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歌 >

第102部分

明歌-第102部分

小说: 明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朱连忙摆摆手,招呼她们都起来。

小朱现在是9个孩子,

皇后周苓芷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分别是长子慈?(6岁)、四子慈?(4岁)。长平公主(5岁)、坤仪公主(2岁);

礼妃田阿萝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三子慈炯(4岁)、五子慈焕(1岁);重华公主(5岁);

淑妃袁清蔚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次子慈?(4岁)、昭仁公主(5岁)

呵呵,够能生的吧?都是他耕耘的结果啊!慈焕的身体稍稍偏弱,一年光景,单高烧就闹了八次,以至于小朱都有些担心这小家伙的智商了。

等一大帮子人都坐定了,小朱才闹清楚,原来三天前,张彝宪献宝似的送来一大筐腌制的咸蛋,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等品种齐全。宫里是讲究礼仪的,虽说张彝宪的咸蛋是送礼妃的,但按例,需要皇后首肯才行,阿萝便央求皇后,找个吉日,邀请皇上一起吃一顿咸蛋才好。吉日就是今天,呵呵,吃个咸蛋也要选吉日!汗!

“皇上,张彝宪的信中说,白洋淀水系的风光极为绮丽呢!”

呵呵,咸蛋好吃,但也不能认准一样专门吃,大家吃了没两个,就都开始胡聊了,说起白洋淀的风光,苓芷等人的眼中,都有些艳羡之色。是啊,她们几个现在也不过就是22、23的年纪,从十四入慈庆宫(信王邸)之后,就没出过紫禁城,想想其实也真是无聊。

这个时候,慈炯忽然哇哇叫了起来。引得小朱们众人都诧异的扭脸去看,那边照应的筱筠却满脸喜色的走过来,先向皇后等人躬身施礼,然后再向小朱万福一下,方才高兴的说了起来。

“禀各位娘娘,回禀万岁,慈炯刚刚扒开一个鸭蛋,里面竟然是两个黄哩!”

‘哈哈,’小朱心说,‘这可真是天助我也!’心中瞬时打定好主意,口里却平静的问道:

“双黄蛋?这可真是天下奇闻啊!”

“是啊皇上,一蛋双黄,真真的祥瑞呢!”

‘狗屁’小朱心中腹诽。宫里向来如此,遇到点稀奇事儿,一定要往祥瑞上琢磨。但嘴上却兴高采烈的高喊,

“哪呢?快让朕瞧瞧!”

“回皇上,臣妾好容易才抢下来滴,您瞧,慈炯还把我的手给咬了一口呢!”

“呵呵,自小就这么护食儿,长大还不成把家虎儿了?”

说完,一大家子人就都哈哈大笑起来,随后小朱就接过了那个已经被慈炯咬的残缺不全的鸭蛋。

……

“好,好啊!”

第二天,小朱拿着这么个破鸭蛋给内阁的人看,大家歪着嘴巴愣怔了有一会儿,才谨慎地对皇上表示祝贺。要说,双黄蛋的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据说每2000枚就会有一个出现,只是小朱作为皇帝,亲自举着来跟他们献宝,大家只好昧着良心跟着说好。

“皇上,国,国之祥瑞,实在,实在难得!”

就是温体仁也不好意思因为这事儿拍皇上马屁,琢磨半天才憋出这么一句出来。呵呵!

“是啊,温先生,既然国之祥瑞出现在白洋淀,那么,朕想,亲自去白洋淀卜告一番,你看,噢,你们众卿家也说说,怎么样啊?”

嗡,预料中的私语声出现在文华殿正殿之中。开始大家顺着嘴胡说,好让小朱这个没见过市面的皇帝高兴高兴,现在发觉皇帝当真了,而且还要为此去白洋淀游冶,这可就是大事儿了,要知道,北宋的时候,因为‘祥瑞’层出不穷,着实是留下了很多笑料,现在咱大明的皇帝如果也这么来一下子,今天他们这几个阁臣就都别想好了!

“禀,禀告皇上。”

郑三俊出面干预了,小朱的这届内阁,多是干吏能臣,言官背景很少,但不代表他们有言官情节。

“禀告皇上,天子居九重,岂能轻易迁架?白洋淀不过漕运中转之一僻壤耳,恭请圣上消此圣望!”

“呵呵,郑先生多虑,朕算过时日,来去不过十五天,祥瑞既出,君子又岂能不顾呢?”

“皇上,子不语怪力乱神,禽蛋双黄,民间多有耳闻,此事实在算不上祥瑞啊!”

贺逢圣实心眼儿,他这么一说,其实等于是公开承认,他们哥几个刚才都犯了‘欺君之罪’!但好笑的是,另外几个人,除了温、周之外,连洪承畴在内,也都连忙出声跟着贺逢圣一起,又说起双黄蛋的不是来。呵呵!

“哼!是否祥瑞,难不成都掌于众卿之嘴吗?”小朱佯装恼怒的叱责他们,哈哈!

大家伙这才明白,敢情皇上在这等他们呢!可谁叫他们刚才都说恭喜了呢?这个弯儿一时之间,还真不好找辄来绕回去。于是大家都有些发呆。

“算啦!众卿家,几位先生,”小朱眼见戏耍的差不多了,连忙出声替他们圆场。

“朕知道,禽鸟孵卵,日竟多枚,偶有双黄,未必就是祥瑞,但自御统以来,海溢(海啸)、地震、大旱、疙疽(瘟疫)、蝗灾、雷火,屡屡发于中外,所幸天佑大明,国家终有复兴态度。朕不过是想借此事,告黎民黔首,这大明的国运,还是长久的。”

偷眼瞧瞧,见群臣眼中,都有些许泪光隐现,小朱心中窃喜。

“何况,除蝗八法、金陈二薯、驿站明刊、义师武学,样样都已见成效,朕确实想寻机出巡,好叫世人明了,于此种种,件件都在朕的心头啊!”

说真的,白洋淀确实离北京不远,骑快马跑两个时辰就到了。河北现在是刘若宰的管辖地带,皇帝又没想去远地儿折腾,刚刚又推心置腹的把心思交代出来,群臣几乎就想同意了。但是!

但是!刘宗周出面了,这老家伙,越活越硬朗,整天活蹦乱跳的给小朱捣乱。

“启禀吾皇,刚刚所言,句句在理,言辞恳切,臣等深恸。然,以双黄为机,实有失天威,臣想,不若以蝗灾未现,而白洋淀遍生七彩莲花,吾皇可出巡封莲以告天地,可谓周全。”

嗯?奇迹出现了!刘宗周立功啦,刘宗周立功啦,伟大的大明都察院的右都御史,伟大的言官,他继承了大明言官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解缙、海瑞、张居正,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在找辄,他不是一个人!

瞧瞧,小朱都有些语无伦次了。因为小朱实在太激动了。

本来小朱以为他找双黄蛋出游,无论理由如何?都会遭到刘宗周的抵触,却不想,老先生竟然另找了一个由头,这理由可比原来这个强太多了。

这几年,因为天主教发展的不错,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天主教因其门槛低(不禁欲),成本小(画个十字就有人保佑),魅力大(彩玻璃装饰的教堂,给人极具冲击力的敬畏感)、收获大(临死前只要忏悔便可以升入天堂)等一系列好处,吸引了大批的教徒入教受洗。为此,即便最正统的宗教人士,也对各自的宗教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道教是现如今最大宗教,他们有针对性的,进行应对改革。例如风水学,只要在家中摆放铜镜(免费)、家具摆放(DIY)、埋符(赠送)等方式,就可以达到改善生活水准,提高精神境界的效果,就是瑞兽安置,也多是民间自己可以制作,只是需要道士开光而已。

因此,现在道教的影响力还是异常强大滴,而七彩莲花,恰恰是道教中的极品祥瑞,小朱这个皇上又不全是因为祥瑞而去,而是为了封莲去的,留到青史中,必然是佳话一段,哈哈!

“好吧,朕明日就去白洋淀封莲!”

“臣等敢请皇上,择吉日前往!以备周详!”');

第二章:路桥工程

别看白洋淀这些地方的民生工程,都是人家金声几个做的,但这份功绩可是记在了张彝宪的头上。也该这小子运气好,刘理顺中状元的策论一出,正赶上内阁换届,又打了多半年的仗,当时家里的各位大佬臣工,都要为战争服务,以至于白洋淀最后的收尾工程,就顺手交办给他了。等白洋淀水利工程搞定之后,偏偏又闹出个‘七彩莲花’的祥瑞出来,在各位正统的臣子来看,祥瑞的借口再好,也绝对的不靠谱,谁知道后世修史之人怎么论这事儿?为了避免出现北宋的尴尬,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把这份功劳,送给了张彝宪。

要知道这张彝宪可是个太监,顾忌二字对于他来讲,是个好遥远的传说。你们敢给,他就敢要,撑不撑的慌,那是他自己个儿的事儿,跟别人没关系。加上洪承畴兵部尚书的职位,也出自他的主意。因此,现在民间对于张彝宪的评价是:

贪卑龌龊,亦不乏谋国之才,聪明若厮,偏堕歧途,实在殊为可惜矣哉。皇恩隆溢,偏不知恭谨而奉,实在天下大佞也!

白话来说,聪明劲没用到正地方,怪可惜了的。而且这小子实在是个混蛋,皇帝对他这么好,偏偏他自己不知道珍惜,隔三、五个月,就是闹点动静出来,虽说有好有坏,但这种不知道恭敬谨慎的行为,实在是该死!

呵呵,甭管别人怎么评论吧,小朱是一定要去白洋淀的,因为小朱有多重目的在里面,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公开扶持肋尼的水利计划。

因为小朱要打破一种迷信,天灾是天灾,跟当皇帝的没关系。皇帝再好,也不可能让粮食丰收,真正的主因还在全国上下的努力。几十年后的那个什么所谓盛世,不过就是因为战争造成人口锐减,小冰川气候逐渐终止,使得老百姓不再为吃饭发愁了。这跟皇帝是否圣明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当时的皇帝运气好,叫他们踩了天粪罢了。

只要水利修好,旱灾缓解,大家就都知道了,原来这个老天,是要靠人来扶植的。没有了人,也就没有了天。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政治信仰,都是一种哲学态度,但绝不能为了信仰而变得过度迷信。很重要!

……

“皇上,江风凛冽,龙体要紧啊!”

说这话的是洪承畴,他见小朱立在船头欣赏湖塘月色,担心小朱一不小心失足掉下去,所以委婉的劝小朱回去。这可不是没有先例,武宗这倒霉孩子就是大半夜的去钓鱼,结果‘偶感风寒,渐而殡天’的。

小朱这次出巡,带的人多是家里人,外臣很少,只有郑三俊、洪承畴、刘宗周而已,其他的人还留在北京处理政务。政体模式是皇后听政,太子监国,内阁蓝批后上报备案即可刊行天下!

毕竟国事还不是很太平啊!

前段时间,封张献忠为天津卫指挥使司的指挥佥事(正四品),因为其手下皆死,只有白文选、李定国跟在曹变蛟那里当把总,所以他是死是活,都已经与历史无关了。刘道江和罗汝才,也都差不多的级别,随便安排个武将官职,就都给打发了。至于那个刘重日,小朱是想给个文官的官职的,但士林不同意,只好在边关中,随便找了个破地方,叫他当义师去了,但请注意,这个刘重日的身份,是谪兵。

山陕一带的变民军,如今只剩下高迎祥、李自成、可天飞等人于楚、豫、川三省交界的山区间游走。因为李自成名头太响亮,小朱连下N多旨意,给杨嗣昌、龙在田等人,叫他们通力合作,一定要尽快剿杀干净。但毕竟人手不足,又是山地作战,偶然性太大,只好是个相持局面。

要说军队是不少了,好家伙,只算诸边军就有200万了。张献忠的几十万人,都被小朱们给灭了,更何况那个三万人的李自成。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他们在山中游走,川溪纵横,使得火器无法施展。地方卫所军种,战斗力又比不得边军。如果叫杨嗣昌照搬洪承畴模式,集天下兵权于一身,他们杨氏父子又实在没有这个气魄。洪承畴这样的赌徒气质,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

但好在,现如今是城市决定政权,李自成再本事,拿不到城池,他就没戏。杨嗣昌又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采取钉桩之法,在各个关隘城池,派驻重兵看守,来则猛打,退则不击。逐渐将匪患控制在狭长的地带。除此之外,全国各地已经出现升平景象。

河套那边,屡有争执,兵部前两天还提交一个议案,希望将曹变蛟与王承恩(不是大内总管,同名而已)对调,曹变蛟悍勇刚猛,少年成名,这些都很对蒙古人的脾气,由他出镇河套,比王承恩要更合适一些。

辽东那边,铁山虽说收复了,但后金的攻势骤然猛烈,大有拿下铁山,再重新打朝鲜的意思。朵颜东北十六家的实力,远远超过朵颜西南十九家,满桂、曹文耀还有毛文龙等人一直就没断了出兵助战。

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中枢力量进行指挥与协调,偏偏小朱又非要领着大部分的家人来个公款旅游,所以,多数内阁九卿的人都留在北京理政了。其实他们也是为了避嫌。

郑三俊是南京新调过来的,所以对与内阁批准的天子出巡,他还是很乐意响应的,毕竟,这是一个跟天子熟悉的良机嘛!

刘宗周因为京畿附近是他的旧地,老部下一堆儿一堆儿的,由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