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凤行 >

第105部分

凤行-第105部分

小说: 凤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天放拿在手里细细端详——
  整体是为棕黄色; 隐隐有点泛黑。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 因为粗粮做的窝窝头大多都是这样,顶多就是颜色有些差异。
  赵天放也是寒门出身; 知道一些穷苦人家粮食不够吃; 平日里打了粮食,拿去磨面都会磨得特别粗。家境好的还会去了壳; 家境不好的连壳一起磨; 吃了拉嗓子是肯定的,但总比饿肚子的强。
  以他的眼光来看; 这窝窝就是连壳一起磨的高粱面,里面可能还掺了麦麸或者稻糠之类的物什。
  这么想着; 他掰了一块下来尝了尝。
  果然。也许他已经很久没吃过这种粗鄙的食物了,但记忆中的味道却无法磨灭,其中也许还有些差异,但赵天放已经确定这窝窝没有什么不寻常之处。
  可为何魏王会大费周章弄出这种窝窝头当赈济粮来发,难道真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
  大抵是在官场上混迹久了,赵天放总觉得这其中有蹊跷,可到底有什么蹊跷,他暂时还想不出来; 却是不由地松了一口气。
  不管怎样,有了钦差借来的这批粮食,短暂时间里是不会缺粮了; 至于钦差的这批粮是真是假; 数量有多少; 这都不是他能揣摩的,他只要看着不让治下乱了即可。
  *
  就在赵天放拿着一块窝窝头揣摩的同时,其他几人也都在这么干着。
  他们还不如赵天放,只看那窝窝头粗鄙的样子,就无法入口,自然也不会像赵天放那样亲自去尝。
  让身边下人去尝,得来的结论是没有任何异常之处。
  当然也不是没有,因为这窝窝太拉嗓子,还得出一个钦差借来的粮食不太充裕的结论。可转念一想,现在到处都缺粮,粗粮也是粮,反正是给饥民们吃的,也就不要这么穷讲究了。
  周会还有点不信邪,将手下手里把窝窝抢了过来,刚往嘴里送了一块,只嚼了两下,就呸的一口吐在地上。
  “这钦差到底想干什么!”他一把将窝窝砸在地上,烦躁地骂道:“让你们办的事也没办好,你说要你们有什么用。”
  他身边站着两个人,一个五大三粗、身材魁梧,一个瘦得像猴,不光身材瘦小,脸也极为消瘦,配着一双吊梢眼,一看就是歪主意特别多的人。
  果然还是瘦猴先说话了,不像那身材魁梧的壮汉,低头站在那儿像个鹌鹑。
  “大人,也实在怪不得小的们,也是邪了门,每次往外放出点什么流言,那钦差总能整出些动静。像前头那以虫换粮,好不容易小的找人在乡下煽动饥民,怂恿他们往太原城来,也好给他个下马威,谁知他折腾出个以虫换粮。一听说有粮食换了,百姓都去捉虫了,他们也不敢来围城。还有这回,说官府没粮了根本没人信,好不容易将消息传得沸沸扬扬,钦差又把粮食借来了,这下更没人信了。”
  其实说白了,这也与底层百姓的‘愚性’有关,他们的要求真不高,只要能吃饱肚子,只要不是被逼上绝路,民不与官斗,自古以来的俗语,恰恰也是一些底层百姓的心声。
  所以在有希望的情况下,即使有人故意煽动,他们也不太敢去围攻官府。
  而周会也不是没动其他手脚,明面上他不敢乱来,只能私下搞点见不得人的把戏,可惜魏王行事太过周密,各州县以虫换粮的任务皆有当地父母官领命,还立了军令状。一旦出了意外,谁立军令状谁全责,所以谁也不敢在里面动手脚。
  毕竟一旦出事,丢的不光是官,还有自己的命。
  除了煽动饥民,故意激发民乱外,还能做手脚就是让魏王借不来粮,可谁曾想人家不在山西借,竟从外面借了来。
  “大人,这是在不怪小的,还不是那钦差太过狡猾。”瘦猴哭丧着脸说。
  周会转头就给了他一巴掌,骂道:“不怪你们怪谁?还不是你们办事不利!”骂骂咧咧地骂了一阵,他又道:“都暂时消停些,还是等京中的消息来了再说,我瞅着那几个莫是要倒戈,老爷才没有那么蠢,事情没办成还把自己赔进去。”
  “大人睿智,不过小的还有一计。”
  周会斜着眼看他:“还有什么计?”
  瘦猴连连陪笑:“小的估摸钦差这次没借到多少粮,不然窝窝能这么拉嗓子,那运送来的粮食里恐怕有虚。”
  “有虚?”周会挑眉。
  “是啊,您瞧瞧,若是没有虚,他何必如此慎重其事,生怕别人碰了粮食,还把赈济粮换成窝窝。谁傻啊,自己给自己找事做,肯定是粮食不够,所以李代桃僵,拿猪食充数,又怕人知道,才会这般欲盖弥彰。”
  周会皱着眉,摩挲着八字胡:“继续说。”
  瘦猴咽了咽口水,道:“钦差拿猪食充当赈济粮发给饥民,这事若是被外人所知,您说他还能拉拢民心?”
  周会想了想,突然给他一脚:“你别哄骗老子,这东西让你看是猪食,对那些快饿死的人来说,那就是能活命的东西。那些愚民会管是不是猪食,只要能让他们活命,就闹不出什么大乱子。”
  瘦猴挨了一脚,还要陪笑:“大人,此言差矣,您想我们已经错失了先机,让钦差给哄骗过来,如今那地方被钦差的人把守着,咱们也探不出虚实。可那地方以前不是咱们的地盘吗?若是费点力气,肯定能探出点东西来。若是大人能当众识破对方的诡计,到时候动静闹大一点,咱们再到后面添把柴。
  “这戏当然不是给那些愚民们看的,而是给那几位大人,您不说他们骑墙两边张望,时时刻刻都能反水,这次他们变了态度是因为钦差弄来的粮食,可若是让他们知道这粮食有虚,是钦差弄虚作假。所谓一次不中百次不用,到时候谁还会相信钦差,只要他们不被钦差拉拢去,这事就算咱们赢了。”
  周会听得眉梢直跳,但瘦猴瞅着他那样,似乎是有点意动。
  果然周会转瞬变了脸色,笑骂道:“会不会用词,什么一次不中的,是一次不忠。”
  瘦猴装作委屈的样子,道:“小的这不也是受大人的教诲,只可惜小的不通文墨,连大人半成都学不会,反倒闹了笑话。不过小的说得就是那个意思,要让那些大人知道钦差没那个本事弄来粮,他们以后还能信钦差?只要弄不来粮,再过阵子肯定乱,一旦乱了,大人的事就算办成了。”
  周会摸了摸八字胡,想了半晌后,点点头:“那行,这事就交由你去办了。”
  瘦猴得了差,得意自是不用说。
  *
  送走胡德茂等人后,魏王在原地站了半晌,才往回走。
  自打入主这广丰仓,他就没再回巡抚衙门了,住处就设在后面的一处小院里。十分简陋,舒适度肯定比不上巡抚衙门,但还能住人,不过现在也计较不了那么多。
  等魏王回到临时辟出来的书房,书房里正有人等他。
  正是霍五。
  霍五本是魏王心腹,娶了知秋以后,依旧在王府当差,管着王府的护卫队。这次魏王出行山西,并没有带他一同,而是留他在京中护卫府中的安全,谁知这次他竟押送粮食来了山西。
  “说说,怎么是你来了,王妃呢?”
  魏王太切中要害,霍五也心知肚明瞒不过,只得抬头看了魏王一眼,低声道:“是王妃让属下来的。”
  “她人呢?”
  “王妃……王妃……”霍五的头越垂越低,直至终于承受不住压力,方袒露实言,“王妃去了江苏。”
  “江苏?”
  “王妃在苏州。”这下,霍五可是把知道的所有事都吐出来了。
  魏王的脸顿时黑了,范晋川如今就在苏州。
  *
  其实魏王在出行山西之前,是做了两手准备。
  明知晓山西之行难上加难,他自然不会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表面上他只身前往山西,实则暗地里命人拿了他的手书前往他省借粮。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事本是被他托付给了左奕,谁知竟被凤笙拦截下了。
  “王妃说,她在江浙一带还有几分人脉,由她出面想必能筹到一些粮食,至于两位小公子,王妃托付给了皇贵妃娘娘,由皇贵妃的看护,想必不会出什么事。且还有德全看着,属下也留了不少人在府里,殿下不用担忧。”
  可惜这些话非但没起任何作用,反而让魏王浑身都是低气压。
  也许霍五不明白,但魏王很清楚凤笙为何这次会亲自出山,连着几年到处都在闹灾,所以想从别的省借来粮,可谓是难之又难,尤其暗里还有那么多人等着给他下绊子。
  虽近些年逐渐从‘苏湖熟天下足’,慢慢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但江浙一带常年风调雨顺,即使偶尔有些灾情发生,也不会缺粮。而范晋川如今已做到江苏布政使的位置,也许从他的手里,能借到一批粮。
  这次湖广两地也遭了灾,恐怕自身都难保,所以魏王之前的布置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却唯独忽略了江苏。
  若说这不是偏见,恐怕谁都不相信。
  可能凤笙恰恰就是知道这些,才会亲自出山。
  魏王明明知道这样做没什么错,但只要一想到妻子要去会见旧情人,就满肚子都是气,也因此他身上的低气压连着几日都不散,反倒让自以为洞悉钦差空城计的某些人又心思忐忑了起来,忍不住想是不是猜错了。
  不得不说,这也算是错打错着吧。


第127章 
  而另一边; 凤笙已经到了苏州。
  江南不愧是整个大梁最富饶的地方; 哪怕外面因为天灾闹得沸沸扬扬,似乎对这里都没有什么影响。
  除了米价涨了不少; 普通百姓少不了会怨声载道,但局势相对稳定,可以看出当地官府还是有所作为的。
  凤笙到了后,只是略微休整了一下; 就带着人上街去了; 这些情形都是她到了后了解来的,同时她也没忘吩咐人给范晋川递拜帖。
  为了怕走漏风声用的是她的名帖。
  她曾经名帖,方凤甫的。
  她也曾想过也许范晋川可能不会见她; 说不定早就忘了她这个朋友,想来想去觉得都是庸人自扰,遂也就不想了。
  谁知拜帖递过去; 当天下午就来了信; 范晋川约她见一面,地方由她选。
  不得不说,只通过小小的一件事,就能看出范晋川体贴入微的性格。
  他不清楚凤笙这边的情况; 才会说出地方由她定的话; 他甚至没有询问凤笙找他到底为了何事,就答应见面的事。若是凤笙提出什么不合时宜的要求; 既然见了; 到底是应还是不应呢?
  不管怎么说; 范晋川的态度都让凤笙打心底的松了一口气。
  *
  江南多雨,尤其是梅雨季节。
  从早上开始,外面便飘起蒙蒙细雨,这种雨打湿不了衣裳,反而让本就湿润的空气更多了几分清凉。
  街上的行人很少,男子下了马车后就去了埠头等候。
  苏州城内诸如这样的埠头有很多,说是百米一个都不为过,城内水道纵横,很多当地百姓都惯于坐船,通过水道去往自己想去的地方。
  似乎见到埠头前有人,不多时就有一艘乌蓬小船行了来。男子上了船,他身后的随从似乎说了些什么,他才点头允许他同行。
  小七早已不是当年跟在范晋川身边,那个单纯莽撞的书童了,这么多年来范晋川在外做官,也算经历了不少事,就跟着这么历练下来,小七也今非昔比。
  那封拜帖他昨日就看过了,心里却不愿相信是‘方师爷’找自家大人的。
  ‘方师爷’是什么身份,如今又成了什么人,也许旁人不知,小七却是知道。这样的人会鬼鬼祟祟递了拜帖来见他们大人?莫怕是有人寻机想害大人。
  还是范晋川点出拜帖上的暗记,小七才愿意相信这封拜帖真是从‘方师爷’手中发出。
  可她到底找大人做什么?小七不免多想,也因此今日范晋川出来明明不想带他,他依旧厚着脸皮缠着来了。
  “大人,您不该见她,若是让夫人知道了……”
  范晋川皱着眉,嘴角轻抿,显出不悦。
  小七讷讷,再不敢多说。
  小船划过平静的水面,往前驶去,走了大约一刻钟,就见正前方不远的地方,停着一艘乌篷船。
  虽都是乌篷船,但比起范晋川所乘的这艘要大了许多,船头立着一个人,一袭青衫,手持折扇,卓然独立。
  范晋川眼睛一亮,让船夫靠近去。
  同时,那边的人也看见了这边,未语人先笑,抱拳行了揖礼。
  “范兄。”
  范晋川回礼,怅然道:“方贤弟。”
  多年不见甚至两人之间的一些隔膜,都在这一来一往中烟消云散,等范晋川去了对面船上,似乎又宛如回到多年以前的初识。
  两人进了船篷中。
  船内十分简陋,有一方桌,方桌两侧各有一固定在船板上的方凳。此时方桌上,茶釜里的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