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万户侯 >

第271部分

大唐万户侯-第271部分

小说: 大唐万户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娘。可是先生叫他杨白狼。”。
    李清府第和杨国忠的宅子之间是一条宽约七八丈的便道,平日也只是行人往来,并不拥挤,可今天是除夕。来给杨国忠送礼地马车挤满了街道,李清地府门前自然也被堵死了,门口聚集了大量来自各府的管家和杂役,李清的家人出去办事只能走便门,事实上,这已经是第三次了。二个月前杨国忠升官,一个月前做寿,那时也和今天一般壮观,若是平日忍几天也就算了,但新年将至,各府各宅都讲究进出通达、前后畅顺,就算是小户人家也不允许大门口放置杂物而阻碍一年的运道。
    况且今天老爷要回家,这是全家的头等大事。总不能让初次回府的老爷从偏门进来吧!一早,管家就命下人向台阶下轰人。可前脚一走,他们又在台阶坐满了,而且马车越来越多,就算想离开,也动弹不得。
    管家急得直跳脚,又跑到杨府去交涉,可谁也不理睬他,就在这时,帘儿拉着女儿匆匆赶来,大门口果然都被堵得严严实实,台阶上坐满了各府的管家和下人,每人手上都拿个竹牌,等着听杨府那边叫号。
    “这可怎么办?”帘儿眉头拧成一团,她也无可奈何,最后只得对管家道:“去把偏门挂几个灯笼,再派几个人到街口去接引老爷。”
    管家也长长叹一口气,惆怅地命人关了大门,照主母的话去做。
    天色已经大亮,按照旧时规矩,明日是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祭祖、烧香、敬佛,所有的香烛祭品都需在今天准备妥当,故虽寒风凛冽,但街上还是挤满了采办各色杂物地长安市民。
    李清一行依旧从明德门进入长安城,沿着朱雀大街一直向前走三个坊,便到他的新宅所在宣义坊,在官府的默许下,今天朱雀大街格外热闹,沿路摆满了流动货郎的小摊,几乎每个小摊卖的都是香烛纸
    果供物,还有一些卖的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小东西,象地各色头饰、玩偶,而男孩子却是清一色用木竹削成的十八般兵器和纸糊的盔甲,虽然每年都是这样,但今年尤其火爆。
    张继眼尖,他忽然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不由笑道:“大将军,你看那边。”
    众人随他手指看去,只见一群身着黑色小盔甲、肩扛木制陌刀地孩童轰隆隆从街头跑过,几个年幼的还骑着竹马,他们看见了李清一行人,都停下脚步,在街边挤成一堆,满眼崇敬地望着这群彪汉,众人这次看清楚了,这些孩童的胸前都清晰地印了两个白色的字:安西。
    三百名仪容威严的安西军缓缓列队入城,消息飞快地从守城的士兵传到了沿街地货郎、百姓耳中,大伙儿纷纷闪开一条路,街上静极了,没有人说话,仿佛被施了定身术,默默地注视着西征的英雄们,比起那些驻防京师的军队,他们形容憔悴、瘦骨伶仃,披挂血迹斑斑的盔甲,穿着补一块钉一块的褪了色的军服,看上去仿佛象一群闯江湖卖艺的,和这些天所见到的鲜衣怒马军队相比,他们是何等地落魄,然而就在这些破破烂烂的士兵面前,就在这群铁甲生锈、穿得人不象人样地军人面前,所有的人们都忍不住要向他们鞠躬敬礼。
    是!褪色意味着无数风雨夜行军、意味着在暴风骤雪中的突击、意味着如火烈日的暴晒;而锈迹,那是鏖战中来不及拭去的自己与敌人的鲜血,他们为了国家的尊严在万里之外浴血战斗,安西军’三个字已经成为英雄的旗帜和典范。
    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自豪感在每个士兵的心底油然而生,勇士们昂首挺胸在长安最繁华大街上纵马徐行,‘啪!’不知是谁先带头鼓掌,‘啪!啪!啪!’掌声零星地响起来,紧接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掌声、欢呼声响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随着欢呼声越来越热烈,士兵们都慢慢地不好意思起来,他们纷纷跳下马,红着脸匆匆疾行,众人随着李清转入夹墙小道,又行了约一里,欢呼声渐渐远去,周围终于安静下来。
    这时,宣义坊的大门已遥遥可见,李清取出述职报告和相应各种文件命张继先去兵部报道,自己则率领弟兄们大步跨入了宣义坊的大门。
    马车一辆接着一辆,越往里走越是拥挤,最后走到离他府门还有约五百步时,众人再也进不去了,李清望着被涌堵得水泄不通的整条街道,眉头皱成一团疙瘩。
    这时,两名先去探路的亲兵挤出来道:“大将军,这些都是给杨相国送礼的马车,连大将军家的大门都被堵死了,夫人让你从偏门进府。”
    “偏门!为什么要从偏门进府?”李清的脸阴沉下来,虽然妻子在家信中并没有说什么,但从她语气中所透露出的家中没有男人的无奈和她不想与杨国忠为邻,便可推断出杨国忠对自己的家人绝对不友好,甚至还会欺负她们。
    “去!告诉杨国忠府上之人,就说是我说的,一个时辰后,我的府门前三十步内,不得有任何马车或闲杂人等存在,否则这个年我过得不舒服,他们也休想痛快。”
    亲兵答应一声,匆匆去了,但片刻后便回来了,他们脸上都憋得通红,眼睛里燃烧着怒火,大声道:“大将军,杨国忠的两个儿子在门口收礼,我们转达了大将军的话,可他们却说,如果大将军眼红就将大门封了,从后门进出就是。”
    不等李清表态,他俩的话却先惹恼了三百亲卫,众人皆勃然大怒,纷纷拔出刀来,将围观在周围的几十个送礼之人吓得连滚带爬而逃。
    不管他做什么事情,性质都是邻里不和,最多只是他与杨国忠个人之间的矛盾纠纷,但动了刀性质就变了,就算他李清再有理也会变成企图刺杀朝廷重臣,甚至是拥兵作乱,李清立刻回头厉声喝道:“把刀都给我收回去!”
    见主帅发火,众人这才不甘心地将刀收回鞘中,李清低头想了一想,忽然冷冷一笑,自言自语道:“既然都想给我送礼,那我也就不客气了。”
    他立刻挺起腰用马鞭一指,对亲兵下令道:“去!将道路一分为二,凡靠我府上这一边的,将马车里的东西统统搬进府内,有胆敢阻挠者,不管是谁,都给我用鞭子狠抽!”
    众军轰然答应,大声喝叫着冲进了马车队伍之中。
   
第三百二十三章 安杨会


    
    陛下要为臣做主啊!”
    杨国忠跪伏在李隆基的面前,两条血红的鞭痕从他脸上和脖子上横过,左眼大片淤清,身上的衣服也破碎不堪,他呜咽着向李隆基哭诉道:“安西节度使李清今天早上在微臣府前施暴,强抢臣的财产,臣气愤不过,便前去找他论理,可他连臣也不放过,纵兵大打出手,臣和两子都被他们打伤,陛下,李清目无国法、目无大臣,自以为持兵便如此飞扬跋扈,以后必定会更加嚣张,今回一定要严惩不殆!”
    杨国忠越说越激动,最后竟声泪俱下,他除了二十年被剑南节度使张宥狠打一顿外,再没有掉过一根汗毛,更何况他现在已经入相,却遭到如此奇耻大辱,让他怎么咽得下这口气,可李清手中有兵,他又打不过,狂怒之下便赶来向李隆基告状。
    李隆基半天也没有说话,这种事情他也是头一次听闻,一个是兵部尚书、一个是安西节度使,行为举止哪里还有半点朝廷重臣的官仪,简直就是两个市井无赖。
    不过他也知道这二人渊源太深,杨国忠吃亏不假,但李清行事也绝不会象他描述地那么简单,此举必然是有深意,他略一沉思便问道:“你说李清是在你府前抢你财产,这又是为何?”
    “这。多么?虽然这潜规则大家都知晓,李隆基平日也装聋作哑,但说出来大家的脸上可就挂不住了,情急之下,只得勉强道:“时至新年,不少故交老友来打臣的秋风,或许马车停得太多了,挡住了李清府上的大门。他可以和我商量。我命马车让出空来就是,可他直接就大打出手,丝毫不念同殿为官的情份,陛下,臣以为李清此举已经不仅仅是针对臣,而是在挑战陛下的权威,竟然敢在天下脚下纵兵打人。”
    “好了!朕知道了。”
    杨国忠还想再说下去,可李隆基却极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什么故交老友、什么打秋风。分明就是送礼的人太多,将道路阻断,被李清找到借口教训他一顿。
    李隆基地脸慢慢阴沉下来,自己为了塑造他杨国忠宰相地形象,可谓煞费苦心,封他为益州长史,是让他有登相位的本钱;三天一小赏、五天一大赏。是为了使他家资丰厚,不至于为钱而自毁羽毛,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即将取代李林甫任右相之人,还这般贪赂。借新年之名大肆收贿,今天之事必然会闹得满城风雨,那时他清誉何在?威信又何在?
    若他本性难改,一心要收礼也就罢了,但让李隆基生气的是杨国忠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还是这么头脑简单。同样的手段李清这已经第二次用了,当年是打断他兄弟的腿,而今天是直接向他本人下手,这么浅显的事情他为什么就想不到呢?
    不仅李隆基生气,站在他身后的高力士也为杨国忠暗暗叹息,什么‘挑战陛下的权威,竟然敢在天下脚下纵兵打人’这种幼稚之语都说得出来,李隆基是做了四十多年帝王之人。一言一行都是经过深思熟虑,难道会因他几句话就对一个掌握重兵地节度使下手吗?
    还有李清。高力士也在为他叹息,他的目的高力士明白,但今回已经不同以往,他若过多插手李林甫之事,恐怕连他本人都会成为陪葬。
    房间里十分安静,李隆基的沉默让杨国忠慢慢醒悟过来,这件事自己做得卤莽了,现在是倒李林甫的紧要关头,自己却和李清斗上了,真是糊涂啊!
    饶是他反应得快,他本来想继续参李清在石国擅自用奴隶成立大宛军,但现在不是时候了,他立刻将此事按下,叹了口气道:“陛下,适才臣是怒火中烧,以至乱了方寸,现在想来臣也有则责任,不能全怪李使君,明日就是新年,臣却为这点小事烦扰陛下,惭愧啊!”
    “你知道便好,去吧!”
    李隆基见他认错,也不想过多难为他,便微微一笑道:“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你莫要让朕失望了。”
    杨国忠听得懂李隆基的言外之意,就是让他把精力集中在李林甫身上,不要分了神,更不要被人抓了把柄,“请陛下放心,臣决不会让陛下失望!”他深深地施了一礼,慢慢地退了下去。
    杨国忠走后,李隆基仰坐在椅上,他紧闭双目,一言不发,半天他才微微睁开一缝,缝里射出一丝冷冷的寒意,他坐起身回头对高力士道:“今夜是除夕,你安排一下,朕要去看一看李相国。”。
    杨国忠在兴庆宫内换了身衣服,这才
    门准备回府,他地脑海里一直在回忆李隆基的那句话里能撑船’,自己要当宰相了,将取代李林甫的右相,虽然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但今天从李隆基的嘴里说出来,还是让他激动不已。
    无论是唐朝还是宋朝,相国都不止一人,在唐朝中书令是右相,而门下侍中是左相,除此之外,尚书省左右仆射、各部尚书、太子詹事、甚至侍郎都可以行相国事,关键是否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这就是宰相地标志,比如李清,他被封尚书左仆射,但他却没有被同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所以他并不是宰相,仅仅获一个虚衔,而杨国忠虽是兵部尚书,但他被同时加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样,他就有资格列席政事堂会议。
    在诸位相国中又有一位首席宰相,被称为“执政事笔”,现在的首席宰相就是李林甫,而让杨国忠激动的,就是他将成为新的首席宰相。
    激动之余,又让他想起了烦恼之事,那就是如何将李林甫拉下马,皇上只暗示他用李献忠叛逃案做文章,但杨国忠也知道,仅仅弹劾李林甫荐人之责。似乎分量不够。若李林甫找出自己与此案无关的证据,比如他在某年某时曾经建议,朝廷要慎用李献忠,这样他又会逃过此劫。
    想了一路,他依然一筹莫展,杨国忠的马车停在兴庆宫右侧,这是专供三品以上大臣停靠马车之地,当他走近自己地马车时,却意外地发现马车旁站着一个瘦高的老者。看样子是在等候自己,果然,当他靠近马车,老者上前将一张名刺高举在头顶,向他躬身道:“我家大帅备薄酒一杯,特来请杨尚书共酌。”
    “你是。里见过。他随手接过帖子,只见右下角有个‘安’字,猛然想起,此人正是安禄山的幕僚高尚。
    “原来是高先生。”杨国忠温和地笑了笑。他将帖子收了,又道:“你家大帅地心意我领了,只是今天是除夕,改日再和他痛饮一番。”
    “我家大帅有杨尚书感兴趣地东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