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淬中华 >

第54部分

血淬中华-第54部分

小说: 血淬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已经知道了特种大队第一分队要来保护自己去锦州上任,但此时从黄德贵嘴里再次听到这个消息时,贺国光的心里还是禁不住一热。不过,他嘴上仍是不断的说着:“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我路上有独立团的一个营就可以了,特种大队可是咱们的主力啊!虽说是停火了,不等于战争结束呀,前线更需要他们!”
    两个人正聊着郑偃武安排好事情回来了。看到郑偃武落座,贺国光对黄德贵说道:“好了,偃武也来了,我们还是快说你的正事吧!”
    赶忙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黄德贵有些懊恼的说道:“看我这脑子,把这个最正的事情给忘了。贺大哥,这是菱儿妹子写给您的。”
    女儿离开自己已经半年了,虽然期间通过电报也知道女儿只言片语的一些情况,但详细的情况还是知道得不多。义勇军在浪子山时张立三给前线送给养曾捎回女儿的一封信,如今一晃又是四个多月了,此时看到女儿的亲笔信,贺国光心中还是非常的激动,一股浓浓的添犊之情油然而生。不过一向稳重的贺国光,此时只是看了看信皮儿上女儿那娟秀、熟悉的字体,就把它放到了一边,转过来催促着问黄德贵道:“你冯大哥没有书信?”
    黄德贵指着自己的脑袋说:“事关重大,都装在我这里了。”
    贺国光叫过贴身卫士吩咐道:“二门加双岗,没有我的允许谁也不准进来,这事由你亲自负责!”
    黄德贵回龙口街主要有三件事情:一是由于贺国光即将赴锦州走马上任,要安排好他的保卫工作;二是考虑到义勇军今后的发展,做好把兵工厂、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迁走的准备;三是具体商量一下龙口街根据地的后续发展问题,并把贺国光走后留守人员等许多事情安排好。虽然几件事情贺国光都已从电报中知悉,但黄德贵还是一五一十的作了汇报。
    正是龙口街最热闹的时候,赶集的、卖货的、闲逛的,街上一片噪杂的声浪。小于坐在悦来客栈对面的饺子馆临街的座位上不紧不慢的喝着饺子汤,旁边的落子馆里传出来悠扬的鼓声弦音。他像是在欣赏那字正腔圆的奉调鼓词,又像是漫不经意地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忽然他眼睛一亮,冲着街上东张西望的两个年轻人招手喊了起来,听到有人喊他们的名字,这两个叫张德山、丁志伟的人也发现了小于。
    看到增添了新客人,老板赶忙过来招呼,手脚麻利地添上两副筷子、醋碟,端上新出锅的猪肉白菜大馅饺子。
    三个人吃着热乎乎、香喷喷的水饺轻声交谈着。
    “是黄部长让你们来的?”说着话,小于的眼睛却一会儿也没有离开悦来客栈的大门。
    两个人轻轻的点点头算是答复。小于把情况和任务简单明确地介绍了一遍。于是三个人一边慢吞吞的吃着水饺,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扯着。
    天已过了晌午,浦敬易才走出悦来客栈的大门,原来他刚才简单吃过午饭后,借着伙计送茶水的机会与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闲聊起来。他说自己是奉天人氏,听说吉林的挥发河地区出了个有能耐的贺会长,把龙口街和它的周边地区搞得好生兴旺。不但周围方圆百里的人都来这里赶集,而且连外省的许多客商都大老远的跑过来做买卖,自己这次来就是想看看有没有什么生意可作。恰巧这个伙计也是个长舌头,听到客人夸奖龙口街,称赞贺会长,便滔滔不绝地对着客人讲了起来。虽然也不是什么秘密,浦敬易还是在小于他们吃饺子的这段时间里把兵工厂、贺府、经济发展协会和商会的地点摸了个一清二楚。
    那个浦敬易走出客栈后,装作一副逛街的样子,东瞅瞅西看看悠闲自得地溜达着。不时地还停下来看看货摊上的商品,嘴里在问着什么,那眼角却机警地扫视着周围的情况。
    浦敬易前脚走出客栈,小于他们会过账后也跟了出来。为了不引起浦敬易的注意,小于吩咐张德山、丁志伟:“一定要盯紧了,但要注意隐蔽,只要不离开龙口街,就不要惊动他。”
    浦敬易随着人流来到位于南街上的经济发展协会和商会的附近,装作挑拣商品在门前磨蹭了好一会儿。后来又转到比较清静的东街,拐到东街走上二三十步后,他装作提鞋很谨慎地观察了一下身后,见没有什么异常,才放心大胆地朝着贺府方向走去。后来他又出了南圩门,在兵工厂附近转悠了好半天。
    晚上,在贺府西跨院义勇军的指挥部里,贺国光设宴给黄德贵接风洗尘。不过为了保密起见,此事并没有大事声张,只有贺国光、郑偃武、张立三、黄德贵、汪世宁和刚从兵工厂赶回来的周天宇六个人参加。
    周天宇还是原来的那个老样子,只不过胡子比以前长了一点儿,看来,不知道又有多长时间没有进行修剪了。虽然已经进行了梳洗,但身上还是可以闻到一股机油味儿,只是看他的模样就知道他这一阵子研制新武器、抓弹药生产的忙碌和辛苦。刚一进屋,他就一个箭步跑到黄德贵跟前,拉着他的胳膊兴奋地叫道:“五弟,你什么时候到的?大哥、二哥和你四哥怎么没再回来一个?”
    听着周天宇情真意切的话语,看着三哥脸上灿烂的笑容,黄德贵心中也是激荡不已。紧紧抓住周天宇的手,他嘴里开着玩笑:“三哥,你谁都想,就是不想我?”
    周天宇笑了:“好你个老五,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小心眼子了?”
    周围的几个人听了这话也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一顿并不算丰盛的晚饭就在其乐融融、谈笑风生的氛围中过去了……
    晚饭之后,众人来到了贺国光的书房,又闲聊了几句,他们很快就转入了正题。先是黄德贵再次把冯华等人的意思说了一遍,然后贺国光总结道:“其实这几个问题咱们前面都商量过,也基本上有了安排。我去锦州赴任,有独立团一营和特种大队一分队保护绝对没有问题,到是你们几个要多加注意自身的安全;兵工厂、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迁走的准备工作由天宇负责,也正在进行中,一旦中日战事结束就立刻搬迁;唯一需要商酌的就是龙口街根据地的后续发展问题。”
    说到这儿,贺国光扫视了一眼众人,有些伤感又充满自豪的说道:“这八、九个月是我一生中最充实、最快乐的岁月。虽然非常的艰辛,可是在大家的努力下,眼看着龙口街一天天发展兴旺起来。如今不要说这方圆百十里,就是整个吉林甚至整个关东谁不知道咱龙口街。”
    再次停顿了一下,贺国光将话锋一转:“虽然我也很舍不得离开龙口街,可是我知道冯老弟是要干大事的人,只有更广阔的天地才能任他驰骋。龙口街虽然是吉林、关街进入长白山区的必经之路,但美中不足的是,此地的地势还是狭小了些,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龙口街里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空地了。如今连南北圩门外边都新建了不少住宅,新开张了不少的饭馆、客栈和各式各样的商铺。义勇军要想有大发展必须走出去……”
    看着贺国光那又黑又瘦,却又充满神采的脸庞,黄德贵心中暗想:不容易啊!要说也够难为贺大哥和三哥的。别说打仗的巨大耗费,光是义勇军数千口子穿衣吃饭、连带发军饷每个月就得多少银两?没有他们在龙口街的艰苦努力,义勇军绝对是寸步难行!”
    会议在众人的热烈讨论中直到深夜才结束,最后他们作出了如下决定:由于朝廷规定的到任期限比较紧迫,待特种大队一分队到达后,贺国光立即启程赴任;周天宇继续负责兵工厂、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的搬迁准备,并安排好兵工厂的保卫工作;在郑偃武自己的一再要求下,最终确定由他留守龙口街,继续在后勤补给方面给义勇军以支持;抽调最精锐的力量对那个浦敬易进行监视跟踪,争取“放长线钓大鱼”。
    
   
第四十八章 关山度若飞


    
    1895年4月17日,正在为龙口街的后续安排和兵工厂、军事学校及技术学校的搬迁事宜忙个不停的冯华,突然接到了一份儿军机处发来的电报:皇上谕旨,鉴于辽东战事已停,召“临榆”镇总兵冯华即日来京觐见。
    皇上的命令当然不能不去,除了邢亮有些担心这会不会是一场“鸿门宴”外,其余的人都非常乐观:冯华这次去京师肯定还会再次得到皇上的封赏。
    虽然关于冯华去不去京师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怂嵌艘约八母鎏硎涛劳猓褂泻亓夂凸ǚ肌C话旆ǎ热缓亓庖ィ枪ǚ甲匀灰驳酶拧9ǚ妓淙挥械愣岵坏美肟狭粒睦镆不故羌肴サ摹K淙灰蛭P拇蟾绾凸ǚ嫉陌踩约耙胄陌娜朔挚欢味奔洌狭炼哉庋陌才判睦镉械愣宦猓俏舜缶肿畔胨⒚挥刑岢鲆煲槔矗皇翘岢霭踩N拦ぷ鞅匦氪蠓燃忧浚刂执蠖右抵卸苑牖热私腥瘫;ぁ?br /》

    4月18日一大早,已经将一切安排妥当的冯华由义勇军总部塔山铺启程出发。第一站的目的地是到营口向钦差大人刘坤一及吴大澂等人辞行。
    作为东北最重要商埠的营口,在中日开战后港口的进出口业务全部停止,无数的船只全都挤在了港内。自二月初以来,营口作为辽河战役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风声日紧,一时间人心惶惶,市面萧条之极。停战协定生效后,营口港立刻恢复了原来的活力,随着营口港的开冻通航,大小船只抓紧时间往外运送堆积在港口区的那些大豆、豆饼。而港口的复苏,带动着市面也跟着热闹了起来,通往港口的几条大路更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之极。
    在钦差大臣的行辕门口,冯华与刘坤一、吴大澂及宋庆几人一一分手作别。虽然在中午的送行宴会上刘坤一已经对冯华此次进京需要注意的事情进行了详细的嘱咐,但是此时他还是再一次叮嘱道:“子夏,此次京师面圣一定要慎言慎行。朝廷内的关系势力极为复杂,一招不慎就有可能满盘皆输,到京后你要多听听翁同龢翁大人的意见。”
    刘坤一的话声刚落,吴大澂接口道“是呀!翁大人德高望重、处世谨慎,且与我是莫逆之交,是值得信赖依靠之人。我这里有一封书信,你到京师后交给他,他自会照应于你。”
    冯华虽然知道刘坤一等人之所以这样照应自己,有进行拉拢和增强己方派系势力的意图,但是看到他们如此情真意切的对自己进行反复嘱托,仍然禁不住大为感动。当下他一抱拳,向着几人深深揖了一躬,然后朗声说道:“冯华多谢列位大人的爱护之恩,此次入京定然谨依吩咐处处小心。”
    由于中日停战协定的签署,从营口至天津的海路已经通航,但是由于辽东半岛依然为日方所控制,为了保证安全,冯华等人还是决定走陆路:走锦州经蓟辽走廊至山海关,然后再从山海关乘火车到天津,最后前往京师。
    关外的春天姗姗来迟,但在贺菱儿的眼里已是满目春光了。
    大凌河已经化冻,浑浊的春水泛着大大小小的漩涡,翻滚着向下游淌去;两岸水边的细柳在滔滔滚滚的水流中,倾斜着,挣扎着,来回地摇晃;浊水冲刷着堤岸,不时地可以听到大块大块的泥土坍塌到水里的“扑通”声。大凌河皇家牧场那被积雪严严实实盖了一冬天的大地已经慢慢露出黄黑色的地皮,冬眠的草根苏醒了,渐渐地顶开覆在地面上的枯枝败叶,现出了一片片生命的嫩绿色。
    随着锦州的渐近,城内那座十八丈高的辽代古塔已经映入眼帘,一群暮鸦围绕着那八角十三级的古塔盘旋翩翩,据说这“古塔昏鸦”可是锦州城著名的一景。一行十余人中属贺菱最开心,与冯大哥一起去京城这件事本身就让她欢欣雀跃,况且马上就要看见分别半年的父亲,更是让贺菱兴奋不已,唯一遗憾的是这次看不到母亲。
    贺国光是两天前赶到锦州的,为了怕耽误行程他此次并没有带家眷,想等一切都安顿好后再将贺菱的母亲接来。虽说是刚刚上任诸事繁多,但是爱女和心目中东床快婿的到达还是让他高兴不已,安顿好随行人员后,贺国光与冯华、李九杲把酒话旧,秉烛夜谈。除了谈一些龙口街的发展和战场上的轶事,议论最多的是锦榆地区的情况和冯华进京面圣的事。与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在贺国光看来进京面圣是相当荣耀的事情,席间也是免不了的千叮咛万嘱咐,最后还拿出一沓银票塞到了冯华手中。
    冯华百般推辞:“贺大哥,我不是跟你见外,我们带有盘缠的。”
    “兄弟,大哥比你清楚,此行去京师开销会很大。不单单只是朝见皇上,对那些军机大臣和各部要员也决不能失了礼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