俞想道。
    晋商在后世名声并不好。虽然朝庭把他们当猪看。不用你的时候把你养养肥,用你的时候,随便找个罪名,把你家抄了,财产没收。在社会上也没地位。但他们主要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卖物资给努尔哈赤的后金。要不然光当年的经济封锁就把努尔哈赤给拖死了。
    不过梁俞不是愤青,不会无谓的迁怒什么人。看待问题很理智。而且他刚刚也想到了一件事情,说不定这个商人还能用得着。
    “不妨事,萍水相逢皆是缘。”
    “弊人宋进贤字伯良。不知足下高姓大名?”
    “谈不上什么高姓大名,在下梁俞,表字德祥。”
    “原来是德祥兄,久仰。”
    两个人虚伪的寒喧了一阵子。梁俞出了村都没几个人认识他,说什么久仰还不是虚伪嘛,不过这也是寒喧常用语了,直到几百年后,还有人在用。
    “却不知伯良兄到此有何贵干?”
    “呵呵,做不足挂齿的小生意,收点粮食。”宋进贤客气道。
    “不知伯良兄有没有听说过土豆这种作物?”梁俞隐约记得土豆在万历年代就被荷兰人传到了日本,偶尔就传到了大明。只是在自家村里却从来没见过有人作土豆。土豆生命力极强,产量也高,而且对地的要求也不是太高。最主要产量可达一亩2000至3000斤。也可以做为主食,苏联的所谓社会主义不就是土豆烧牛肉嘛。比种现下的这些农作物好多了。
    在将来的十几年里,农民的税将会从几钱银子加到五两。沉重的农业税让肯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没饭吃,活不下去,只能造反了。梁俞想如果广泛种植土豆的话,应该可以救不少人。
    “土豆?没听说过,德祥兄却是从何听来的?”
    难道这个时候还没传到大明来?梁俞一边想着一边解释说道:“曾听人说过此物种植较易,而产量又极高。今日见伯良兄是走南闯北的大商人,想必见多识广,故而有此一问。”
    “产量极高?种植较易?哦!”宋进贤仿佛恍惚大悟一般道:“你说的是不是长于土内,根块为圆状的事物?”他一边说着还一边比划着。
    “差不多吧。”
    “贵地不是管此物叫洋芋嘛。”
    “是嘛。”梁俞有点汗,在几百年后的四川等地确实管土豆叫洋芋,没想到这个时代就已经在用这个称呼了。
    “确实产量比较高,种植起来也不需要精心侍弄,但是吃起来口感不怎么样,没人愿意收,农民也就不愿意种了。”
    梁俞一直纳闷土豆在解除海禁的时候就传到大明了,为什么都过了几十年了还没有普通种植。还是这个样子,这确实是自己考虑不周。
    “那伯良兄,有没有听说过一种叫蕃薯的作物?”听到洋芋这个词,梁俞一样想起了山芋。那玩意跟土豆一样,都是亩近3000斤的,而且多种地型都可以种植。最关键的是它不管生吃熟吃口感都相当的好。叶子营养丰富甚至还可以治夜盲症。他记得曾经看到过的资料上好像说蕃薯也是在万历年间就传到大明的。
    “蕃薯?呵呵,你算问着人了,换一个人问他不一定知道。”
    宋进贤笑道:“我却是见过,据说在沿海的几个村子见有人种,乃从西洋传来的。”
    他顿了顿又道:“还是那句话,没人收,抵不了税和租子,老百姓也是不愿意种的。”
    梁俞想的却是,将来天下大乱,只要有粮吃,就有人跟随。人吃人的时代,能吃的东西就是好的。
    “不知道,伯良兄可否为在下寻一些蕃薯和土豆的种子来?”
    宋进贤有些惊讶地看着梁俞。狐疑道:“德祥兄为何对农事如此关心?”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眼见辽东战事不停,朝庭府库空虚。试问钱从何来?夏秋两税定然是要增加的了。再加上地主污吏的盘剥,种地养不活自己,农民即会弃种流亡。如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