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28-时病论 >

第18部分

528-时病论-第18部分

小说: 528-时病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性:中寒者,交一阳之后,时令过于严寒,突受寒淫杀厉之气,卒然腹痛,面青吐泻,四肢逆冷,手足挛蜷, 
或昏闭身凉,或微热不渴等证。丹溪曰∶仓卒中寒,病发而暴,难分经络,温补自解,斯说似乎灭裂,其实 
有三阴之别焉。盖太阴中寒,则脘中作痛,少阴则脐腹作痛,厥阴则少腹作痛。见证既分,更当审其脉象, 
如沉缓中太阴,沉细中少阴,沉迟中厥阴,若此别之,庶几导 。如果脉微欲绝,昏不知人,问之不能答, 
似此难分经络,始可遵丹溪用温补之剂,急拟挽正回阳法治之。三阴 
中寒,皆以甘热祛寒法治之。若寒中太阴,以干姜为君,少阴以附子为君,厥阴以吴萸为君。吐甚加藿香、豆 
蔻,泻甚加苍术、木香,筋挛者佐以木瓜、橘络,呃逆者佐以柿蒂、丁香。临证之间,切宜细辨而治,庶无贻误。 

卷之八冬伤于寒大意
冒寒
属性:冒寒之病,偶因外冒寒邪,较伤寒则轻,比中寒甚缓。盖伤寒伤乎六经,中寒直中乎里,惟冒寒之病,乃寒 
气罩冒于躯壳之外,而未传经入里也。是以遍体 疼,头亦微痛,畏寒发热而乏汗,脉象举之而有余,宜辛 
温解表法治之。服药之后,务宜谨避风寒,覆被而卧,俾其微微汗出而解,否则传经入里, 
当审何经而分治之。倘或伏而不发,来年必发为春温、风温等病,不可以不知也。 

卷之八冬伤于寒大意
冬温
属性:昔贤谓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人感之而即病者,名曰冬温是也。其劳力辛苦之人,动作汗出, 
温气乘袭,多在于表;其冬不藏精之人,肾经不足,温气乘袭,多在于里。冬温虽发于冬时,然用药之法,与 
伤寒迥别。盖温则气泄,寒则气敛,二气本属相反,误用辛温,变证迭出矣。其证头痛有汗, 
咳嗽口渴,不恶寒而恶热,或面浮,或咽痛,或胸疼,阳脉浮滑有力者,乃温邪窜入肺经也,宜用辛凉解表法 
加连翘、象贝治之,口渴甚者,温邪入胃腑也,再加芦根、花粉治之。如或下利,阴脉不浮而滑,温邪已陷 
于里也,宜以清凉透邪法加葛根、黄芩治之。倘热势转剧,神气昏愦, 语错乱,舌苔转黑者,不 
易治也,勉以祛热宣窍法治之,紫雪丹亦可用之。种种变证,不能尽述,须仿诸温门中之法可也。 
或问∶冬温发热而不恶寒,倘恶寒者,为何病也?答曰∶冬温恶寒,偶亦有之,良由先感温气,即被严 
寒所侵,寒在外而温在里,宜用辛温解表法先去寒邪,继用凉解里热法而清温气。又问曰∶伤寒冒寒皆恶寒, 
何以别之?曰∶伤寒冒寒初起无口渴,以此别之?曰∶温邪当发为冬温,倘其微者,伏而不发,为何病也? 
曰∶伏而不发,来春必变为温毒也。凡治时病者,新邪伏气,切要分明,庶不至千里毫厘之失。 
又问∶先生之书,专为六气而设,风、寒、暑、湿、燥,皆已详明,何独火证不详?恐为不全之书, 
而火证可补述否?答曰∶子不知君火秉权之候,有温病、温毒也;相火主政之时,有热病、暑病也。君相司 
令而病者,非火证而何?何不全之有哉!况火为阳邪,其证最着,如脉数有力,舌苔黄燥,或目赤, 
或口渴,或喉痛,或溺红,皆火证也,法当清凉治之。其余五志之火,龙雷之火,悉属内伤,兹不论之。 

卷之八
拟用诸法
属性:x辛散太阳法x∶(见前) 
x挽正回阳法x∶(见前) 
x甘热祛寒法x∶治寒邪直中三阴之证。 
甘草(二钱,炙) 淡干姜(一钱) 淡附片(一钱) 淡吴萸(一钱) 
用开水略煎,冷服。 
此即仲景四逆汤也。拟加吴萸之大热,祛厥阴之寒邪,以之治寒中三阴,最为中的。 庵原解曰∶寒淫 
于内,治以甘热,故以姜、附大热之剂,伸发阳气,表散寒邪;甘草亦散寒补中之品,又以缓姜、附之上僭 
也。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热饮则格拒不纳,经所谓“热因寒用”,又曰“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是也。 
x辛凉解表法x∶(见前) 
x清凉透邪法x∶(见前) 
x祛热宣窍法x∶(见前) 
x辛温解表法x∶(见前) 
x凉解里热法x∶(见前) 

卷之八
备用成方
属性:x麻黄汤x∶治伤寒太阳病,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无汗而喘,脉浮而紧者。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水煎,温服,覆取微汗。 
x葛根汤x∶治伤寒太阳未罢,又传阳明,脉浮长,缘缘面赤, 
头痛连额,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不得眠等证。 
葛根 麻黄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水煎,温服,取微似汗。 
x小柴胡汤x∶治伤寒少阳病,往来寒热,口苦耳聋,胁满脉弦,目眩,不欲食,心烦喜呕,及妇 
人伤寒,热入血室等证。 
柴胡 人参 制夏 黄芩 甘草 生姜 大枣 
水煎,温服。 
x理中汤x∶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便溏, 
脉沉无力,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蛔,及感寒霍乱。 
人参 白术 炮姜 炙草 
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x真武汤x∶治少阴伤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或咳或呕,或小 
便利,及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仍发热,心悸头眩,筋惕肉 ,振振欲擗地,气虚恶寒。 
附子 白芍 白术 茯苓 
加生姜,煎服。 
x四逆汤x∶治三阴伤寒,身痛腹痛,下痢清谷,恶寒不渴,四肢厥冷,或反不恶寒,面赤烦躁, 
里寒外热,或干呕,或咽痛,脉沉微细欲绝。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水煎,冷服。 
丰按∶伤寒之方,计有一百一十三道,长沙书中,已全备矣。凡学医者,必须熟玩。今录此六方, 
不过明六经伤寒之用,其寒邪化热,及传变诸方,不能尽录,当阅伤寒之书,自明着矣。 
x千金阳旦汤x∶治冬温脉浮发热,项强头痛。 
桂枝 白芍 黄芩 甘草 
加姜、枣,煎服。 
x千金阴旦汤x∶治冬温内寒外热,肢节疼痛,中挟寒食。 
即阳旦汤加干姜。 
丰按∶阳旦汤,主治先感冬温,又被风寒所遏之病。阴旦汤主治体质本寒,忽受冬温之病。如咳嗽口 
渴甚者,姜、桂究难浪用。凡一切温热之病,最忌辛温之药,偶或用之,非本质 
属寒,即外加寒气,倘拘于阳旦阴旦,为冬温一定之方,不亦惑乎! 

卷之八
临证治案
属性:x伤寒调治失法变证x 
须江毛某,患伤寒之病,壮热不退,计半月来,前医当汗不汗,当下不下,调治失法,变为神昏谵语, 
循衣摸床,舌苔黄燥,脉来沉实,此伤寒误治之变证也。速宜攻下之剂,荡热保津, 
倘以硝、黄为砒鸩者,则不可救。即以大承气汤加生地、石膏, 
煎一大剂,午后服头煎,未见动静,薄暮服次煎,至四更时分,得硬屎数十枚,谵语渐少,手足渐定,肌 
肤微汗,身热退清,神识亦稍省矣。次日复邀丰诊,脉形仍实不柔,舌苔尚少津液,此余热未净也,当守原 
方,再服一帖。其兄恐药力太过。丰曰∶必要脉象转柔,舌苔转润,里热始尽,否则余邪复聚,遂难 
治矣。复将原方煎服,服下又得硬屎数枚。其兄急来问曰∶次煎可服否?丰曰∶往诊再议。幸得脉转平缓, 
舌苔亦见有津,改用仲景炙甘草汤除去桂枝、姜、枣,加入柏子、茯神,连服数煎,得全瘥耳。 
程曦曰∶凡治病必以脉舌为主。若遇神昏谵语,循衣摸床之证,倘其脉见软弱者,舌淡苔微者,皆不可攻 
也。必须脉来沉实,或大有力,舌苔黄燥,或起芒刺,方可攻之。以上见 
证,有虚有实,或补或攻,当细别之,又不可执于承气一法也。 
x伤寒吐蛔x 
新定章某,患伤寒六、七日来,身热如焚,前医初用辛散,继用苦寒,热仍不退,更加呕逆吐蛔,四末 
微冷,急来求治于丰。诊其脉,细小而沉,舌苔白薄。丰曰∶此阴阳错乱之证,将成蛔厥之征。思先哲云∶ 
杂病吐蛔责于热,伤寒吐蛔责于寒。即用椒、姜以温其中,桂枝以透其表,参、附以扶其正,连、 
梅以安其蛔,更佐豆蔻和中止呕也。令服一剂,呕逆已定,四末转温,惟躯热未清。姑守旧方,除去姜、附, 
加入芩、柴,一服中机,后议数方并效,调理半月得安。 
x阳体中寒仍用热剂而愈x 
水姜某,禀体属阳,生平畏尝热药,一日腹中作痛。比丰诊之,两手之脉皆沉迟,舌根苔白。丰曰∶ 
此寒气中于太阴,理当热药祛寒。曰∶素不受热药奈何?曰∶既不任受,姑 
以温中化气为先,中机最妙,否则再商。即以豆蔻、砂仁、吴萸、乌药、木香、浓朴、苏梗、煨姜,服之 
未验。复诊其脉,益见沉迟,四肢逆冷更甚。丰曰∶寒邪深入,诚恐痛厥,非姜、附不能效也。虽然阳脏, 
亦当先理其标。即用甘热祛寒法加肉桂、白芍治之,遂中病机,腹痛顿减,脉形渐起,手足回温,改用调 
中,始得安适。可见有病有药,毋拘禀体阴阳,但阳体中寒,辛热不宜过剂;阴质患热,寒凉不可过投; 
遵《内经》“衰其大半而止”最妥。 
x冬温肺胃合病x 
城北方某,木火体质,偶患冬温,约有半月矣,治疗乏效,转请丰医。按之脉形洪数,两寸极大,苔 
黄舌绛,口渴喜凉,喘咳频频,甚则欲呕,痰内时有鲜红。思《内经》有肺咳之状,咳甚唾血,胃咳之状,咳 
甚欲呕之文。此显系肺胃受邪,明若观火矣。见前方都是滋阴滋血之剂,宜乎冰炭耳。丰用清宣金 
脏法去桔梗,加花粉、鲜斛治之,迭进五剂,诸证渐平,调治旬余遂愈。 
x冬温新感适值经行x 
徽歙鲍某之女,闺中待字,经水素不调匀,一月两期,难免血海无热。一日忽患冬温,发热咳嗽,胸 
闭喉疼,天癸又至。斯时用芩、连、栀子,以却其温,实有碍乎经事。倘用归、芎、艾叶,以调其经,实有碍 
乎温气。细推其证,口不作渴,其邪在肺而不在胃,腹不作痛,其经因热而不因寒。古人虽谓室女莫重 
于调经,然今温邪告急,不得不先治标。其实清肺之方,治上而不妨下。遂用牛蒡、象贝、桔梗、射干、 
桑叶、薄荷、蒌皮、叭杏,青果为引。连服三剂,躯热退清,咳嗽亦衰大半,但腹内转 
疼,天癸滴沥靡尽。仍照原方,益以香附、泽兰,又服数煎,诸恙平复矣。 
x冬温伤阴将欲成损x 
丰于冬至赴龙扫墓,经过安仁街,适有杨某患冬温未愈,有相识者,谓丰知医,杨即恳诊。查其所 
服之方,非辛温散邪,即苦寒降火,皆未得法。其脉细小滑数,咳嗽痰红,发热颧赤,此温热伤阴之证也。当 
用甘凉养阴,辛凉透热,虚象已着,急急堤防,若再蔓延,必不可挽。即用清金宁络法去枇杷叶、麦 
冬,细地改为大地,再加丹皮、地骨、川贝、蝉衣治之,服至五帖,热退红止矣。丰返,复过其处,见病 
者面有喜色,谓先生真神医也,病势减半,惟KT 咳嗽数声,日晡颧赤而已。诊之脉亦稍和,此欲愈之象也。 
姑照原方去旱莲、蝉蜕,加龟版、鳖甲,令其多服,可以免虚。岁暮以茶食来谢,始知其恙全可。 

附论
治时病常变须会通论
属性:拙着已告竣矣!首先论证,其次立法,其次成方,又其次治案,医者能于此熟玩,自然融会贯通。弗 
执定某证之常,必施某法,某证之变,必施某法,临证时随机活法可也。姑先论其常而通其用,如初起因于 
风者,宜以解肌散表法;因于寒者,宜以辛温解表法;因于暑者,宜以清凉涤暑法;因于湿者,宜以 
增损胃苓法;因于燥者,宜以苦温平燥法;因于火者,宜以清凉透邪法。此皆言初患六气之常证,通用之定 
法也。至于反常之变证,不定之活法,则又不可不知。如春温条中,有舌绛齿燥,谵语神昏,手足螈 ,昏 
愦不语之变;湿温条中,有或笑或痉,撮空理线,舌苔黄刺,或转焦黑之变。然而亦非一定之变 
也,须知春温亦有湿温之变证,湿温亦有春温之变证,论中不能印定,须活法而通治之。此又不特春温、湿 
温可以会通,而暑温、冬温,以及诸病,皆有等证之变,悉可以通治之。又如诸病,见有舌绛齿燥,热伤于阴 
者,清热保津法可通用之。谵语神昏,热乱神明者,祛热宣窍法可通用之。手足螈 ,热极生风 
者,清离定巽法可通用之。昏愦不语,痰袭心包者,宣窍导痰法可通用之。及至发笑之证,皆由邪袭于心; 
发痉之证,皆系风乘虚入;或至撮空理线,循衣摸床等证,皆当审其虚实,通其活 
法,则不但治时病可以融会,即治杂病亦有贯通之妙耳。 

附论
五运六气论
属性:治时令之病,宜乎先究运气。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以为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