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蝴蝶效應之穿越甲午 >

第123部分

蝴蝶效應之穿越甲午-第123部分

小说: 蝴蝶效應之穿越甲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为有利。”
    “好吧,”孙纲说道,“多多注意朝廷裁军的动向。”
    “是,”江穆齐说道,“孝乌明白大人的意思,孝乌已经和陈大人,詹大人及孙总办打好招呼了,军情处和特攻队需要补充大量人手,东省护路队现在职责重大,也需要增添人员,正好两不相误。”
    “对了,孙总办回来了么?俄国人那里有什么动静?”孙纲问道,俄国人兵多势众,孙文那点人马可别出什么事。
    “孙总办及时阻住俄军,黑龙江将军寿山率军赶到。和孙总办协力防守,俄军遂不敢妄动,现俄人已照会总理衙门,不再派兵了。孙总办将该段铁路防务交由寿山将军后已经赶回大连。”江穆齐说道。“据军情处在俄人员报告,俄人修筑之环贝加尔湖铁路未成。路途过远,现有东方之兵已经尽数开至日本,目前已无兵可调。孝乌以为俄人不再进兵,当是为此之故。”
    孙纲点点头,放下心来,这个寿山据他所知好象还是袁崇焕的后代,原来的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病逝后由他接任黑龙江将军,在朝鲜战场上屡立战功的永山是他地兄弟,他们都属于满人(袁崇焕的后人居然成了满人。历史真会开玩笑,可见满汉之分的荒谬)当中比较优秀的以国家为重地将领,俄军目前应该还没有能力进攻并夺取东省铁路一带,有寿山在那里守着,暂时应该是没问题。
    俄国要是真的把西伯利亚大铁路成功连接起来了,可以自由地调集大军到东方,中国的东三省就会变得岌岌可危!
    能留给中国发展国力的时间其实并没有多少!
    和土地资源狭小贫瘠的日本作战。中国还有一定的胜算,可和国土广袤,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沙皇俄国作战。胜算会有多大?
    想要有一支强大陆军在手的愿望,此时不知怎么在心里变得非常强烈起来。
    “凡被撤的能战勇士及将官,无论如何出身,尽可能的想办法安置,以求为我们所用。”孙纲想了想,对江穆齐说道,“如果段统领能来。最好不过了。”
    “大人想要。他就一定会来地。”江穆齐眨了眨眼,有些揶揄他似的说道。
    “别告诉我我要是列一个名单,你就能把他们全弄过来。”孙纲有些好笑地看着他,说道,
    “大人上次拟的保护大清要员的名单,可还记得吗?”江穆齐平静地说道,
    “当然记得。”孙纲看着他,说道,“你不是想说你要按那个来吧?”
    “名单孝乌已经不记得了,大人高瞻远瞩,那些人依靠北洋军情处的保护,大都得以保全性命,所以都对北洋军情处感激不尽,”江穆齐说道,“其实就是对大人感激不尽,大人有此人脉,何事不成?他们现在虽然不在大人麾下,但只要大人有所措置,这些人必然响应。”
    孙纲笑了笑,那只是他不想让国家在日本间谍大规模的暗杀下陷入动乱而采取的临时防范措施,至于会不会起到象江穆齐说地那样的效果,还是个未知数。
    安排完一些需要处理的事情,孙纲的思路又回到了北洋海陆军上。
    朝廷现在对北洋猜忌甚深,德国海军近在肘腋,朝廷不一定会裁撤海军,相反,各支舰队都有损失,为了应对德国人地威胁,说不定还要继续扩建,在朝廷眼里,军舰是上不了岸的,想造反的可能性很小,可陆军就不同了,北洋陆军在战争初期规模就已经不小了,在战争中又不断补充,这支实际上由汉人将领控制的强大武装已经引起了朝廷里满族权贵的普遍不安,这支军队一旦“反水”,满清王朝很可能就不存在了。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在接连两次对日作战中,日本人为了挽回败局,还对中国发起了“宣传战”,弄了个什么“告十八行省豪杰书”,说“满清氏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且至焉。”
    这一段极有煽动力的话在中国人当中可以说起了相当可怕的作用,让东北境内地好多汉人见到日本人就放弃了抵抗,反而把日本人当成了救星,成了“汉奸”,此次收复平壤,因汉兵逃亡者过多,刘铭传不得已让大量满族军队前来配合作战,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在战争结束后,朝廷急不可耐地想要裁撤北洋陆军,这个日本人的“挑拨离间”,在里头起了相当大地作用。
    朝廷裁军已是定局,自己正好趁此机会将北洋陆军当中的优秀将领象段祺瑞这样的都弄到自己麾下,以特攻队和护路队等等名义保留,为北洋陆军留下一丝火种,一旦中国再次面对列强的入侵,这些人就会成为保卫国家的主力。
    只是整个国家依然由这个动作迟钝效率低下执着于满汉偏见的满人王朝所把持,他每想要前进一步,付出的艰辛太多了。
    可究竟什么样的国家组织形式,才适合于现在的中国?
    江穆齐写的那几篇文章,象《中国国体浅议》,《日本明治维新之我见》,《泰西诸国政体简介》,分析得很有见地,但也有不足之处。
    江穆齐在《中国国体浅议》中提倡中国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不是英国式的“虚君立宪”,而是德国和日本那样的“实君立宪”,这和康有为们的想法如出一辙,可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高高在上统治包括汉族多数在内的多民族国家,和英法德日不同,中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要想实行真正的君主立宪,不成为“民族国家”是根本不行的现在的中国,汉民族占大多数,他们历经了少数民族的征服,奴役,甚至愚化,历史造成的民族裂痕是很难让他们对满族建立的王朝国家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象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反对异族压迫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即使在曾国藩的湘军真正把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后,湘军内部就有很多人打起了推翻清王朝的主意,有的将领甚至给曾国藩暗中递纸条,问曾国藩“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吓得曾国藩把纸条吃到了肚子里,战争结束后不顾李鸿章的劝阻,急三火四的裁撤了大部分的湘军,又做《家书》以明志(李鸿章在战后看到了中国的主要威胁是西方列强,所以把淮军保留了下来在后来的战争中承担起了“国防军”的任务,从这一点来看,李鸿章的眼光已经比老师高出许多了)。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各地其它民族的起义也此起彼伏,西北陕甘回民起义也曾让清廷伤透了脑筋(陕西原来有很多回民,现在被杀得几乎看不到了),说到底,都是少数民族高压政策的结果。
    而英国,法国,德国,甚至日本,都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辽阔的沙皇俄国,其实也和中国一样,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其实,如何修复民族裂痕,让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民族国家”,让华夏各民族对自己的国家有高度的任同感和归属感,才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只有在这样的一个“多民族大熔炉”的国家基础上,才可以实行那些西方的“先进制度”,离开了“民族国家”的前提,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   

(二百)康有为的“馊主意”
    孙纲想通了这一点,感觉到后背有些阵阵发凉。
    自己将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和艰辛,才能实现这一步?!
    仅仅有一支强大的海陆军在手里就够了么?
    建立“民族国家”的“大中国”的同时,是不是意味着清王朝统治的终结?
    【全文字版小说阅读,更新,更快,尽在(3)(Z)〓(中)(文)(网)zzzcn】
    而取代清王朝而起的新生政权,会用什么来凝聚华夏各民族到她的旗下?
    清王朝几百年的奴化统治造成的主要民族之间的裂痕,应该用什么办法修复?
    真是复杂得要命。
    古语云:不破不立。可“破”过之后,用什么来“立”呢?
    “破”倒还好说,可这个“立”,难道也能通过“蝴蝶效应”来解决吗?
    他一想起自己学生时代对“政治课”那“根深蒂固”的“恐惧”,心里就开始发毛。
    一个政治课成绩总在“及格”和“不及格”之间徘徊的家伙,会成功解决这个“应用题”吗?
    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们,会成功的推动“维新变法”吗?
    这些个问题,连着困扰了他好几个晚上。
    即使身边倾城美女的柔情缱绻,也没法子让他真正的平静下来。
    他现在才觉得,如果不想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自己所做的一切,终将化为流水。朝会的日子终于到了。
    当李鸿章和孙毓汶在朝房里看见孙纲又是黑着眼圈来的时候,两个老家伙又是向上回一样,彼此“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没有说什么。
    朝会在“勤政殿”举行,参加的大臣地数量可是比上回要多太多了。
    从上次皇帝下旨单独召见,孙纲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光绪皇帝了,和皇帝之间仅有的联系就是“专折奏事”。这次再见到年轻的皇帝,看见他现在的样子。孙纲还是吓了一大跳。
    曾经面如冠玉地青年皇帝现在的脸上已经看不到英爽之气了,完全是一副病容,抑郁寡欢地样子变得更重了,两次中日战争的胜利好象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快乐,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已经让他感觉到了莫大的压力,尤其是那个“戊戌宫变”给他的打击和惊吓,让他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难以承受。
    虽然“宫变”的消息被严格封锁了,但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外界还是多少知道了一些消息。一时间谣言四起,“小道消息”满天飞(这是中国人的特有“嗜好”),说什么地都有,甚至有传闻说皇帝已经驾崩了!弄得“朝野骇异,友邦惊诧”,光绪皇帝这次抱病召开如此规模的朝会的目的,其实也有平息民间“小道消息”的成份。
    让孙纲感觉到奇怪的是光绪皇帝御座后的帘子。他用眼角地“余光”已经瞥见了,慈禧太后其实就坐在后面。
    慈禧太后也来参加朝会,可是不多见的哦。
    江穆齐不让自己表露出对“维新变法”的真实意图,是不是和她有什么关系?
    但是。孙纲从后世的很多史书中知道,慈禧太后其实对“变法”也是持赞成态度地。
    孙纲曾看过费行简写的《慈禧太后传信录》,上面记载,早在变法之初,在一次他们母子的“私人谈话”中,慈禧太后就曾对光绪皇帝说过,“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这一番话说得可谓言辞恳切,母子之情溢于言表(尽管他们并不是亲生母子),孙纲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有些感动。
    光绪皇帝在内心深处一直惧怕慈禧太后的威势,可这次听到慈禧太后向自己坦露心迹,抑郁冰释,才会有了以后的放开手脚“大干”的举动。另一位维新派改革家王照在《方家园杂咏纪事》中也写道:“孝钦但知权利,绝无政见”,“若奉之以主张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久而顽固大臣皆无能为也”,评价的也可以说十分中肯,没有偏见。
    那么,后世地某些历史教科书中地“主流观点”,都是根据什么来的呢?
    想不明白。
    他收拢了自己不着边际地思绪,让自己平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眼前的朝会上。
    此次朝会还是由恭亲王奕主持,这位“鬼子六”王爷现在的样子,也和李鸿章有的一拼了。
    才六十多岁的奕头发就已经几乎全变白了,他清癯的面容也含着一丝阴郁和忧愁,他可能也已经从李鸿章那里知道了孙纲的那个“四管齐下”的方略,但对这种“走钢丝”策略的具体操作,他还是心中无数,疑虑重重。
    这位咸丰皇帝的弟弟,三朝元老,曾经协助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同李鸿章主办洋务,让大清朝出现了短暂的“同治中兴”,在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慈禧太后为了将他引为强助对付政敌,也给予了他巨大的权力。但随着他地位的不断高升和声名鹊起,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在后来又对他进行了多次“打压”(这个“平衡之术”慈禧现在已经玩得可以说“炉火纯青”了),结果反复的浮沉磨平了这位“贤王”昔日的棱角,挫折了他的锐气,遇到重大事件他不敢提出应对的策略,中法战争中他的表现就让慈禧太后很不满意,结果被“全班撤换”,长期闲置,甲午战争时才又被重新起用,现在的他和李鸿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