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18-本草备要 >

第6部分

018-本草备要-第6部分

小说: 018-本草备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肝)气分。泻肝气,搜肝风,小无不入,大无不通。 
治风湿相搏,本经头痛(同川芎,治太阳、少阴头痛。凡头痛多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 
,唯风药可到也),督脉为病,脊强而厥(督脉并太阳经),刚痉柔痉(脊强而厥,即痉证也。 
伤寒无汗为刚痉;伤风有汗为柔痉。亦有血虚发痉者。大约风证宜二活,血虚忌用),中风 
不语(按∶古人治中风,多主外感,率用续命、愈风等汤以发表,用三化汤、麻仁丸以攻里 
。至河间出,如云中风非外来之风,良由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东垣则以为本气自病。丹溪 
以为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世人复分北方风劲、质浓,为真中;南方地卑、质弱,为类 
中。不思岐伯云∶中风大法有四。一偏枯,半身不遂也;二风痱,四肢不收也;三风 ,奄 
忽不知人也;四风痹,诸风类痹状也。风证尽矣,何尝有真中、类中之说乎?此证皆由气血 
亏虚,医者不知养血益气以固本,徒用乌、附、羌、独以驱风,命曰虚虚,误人多矣。真中 
定重于类中。焉有类中既属内伤,真中单属外感乎!河间、东垣皆北人,安能尽舍北人而专 
治南病乎),头旋目赤(目赤要药)。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为却乱反正之主药 
。若血虚头痛、遍身痛者(此属内证),二活并禁用。 

草部
防风
内容:宣,发表,胜湿 
辛苦性温,升浮为阳。搜肝泻肺,散头目滞气、经络留湿。 
主上部见血(用之为使,亦能治崩),上焦风邪,头痛目眩,脊痛项强,周身尽痛,太 
阳(膀胱)经证(徐之才曰∶得葱白,能行周身)。又行脾胃二经,为去风胜湿之要药(凡 
风药皆能胜湿。东垣曰∶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止,乃风药中润剂。若补脾胃,非此引用 
不能行),散目赤、疮疡。若血虚痉急、头痛不因风寒(内伤头痛)、泄泻不因寒湿、火升发 
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者并禁用(同黄 、芍药,又能实表止汗;合黄 、白术,名玉屏 
风散,固表圣药。黄 得防风而功益大,取其相畏而相使也)。 
黄润者良。上部用身,下部用梢。畏萆 。恶干姜、白蔹、芫花。杀附子毒。 

草部

内容:宣,去风寒湿 
辛温雄壮,为太阳经(膀胱)风药,寒郁本经、头痛连脑者必用之(凡巅顶痛,宜 本、 
防风、酒炒升、柴)。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督脉并太阳经贯脊);又能下行去湿,治妇人 
疝瘕,阴寒肿痛,腹中急痛(皆太阳寒湿),胃风泄泻(夏英公病泄,医以虚治不效。霍翁 
曰∶此风客于胃也,饮以 本汤而愈。盖 本能除风湿耳),粉刺酒 (音查,和白芷作面 
脂良)。 
根紫色似芎 而轻虚,气香味麻。 

草部
葛根
内容:轻,宣,解肌,升阳,散火 
辛甘性平,轻扬升发。入阴阳经,能鼓胃气上行,生津止渴(风药多燥,葛根独能止渴 
者,以能升胃气、入肺而生津耳)。兼入脾经,开腠发汗,解肌退热(脾主肌肉)。为治脾胃 
虚弱泄泻之圣药(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葛根能升阳明清气)。 
疗伤寒中风,阳明头痛(张元素曰∶头痛如破,乃阳明中风,可用葛根葱白汤;若太阳 
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服升葛汤发之,反引邪气入阳明也。仲景治太阳、阳明合 
病,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用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非太阳药也 
)。血痢温疟(丹溪曰∶治疟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带补;有汗要无汗,扶正为主,带散。 
若阳疟有汗,加参、 、白术以敛之,无汗加芩、葛、苍术以发之),肠风痘疹(能发痘疹。 
丹溪曰∶凡斑疹已见红点,不可更服升葛汤,恐表虚反增斑烂也)。 
又能起阴气,散郁火,解酒毒(葛花尤良),利二便,杀百药毒。多用反伤胃气(升散 
太过)。 
生葛汁大寒,解温病大热,吐衄诸血。 

草部
升麻
内容:轻,宣,升阳,解毒 
甘辛微苦。足阳明、太阴(胃、脾)引经药(参、 上行,须此引之),亦入手阳明、 
太阴(大肠、肺)。表散风邪(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同葛根,能发阳明之汗;引石膏, 
止阳明头痛齿痛),升发火郁,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甘温之药上行,以补卫气之散而实 
其表(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故补中汤用为佐使。若下元虚者,用此 
升之。则下元愈虚,又当慎用)。 
治时气毒疠,头痛(阳明头痛,痛连齿颊)寒热,肺痿吐脓,下痢后重(后重者,气滞 
也。气滞于中,必上行而后能下降。有病大小便秘者,用通利药而罔效,重加升麻而反通。 
丹溪曰∶气升则水自降。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地不交,则万物不通也),久 
泄(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脱肛,崩中带下(能缓带脉之缩急),足寒阴痿,目赤口 
疮,痘疮(升葛汤,初发热时可用,痘出后气弱或泄泻者可少用,否则见点之后,必不可用, 
为其解散也)斑疹(成朵如锦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盖胃热失下,冲入少阳,则助 
相火而成斑,冲入少阴,则助君火而成疹),风热疮痈。解百药毒,吐蛊毒,杀精鬼(性阳、 
气升、味甘故也)。阴虚火动者忌用(朱肱《活人书》言瘀血入里吐衄血者,犀角地黄汤, 
乃阳明圣药,如无犀角,代以升麻。二药性味相远,何以为代?盖以升麻能引诸药同入阳明 
也。朱二允曰∶升麻性升,犀角性降,用犀角止血,乃借其下降之气,清心肝之火,使血下 
行归经耳。倘误用升麻,血随气升,不愈涌出不止乎?古方未可尽泥也)。 
里白外黑,紧实者良,名鬼脸升麻,去须芦用(或有参、 补剂,须用升、柴,而又恐 
其太升发者,升麻、柴胡并用,蜜水炒之。别有一种绿升麻,缪仲醇用治滞下,每每有验) 
。 

草部
白芷
内容:宣,发表,祛风,散湿 
辛散风,温除湿,芳香通窍而表汗。行手足阳明(大肠、胃),入手太阴(肺,色白味 
辛,故入肺),而为阳明主药(阳明之脉营于面,故治头面诸疾)。治阳明头目昏痛(杨吉老 
方,白芷汤泡四、五遍,蜜丸弹子大,名都梁丸。每服一丸,荆芥点醋茶嚼下。杨吉老,名 
介,治王定国病时在都梁,因以名丸),眉棱骨痛(风热与痰,同酒浸黄芩为末,茶下)牙 
痛(上龈属足阳明,下龈属手阳明,二经风热)鼻渊(肺主鼻,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故鼻 
多浊涕而渊。经曰∶脑渗为涕,宜同细辛、辛夷治之),目痒泪出,面 (干去声,面黑气) 
瘢疵(可作面脂),皮肤燥痒,三经风热之病。及血崩血闭,肠风痔 ,痈疽疮疡,三经湿 
热之病。 
活血排脓(肠有败脓血,淋露腥秽,致脐腹冷痛,须此排之),生肌止痛,解砒毒、蛇 
伤(先以绳扎伤处,酒调下白芷末五钱。种白芷,能辟蛇)。又治产后伤风,血虚头痛(自 
鱼尾上攻,多在日晚,宜四物加辛、芷。如气虚头痛,多在清晨,宜芎、 倍参、 。保寿 
堂治正、偏头痛,白芷、川芎各三钱,搽牛脑上,加酒顿熟,热食尽醉,其病如失。鱼尾, 
目之上角)。然其性升散,血热有虚火者禁用。 
色白、气香者佳,或微炒用。当归为使。恶旋复花。 

草部
细辛
内容:宣散风湿,补肝润肾 
辛温散风邪,故诸风痹痛、咳嗽上气、头痛脊强者宜之(专治少阴头痛,独活为使)。 
辛散浮热,故口疮喉痹(少阴火)、鼻渊齿蛊者(虫蚀脓烂)宜之。辛益肝胆,故胆虚惊痫, 
风眼泪下者宜之。水停心下则肾燥,细辛之辛,能行水气以润之(肾燥者,心亦燥,火屈于 
水故燥也。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虽手少阴(心)引经,乃足少阴(肾)本药, 
能通精气,利九窍,故耳聋鼻 (音瓮,鼻塞不闻香臭也。风寒入脑,故气不宣通。寒宜表, 
热宜清,有息肉者,为末吹鼻)、倒睫便涩者宜之。散结温经,破痰下乳,行血发汗(能发 
少阴之汗。仲景治少阴证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邪在里之表剂)。然味浓性烈不可 
过用(不可过一钱,多则气不通,闷绝而死,虽而无伤可验,开平狱尝治此,不可不知)。 
味极辛,产华阴者真(杜蘅、鬼督邮、徐长卿皆可乱之),拣去双叶者用。恶黄 、山 
茱。畏硝石、滑石。反藜芦。 

草部
柴胡
内容:宣,发表和里,退热升阳 
苦平微寒,味薄气升为阳。主阳气下陷,能引清气上行,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肝、 
胆、心包、三焦相火。时珍曰∶行少阳,黄芩为佐;行厥阴,黄连为佐),宣畅气血,散结 
调经(昂按∶人第知柴胡能发表,而不知柴胡最能和里。故劳药、血药,往往用之。补中益 
气汤,逍遥散,皆用柴胡,取其和中,皆非解表)。为足少阳(胆)表药(胆为清净之府, 
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法当和解,小柴胡汤之属是也。若病在太阳,服之太早,则引 
贼入门;若病入阴经,复服柴胡,则重虚其表。最宜详慎)。 
治伤寒邪热(仲景有大、小柴胡汤),痰热结实,虚劳肌热(寇宗 曰∶柴胡,《本经》 
并无一字治劳,《药性论》、《日华子》皆言补劳伤,医家执而用之,贻误无穷。时珍曰∶ 
劳有五,若劳在肝、胆、心、心包有热,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 
,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为升清退热必用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可用耳,寇氏一概摈斥,殊 
非通论。昂按∶杨氏秦艽扶羸汤,治肺痿成劳,咳嗽声嗄,体虚自汗,用柴胡为君,则肺劳 
亦有用之者矣。《药性论》甄权着),呕吐心烦(邪在半表半里,则多呕吐),诸疟寒热(东 
垣曰∶诸疟以柴胡为君,佐以引经之药。李士材曰∶疟非少阳经慎用。喻嘉言曰∶疟发必有 
寒有热,盖外邪伏于半表半里,适在少阳所主之界。入与阴争,阳胜则热;出与阳争,阴胜 
则寒。既纯热无寒,为瘅疟温疟,纯寒无热,为牝疟,要皆自少阳而造其极偏。补偏救弊, 
亦必返还少阳之界,使阴阳协和而后愈也。谓少阳而兼他经则有之,谓他经而不涉少阳,则 
不成其为疟矣,脉纵屡迁,而弦之一字,实贯彻之也。昂按∶疟之不离少阳。犹咳之不离于 
肺也。谈薮云∶张知阁久病疟,热时如火,年余骨立。医用茸,附诸药,热益甚。孙琳投以 
小柴胡汤,三服脱然。琳曰∶此名劳疟,热从髓出,加以刚剂,气血愈亏。热有在皮肤、在 
脏腑、在骨髓,在骨髓者,非柴胡不可,若得银柴胡,只须一服,南方者力减,故三服乃效 
也。时珍曰∶观此则得用药之妙的矣。昂按∶据孙氏之说,是柴胡亦能退骨蒸也),头眩目 
赤,胸痞胁痛(凡胁痛,多是肝木有余,宜小柴胡汤加青皮、川芎、白芍。又左胁痛,宜活 
血行气;右胁痛,宜消食行痰),口苦耳聋(皆肝胆之邪),妇人热入血室(冲为血海,即血 
室也,男女皆有之。柴胡在脏主血,在经主气),胎前产后诸热,小儿痘疹,五疳羸热,散 
十二经疮疽,血凝气聚,功同连翘(连翘治血热,柴胡治气热,为少异)。阴虚,火炎气升 
者禁用。 
银州者根长尺余,微白,治劳疳良。北产者如前胡而软者良,南产者强硬不堪用。外感 
生用,内伤升气酒炒用根,中及下降用梢,有汗、咳者蜜水炒。前胡、半夏为使。恶皂角。 

草部
前胡
内容:宣,解表,泻,下气,治风痰 
辛以畅肺解风寒,甘以悦脾理胸腹,苦泻厥阴(肝)之热,寒散太阳(膀胱)之邪(微 
寒,一云微温)。性阴而降,功专下气,气下则火降而痰消(气有余便是火,火则生痰)。能 
除实热。 
治痰热哮喘,咳嗽呕逆,痞膈霍乱,小儿疳气,有推陈致新之绩。明目安胎。无外感者 
忌用(按∶柴胡、前胡均是风药。但柴胡性升、前胡性降,为不同。肝胆经风痰,非前胡不 
能除)。 
皮白肉黑,味甘、气香者良。半夏为使。恶皂角。忌火。 

草部
麻黄
内容:轻,发汗 
辛温微苦(僧继洪曰∶中牟产麻黄,地冬不积雪,性热,故过服泄真气)。入足太阳(膀 
胱),兼走手少阴、阳明(心、大肠)而为肺家专药。能发汗解肌,去营中寒邪、卫中风热。 
调血脉,通九窍,开毛孔。 
治中风伤寒(中,犹伤也),头痛温疟,咳逆上气(风寒郁于肺经。经曰∶诸气 郁, 
皆属于肺),痰哮气喘(哮证宜泻肺气,虽用麻黄,而不出汗,本草未载),赤黑斑毒(胃热。 
一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