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军魂 >

第80部分

大唐军魂-第80部分

小说: 大唐军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那…什么?”李业诩猛然一听到小月,有些吃惊,“小月,怎么?”自己没听错吧,小月也属于自己的?!
    “小月是随妾身嫁入你房中的人,一切都由着你处理,若你不把她收入房中,可以让她出去,或者送于人,只是她出去了,也没好日子过的,小月自小跟随在我身边,虽为主仆,却是情同姐妹,你也给她一个名份吧…”郑燕有些疑惑地看着一脸惊愕的李业诩,狠狠地拧了一把,李业诩痛的大叫起来。
    李业诩有些惊讶,他还真不知道自己娶的老婆,连带丫环也属于自己的,敢情这结婚还买一送一?
    只是这房中再多了个女人,工作压力太大了…待抽空好好想想,如何合理安排!
    -----------------------------------------
    第二日,李业诩神神秘秘地过去问了母亲王氏,才弄清楚这其中的缘由。
    原来,依律,一般的男子,正妻只能有一个,但妾和媵按官轶品级可以有多个。
    按大唐律……亲王孺人二人,视正五品;媵十人,视正六品;嗣王、郡王及一品(官员)媵十人,视从六品;二品官员媵八人,视正七品;三品官员及国公媵六人,视从七品;四品官员媵四人,视正八品;五品官员媵三人,视从八品,降此已往皆为妾…看似这媵的身份比妾要稍高一些。
    凡置媵妾者,首先要向朝廷申报,朝廷批复后才补以诰命之身,正式成为有品级的媵妾,不然可是不作数的,而散官三品以上者,方可置媵。
    李业诩已经是正四品下的中郎将实官,可以有合法的媵妾四人。
    这时代并不是一夫多妻,而是比较严格的一夫一妻,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情况,如皇家或者世家大阀,为了政治或其他目的联姻,一夫可以有几个妻,以正妻、平妻区别,在家中地位基本是一样的。
    所置的媵妾,都不能成为妻,媵和妾地位基本相同,但却没法和妻比,也永远不可能成为妻,妻是明媒正娶的,媵妾则不需要什么礼节…媵妾升格成为妻那是犯法的事儿,按律是要被严厉责罚的。媵和妾只是丈夫的财产,连进家庙的资格都没有,丈夫可以任意支配,鞭打辱骂,甚至可以拿来送人。
    妻所生的子女是嫡子女,在家中地位最高,只有嫡子可以继承财产和世袭爵位,媵妾所生的庶子却没有这个权利。
    高官家里有了诰命的媵妾,有了官方承认的身份,那地位稍稍高些。
    听完母亲的一通细说,李业诩这才明白过来,这时代的婚姻制度还挺复杂。也感叹封建时代女子的地位真是低下,唐朝还是女子地位最高的时候,可以抛头露面,甚至有机会找自己喜爱的男子结婚,也都是如此,不知其他朝代是怎么样的…李业诩虽然有些为女性们鸣不平,但他却没能力去改变这些,甚至皇帝都无力改变…更别说现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连他自己也都有这方面建议,以增加女性的生育水平,以尽快提高社会人口数。
    不过在自己的家中,李业诩不希望有这种身份上的差异,只要是自己的女人,那都会用心去疼爱,也不希望郑燕和云儿等之间有那么大的身份差别,也决不会把云儿和小月她们当作财产和牲畜一样处置。所有自己的子女,那也要一样教育抚养,不能厚此薄彼,待到一定时候,有可能的话也试着去改变一下这种不合理的制度。
    只是这样做,还要得到郑燕这个正妻的支持,可能观念上还不能接受,但李业诩有信心把她教育过来。
    既然听母亲这么说了,李业诩首先想到给云儿置了身份,这温巧可人的丫头,自打在这个世界上醒过来就看到她,又是自己的第一个女人,心里的感觉总是不一样。
    吩咐下去,也自有李府的人替李业诩去办手续。
    李业诩本想小月也一起置了身份,哪知母亲了解到他还没将小月收入房中后,却不同意,说一定要李业诩和小月同房后,才能去办,而且还要验红。
    李业诩大感尴尬,母亲也说的太直接了,女人的事,总是搞不太清楚…
    李业诩说服不了母亲,也没办法。小月随郑燕嫁入府中,李业诩却对其没有太多接触,生疏着,他可不想让边上的女人成为纯粹的肉欲工具,要和一个女人同床共寝,得先多接触了解一下,培养点感情出来才行。
    这个意思还是让郑燕自己去和小月说好了。
    作为妻的郑燕,虽然心里有些吃泛酸,却也自小就看惯了这种现象,也表现的大度,并没计较什么,平日里对云儿也是和颜悦色。在李业诩调和下,一段时间相处下来,三人都如同姐妹一样融洽。
    郑燕过门一段时间,对长辈孝顺尊重,对下人也从不颐指气使,待人处理上,有自己的主见,办事有条理,表现的如男子般的气度,深得李靖夫妇及王氏的喜欢,也得到府中下人的敬重。王氏甚至想让郑燕协助她管理家务事,以后让郑燕来操持这个家。李靖却没同意,李靖的意思是可以让郑燕熟悉一下如何管家,过些日子,李业诩得搬出去住。
    李业诩已经是有了爵位的朝中高官,得有自己的宅弟了…   

第八十章 贞观五年是个好年份
    接下来李业诩已经没多少时间回府,一大堆事儿等着他去做了。
    特卫新的募兵也已经开始,虽然李世民还是指配候君集负责此事,但真正主持招募筛选的还是李业诩。此次招募早在几个月前就公告附近几州了,所招募的士兵要求还是挺高,合格入选的士兵自有较丰厚的薪饷,家里也有赋税方面的优惠,许多人正是冲着这点而来的,更是有李靖和李业诩名头在,好男儿建功立业的诱惑还是挺大的,许多人都走了很多天的路,特意赶来报名。
    还有一些是长安周边州府选送的,都是些体格健壮之士。
    报名完毕,共招募新的兵员二千多人,和前面的五百名特卫士兵混编在一起。
    分编队伍后,马上开始训练。自有苏定芳亲自带领教习,原先最早的这批特卫士兵,经过大半年的训练,还参加了平定斛薛人的叛乱,各方面表现不错,更有实战经验,一些特别优秀的官兵,成了这批新兵训练的教员,指导他们进行队列、体能、单兵科目等一些基础训练。
    ――――――――――――――――――
    李业诩这边训练特工人员,组建情报网的工作也已经开始。
    特情处的总部暂时和训练场地设置在一起,位于特卫大营外西南方向,新修建的一批房舍内。
    这些房舍想计划是作为安置新招募的特卫士兵之用,如今暂时交由特情处使用,特情处的营地选择在大营的东南方向,正开工建造中。
    特情处基地与东北方向的另一处秘密基地只隔了一个山头,再加上特卫大营,三者成品字形排列,总占地近八千亩地,包含着附近的几座山头。此区域大部分建筑都位于高大的围墙之内,戒备森严,严禁任何闲杂人员靠近。
    这三个地方的实际负责人都是李业诩。
    李世民调拨了近两百人过来,作为训练间谍人员使用,着实让李业诩吓了一跳。
    这皇帝安排过来的人员也太多了些吧?用意有些不简单。
    这些人当中两名职位较高的,一名叫许立,一位叫傅德,作为李业诩组建情报网的副手。这两个都是其貌不扬,扔到人堆里眨眼间就找不到的那种人,但李业诩却看得出来两人身手都不简单,且都是头脑极度灵活之辈,从他们不经意间看过来的眼神里,察觉到了那份不同于常人的犀利目光。
    许立和傅德都是身经百战,执行过许多次刺探情报工作的军中细作,心境已经大异于常人,到这儿还肩负着一些特殊的使命,初见上官李业诩,他们是非常的惊异。李业诩这么年轻,心境却如此的沉稳,眼神淡然平和,读不出任何内容来,不禁为之动容。
    李业诩自己从民间和军中挑选了近百名队员,这些人都是没有任何从事情报工作的白身。
    三百多名待选的特工人员,先是思想方面的教育,李业诩用后世类似传销的手段,进行爱国主义的灌输,要把他们都培养成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和好战分子,还有忠诚方面的教育与考查,作为特工人员,对国家,对这个团队忠诚,是最基本的品质和要求。
    制定了严格的各种守则,类同于特战队中的纪律,要做到严格的服从,禁止的项目更多,包括不能打探任何不相关的事,不可与队友交流任何工作中的事,布置的任务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不能有任何的推托等等。
    李业诩教习这些未来的特工人员化妆、潜伏、侦察、刺探情报、暗杀等一些基本的科目。这些东西李业诩在训练特战队时,也都进行过专业级的训练,但眼前这些专业的间谍人员,在化妆与刺探情报等一些方面的训练要求,又比特战队员要高上很多…
    所有这些待选人员在训练中表现不合格,或者忠诚度不够者,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目,就是情报传递的训练。地域广阔,交通不方便,情报传递在路程和时间上如果不能保证,那所获取情报的价值都会大打折扣。信鸽是古代传递情报最快的工具,但并未广泛驯化使用,李业诩让一部分人员专门进行鸽子的驯化与情报传递的训练。
    训练间谍的事,李业诩负责总体事宜,把每天要进行的训练科目及手段都写在纸上,自有许立和傅德具体实施,遵照执行。
    许立和傅德长期从事情报刺探方面的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和手段,很多心得都被李业诩采用,用于平时的训练中。
    ――――――――――――――――――――――
    贞观五年转眼过去,对于大唐来说,又是一个异常好的年份。
    贞观四年,天下大丰收,各地粮仓充盈,而贞观五年,也没什么大的灾害,各地收成更不错,据户部统计,粮食总产量比贞观四年还多了三成,很多粮仓都堆满了,赋税也多了两成,百姓也都喜笑颜开,这下把李世民和朝臣们都乐坏了。
    南方各州的种植和收成情况也已经上报,试验种植水稻的官田,有五万余亩,每亩年收成比种植粟米等其他作物的高上好几倍,且年前都已经种上了冬小麦。
    占城稻也早已在邕州试种成功,亩产比普通水稻高了很多,且生长周期短,病虫害少,一年至少可以种植两熟,在岭南的几个州府推广性种植了三千亩晚稻,亩产比普通水稻高了近一倍。
    这水稻还只是试种期间,想不到收成就这么不错了,待以后全面推广种植开来,粮食产量那还不更上一层楼?!
    李世民根据各州府上报的情况,和众大臣商量过后,决定贞观六年更大范围地在南方推广种植水稻,北方一些州府开始试种。也让普通百姓开始种植,并免费提供稻种,同时由户部委派人员指导耕种。在岭南道加大种植占城稻的面积,江南道一些州府也开始试种。
    一些配套措施也跟上,趁农闲时,征集民工,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修筑道路,修建粮仓,并把北方一些较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具在南方推广。
    这些决定,在朝会上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朝廷的一系列政策深得民心,短期内粮食问题基本解决,瑶役和赋税也没加重,百姓不再饿肚子,作奸犯科者也少去,各州府的牢房都是空荡荡的,连续两年全国被判死刑的犯罪者都只有几十人。
    粮食供应基本不成为问题,只是人口没有这么快增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正式下发诏令,把男子初婚的年龄从二十岁改到十八岁。
    前些年大量被突厥掠去的汉族子民,在突厥被击败后,朝廷也通过赎买或威吓等一些其他手段,把他们弄回到中原,前后有近十万人口。
    因叛乱而被俘虏的近六万名斛薛人,先是进行一段时间有人监管下的劳役期,开荒、筑路,修水利,待半年的劳役期满后,被分散开来安置在从岭南到江南的一些州县,以家庭为单位分以田地,有人教他们耕种。这些田地的赋税,在前面三年也都是减半征收。
    斛薛人并不是十分剽悍的民族,人口又不多,在草原上没有很固定的地盘,大部分时间在一定范围内过着逐草而居的生活,四处流浪般,家和家乡在斛薛人心中并不是一个很强烈的概念,帐篷扎下来的地方,就是家。
    如今过惯了居无定所的斛薛人,有了固定的安身之地,稍稍的不适应后,大部分人都接受下来,若平时不寻衅滋事,闹出什么动静来,也没有人来找他们的麻烦。只是还有些心有不甘,想逃跑或者闹事者,这些都是在叛乱时候有亲人死亡的人,自有严厉的处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