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28-时病论 >

第12部分

528-时病论-第12部分

小说: 528-时病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淡豉,加麦冬、花粉。如舌苔化为焦黑者,宜清热保津法治之。嘉言云∶治温疟,当知壮水以救其 
阴,恐十数发而阴精尽,尽则真火自焚,顷之死矣。此与香岩论温病,当刻刻护阴之说,不相悖也。凡 
有变证,仿春温、风温、温病、温毒门中之法可也。 
或问∶温疟得之于冬,发之于夏,何不列于温病之门,或附于热病之后,今列如斯,其意何也?答曰∶ 
就温字而言,当列于彼,就疟字而论,当附于此,欲使学人,知诸疟有先热后寒,有先寒后热,有寒多热少, 
有寒少热多,有独热不寒之各异也。又问∶《金匮》论温疟,谓身无寒但热,今先生论中谓先热 
后寒,得毋有违仲景乎?曰∶先热后寒者,遵《内经》之训也。《金匮》谓无寒但热,定系传写之讹。殊 
不知但热无寒,乃瘅疟也,不可不为分辨。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瘴疟
属性:瘴疟之证,岭南地方为多也。乃因天气炎热,山气湿蒸,多有岚瘴之毒,人感之者,实时昏闷,一身 
沉重,或寒甚热微,或寒微热甚,亦有迭日间日而作者,亦有狂言妄语者,亦有口喑不言者。揆其诸证,初 
起之时,邪必郁于气分,甚则血瘀于心,涎聚于脾。先宜宣窍导痰法,探吐其痰,然后辨其轻重表 
里为要。其轻者在表,宜用芳香化浊法加草果、槟榔;其重者在里,宜用和解兼攻法为治。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瘅疟
属性: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 
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 
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命曰瘅疟。帝曰∶善。 
《金匮》云∶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 
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 
丰按∶《素问》谓肺素有热;又谓气内藏于心。《金匮》亦谓邪气内藏于心而未及肺。合而论之, 
似异而实同也。盖肺心皆居膈上,主乎阳位,阳气盛,故但热而不恶寒。石顽注《金匮》云∶少气烦冤者, 
肺主气,肺受火邪也。手足热者,阳主四肢,阳盛则四肢热也。欲呕者,火邪上冲,胃气逆也。内藏于心 
者,阳盛则邪气内藏,而外舍分肉之间也。消烁肌肉者,火盛则肌肉烁也。治瘅疟惟宜白虎,盖白虎专于 
退热,其分肉四肢,内属于胃,非切于所舍者乎?又泻肺火,非救其烦冤者乎?据此而观,不但病在肺心,亦 
且兼之胃病。嘉言意用甘寒,亦属非谬,真所谓智谋之士,所见略同。窃思阳气盛则阴益伤, 
拟用甘寒生津法,庶几针芥。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牝疟
属性:《金匮》云∶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赵以德不辨鱼鲁,注为邪在心而为牡。喻嘉言亦为邪伏于心, 
心为牡脏,即以寒多热少之疟,名为牡疟。二公皆以牝疟为牡,又皆谓邪藏于心。石 
顽已正其非,堪为来学之圭臬也。乃曰∶若系邪气内藏于心, 
则但热而不寒,是为瘅疟。此则邪气伏藏于肾,故多寒而少热,则为牝疟。以邪气伏结,则阳气不行于外, 
故作外寒。患斯证者,真阳素虚之体为多,缘当盛夏之时,乘凉饮冷,感受阴寒,或受阴湿,其阳不能制阴邪 
之胜。故疟发时,寒盛热微,惨戚振栗,病以时作,其脉必沉而迟,面色必淡而白。宜以宣阳 
透伏法治之,因寒者姜、附为君,因湿者苍、果为主,日久不愈,温补之法为宜。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痰疟
属性:痰疟者,因夏月多食瓜果油腻,郁结成痰;或素系痰体,其痰据于太阴脾脏,伏而不发,一旦外感凉风, 
痰随风起,变为疟病矣。初发之时,头痛而眩,痰气呕逆,寒热交作,脉来弦滑之象。古谚云∶无痰不作疟, 
岂不然乎?宜以化痰顺气法,加草果、藿香治之。如昏迷卒倒者,宜以宣窍导痰法,加浓朴、草 
果、苏合香丸治之。肥盛之人,痰药更宜多用。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食疟
属性:食疟者,即胃疟也。因于饮食失节,饥饱不常,谷气乖乱,营卫失和,一有不谨,则外邪冒之,遂成疟 
疾矣。其证寒已复热,热已复寒,寒热交并,噫气恶食,食则吐逆,胸满腹胀,脉滑有力,或气口紧盛者,宜 
以楂曲平胃法,加藿香、草果治之。如脉迟滞,必兼寒也,可加干姜、白蔻。如脉缓钝者,必兼湿也, 
可加半夏、茯苓。食疟之证,兼寒兼湿为多,法当分治。 
或问曰∶介宾之书,谓疟疾之作,无非外邪为之本,岂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疟者耶?据此而论,痰食是为兼 
证,今先生专列痰疟、食疟之门何也?丰曰∶素来痰体,加感凉风而致疟者,以痰为本,故曰痰疟。饮食 
停积,加受外邪而致疟者,以食 
为本,故曰食疟。如前所论暑、风、寒、湿、温、瘴、瘅、牝等疟,倘有头眩呕逆脉滑者,是痰为兼证也; 
噫气恶食脉紧者,是食为兼证也,遂不能以痰疟、食疟名之。本证兼证,讵可以不辨哉!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疫疟
属性:疫疟之为病,因天时寒热不正,邪气乘虚而袭膜原,欲出表而不能透达,欲陷里而未得空隙,故作寒热 
往来,或一日二、三次,或一次而无定期也。寒轻热重,口渴有汗,右脉多胜于左,是为疫疟也。盖疫者役 
也,若役使然,大概沿门合境,长幼之疟相似者,皆可以疫名之。竟不必拘于一定之见证,当随时 
令而治,此司天运气之所宜考也,拟以宣透膜原法为主。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鬼疟
属性:鬼疟者,因卒感尸疰客忤,寒热日作,恶梦多端,时生恐怖,言动异常,脉来乍大乍小者是。俗云夜发 
为鬼疟者非。独有通一子谓无鬼疟,不啻阮瞻一流人也。丰历见之,患是证者,都系体弱属阴之人,而强壮 
属阳之体,无一患者。古云∶壮士不病疟,殆指鬼疟而言。拟用驱邪辟祟法治之……。 
程曦曰∶(佚)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虚疟
属性:元气本虚,感邪患疟,名虚疟也。其证寒热交作,自汗倦卧,饮食并减,四肢乏力,脉象举按俱弦, 
寻之则弱,宜以补气升阳法治之。又有久患疟疾,脾胃累虚,亦名虚疟也。盖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寒 
则洒洒,热则烘烘,脉象浮之则濡,按之则弱,此宜营卫双调法,则疟疾不截而自罢矣。倘有肢凉便 
泻者,均加附子、干姜。或吐涎不食者,并加砂仁、半夏。治虚疟之法,尽于斯矣。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劳疟
属性:劳疟者,因疟疾日久延为痨也。或因久病劳损,气血两虚而病疟也。或因劳役过度,营卫空虚而患疟也。 
脉象或软或弱,或小滑,或细数,发热恶寒,寒中有热,热中有寒,或发于昼,或发于夜,每遇小劳即发。 
气虚者多汗,饮食少进。血虚者,午后发热,至晚微汗乃解。此似疟非疟也,若误为疟治,而投剥削之剂, 
未有不成瘵疾者也。拟用营卫双调法,气虚者倍加参、 ,血虚者倍加归、芍。倘寒热厘清,按时而至,脉兼 
弦象,显出少阳兼证,始可佐柴胡、青蒿,否则不可耳。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疟母
属性:凡疟经年不愈者,谓之老疟。或食积,或痰涎,或瘀血,皆能结成痞块,藏于腹胁,作胀而痛,令人多 
汗,谓之疟母。亦有因调治失宜,营卫俱虚,或截疟太早,邪伏肝经胁下,而成痞块者。丰历见之,其痞居左 
胁者为多。盖左胁属肝,当补虚之中,兼以疏肝为治。宜用调中畅气法去 、术、甘、荷,加青皮、 
鳖甲、牡蛎、半夏治之。如形气未衰,块痛甚者,蓬、棱、肉桂,并可加入。倘偏用攻破剥削,以治其块, 
而罔顾其正者,延为中满,遂不可医,可不谨欤!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三日疟
属性:三日疟,又名三阴疟,间两日而发者是也。丹溪曰∶发于子午卯酉日者为少阴疟,寅申巳亥日者为厥 
阴疟,辰戌丑未日者为太阴疟。其说似乎近理,然介宾、路玉皆驳为非,悉以轩 
岐之训为准则也。经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而发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 
数日乃作也。李念莪释云∶客,犹言会也。邪在六腑,则气远会稀,故间二日,或休数日也。由是观之,丹溪 
之言,不足为训。盖间二日而作者,以邪气深客于腑,是与卫气相失而然,宜以双甲搜邪法治之。如阴虚之 
体,益以首乌、当归;阳虚之体,益以鹿霜、潞党。至间数日而作者,其邪愈深,不待言矣。凡邪深陷者, 
必因正气空虚,当用补气升阳法,助其既虚之正,提其已陷之邪,使正气复旺,邪气自出,则疟不驱自遁矣。 
或问∶先生论疟,既及三阴,而不及三阳者何也?答曰∶丹溪分别三阴,前贤已驳之矣。今既问及三阳, 
不得不略言之。大概疟在太阳则寒重,法当汗之。在阳明则热重,法当清之。在少阳则寒热往来,法当和之。 
又问∶诸疟悉详,何独遗胎疟一证?究竟何如?曰∶胎疟今之俗名也。有谓襁褓小儿患疟为胎疟,有谓从未患 
疟为胎疟,又以母年之多寡,与疟期相应,此未尽然。总之,无论其襁褓壮年,而未曾患疟者,悉称 
为胎疟也。仍当分暑、风、寒、湿等疟而治。历尝见之,较诸疟逾格缠绵,最难速愈,必俟其势衰微,方可断截耳。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伏暑
属性: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时贤谓秋时晚发,即伏暑之病也。是时凉风飒 
飒,侵袭肌肤,新邪欲入,伏气欲出,以致寒热如疟,或微寒,或微热,不能如疟厘清。其脉必滞,其舌必 
腻,脘痞气塞,渴闷烦冤,每至午后则甚,入暮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日日如是,必要 
二、三候外,方得全解。倘调理非法,不治者甚多。不比风寒之邪,一汗而解,温热之气,投凉则安。 
拟用清宣温化法,使其 
气分开,则新邪先解,而伏气亦随解也。然是证变易为多,其初起如疟,先服清宣温化法。倘畏寒已解, 
独发热淹绵,可加芦、竹、连翘,本法内之半夏、陈皮,乃可删去,恐其温燥之品,伤津液也。其舌苔本腻, 
倘渐黄、渐燥、渐黑、渐焦,是伏暑之热,已伤其阴,于本法内可加洋参、麦冬、元参、细地治之。倘 
神识昏蒙者,是邪逼近心包,益元散,紫雪丹,量其证之轻重而用。倘壮热舌焦,神昏谵语,脉实不虚,是 
邪热归并阳明,宜用润下救津法治之。如年壮体强,以生军易熟军,更为有力。种 
种变证,务在临证之时,细审病之新久,体之虚实,按法用之,庶无差忒耳。 
或问曰∶曾见禹载书中论伏暑,谓三伏之时,以书晒曝烈日之中,随即收藏于笥,火气未散,冬时 
启笥,触之遂病。今是论中全未言及,得毋遗漏乎?答曰∶子诚刻舟求剑也,此不过偶一有之之证。若此论 
之,则伏暑之证,专病晒书之家,而无书晒者则不病;专病在冬,而三秋则不病,可发一笑。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秋暑
属性:(附∶秋凉) 
七月大火西流,暑气渐减,而凉气渐生,其时炎HT 尚存,一如盛夏,亦有较盛夏更热之年,人感其 
热而病者,为秋暑,即世俗所称秋老虎是也。斯时湿土主气,犹是暑湿交蒸,但见壮热烦渴,蒸蒸自汗,脉 
象洪濡或数,是秋暑之证,其治法与阳暑相同,亦宜清凉涤暑法。倘交秋令以来,凉气袭人,人感其气,即 
患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脉象浮弦或紧,是秋凉之证,其治法与阴暑无异,亦宜辛温解表法。若交秋分之后, 
燥金主气,遇有秋凉之见证者,是为燥之胜气,宜用苦温平燥法。遇有秋暑之见证者,是为燥之复气,宜用甘 
寒生津法。每见近时之医,不究六气者多,一交秋令,便云秋燥。不知初秋烦热,是为秋暑; 
又不知斯时湿土主令,指暑指湿,而为燥气,不甚谬哉! 

卷之五
拟用诸法
属性:x清营捍疟法x∶治暑疟恶寒壮热,口渴引饮。 
连翘(一钱五分,去心) 竹叶(一钱五分) 扁豆衣(二钱) 青蒿(一钱 
五分) 木贼草(一钱) 黄芩(一钱,酒炒) 青皮(一钱五分) 
加西瓜翠衣一片为引。 
此治暑疟之法也。夫暑气内舍于营,故君以翘、竹清心,却其上焦之热。臣以扁衣解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