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歌 >

第285部分

明歌-第285部分

小说: 明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太子并没有搭话,只是垂首站立。

小朱回头再看棋局,忽然发现自己刚才悔地棋,居然被女儿长平给纠正了,小丫头正得意洋洋的看着他笑呢…车沉相底,炮打中宫…绝杀。

“嗯?算啦,让你小孩子一把,去,陪你母后打牌去。”

轰走了公主,小朱又对着太子笑道:

“洪承畴那边怎样了?”

“禀父皇。大诰院虽已经判罚洪辅无罪,然自古恩乃上出,儿臣敢请父皇以行事失矩为由,降洪辅为翰林院学士,仍参预机务,以示惩戒。然后再颁赐匾额,上书‘赤子良心’‘循循有序’等字样,以示恩威并重。”

“…”

话音一落,房间里面顿时安静下来,因为这是太子首次向皇上公开提建议,有关国事、大臣、法度地建议。小朱也感受到这点,他闭上眼睛,躲开大家的目光,仰躺在暖榻上,半天没说话。

箩卜加大棒,例来是帝王心术,现在如果不这么干,很难讲对不对。更何况,帝制既然取消不了,那么把皇帝定义为最终仲裁者,也算不上什么过分的事情。

审问过程、抗辩过程、定罪过程,皇帝都将权力彻底下放,但对于结果,

拥有最高否决权。这样的安排,难道太子已经看破了

“赤子良心,循循有序?”

小朱喃喃低语,这八个字的意思,白话来说,就是你办事儿我放心。

“慈?,这个主意,是你想到的,还是十九小子?”



“禀告父皇,是李?提地。其中循循有序,正是当年孙传庭孙府尹给他的评语。”

“嗬嗬,当年孙传庭给他的评语,如今他要朕送给洪承畴,这李?还真是有点胆量啊!”

眼见皇上的表情算不上严肃,皇后连忙出面,

“好了,好了,尚儿,快帮着把殿下地朝服换下来。屋里点着火炉,燥热的紧呢!”

“是。娘娘,小爷,您随我来。”

“父皇,孩儿暂退。母后,孩儿暂退!”

太子转到后殿更衣去了,屋外的麻将依旧没有继续。大家都在等待小朱的反应,半响,

“来人,替朕传个口信出去,就说洪承畴纳妾。却不跟朕说,难道臣子地事情,皇上就不应该知道了吗?叫他写个请罪的折子进来。再跟他说,纳妾终究是好事儿。朕等身子爽利了,要赐他一副‘开枝散叶’地匾额,回头让他想着跟朕要。”

“遵旨!”

王承恩拂尘一摆。方正化连忙跑出去了。现在宫里地大权,已经重回坤宁宫,杨春被正式赶往香山鬼见愁居住,但杨春仍然保留职务,这么安排,其实也有照顾阿萝的意思。毕竟杨春到现在,还名义上监管着京城洗衣行。而宫女淑娥跟阿箩一样,被剥夺一切品级,两个女子,每月只有价值1两银子的物资供应,如果杨春不去,非饿死不可。

眼见皇上采纳了太子建议,虽说已经更改的面目全非,但终究是采纳了。绯儿和筱筠对视一眼之后,起身告退了。她们的阿箩姐姐,还远远看不到回宫的希望。

袁妃也即时告退了,她跟儿子本就没什么野心,只不过太子汇报国事时,其他的儿子必须在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皇上的关心。

和嫔、安嫔,也赶紧离开了,她们两个的女儿和儿子,分别是红教、黄教上师地学生,其中和嫔的儿子,交给达赖亲自传授,已经拥有呼图克图地名字了。

一时间,刚才还热闹非凡的大殿,变得冷清了不少。尚儿陪着太子出来的时候,牌局早就被收拾干净了。

“皇上,”皇后来到暖榻旁坐下,“太子既然奉国,也该选妃了。”

“呵呵!”小朱笑着坐了起来,十六岁的男孩子,倒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况且又是皇家,确实该选了。

“选吧,谁当主选人啊?”

“自然是太嫂了!”

“行啊,但时间不可太仓促了,明年再开始吧。”(扭头对着太子)“慈?啊!”(儿臣在)“十九小子当中,如果选人当你的妹夫,你准备选谁?”

“啊!”慈?一愣,随即躬身施礼,“启禀父皇,毛奇龄豪放不羁,长平性格乐天,他二人倒也般配!”

“啊呀,尚儿,你快跟我出去一趟,外面的老叫的好讨厌!”

“公主?如今快过年了,哪来的老啊!”

“死尚儿,还不快走!”

长平公主羞红双颊跑出去了,成心的尚儿,先冲皇后一吐舌头,然后才蹦蹦跳跳的追出去,屋内众人哈哈一笑,这事儿也就这么定了。太子选妃后,身为储君随从地毛奇龄将迎娶长平公主。

然而短时的欢快,丝毫不能驱散国事的阴霾。

洪承畴一案,开创了一个先河,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臣属越过皇帝,自行审问大臣的案例。其代表意义是划时代地,皇帝不再做为绝对权威,出现在国家和国民面前,他的审判权,完全下放到法律部门。

所以后果也是空前的混乱。

洪承畴刑罪是可以免除了,但有关山陕新制地争夺,还在继续,南洋股份合作体制,其实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只不过因为这块产业太大,众人不希望田家独享罢了,所以针对南洋的争论,更多是如何分一杯羹而已。

但山陕新制可就不一样了,这里涉及到困扰中国历史的第五个政治课题:

究竟是以国养民。以君子养民,还是民众自给自足?

历朝历代,都在做着这道选择题,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尽相同,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的变法,究其根本,就是希望国家养民。

刘汉地黄老之道、司马光的清算、东林党的倒戈,都是君子养民的思维。

相反,赢政酷法、王莽篡位、则天女皇,恰恰是在走以民养民的路子。

三个不同的抉择。由于受到话语权的掌控,时代生产力的限制,意识形态的反复,执行者的责任心等多方面影响,收获了不同地评价。

推崇君子养民的政治家,无疑都被打上了正人君子的标签;推崇国家养民的张居正们,下场都极其可悲,不是郁郁终老,就是车裂鞭尸,但留在历史上的风评。却还算不错,正面远远超过负面。

而那些希望取消特权阶层、藏富于民、杜绝豪门垄断的政治家们。往往都被打上暴君酷吏的烙印,这里面也包括明太祖朱元璋。

中国人多,中国人是农耕文明,中国人如何才能生活的有尊严,有理想,同时又不发愁生活?

这个问题的解答者,永远会陷入自相矛盾的怪圈中。因为只要是人,就必不可免地会受到贪婪的诱惑。不论是国家养民,还是君子养民,更像是权利集团内部地利益争夺。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解决温饱问题,来控制百姓,从而实现不造反的

标。

但可能吗?为富不仁的君子们。永远多过了吝啬却不失淳朴的地主老财。他们一方面越来越贪婪,越来越忽视底层人民的挣扎;一方面又始终致力于无耻的自我吹捧。

翻过头再看看目前的小业主制度,提出者孙传庭。是希望每个百姓家庭,都拥有自己的一份产业,有自己的房子居住,有自己的谋生工具和稳定地收入来源,这个出发点无疑是良好的。

然而,小业主经济又确实存在先天缺陷:

他们经不起风雨,稍微一点波动,破产人群就会增多。

他们不具备高效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小贫乍富、小富即安、小家败叶、小门小户、小鼻子小眼,这些都是用来形容小业主们的词汇。

他们也无法做出更大贡献,查验征收,查定征收,都是针对他们才出现地税收征管制度,这比起那些金融寡头大鳄鱼们,是没什么可以显摆的,人家一个季度的利税,是小业主们十年地营业总额(甚至更多)。

但是,难道因为这些弱点,就可以剥夺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基本向往和追求吗?

难道所谓的民本,就是希望人民本分老实不闹事儿?所谓的民生,就是人民生死之间一百年?所谓的民权,就是人民权当做贡献?

所有经历过艰难岁月的苦出身,都应该对小业主经济保持应有的好感和渴望。

所以,无论如何,小业主制度,都要施行下去,这就是小朱、洪承畴、孙传庭、黄宗羲的政治理想。

只不过,为了应对时代特点也好,为了适当妥协才能大踏步迈进也罢,针对孙传庭的朴素小业主制度,确实到了必要补充和完善的时候。

这些天,小朱做为旁观者也算看明白了,如果不做出适当的让步,晋商或者说皇商集团,是不可能消停的,大府府尹,当朝辅臣,他们都敢算计,可见这势力有多嚣张。再考虑一个瓜葛不深的沈家,就差点搞掉内阁大佬,整个山陕地区那得牵扯多少人?总不能像割韭菜一般,割掉一茬再长一茬的恶性循环吧!

所以,是应该在出手弹压的同时,适当借鉴一下晋商集团的新法了。

山陕一带很特殊,既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川府,也有同蒙古接壤的河套草场,更有遍布各地的矿山矿脉,还有多达六边的军事重镇,现在又拥有国家的两块重要经济体:羊毛毡呢的生产、烟酒的最后包装基地。

无论如何,这片土地都充满了变革的气息和基础。因此,晋商集团的主张中,也多少具备了一些进步意义:

首先,他们仿造蒙古特点。主张集中畜牧。然后引申出农庄集中,也就是集体耕作。

而且他们还提出了很具体的让步措施,以牧场为例,晋商集团出资出技术(聘请有文化的儒生或者传教士),建设大型牧场,由愿意地农民家庭出劳认养(不是领回家)若干头猪、牛、羊,认养比例和集体养殖的比例4。然后将来出栏后,统一贩卖,统一结算。认养的收益,八成归农户。集体养殖的收益,两成归农户。

假设牧场出栏100牛,每头税后卖一圆,则农户的总收益分别是:

认养部份40×1×80%=

集体养殖,0×1×20%=

合44圆,农户比之朴素小业主时代,会多拿4%的收益。总体收益是5圆。

在这个分配比例基础上,每增加一头牛,则商家和农户对半分。但每少一头牛。则所有的农户收益,都要扣0。2圆。按照现在的兑换比例,就是100铜板。

这就是饲养时,分认养和集体养殖;而在结算时,却要进行统一贩卖的整体设计。

这个设计目地是:避免农户们,为了保证自己32圆的认忽视了12圆的集体养殖收益。所有的牛,都必须得到悉心的照料。因为多劳多得,少劳就所有人都受损,这样会有效促使农户之间,自发产生良性互助和监督机制。

晋商集团的让利行为。是建立在精算基础上的,不论是认养比例,还是分成比例,都以目前方案为最佳!大户豪门。不需要出太多的劳力,就可以稳定的获得收益,同时还落下了‘为民置产’的好名声。

更为重要地是。晋商的实力,完全具备了防范风险、承担转型成本、收支平稳等重要功能。并且农户与农庄之间,是劳动雇佣地关系,而非人身依附。双方的纠纷,必须由国家出面解决,进而巩固了政府的权威。

国家这边,也可以每年获得100牛的税收,征缴环节简单,降低了管理成本。所以无论如何,这样的妥协策略,是双方可以默认的最低红线。其他土地、商业店铺、矿山也基本这个原则。

但小饭馆、小作坊、小手艺这样的小农经济,就不再沿用此例了,晋商也确实看不上这样的小生意,索性送给孙传庭,卖个面子给这位聋大人吧。

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初级商会制度。

但这项制度,在皇帝放权,文臣自治的政治格局下,却遭到了阻击。阻击地人有两类:以钱谦益为首的正统派,以杨嗣昌为首的红眼派。

因为最近的两大风波…杰森谋杀案、沈家侵占案…钱谦益地尾巴又翘起来了,他之前很文采斐然的提出了三条建议,是因为他们保守派要自保,而不得不做出妥协。但现在维新派遭到了广泛的攻击,他们自然又活跃起来。

商会制度,其本质涵义,就是以民养民,晋商是不同传统地商业集团,他

灵活而且变通,所以很多事情都可以商量。

但对于以‘君子养民万世法’为主导的江南诸党,是绝不容许自身的政治理论被根本否定的情况出现。

杨嗣昌呢?他属于‘国家养民’的政治家,再加上他之前对卢象升所做的让步,是皇上提前许诺他一直分管新部。有了让利,他才让步。贺举制度、主仆制度、土地分级、税法改革,他都能忍耐下来。是因为这些新增加的部门,将来都是他的小花园,虽说他不在乎钱,可他在乎名,在乎权。

但现在的山陕新制,杨嗣昌忽然崩溃了。首先,洪承畴当年集兵剿匪,就跟他有点互相竞争别苗头的架势,甚至还因为侯关系,本来归他节制的属将左良玉,反倒跟洪承畴的关系更加亲近一些。

后来因为要跟辽东争名,他搞了个铁索连环堡,结果又遭到孙传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