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晚冬 >

第90部分

晚冬-第90部分

小说: 晚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夫人爱花,国公爷就给她弄了个大花园子,从宫里点了十几个手艺精湛的花匠出来伺候,又让人从洛阳和云南等地运来好些名品牡丹、芍药、茶花……当年的玄宗皇帝宠杨贵妃,也不过如此吧。
  见过沈夫人的婆子们都议论,那沈夫人也真是好手段,一肚子生了两个小子,挑唆着国公爷将秦姨娘抛弃,后又得到太后赐的封号,算是在国公府站稳了脚跟。听说她以前是酒楼里卖的,还惹了不止一宗人命官司,老爷究竟喜欢她什么?脸子?身段?
  可再美的女人,总有人老珠黄的一天。男人嘛,也总有喜新厌旧的一日。等着瞧吧,老爷肯定往府里带新人,再不济也会在一等丫头里抬举几个。
  也是奇了,四年过去了,老爷竟对沈夫人痴迷依旧,简直要宠上天。沈夫人夜里咳嗽了几声,老爷的眉头就皱起来了,脸黑的能吃人,怪丫头们给夫人端了凉的。 
  哼,明明是自己每日家钻进夫人房里,胡天胡地的做那事,能不把那娇客冻着么。
  “啊切!”
  沈晚冬捂着口,打了个喷嚏,谁又在背后编排她。
  今儿天好,正适合坐到花园子里抄书。
  四下看去,她现在身处在一座小小凉亭,而凉亭周围是各色花树,有一品牡丹、艳秾芍药、高洁山茶……还有如血杜鹃。
  才刚她让下人们将书桌搬到凉亭来,又将先前整修撰的《不舍斋书目》书稿也搬来,亲自将序跋抄录在上好的桃花笺上。
  这四年,她在明海的支持下,邀请了一批翰林学士和名儒大家,整理散落天下的坟籍,重新编撰书目,序跋皆由经纶大儒撰写,年初始成。有意思的是,翰林院的徐大学士说她字写的好,可以将四部大序和各小序手抄一遍,也算一桩美事。
  后来大梁又有了新故事,有人将她的字称为沈体、晚冬体、茹夫人体、沈夫人体,甚至有人将字刻成了碑,以供学子童生摹写。 
  而今,校勘整理好的典籍,经部和史部藏在宫中密府,集部子部则藏在不舍斋。但愿有一天,杜老和爹爹的书稿不再是禁·书,能有机会传于天下。
  每当想起亡父和杜老,沈晚冬就不禁鼻酸。
  她搁下笔,端起添了蜂蜜的茶,轻抿了口,略微冲淡了满腔的酸涩。抬眼朝花园子瞧去,那里头由她最爱的四个男人。
  明海和三个孩子。
  今儿麒麟穿了身武士玄色劲装,手里拿着把木剑,跟在他爹后头学剑。而那两个顽童呢,这会儿正蹲在一株大红牡丹下,拿着小木棍捅蚂蚁窝,他俩嫌花儿引来了蜜蜂蝴蝶,对着娇花伸出恶魔之手,弄得满地都是花瓣。
  她怎么生了这么一对不懂怜香惜玉的小恶魔呢,哎,也不知以后哪家姑娘会遭殃,嫁给这两个活宝。
  沈晚冬抿唇轻笑,目光又落在麒麟身上。
  现在,明海在教儿子扎马步,见孩子软软塌塌扎得不稳,就亲自示范,耐心讲解,说男儿一定要文武双全,你从今儿开始要学武,老子亲自教你,谁再敢打你主意,先暴揍一顿再说。
  还记得那日从吴府出来,她径直去了泼茶香酒楼,虽说已经十拿九稳,麒麟就是被吴远山带走了,可还是悬着心,万一他不还孩子呢?明海去了靖县,一时半会儿赶不回来,若是吴远山趁机把孩子藏起来,那可怎么好?
  正乱想间,麒麟竟回来了。
  问了才知道,是个白头发的爷爷从胡子叔叔那儿将他接回来的。
  胡子叔叔是吴远山无疑了,可白发爷爷是谁,而今在大梁,还能有谁能在吴府领出人?她一时间想不出这厉害老人是谁?忽然,一旁坐着的章谦溢一拍大腿,说:送娃回来的,怕是督主吧。
  末了,章谦溢凑到她跟前,小声说:你有几年没见督主了,他老了很多,头发都白了,孩子把他认成爷爷,也不奇怪。哎,督主终究还是放心不下你……
  听了这话,她沉默了许久,问了自己几遍,还恨不恨唐令?而今她什么都有,而那个人呢?有什么。 
  正乱想间,沈晚冬瞧见丈夫朝自己走来。
  “怎么了?”
  荣明海将木剑随手丢给一边侍立着的小厮,接过丫头递来的湿帕子。反复擦了下手,这才凑过来。
  男人竟也不避丫头婆子们在此,十分自然地从后面环住沈晚冬,亲了亲她的香腮,瞅着她才刚抄录的序跋,笑道:“才刚就瞧见你长吁短叹的,可是有什么心事了?说出来,为夫帮你开解开解。”
  “没什么。”
  沈晚冬往边上挪了下,让荣明海坐到跟前来。她倚在他身上,低着头,笑的腼腆:“给你说个事儿,我大约是有了,月事好久没来了。”
  “啊?”荣明海大喜,一把抓住女人的双肩,凑近了,眼瞅着她平坦的小腹,低声问了句:“真有了?”
  沈晚冬正要说话,忽然,花树丛中传来阵脚步声。抬眼看去,原来是老梁来了。
  老梁一如往昔,穿的邋邋遢遢,头发也有些乱,酒糟鼻似乎更红了,虽说如此貌不惊人,可身上就是带着股气势,目中的锋锐让人不敢小觑。
  而紧跟在老梁身后的,是个看上去二十来岁的小娘子,穿着月白裙衫,梳着妇人发髻,髻上只插着一支木簪,还戴了朵白色绢花。样貌嘛,倒是秀气得紧,白面皮,细细的眉眼,嘴角有颗美人痣,平添了股子动人的风韵。
  这妇人好似在哪儿见过,面熟得很。
  瞧见老梁来了,沈晚冬忙起身,迎了上去。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早都将老梁当成了兄长。孩子们也称老梁为伯伯,这些年她总是想给老梁寻摸门好亲事,不能让他一个人这么凑活着过吧。可老梁每每冷着脸拒绝,说自己随性惯了的,不喜欢有女人在跟前唠叨,嫌烦。
  如今瞧见他竟带了个女人来,难不成有好事了?
  沈晚冬正准备笑着打趣老梁,忽然,那美妇扑通一声跪下,泪如雨下,不住地磕头,连声喊着:求夫人给贱妾作主呀。
  怎么回事?
  沈晚冬不解,给一旁坐着打络子的张嬷嬷使了个眼色,让她将三个孩子带走。随后,又让丫头将那妇人扶起,有话好好说。谁知那妇人竟铁了心,死死地跪在地上,哭哭啼啼地从怀里掏出个玉珠串子,双手捧着举过头顶,哭道:
  “贱妾的冤屈求告无门,想着当日曾与夫人有过一面之缘,特意来求夫人救命啊。”
  沈晚冬越听越糊涂,什么一面之缘?她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
  走进了去看那妇人手捧着的玉珠,她这才恍然。上月去给戚夫人扫墓,麒麟丢了,她百般找寻不见孩子,坐在茶寮暗自神伤。当时对面坐着三个人,两个年长些的妇人,一个半大的男孩。
  那姓曾的妇人瞧见她哭泣,便过来好言安慰了几句,临别时,她将手上的玉串送与曾氏,算是同为母亲的一种念想。
  瞧眼前这妇人,好像是曾氏的妹妹,小曾氏,这小曾氏为何会拿着玉串来国公府? 
  “你先起来。”
  沈晚冬亲自过去扶起小曾氏,让丫头往凉亭里搬两张椅子来,再去煮壶茶。
  等入座后,她瞧见此时明海拿起笔,正帮她抄录序跋,对这位有冤屈的小曾氏似乎并没有什么兴趣,眉头间好像还有些许厌烦,幽幽地说了句:过会儿让老苗汤来,给你把个脉。上个月你急的吐了口血,这几天又添了些咳嗽的症候,我不放心。
  沈晚冬莞尔浅笑,白了眼这男人,轻抚着小腹。她接过丫头递来的酸枣汤,喝了好几口,谁料明海瞧见后,脸更黑了,小声嘟囔着:怎么喜酸,哎,怕又会是个小子……
  德行!
  沈晚冬轻咳了声,看向有些畏惧胆怯的小曾氏,柔声道:“究竟发生了何事,你怎会找到国公府来?你长姐呢?还有你那个小外甥呢?”
  沈晚冬随意问着,她笑了笑,大抵这曾氏是惹了点麻烦事,打听到了她的身份,想要倚靠高门势力解决事情,再走个后门,进国公府谋个差事。这也容易,只要手脚干净,不是那起多嘴多舌的妇人,帮她们一场又何妨。 
  一听到长姐二字,小曾氏登时泪如雨下,又跪下了,泣不成声:
  “姐姐被人打死了,外甥如今被关在大梁狱里,不日就要处斩了。”    
  “啊?”
  沈晚冬大惊,手没端稳碗,给掉到了地上。她忙让丫头去扶起小曾氏,看了眼明海,明海依旧波澜不惊,静静地抄录;而老梁端坐着,眉头紧皱,好似知道些内情,但不开口。
  也是,国公府不是一般人能进来的,即使拿着她的手串,侍卫也未必会行方便。小曾氏是老梁带进来的,想必她的事比较棘手,起码是有必要拿进府里拿上台面说的。
  “谁打死了你姐姐?你外甥又怎会被关起来?发生了何事?”沈晚冬皱眉,轻声询问着。
  小曾氏咬牙,恨道:“是唐督主。” 
  

    
第101章 辱母
  唐令?
  沈晚冬一愣; 她没听错吧,小曾氏说唐令杀了她姐姐,又关起她外甥?这简直匪夷所思嘛; 唐令是什么身份; 有什么理由屈尊降贵,和贫贱老百姓过不去?
  难道; 有什么隐情?
  “老梁,这是怎么回事?”沈晚冬看向老梁; 皱眉问道。
  “咳咳。”
  老梁咳嗽了两声; 朝正在全神贯注抄书的荣明海看了眼; 他神色严肃,道:“才刚我来府上给国公爷送几件军中文书,在门口瞧见侍卫为难曾姑娘; 上前去略问了几句,顺路就将她带进来了。”
  说罢这话,老梁给小曾氏使了个眼色,并从袖中掏出方帕子; 想要递给人家,忽然发现帕子上有块红油渍,他有些尴尬; 忙将帕子收起,柔声对小曾氏说道:
  “莫要再哭了,而今国公爷也在此地,心里有什么委屈; 尽管说就是了。”
  “是。”
  小曾氏越发感觉这位带她进府的梁爷是个顶好的男人,像个顶梁柱,能倚靠。她用袖子擦了下眼泪,哽咽着,说道:“妾是江州人氏,姓曾,贱名盈盈,月前与家姐、外甥来大梁走亲。家姐十五那年嫁给同村书生,三年前姐夫病逝,留下独子恩顾。妾身薄命,嫁入夫家五年未孕,婆婆凶蛮,强逼妾身丈夫休妻,妾身从婆家出来后,就与姐姐、外甥一起过活。外甥恩顾自小读书习字,是个极孝顺的孩子。自打他爹没了后,家中日子越发艰难,难以支撑孩子去县学读书。长姐虽是女流之辈,却也晓得读书、科举是寒门之子唯一上进之路,她得知恩顾的二叔在大梁做着酒楼的买卖,亦打听到大梁名师大儒云集,不舍斋更是读书、结识在朝在野的官员的好去处,心一横,将老家宅子和地卖掉,带着妾身和儿子恩顾远赴大梁,投奔亲戚。
  来大梁后,妾身在家做些缝补、刺绣的活计,家姐在酒楼的后厨打杂,闲时便向食客们打听,在哪儿能找到名师,以便让孩子继续读书上进。谁料半月前,酒楼忽然来了几个凶狠的官爷,为首的是黄门令的干儿子,名唤李靖。那李靖也是个内侍官,有些权势,常做些下三滥的勾当,偷鸡摸狗,横行霸道,奸·辱妇人,因他干爷是黄门令李刚,唐督主跟前很是得宠的,所以谁也不敢拿他怎样。”
  听到这儿,沈晚冬似乎了然,定是那恶奴李靖仗着势,欺辱了小曾氏的姐姐。
  “当日,那李靖好似在哪里受了委屈,将端茶递水的小二哥全都打走,蛮横不已,说他听人讲过,酒楼后厨有个厨娘,样貌不错,让出来伺候。说话间,就让他的爪牙去后厨,将姐姐强拉了出来。那李靖见家姐果真俊美,言语间开始放肆,百般调戏,后来动起了手,当着诸多食客的面儿,撕扯姐姐的衣裳。正巧外甥恩顾从先生家回来,瞧见此景,急忙上前去救母亲,愤恨之下,打了李靖一耳光。那李靖登时大怒,骂骂咧咧的让他手下去撕光姐姐的衣裳,还说要杀了恩顾。谁料他没留神,踩到了一只空酒杯,摔倒后脑袋磕在了桌子角,当时就死了。那起凶神非说是姐姐和恩顾杀了他们大人,掐住姐姐的脖子,说是要送往官府,姐姐乃女流之辈,哪里是那些男子对手,竟活生生被掐死。那些人赶忙去报了官,很快,大梁令派人将酒楼封起,并把涉事之人全部拿下。
  妾身听闻此事后,六神无主,将家中积攒下的所有银钱拿出,四处奔走打听。后来才打听到,大梁令当日就宣判,家姐系畏罪自尽,恩顾无故寻事,杀死内侍官李靖,判处绞刑,不日行刑。因念其为家中独子,而本朝以孝治天下,故特许家人为其送女子留后。
  妾身又恨又怒,子母见辱,人情所耻,孝子何罪之有?那大梁令是唐督主的门生,与李靖的干爷黄门令交情匪浅,他青天白日里判下这冤案,难道不是官官相护?妾身走投无路,蓦然记起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