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这货不是马超 >

第363部分

这货不是马超-第363部分

小说: 这货不是马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如此,”我点了点头,“不知耀卿先生之前任过何职?”我没有问他是否当过官员是因为他本身是个官二代。

“在下曾任郡中功曹,转任谯县令,之后被袁术所征辟,做了一年他的幕僚,在他成帝后辞官归乡至今。”他淡淡地总结了自己的履历。

我又皱起了眉头:这货竟然是袁术的幕僚……难怪有些眼熟——他肯定在三国无双的袁术消灭战里当过大众脸!

“凉公莫不是怀疑在下是汝南袁氏的人?”看到我些许的犹豫,他单刀直入毫不遮掩。

我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毕竟你们都姓袁,而且还辅佐过袁术,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吧。”

“不奇怪。”他也坦诚地表示肯定。

“耀卿先生家学渊源,在江淮士人之间颇有声名,必是一代名臣。”王烈敛须道。

白发的纸又送了过来:“袁换,有德,有节,正直不屈,非明主不能用。”

我忍不住哈哈而笑:“白毛,你这句话简直就是在逼我啊!”

白发翻了个白眼,没有说话。

“好个有德有节!”我轻轻在案几上一拍,“耀卿先生,你就暂为我的功曹从事,负责大小官员德才品行及功绩的考量。”

袁涣眼中似乎一亮,却没有立刻拱手称谢:“涣之为人,可是直率得很,恐怕会经常令凉公不快。”

“我不怕直率的人。”我挥了挥手,“因为我已经见得太多了!”

别的不说,程昱、贾诩、秦阵、拓拔野、加上典韦,哪个不是经常令我不快的货?

我也没觉得自己快要被气死啊。

————

怒压20大洋德国3-0美国!

10首批招录公务员

“这一位,姓董名正,字季中,弘农人,年二十六,参加凉州武科第二被录,而且以八十八分的成绩列为凉州武考文科第一。”淳于壮继续介绍。

“在下董正,拜见凉公!”董正从坐席上站起,按规矩行礼。这人方方正正的国字脸,浓眉大眼,身材虽然骨架不小,肌肉结实,但我没看出来他有多大的力量。

“既然是弘农子弟,为何去凉州考试?”我怀疑他跨区考试是因为凉州分数线比较低,竞争力比较弱。

“凉公有所不知,”出声解释的人却是段煨,“季中早年便跟随于我,因而近来都在凉州做事。”

我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安排去京兆做个都尉吧!”

“多谢凉公知遇之恩!”董正欣喜地一揖到地。

我安排完毕之后才想起忘了参考白发的评价,只见那张纸上写着:“董正,太平官吏,无大才,有心思。”

既然没有大才,那就让他去做个地方官吏吧。

“这一位,是董正的胞弟董遇,字季直,以凉州文考第二的成绩被录取。”

“第二?不错。”我笑着看去。

董遇的脸型和他兄长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只在眉眼上有些明显的区别——董遇的眉毛较淡,双眼也小了些,看起来性格要温顺许多。

“董遇比起其兄,不喜多言,但胸中文才可比他这个哥哥要渊博许多,”作为老领导的段煨并不太避讳,“在遇到属下之前,他们兄弟两个经常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道经典,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董正甚至因此嘲笑他。”

“是,季直自幼酷爱读书,学识远胜于我,”董正也坦然承认,“我这个当兄长的……其实有些投机取巧好吃懒做之嫌……”

如此诚实地自贬,让我立刻对他这个做兄长的人品肃然起敬:“季直是吧?你主要学的是哪些经典?”

董遇张了张嘴,声音却不太大:“遇……对儒道两家的经典都有所涉猎。”

“你的年纪应该不大吧?”我看他这么羞羞怯怯的模样,忍不住问道。

“遇……今年二十有一。”他连头都低下去了。

“彦方先生,我看他有前途,”我最喜欢羞涩的年轻人了,“他既然喜好读书,而先生的学识,在洛阳少有人及,就先在你手下学习两年吧。”我顺便又把王老头给抬了一把。

王烈连连点头,看样子他也喜欢这名羞涩的年轻人……

“这一位,姓薛名夏,字宣声,天水人,是凉州文考的第一名,笔试成绩九十六。”淳于壮将凉州区的状元介绍给我。

“草民薛夏,拜见凉公。”这人的眉眼是厅中几人当中最好看的,但却是衣衫最破落的。

“哦?文考第一吗?”我微微颔首,“看起来也很年轻嘛!”

“草民二十有四。”他微微低头。

“你笔试最后一题答得是哪一道?”我问。

“是政治制度之弊。”他答道。

“哦?”我还以为他会选择相对最简单的前两道题,“简单说一说?”

“是,”他顿了一顿,缓缓道,“大汉自光武中兴之后,其实长期以来,庙堂朝野都十分混乱,外戚专政、宦官乱政、权臣霸政之事屡屡发生,如今已是病入膏肓,纵使伊尹、霍光复生,也无力回天了。”

作为一个外人,能这么毫无避讳地谈论大汉要完蛋,若不是他在表明他支持我,那就只能证明他是个白痴。

“其弊端大致有三:其一,根源在于人才察举渠道不畅。高官皆名门,寒门皆草吏的察举制,孝廉、茂才更成为大族高官之间利益交换的小小把戏……”

“好了,其二呢?”我示意他跳过这一条。

薛夏一怔,又道:“其二是君主无能。昏庸、贪婪、亲近奸佞,都是无能。君主无能,令策便多有荒谬,而下民自然作乱,有能力的诸侯自然会有不臣之心。”

“其三呢?”

“其三,是官场混乱。”他略有迟疑,“外戚、宦官、士族三派,争斗不休,祸乱不止,而朝廷在原本已经十分混乱的时候,竟然还放权州牧刺史,直接导致董卓占据京畿,而后天下大乱。”这次他主动结束了解说。

“嗯,归结得不错。”我表示还可以,但是在我认为,基本上是烂大街的总结……“那你有对策吗?”

“最重要的,自然是另立选拔人才的体制,但草民眼光短浅,并不知如何施为,直至亲身体验了凉公的科举之策。”他微微躬了躬身,“或许这是一条更好的道路。”

“而至于君主无能和官场的混乱……”他苦笑着摇头,“我只是一介草民,更没有什么办法。”

我这时才察觉到,比起之前的董氏兄弟,这位年轻人一口一个“草民”,让我觉得非常不适应:“以你所学,想在我麾下做些什么事情?”

他露出了惊讶的神色,思索片刻后答道:“笔墨文书,草民尚可胜任,或可为尚书郎,如果有这个职位的话。”

尚书郎自然归尚书令所管,在东汉以来,是典型的官卑权重的职位……

“我们没有尚书台,”我耸了耸肩,“那你就先去卫觊那里报到吧。”

“卫觊大人是……”他疑惑地问道。

“簿曹从事,掌管机要文书,并负责各类事宜的安排。”淳于壮替他解释。

虽然一开始是把卫觊当做尚书令来用的,但其实他这个尚书令的职权远没有后汉的尚书令大——因为很多时候的很多事情,都有贾诩和程昱去做。

“多谢凉公。”不过薛夏不知道这点,所以他很满意地接受了。

“说起来……这三位都是凉州考区的?”除了袁涣,其他四人都是凉州考区的啊。

“是,”淳于壮点头,而后指着剩下的五个人说道,“这几位则均是司隶考区的。这位,姓苏名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以司隶区文科第三而录。”

凉州四人,司隶六人,这比例倒也不错。

这年轻人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颌下胡须稀稀疏疏,但却有些飘飘欲仙之感。

“苏则苏文师?”我搓了搓下巴,确定自己没印象,“你最后一题如何作答?”

“则所选第二题,汉室衰落之由,”苏则答道,“主要是君昏臣乱,用人无度,和之前薛君所说基本不差。”

“好,”我也不指望这种题目能听出什么新意了,“去河东做个县令吧。”然后我朝淳于壮示意继续介绍。

“谢凉公。”

“这位姓阮名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人,以文科第一而见录。”淳于壮看了看我,又补充了一句,“师学于蔡邕先生。”

我笑了一声:“岳父大人的学生吗?那可要好好重用一下了。”

就算不是老蔡的学生,阮瑀的名号,我也是略有耳闻的,竹林七贤之一吧?

这人年纪稍大,大约三十左右,衣冠严整,没有我想象中竹林七贤的不拘小节……

“凉公若因我师从蔡公而用我,那也不过如此罢了。”我还没想好该怎么用他,阮瑀已经不干了。

这一下我才觉得这有竹林七贤的风骨了……

于是我忍不住再次笑了一声:“稍安勿躁,既是文科第一,又师从我家岳父,那想必文章水平很高吧?”

王烈捋须颔首:“阮元瑜的文章才气纵横,兼有一笔不可多得的好字,而且精通音律,是位大才呵。”

精通音律,倒还真是蔡邕的好学生……

“最后一题呢?”我按照惯例问道。

“在下选的是第二题,汉室衰落之由,”阮瑀一正脸色,答道,“汉室衰败,在于朝纲混乱,高官皆由外戚及大族把持,其各收党羽、互相倾扎,又任人唯亲、嫉贤妒能,清流之士反复遭遇党锢,有志之才不得申志,只能隐居深谷大山,甚至远遁辽东、交趾以至海外。家师蔡伯喈,海内大儒巨望,名声动于天下,其才、其贤、其德、其操,不逊杨、荀、士孙,却只为六百石之太史令,以占卜形象、解说图卦为业,岂不痛哉、惜哉、呜呼哀哉!”

他原本是神色平静,但到后来说到蔡邕,竟然越来越是激愤,让我感觉他才是蔡邕的亲女婿……

不管这家伙是不是在刻意表演,反正我对他的好感立刻爆表……

“这样吧,”我想了想,问道,“有没有郡守的缺?”

不止是段煨等新录用的人员,连王烈都表现出惊讶的神色,但他很快给予了回答:“东平相暂时由郡丞代领,而刚刚攻占的任城国也没有任命郡守。”

我记得任城国应该小一些,于是说道:“阮君,我任命你为任城相,马上上任。”

阮瑀眯了眯眼睛,长身而起:“凉公不是因为蔡公的关系而特别用我?”

我也眯起眼睛:“只不过是个小国的国相,你觉得就是重用了吗?我为什么用你为国相?是因为我想用残酷的事实让你明白……治理地方没有你文章中写的那么简单!”

阮瑀愣在了原地。

然后我哈哈大笑,像个自己把自己逗乐了的傻瓜一样。

11大封天下臣与侯

上一章写阮瑀和竹林七贤,写太快就记混了。

竹林七贤里没有阮瑀,有的是阮瑀的儿子阮籍。

——

“这两位都是扶风郿县人,”淳于壮指着最后的两位年轻人介绍道,“这位姓孟名达,字子敬,故凉州刺史孟他之子,以武科第一见录;另一位姓法名正,字孝直,参加文科考试而见录。”

孟达和……法正?

我顿时眼睛都绿了。

这两位才是我如雷贯耳的人物啊……尤其是法正法孝直!据说是在谋略上完爆诸葛亮庞统的超级天才!至于孟达这个反复无常的二五仔,比起脑子缺筋的魏延,他才是真正的墙头草——不过能让刘备、曹丕甚至诸葛亮都十分看重,他至少不是废物。

不过,我也没有放过他这含糊不清的最后一句话:“文科第几?”

淳于壮看了王烈一眼,答道:“因其所作答卷太过出人意外,所以没有评定。”

“试卷在不在?”我来了兴趣,“我看一看。”

早就听说过法正这人虽然才能出众,但个人节操一般,大概类似于刘备的郭嘉。

“这份就是,请主公过目。”淳于壮自案几上摸出一份答题纸,双手捧在了我的面前。

我接过来直接扫到了最后一题,略有惊异地发现,他选的是最后一道题:“七、以目前我方之势,如何才能更进一步。”

“选这道题的人……应该不会太多吧?”我问。

王烈捋须颔首:“大概不超过五个,但大都泛泛而谈,毫无实质内容。”

我低头去看法正的答案。

“汉室已不可兴,刘氏更不可扶……(此处略去八百余字)”

然后我看向了法正:“如果以九月初的形势来看,我军正与袁绍的精锐对阵于河北,形势尚未明了,袁绍依然是天下最强大的势力。但为什么你从头到尾只提了一句?”

他唯一提到袁绍的一句话是……“袁氏已入冢中,将如枯骨”。

“袁绍一战而大败,精锐已经丧失殆尽,却连休整操练的时间都不留,便再一次集结州郡兵力与凉公大战,这简直是自寻死路,没有谈论的价值。”法正一脸认真地回答了我。

“但看你全篇,对于曹操、孙坚、刘表等人,也几乎没有怎么提及啊。”我又问。

他露出了笑意:“连袁绍都已经不值一提,这些人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