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远东1628 >

第564部分

远东1628-第564部分

小说: 远东162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年河套根据地又新接收三十万大明的流民,经过几个月的冬训,不久前已经在河套地区进行了安置。目前河套地区各种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马上就要开展紧张的春耕生产。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如今的河套根据地各方面情况都不错,尤其是胡伟来了以后,民委会方面的事情,已经基本不用李明操心了,军事方面有宋涛和马庆负责,所以李明才能甩手离开。

但是李逸对河套根据地的未来发展,还是非常关心的。毕竟这里是李逸带领大家从无到有建立的,他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感情,河套根据地管委会的一帮人,也都是李明当年从公司带出来的,这两年大家同甘共苦,从吕梁山根据地开始创业,后来又一起在河套根据地开荒,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如今李明再次回到河套,看着河套根据地越来越好,他也非常的感慨。如今李明只担任远东公司西北局主任,河套根据地管委会主任由胡伟接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由宋涛担任。

军委会为了即将展开的两次大的战役,组建了西北战区司令部,由李逸担任司令员,政委马庆,副司令宋涛,参谋长商明。

但是两次战役的指挥,都将交由宋涛指挥,马庆、王耀武和高强协助宋涛共同完成今年北方的两场大战。明年李明就将回到沈阳,将和王和、高建国一起主抓公司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李明身上的担子很重,将是远东未来的领导核心,当然不能常年身在西北。目前远东已经步入快速的发展时期,明年开始,公司的很多工作就将提上日程。

在这个关键的发展时期,李明当然要承担更多的管理工作,为将来他执掌远东做积极的准备。这两年他在西北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带领大家艰苦创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原本李明还想在西北再干两年,但是王和、高建国等人却和他进行了长谈,意思非常明确,那就是李明现在就应该站在前台了。

但是公司很多员工,还是从西北地区的人员配置,看出了一些端倪。以后和李明搭班子的人选,肯定是胡伟,工作狂的能力,公司上下全都清楚。另外,周林、马庆在公司肯定会有一席之地,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工作态度,在公司都算是最好的。

而宋涛执掌西北军,大家也并不意外,他和李明的关系自不必说。未来军委会将是李明这一届领导集体最有力的支持者,所以宋涛、林华、周成和丁为国等人,必将在军委会占有一席之地。再加上情报部特务头子周比利,以及几位一直支持李明的常委,基本就构成了未来领导集体的雏形。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人的年纪普遍年轻,几年以后正值当打之年,能始终如一的执行和延续未来远东公司的各项方阵政策,最大程度的保持公司稳定。(未完待续。)

第九百七十四章重回河套(二)

李明和胡伟坐着内河蒸汽甲板驳船,沿着黄河一路向西,考察河套地区基层农村的春耕准备工作。

目前数十万流民全部安置在黄河两岸,并在去年就动员了大批的蒙古俘虏,挖好了灌溉耕地的沟渠,一部部蒸汽抽水泵机组纷纷组装了起来。

河套地区最不缺的就是牛马,去年河套机械厂和铸造厂,忙活了整整一个冬天,为即将安置的根据地流民打造了各种的农具。粮食和种子也都非常齐备,全部分发到新安置的流民手中。

去年草原上的各个游牧支队,送来的羊粪牛粪堆积如山,全都制成了土法堆肥,极大的保障了根据地几年耕地肥料的需求。

目前河套根据地的广大基层农村,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投入到春耕生产前的开荒之中。届时河套根据地的所有员工,西北野战军的各地的驻军,全都挥参与到春耕生产中来。

李明和胡伟跳上岸边的简易码头,走过去和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周林握手。

“老周自从这个农业科技园,就一头扎在了这里,足足呆了几个月的时间。现在我想见他一面都得提前预约。”

周林指着胡伟,笑着道:“李明,你别听老胡的,我虽然在这里呆的时间长一些,但平时也负责很多其他的工作。只是对这个科技园投入的精力多一些,现在河套什么基础都没有,专家和技术人员更是极度的缺乏,现在我真想把自己劈成两半来用。”

说到这里,周林转身指着身后的一个营地,感慨的说道:“河套各方面条件有限,想要达到辽东地区的程度明显不现实,想要做点儿什么,很多时候都只能采取土办法。”

他边说边把李明和胡伟领进这个农业科技园,其实就是一个围起来的土作坊。哪有什么农业科技含量啊,什么都是土办法。

好在周林在现代社会就常年深入农村,现代化的农场呆过,老农家的养殖场也呆过,所以凭着他多年的经验,愣是把各种家畜家禽养殖场、育种场、菌类培育中心等设施,都凑乎着办了起来。

种鸡、种兔和种猪什么的,都是飞艇千里迢迢的从辽东运过来的,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少得可怜,一切都是应付着弄,整个营地到处都是围栏围起来的简陋养殖场,什么肉鸡、蛋鸡、种鸡、生猪、獭兔都有,还有一些适合西北地区养殖的优良的牛羊品种。

黄河岸边还挖了几个养鱼池,里面养着各种鱼类。明年就能培育大批的鱼苗,在河套根据地各地挖掘更多的鱼塘,逐渐在河套地区大规模推广人工养殖。

菌类培植中心也很简陋,主要培植各种蘑菇、木耳等菌类副食,以后也会教授根据地的广大流民,学习菌类养殖,争取在河套地区普及,改善根据地的副食结构。科技园的大棚养殖区和育苗中心,培育各种农作物、蔬菜的秧苗,今后也将在根据地逐渐推广普及。

周林还在流民中找了一些年纪小,机灵的半大孩子,天天手把手的教授。还真培养出了一批人才,虽然还不能独当一面,但至少能天天帮着周林忙里忙外,把这个科技园办的红红火火。

虽然设备简陋,能应付就应付,但营地里倒是干净整洁,管理的也是井井有条。几百名在流民中挑选的年轻人,穿着统一的制服,每天都在营区内忙碌。

“想把河套地区建设成塞外的江南,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不塌下心来埋头努力个十年八年,那是干不出名堂的。当年在海参崴的条件那么好,我在俄罗斯岛一呆就是五六年,才算是帮着远东把家禽家养殖业打下个基础,其实就是搭了个架子。”

周林说到这里,又苦笑着摇了摇头道:“今年根据地还将接收三十万流民,说实话,我的压力很大。现在粮食的储备也仅够根据地支撑一年,让这么多流民吃饱,就已经非常严峻了,”

李明拍了拍周林的肩膀,笑着说道:“不管怎么说,河套根据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以后就看你们的了。”

离开了农业科技园,周林也跟着李明、胡伟一起继续考察河套根据地春耕的准备情况。目前河套根据地各地的很多流民,都是刚刚安置,现在基层的工作非常繁忙。

西北地区各方面的条件很艰苦,今年新安置的流民,虽然条件相比去年要好得多,但是和远东公司其他控制区比起来,依然是天上地下。

因为距离辽东比较远,而且交通运输并不方便,什么都依靠公司支持明显不现实。这也使得西北河套根据地非常的艰苦。

李明当年去河套地区创业的初期,公司的员工大部分都不愿意来,就是因为这里条件太艰苦。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当初选择主动来到河套地区的员工,向吕永仁和林菁华,现在都混的不错。

他们当初在公司属于极度边缘化的人物,谁曾想一朝在远东红得发紫。整整宣传了几个月,天天上报纸刷脸,弄得远东上下人尽皆知。

未来李明执掌远东公司,他们两人也势必会得到重用。这也看出了李明的用人标准,首先看重的是工作态度,能力还是其次。

当年在吕梁山根据地,到后来的河套根据地,两人跟着李明一路走来,吃了不少的苦头,但是他们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是任劳任怨,从不发牢骚。

因为缺乏基层工作的经验,两人在刚到西北的初期,工作中也没少焦头烂额。付出的绝对比其他人要多得多。因为当时缺乏干部,当时西北都是一个人当成几个人用,吕永仁和林菁华两个原本工作能力不强,而且缺乏经验,可是愣是被培养出来了。

现在两人在河套根据地分管的都是比较重的工作,都有个相同的优点,那就是稳。不管遇到多么复杂的情况,两人都能稳住局面,也许缺乏开拓进取的能力,但是守成绝对没问题,只要将工作交给他们,就让人非常的放心。

如今河套根据地早已不是从前那样门可罗雀,很多员工排着队想要去西北创业。但是目前公司对员工去西北的申请,卡得比较严,一般都是抽调重点培养的员工,才分配到西北河套根据地工作。

现在大家就算是再傻,也知道河套根据地的意义不一般了。这也是公司未来培养干部的主要标准,就是要看大家在基层工作的能力,而且还必须是艰苦地区的基层单位。(未完待续。)

第九百七十五章重回河套(三)

李明和胡伟、周林上了蒸汽甲板驳船,一路沿着黄河西行,沿途不断的上岸考察河套地区各地的春耕准备工作。

现在河套各地新安置的流民,已经组建了一个个基层支队,大批的基层领导干部正组织各地的流民进行春耕前的动员,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开荒,黄河两岸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

新安置的流民冒着初春的微寒,一个个赤着上身依靠耕牛开垦荒地。附近的驻军和根据地各部门的员工、领导干部,以及各地的农户,都赶到了各地的安置点,帮助流民们进行开荒生产。

整个河套根据地的数十万军民,都投入到开荒生产之中。现在距离春耕还有一个多月,大家要争取在春耕前的这段时间,帮助开垦出足够的荒地,使得接下来的春耕生产能顺利进行。

目前对河套根据地来说,春耕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关乎着河套根据地明年的粮食储备。宁夏战役期间缴获的粮食,经过两年来的消耗,根据地的战略储备粮食库存已经不多。

如今河套根据地战略储备粮轻易不敢动用,根据地的数十万人,每年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根据地每年的秋粮收获,关系着河套根据地的命脉。

虽然远东公司的粮食储备极为充足,因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实在太高,除非情况紧急,一般不会选择向公司求援。

所以每年的春耕生产,也是根据地的重中之重。得益于黄河中游地区充沛的水量,即便是崇祯大旱期间,河套地区也没有受什么影响。

李明他们在黄河北岸的一处简易码头下了船,和在此等候的林菁华等人亲切握手。林菁华还是那个样子,只是现在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每天起早天黑的工作,精神显得有些萎靡。

“老林,几个月不见,你可见老啊。工作再忙,平时也该多注意身体,你身体若是垮了,那还干什么工作。”

林菁华嘿嘿笑道:“主任,你就放心吧,我这身子骨硬实着呢。”

旁边的胡伟指着林菁华说道:“李明,老林已经把老婆孩子都接过来了,人家以后还想扎根西北呢。”

李明听了摇头苦笑道:“老林,老婆接过来我支持,孩子最好还是留在沈阳,河套地区的教育水平根本无法和沈阳相比,别耽误了孩子的教育。”

“两个大的都留下了,家里的两个婆娘和几个小的跟着来了。等孩子大了,以后也会送回沈阳上学。我就没什么文化,当然不能耽误孩子的上学。”

李明听了林菁华的话,笑着点了点头。

“河套各地安置点的开荒情况怎么样?不会耽误春耕吧?”

林菁华摇了摇头道:“这几天,我一直在下面转呢,情况还算不错。主要是我们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牛马,农具什么的也很充足。而且我们还动员了部分游牧支队,共十几万牧民过来支援,照现在的速度,春耕前保证能完成开荒的任务。”

他一边说一边领着李明他们在附近的几个安置点进行实地考察。附近的几个支队的领导,闻讯也都赶过来了,向李明他们一行人汇报了春耕前的准备工作。

三十余万新安置流民的住房、耕牛、余粮、农具和种子全都分配完毕。新安置的流民工作热情也非常高,分到了土地的他们,心里都在憋着大干一场呢。

大家看着到处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场面,心里都非常感慨。一想到当初刚来河套地区的时候,这里还都是一片蛮荒,经过两年的发展,如今黄河两岸已经是阡陌纵横。

随着每年大量流民的到来,未来河套地区,一定会成为真正的“塞外江南”。

几天后,李明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