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民国狂人 >

第325部分

民国狂人-第325部分

小说: 民国狂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众们的情绪怎么样?他们这几天还来闹腾吗?”王进倒没有怪责的意思,语气平淡的问道。民国这样的事情他知道得多了,自己得罪了那么多人,就连国民党都有嫌疑,他要是一味的追究到底的话,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正经是把工作做好,让安徽和光复军迅速发展壮大,尽快统一平定乱世全国才是正理……
    副官长脸上露出一丝倾佩的神色,心道果然不愧是司令,自己出了事首先想到的依然还是民众,安徽百姓何其幸甚?定了定神,他沉稳的回答道:“百姓们的情绪都很稳定,要不是司令你当机立断的疏散的话,现在还不知道要死伤多少人呢?现在只有几十个受伤的,军政府还承诺免费救治,他们还有什么脸来无礼取闹?”
    “再有,淮南军政府这边迅速的找到那几名暗中挑拨是非的家伙,这些家伙可都是附近有头有脸的人物和地主。如今怎么样了?全部都在号子里蹲着呢。有了这样的例子在前,百姓们哪里还敢胡来?”
    “这倒是个不错的消息,流民聚集区那边的建设怎么样了?”王进摸着下巴满意的点着头,淮南军政府此次总算效率了一把,事情也处理得非常不错。自从刺杀事件发生以来,他身边的保卫力量呈几何倍数增强,他真不好意思整天带着一大票彪悍的手下四处游荡给人添麻烦。况且人多了目标也大不是,谁知道淮南地区还隐藏着多少暗中的毒蛇?
    所以他虽然不顾众人反对一直待在淮南,但成日里窝在军政府驻地对外间的实际情况也是靠着手下的汇报,虽然不爽可为了安全着想也是无可奈何。
    “进度不错,人多力量大目前规划中筒子楼的地基已经全部打好,预计年低就能完工!”说起这个,副官长也露出一个兴奋的笑容来。
    “警告一下监工人员,这次的淮南筒子楼是安置流民的标杆工程,让他们务必要监督好质量关,要是出了什么差池老子要他们好看!”王进挥了挥拳头一脸的恶声恶气,形容狰狞怖满身都是杀气。
    从后世穿越而来的他,可是深深受到过‘劣质违章建筑’的毒害,对于安徽此次的‘形象面子工程’十分看重,可是容不得出半点差池!
    虽然他知道这时代国人的心地淳朴,很少会做出此等遭人唾弃的事儿来,可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是?而且为了保持这种良好风气的延续,他更要在监督上带头做好表率作用。
    “明白,司令请放心,我一定会通知到位!”副官长满脸严肃答道。
    “恩,之前我让你办的事情做得怎么样了?”王进嗲了点头,突然就转移了话题。
    好在副官长早就习惯了王进的这种说话方式,脸上表情波澜不惊沉稳回答:“司令,我已经派出人手仔细调查。经过多方面反馈回来的消息,特别是附近村民们的说法来看,民众们的日子比起以前来说还是要好过许多……”
    话说,待刺杀事件的风波过去之后,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淮南本地乡农和流民们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法出面到第一线去了解具体情况的王进,只得委派副官长秘密调查此事。在他看来,尽管淮南出现的乱子大部分是有心人暗中推波助澜所为,可是其中也定会有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不然民众们也不会被人一哄便头脑发热乱来。
    王进心中一直存有一个疑惑,照说安徽农民们的日子比起以前那是好过不少。不说直接致富奔小康吧,起码基本的温饱生存问题应该能够解决。要说中国的农民最为善良,只要自己的日子能够过得下去,一般都不会为难那些日子更加穷困的可怜人。不要怀疑这个论断,穿越之前他不是没有在农村住过,十分了解农民伯伯们的心态。
    那是最有人情味的一个群体……
    而流民们背井离乡,寄人篱下整日里活得小心翼翼。除了有那特别玩劣的无赖级别人物,又有谁会主动惹是生非?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下去的话,事情根本就不会闹到眼下这个地步,本地乡农几乎和流民们不会有任何冲突发生。可是事实确实恰恰相反,这就不得不让他心生疑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第六十三章 田地管理上的问题

    “总而言之,附近农民们的日子虽然比以前好过许多,也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苛捐杂税,可是由于地里的产出着实有限,每每到了春冬之季,日子便和往常一样难熬,家里已经没什么余粮只能饿着肚子……”副官长看着手头的笔记本沉声介绍。
    “什么,春冬两季饿肚子?”王进吃惊的睁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
    这个世界是怎么了,竟然会有这样可笑的事情发生?穿越前他小时候就是在农村长大的,对于农村的情况清楚得很。可能农村的经济确实不怎么样,不出外打工手头都没什么钱,但两季粮食的收成起码可以保障不会饿肚子,安徽和湖北一样也属于南方吧?
    可是等他经过仔细的调查,终于弄清楚了心中疑惑的时候,心中傻眼的同时更加郁闷难耐:时代的代沟咋就那么大捏?
    原来,他错误的把后世农村的经验搬到了现在,在认知上摆了一个大大的乌龙……
    原来此时淮南农村秋种的概念非常淡薄,主要耕作规律是一年一熟制。冬季绝大多数是冬晒或冬沤,只有少数稻田种值绿肥及大麦、蚕豆,油菜等兼用绿肥,旱年则收,涝年则沤,以此蓄水防旱,冬养夏用。保收的两熟田很少。
    由于品种陈旧,水肥不足,防虫无药,栽培技术低下,一季二、三百斤,两季五、六百斤,常年粮食亩产四、五百斤。
    旱地基本无灌溉条件,冬闲或秋闲的农田多,丘陵、平原只有一年两熟,冬种麦、菜及豆类,产量不稳;夏种杂粮、小籽棉、油料,耕作粗放,常遇水旱灾害,产量低而不稳。主要种植方式是夏粮(油菜)——单季稻两熟制,常年亩产600斤左右。冬闲——旱粮(山芋、玉米、芝麻)一熟制。夏粮(小麦)——黄豆、山芋、花生二熟制。夏粮——玉米、黄豆,常年亩产300多斤。
    还有军政府强力推广红薯和土豆,这两样的产量相比其它粮食作物真是高得惊人,这才能勉强供应安徽越来越庞大的粮食需求。可是还有很多拥有田地的农民自行其事,专种水稻等高价值粮食作物,根本就不听军政府的指挥统一安排协调。
    为了摸清楚淮南农村的现实情况,王进不顾身边护卫和淮南军政府一干人等的强烈反对,执意化装到附近的田间地头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
    其实经过流民聚集区刺杀事件之后,淮南军政府加强了对本地民众和流民们的掌控和管理,将之前工作中的疏漏填补完整。所谓的加强控制和管理,就是对淮南广大的乡村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实行一种变相的村镇保甲制。
    每一个村庄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保甲单位,每一个乡镇作为一个大型的保甲单位,如此层层反推上去,最终达到军政府对村镇的完全掌握和管理。
    这样的政策其实在如今的乱世当中本来很难推广,瞧瞧外省那些军阀们干出的好事,无节制的胡乱抓壮丁充实军队实力,搞得民怨沸腾流民遍野,单单这些就能够让所有的民众对于户籍保甲制度有一份天然的抵抗。可是此次刺杀事件却给了军政府最好的出手时机和借口,谁要是敢阳奉阴违或者不配合的话,就等着享受刺客同伙嫌疑人的高级待遇吧!
    村镇原居民们都是十户人家一联保,而流民聚集区的要求则更为严格,不仅要有十位相熟的乡亲互相联保,而且还要将自家的所有资料全部填清楚,随机抽调同一村落的乡亲们互相验证。凡是有任何模糊或者说不清楚的流民家庭,都会被军政府单独搬迁到一个特定的区域居住生活,享受军政府严格监视的特殊‘招待’。
    可以说,现在是安徽军政府对淮南地区掌控最为严密的时候,王进在淮南地界的安全完全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他的身份太过敏感和重要,军政府上下神经绷得紧紧的生怕他出什么差错,他们的反应有些过头了,其实完全没必要如此的紧张。
    蹲在田间村头,几天的时间过去了,被开始灼热的春末阳光晒黑了少许的王进将田地里的这些情况都了解的比较清楚,对村民们的困难和落后的田间管理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和了解。
    淮南的老百姓还是有田地的,很多人都将近有一亩的土地,地主所占的土地一般要占村庄土地的10…20%左右。之所以村民们这么贫困,一方面是之前清政府层层的盘剥和动乱,将整个农村经济搞得支离破碎;另一方面不能不说是生产结构以及设施不完善导致生产力低下,整体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
    相比起后世完善的农田水利网络,王进心道看来安徽的农村还是需要进行一场农田水利,还有耕作制度上的彻底改造啊!
    不是他矫情,穿越前他没怎么干过农活,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收割打谷的那几天,他跟着舅舅一家忙得团团乱转,叫苦不迭可也只有区区几天时间而已。至于水稻插苗的时候,那完全就是一种玩闹的心态,对于精细而微的田间管理真心不怎么了解。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走路吗?
    老家山上的田地给他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那一条条细细的犹如蜘蛛网一般四通八达的水渠网络。说老实话,老家那里的地势比较高,水资源比起处于平原地带,又傍着一条淮水的淮南根本没法比较。可就算如此,如果不遇上特别干旱的年份,老家那里的田地从来都没见过出什么状况。
    再看看临近淮水的淮南农村,拥有这么便利的地理优势,竟然还会分出水田和旱田,可见在水利沟渠上的建设是多么的一塌糊涂。再加上一些粗糙的田间管理手段,不是王进吹牛只要农民兄弟们能够完全按照他所说的去操作,每年的粮食产量起码要多上三分之一……

第六十四章 集思广益谋发展

    由于有王进这位安徽最大BOSS亲自坐镇,再加上有刺杀事件的阴影存在,民众们心存顾忌一时不敢再闹事。可是等到刺杀事件的风波过去之后,在利益的驱使下本身经济就困难的本地乡农,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与流民们之间剧烈的矛盾冲突。
    说起淮水淮南段河滩边缘的那块菜地,那是流民们无奈之下开垦出来的,在这块地儿种粮根本就不现实。可是流民们又没有自家旱涝保收的田地,淮南的田庄虽然有不少但也不能将流民们全部吸收消化,所以流民们也只能开动脑筋自力更生了。
    滩涂田地虽然肥沃到让人眼红,可架不住每年都会遭受那么一两次洪水浸泡,谁也受不起这样的折腾不是?流民们刚来时还以为自己占了便宜,结果却在当年的雨季来临时吃了个大亏。还好那时候军政府正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青壮劳动力,流民们吃饱肚子还是没啥问题的。
    流民中的有识之士,对于他们的未来忧心忡忡,军政府不可能总有这么大手笔,流民们也不可能全部依靠做工来过活,他们必须得有一块自留地在饥荒的时候救命。
    于是,他们把目光再次聚焦曾让他们损失惨重的河边滩涂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地,尤其还是被生活几乎逼上了绝路的流民们。军政府的救济虽然可以保证他们不被饿死,但是每一顿都被饿得两眼发花可不是什么好享受。
    此时安徽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商业流通越发繁荣热闹的同时,对于各种生活物资需求量也在供求关系的促使下急剧增加。而且随着安徽境内各种工厂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头,百姓们赚钱的门道多了不少,手头都有了一些闲钱。
    还有就是外省有钱人们的大量涌入,使得安徽市面上对于各种生活物资的要求越来越丰富。就好象王进在合肥郊外十号田庄说的那样,随着安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稍微有所提升,对于蔬蛋肉禽等等食物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
    想要出产大量的肉蛋禽,对于目前的流民们来说不太现实,所以他们只能把希望放到大量出产蔬菜上面。
    于是,在流民中素有声望人士的组织下,流民们花了大力气将早已经荒芜的淮河边缘滩涂地全部整理成一块块工整的菜地,然后种上各种速生蔬菜和野菜。结果证明他们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流民聚集区出产的蔬菜逐渐成为了淮南地区各大城镇的首选,卖得那叫一个火暴,每一季蔬菜成熟之时都能给流民们带来一大笔收入。
    这也就是流民们和本地乡农们的主要矛盾点,流民聚集区出产的蔬菜可是抢占了许多乡农们的市场份额,更别说还有那诱人心动的大笔收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