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羽林大将军 >

第7部分

羽林大将军-第7部分

小说: 羽林大将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上还没有“羽林”,更没有“羽林郎”。“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王维的诗只是一种“穿越”。
    -----------------------------------------------------------------------------------
    魏晋南北朝
    历代沿设羽林监,魏、西晋时领营兵,东晋无营兵。南朝因之。北朝魏、齐有羽林监,北周大司马所属有左右羽林率。
    具体资料暂不详。
    唐代
    唐代的“左右羽林军”可以说是“北衙禁军”之首,它的产生比较复杂。它可以说是大唐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北衙禁军”,它的独立建制,标志着北衙禁军独立并壮大的过程的开始。
    (“北衙禁军”指的是屯驻于宫城以北,以保卫皇帝和皇家为主要职责的皇帝私兵;与国家军队“南衙府兵”相对。北衙禁军是伴随着唐初军队国家化的完成而出现的,是皇帝私人需求凸显的产物。真正意义上的北衙禁军形成于贞观十二年,以招募制和私属化为基本特色,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唐前期北衙禁军发展的整体思路。)
    唐太宗时,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成份混杂,统属复杂;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北门(玄武门)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军”;垂拱元年五月十七日羽林军正式独立建制,取消了以往以南衙诸卫将军检校羽林军的制度,羽林军正式升格为行政系统上独立的北衙禁军,定额兵士六千人。
    高宗、武则天两朝羽林军的建立和官署的完善使北衙禁军在建制上脱离南衙十二卫,这种走向与同时期“关中本位政策”的瓦解以及皇权的强化紧密相连。这一时期,北衙禁军开始大规模消解府兵的职任和人员,在中央宿卫方面承担了主要角色。
    再往后,北衙禁军成分越来越复杂,除了“北衙六军”,还有“神威”、“英武”、“射生”和著名的“神策军”。
    '值得一提的是,“左右羽林军”在武则天时期,曾被改称“左右羽林卫”。'
    五代
    具体资料暂不详。
    宋
    具体资料暂不详。
    辽金
    辽金多承唐制,“左右羽林军(卫)”应为虚衔。具体资料暂不详。
    元
    具体资料暂不详。
    明朝
    明代实行“卫所制”(军籍世袭,卫所兵有定籍,兵农合一,屯守兼备)。明代的卫所极其庞大复杂,分为直属皇帝的“亲军京卫”和“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卫所。
    皇帝亲军上直“二十六卫”中,有“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和“羽林前卫”。
    这时的“羽林”,只是一种名号了,只是为诸多皇帝亲军中的一支所按的好听的名号而已,并无特别之处。
    明朝之后军队皆无“羽林”名号。
    '编辑本段'羽林卫——十七禁律、五十四斩
    其一: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按不伏,此谓悖军,犯者斩之。
    其二:呼名不应,点时不到,违期不至,动改师律,此谓慢军,犯者斩之。
    其三:夜传刁斗,怠而不报,更筹违慢,声号不明,此谓懈军,犯者斩之。
    其四:多出怨言,怒其主将,不听约束,更教难制,此谓构军,犯者斩之。
    其五:扬声笑语,蔑视禁约,驰突军门,此谓轻军,犯者斩之。
    其六:所用兵器,弓弩绝弦,箭无羽镞,剑戟不利,旗帜凋弊,此谓欺军,犯者斩之。
    其七:谣言诡语,捏造鬼神,假托梦寐,大肆邪说,蛊惑军士,此谓淫军,犯者斩之。
    其八:好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军士,令其不和,此谓谤军,犯者斩之。
    其九:所到之地,凌虐其民,如有逼淫妇女,此谓奸军,犯者斩之。
    其十:窃人财物,以为己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盗军,犯者斩之。
    其十一:军民聚众议事,私进帐下,探听军机,此谓探军,犯者斩之。
    其十二:或闻所谋,及闻号令,漏泄於外,使敌人知之,此谓背军,犯者斩之。
    其十三:调用之际,结舌不应,低眉俯首,面有难色,此谓狠军,犯者斩之。
    其十四:出越行伍,搀前越后,言语喧哗,不遵禁训,此谓乱军,犯者斩之。
    其十五:托伤作病,以避征伐,捏伤假死,因而逃避,此谓诈军,犯者斩之。
    其十六:主掌钱粮,给赏之时阿私所亲,使士卒结怨,此谓弊军,犯者斩之。
    其十七:观寇不审,探贼不详,到不言到,多则言少,少则言多,此谓误军,犯者斩之。
    古词一首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耀,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今译
    从前有一个在霍去病家的奴才,叫冯子都。他依仗霍去病大将军的权势,调戏卖酒的少数民族女孩子。这个西部地区民族的女孩子十五岁了,在春光明媒的一天独自在酒家。她穿着长裙带着飘带,宽宽的袖子上绣着合欢花。头上载着蓝田产的美玉。耳朵上挂着从罗马(大秦)进口的珠子。头上梳的两个发髻美丽的整个世上都少见。一个发髻就是五百万钱,两个就是一千万钱。(以下是女子的口吻)没想到金吾子(武官名)优雅的来到我的住所。银子做的马鞍是多么光耀,绿色的车盖在风中晃动,好像也在犹豫要走还是要留。他向我要清酒,我用丝绳提来盛酒的玉壶。他向我要珍贵的菜肴,我用金盘盛上做好的鲤鱼。他要留给我青铜镜子,还想挂在我的红色的罗裙上,我不惜红罗裙撕裂,怎么也不能让他轻薄我的身躯!男人喜新厌旧,女子重视自己的第一个男人。人生中刚认识的新人是代替不了感情深厚的故人的,再说我们的地位也是贵贱不同不能逾越礼法。多谢金吾子对我的抬爱,你的单相思是不可能的。
   
没有马镫,匈奴人的战斗力一样很强。


    在讨论没有马镫的匈奴骑兵是否厉害之前,先感谢以下几位大大。
    ‘月下青风’大大指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出自“程氏遗书”卷十二,并指出汉朝女子改嫁很正常。现已将此语改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谢谢月下青风大大。
    ‘笑看云翻’大大指出,汉代时三个字的名字好像很少,而且谁要取三个字的名字估计要被歧视。看到此评论吃了一惊,回想一下确实很少。例如:刘彻、李广、卫青、刘邦、韩信等等,似乎都是两个字的名字。回头又一想,三个字的人物其实也不少,如:霍去病、程不识、李广利、司马迁、公孙弘、东方朔等。当然,后边几位是复姓,纯属搞笑一下。
    谢谢笑看云翻大大。
    ‘烂柯樵’大大批出汉时所谓的金,一般以铜居多。我也相信,汉时的金大多为铜,不然不可能动不动赏赐几十万两,乃至于千万两。
    但遍查史料,里边大多为金,包括名家翻译的也都用‘金’而不用铜,将错就错,只当秦汉时候盛产黄金吧。
    谢谢烂柯樵大大,当然还要谢谢很多很多关注本书的大大。
    下面,讨论‘按相关部门要求进行屏蔽’大大指出的,没有马镫匈奴厉害有限这个问题。
    说实话,以前我也相信匈奴人没有马镫厉害有限,因此在上本《踏秦川》时,匈奴几万几十万的骑兵被大秦步兵割韭菜般的所灭。
    但,遍查汉史,发现自刘邦到汉景帝之间,大汉与匈奴人对战,胜绩寥寥,只到文景大规模养马,汉武帝使用骑兵对骑兵,这个局面才被颠覆。
    如果,匈奴骑兵不厉害,都是下马而战,试问他们落后的弓箭与质量并不高的弯刀,怎么能打得过完全继承秦朝的强弓、劲弩,以及戟、戈、矛等长柄兵器?要知道,中原的治炼技术十分的发达,匈奴在占领阴山一带后才开始少量的采矿冶炼。(没有再查资料,记忆中好像是阴山。)
    经过不断的查资料,终于找到没有马镫匈奴人也很厉害的证据。
    因为马匹的移动及地面的不平坦造成颠簸;所以影响骑射的准确度。骑弓手会趁坐骑四脚离地才放箭;将影响减至最低。另一方面;由于箭有一定的重量;箭飞行一段短距离后会向下。因此骑弓手向天空射箭;一般是箭与地面成四十五度;让箭飞行时呈抛物线;再垂直地击中目标。
    上边没有说是什和朝代的骑弓手,就算是有了马镫之后的骑弓手吧。但,根据《六韬》中《犬韬—武骑士》中记载:
    武王问太公曰,选骑士奈何?
    太公曰: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已下,长七尺五寸已上,壮健捷疾,超绝等伦。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译文如下:
    武王问太公道:怎样选拔骑士?
    太公说:选拔骑士的标准,取其年龄四十以下,身长七尺五寸以上,身强力壮,敏捷快速,超过一般人的,能在乘马疾驰中挽弓射箭,对前、后、左右各方应战或回旋进退,越过沟堑攀登高地,冲过险阻,横渡大水,追逐强敌,打乱众多敌人的,这种人称为武骑士,待遇不可不优厚。
    《六韬》又称《太公兵法》,有人说是后人假借太公之名所做,但不管怎么说,今日考古已发现,汉初的古墓中已有《六韬》的竹简残片,可见《六韬》是在出现马镫前所做。由中可以看出,那时农耕文明的骑士尚能在疾驰中挽弓射箭,对前、后、左右各方应战,越过沟堑,冲破天险,追逐强敌,何况一辈子生活在马背上的匈奴人?由此可见,匈奴人与汉军对战是不用跑到跟前下马应战的,加上速度极快,战斗力应该很厉害。
    究竟有多厉害呢?汉初,匈奴号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他们作为游牧民族,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长于骑射,他们马术精良,射术奇佳,只穿轻便的皮甲十分灵活。汉的晃错曾在《言兵事疏》中说匈奴有三大长处为汉军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其二,险道倾厌: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其三,风雨罢劳,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由晃错的《言兵事疏》可见,匈奴不光马比中国的强,骑士比中国的强,就连忍饥挨饿,连续做战的能力也比中国人强。
    由此,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匈奴人很强,没有马镫也很强,李陵五千步兵战匈奴十数万骑兵,完全是在匈奴人的战斗力被汉朝大军打得锐减后的一个异数,绝对不能作为匈奴骑兵战斗力很弱的论据。
    谢谢各位大大,我的话完了,欢迎斧正。
   

……(本卷结束) ……

长安风云

第一章 一个穿着怪异的人


    匈奴人有句谚语:为了一匹狼而损失一千头羊。
    汉匈两国,连年厮杀。结果往往是匈奴人谚语里所说的那样,每死一个匈奴人,会有一千个汉人丧命。
    匈奴人战斗力之强,打从高祖立大汉天下,到文景之治结束,汉军数十年无一胜绩。而近百万边兵把守,苦心经营的长城要塞,基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匈奴人入长城如同进自家的后花园,陇西、北地、五原、云中、上谷、雁门等边郡,每年都会被击破。少则损失一千百姓,数十万牛羊。多则损失上万百姓,牛羊数不胜数。
    边民们养成一种习惯,烽火狼烟一起,里长立刻敲锣打鼓,能走能站会喘气的,无论男女老少都拿起武器,聚集起来准备与敌拼个你死我活。这一天,烽火狼烟未起,里长也未敲锣打鼓,云中郡清水县的妇女们舍下哭闹的孩子奔向大街,不明就里的男人们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抄起菜刀扁担也上了街。
    匈奴人并没有杀来,近万居民虚惊一场,夹道看着北门口走来一个十七岁上下,一身古铜色皮肤,长相还算英武,穿戴实在邋遢的年青人。来人穿着一件玄甲,甲上有数根穿缀甲片的麻线断裂,甲片朝外翻去,露出里边粗麻白色内衣。他头顶戴着的铁盔曾被刀砍出一个坑来,如今坑虽敲平,但仍有些凸凹不平,把边上那道刀口衬的十分明显。玄甲外还罩着一件腥红色斗篷,上边有数个烧破的略大黑洞,以及十数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