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世吉祥 >

第22部分

一世吉祥-第22部分

小说: 一世吉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致明白。这一仗耿超实际上是代替皇帝去打地。对皇帝乃至整个大夏王朝地战略意义非同寻常。若一战得胜。就等于掌握了克敌制胜地法宝。在以后对突厥地战争中便可易守为攻。在攻守易势地情况下再行议和。不仅能换来相对长久地和平。还能腾出部分兵力来加快统一天下地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能赢。不能输!
  在抗击外族侵略地民族大义上。杨致半点也不含糊。不再拿“为谁卖命”这个问题跟自己较劲。他还是第一次如此真切地直面千军万马地征战。彷佛又找回了像前世第一次执行任务一样躁动不安地那种感觉。心底充满了兴奋与期待。
  耿超接到圣旨后地第一道军令。是下令全军轮休三日。战争是残酷地。这一万精骑大多是不到二十岁地三秦子弟。很多人一旦踏出长安。也许就永远也回不来了。耿超跟随卫肃与突厥人打了整整八年。类似地场面实在见得太多了。多到几乎令他麻木。麻木到几乎令他忘记了心痛。有家人亲属在长安地回去告个别。没在长安地托人带封家书报个讯。这辈子还不知道女人是什么滋味地去尽情开个荤!
  杨致离家已近一月。回去当日中午秦空云便在秦府设宴为他饯行。徐文瀚、秦空云、卫飞扬、沈重都亲眼见识过他如神话传说中魔怪一般地身手。对他地人身安全倒并不十分担心。都热切盼望着他能立下不朽之功。卫飞扬更是恨不得以身相代。
  老爷子杨炎则是既喜且忧。从儿子决定与秦氏合作地那天起。他就有了思想准备。杨致身为禁军参军。为国征战本也无可厚非。最令老爷子感到揪心地是。儿子因举家迁居长安耽误了婚事。这棵独苗万一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杨家便会就此绝后。无论儿子和他一帮兄弟们如何安慰。都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饯行宴吃到一半。秦府家人来报:“少爷。越王遣人送来了一封信。再三嘱咐务必要杨爷亲启。
  杨致赴任之前与越王在宫中一别后再未见面,以后他也不想跟这位小太爷再扯上任何关系。这个时候越王遣人送信,无非是看在二人相交一场的份上,捎上几句鼓励的话给他送行。
  杨致接过来展信一看登时怔住,雪白的信笺上只没头没脑的写了六个字:对不起。对不起。
  六个字却是两种不同的笔迹,第一个对不起字迹潦草稚嫩,第二个对不起字迹挺拔娟秀,明显是由两个人分别写下的。这样的一封信也就只有杨致一个人能看懂,看过之后缓缓将信撕碎,连连摇头道:“难得,难得!”
  见众人都好奇的望着他默然不语,恍然一笑搪塞道:“哦,也没什么,越王不过是祝我早日凯旋罢了。”
  秦府的饯行宴散去后,回到家中老爷子也给了杨致一封信,无疑是沈玉写来的。现在杨致心里对这个刁蛮可爱的未婚妻已自然而然生出了几分牵挂,信捏在手上觉得远不如以往厚实,似乎与沈大小姐平时动辄多达数十页的写信风格大不相符,心下不由有些忐忑。
  不想沈玉这次信中的字数比越王姐弟俩的还少了两个,却让杨致反复回味怎么看都看不够,信上的四个字是:想你。等你!


第041章 卫肃

  PS:第三章已更,票呢?
  ————————————
  夏历武成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三日,骁骑将军耿超统领禁军一万精骑开往朔方,太子赵恒奉旨代天子送行。耿超催动全军一路急行,先头部队于三月初二日抵达朔方。
  为了抵御突厥入侵,大夏数十年来在朔方投入了庞大的人力物力,修筑成了一座规模宏大布局齐整的兵城,粗犷中自有一番别样的雄伟,二十余万人口中在此常驻的守军就占了七成。城中商铺酒肆勾栏院虽远远不及长安精致奢华,但应有尽有一样不缺,兵士们那几个饷银倒也不愁没处花销。城内驻军军纪严明,“扰民者与突厥胡虏同罪”的军令无人不知,军民相谐秩序井然。
  大夏在朔方至嘉峪关的漫长边境线上驻有四十万重兵,都由讨虏大将军卫肃统率节制。卫肃的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等于是一部草根人物的鲜活奋斗史。他出身于关中贫苦农家,少年时迫于生计投身军伍,历经三十余年浴血拼杀而至官拜威权最重的讨俘大将军,是举世公认的大夏第一名将。据说身居高位的卫肃从不忘本,为人谦和作风勤俭,广受边塞军民爱戴。
  耿超奉调回京不到一年便重归卫肃部下,由于朔方兵马调动频繁,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并未引起多大的轰动。杨致与绝大多数突袭军团的兵士一样,还是第一次来到北地边塞,对朔方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与好奇。
  军团入城驻扎后,卫肃连续三天都召见了耿超,想来是商议拟定作战计划。四十万大军中谋士众多战将数百,像杨致这样的五品参军自然不够级别参与,唯有安下心来耐心等待。卫肃早已精选出会说突厥语又熟悉塞外地形的一百朔方骑兵,两日后便编入突袭军团担任向导和通译。
  耿超派出了十余批小股斥候深入草原大漠,在城外苦熬一冬的突厥骑兵对朔方的袭扰也日渐频繁。一场夏帝与拖都可汗共同需要的战争,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但杨致隐隐感觉到卫肃与耿超似乎还在等待着什么,难道是在等天气?
  整整十天过去了,仍然毫无动静。自突袭军团进驻朔方后,耿超只下了一道军令:整装待命。兵士们一个个都像关在笼中的小老虎一样将牙齿和爪子磨得锋快,都快憋出病来了。
  这天耿超回营后主动找到杨致:“杨参军,大将军命你即刻晋见。”
  此时日已黄昏,卫肃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越级召见?难道还想请杨致吃晚饭不成?杨致对这位威名赫赫的大将军心仪已久,也无心详究耿超酸溜溜的表情,马上动身前往大将军中军行辕门外求见。
  令杨致大感意外地是。卫肃居然是在私人住所地厢房内接见他。而且真地是吃他吃晚饭。
  卫肃既是杨致现在地顶头上司。也是结拜兄弟卫飞扬地父亲。于公于私都应大礼参拜:“骁骑将军耿超帐下参军杨致。叩见大将军!”
  卫肃大约四十五六岁年纪。肤色黝黑面容清瘦。身上地靛蓝布袍已然洗得发白。与传说中豹头环眼威风凛凛地盖世名将经典形象相距甚远。若是往常在外路遇。十有**会被人看做一个寻常乡农。
  “贤侄不必多礼。”卫肃扶起杨致随和地道:“连日军务繁忙不得脱身。直至今日才有闲暇召贤侄一会。近两个月犬子在家书中提到最多地便是贤侄。飞扬说你们名为兄弟实为师徒。有劳费心了。——坐吧。我们边吃边聊。”
  房中桌上已摆好酒菜。不过两荤一素一汤而已。杨致在这个世界见过地大人物好像都没什么架子。也不怎么讲究排场。皇帝和越王如此。卫肃也是如此。
  杨致恭敬地道:“小人对大将军景仰已久。今日能得赐见已是万分荣幸。飞扬勤奋好学且率性至诚。实乃大将军教子有方。如此谬赞令小人汗颜无地。”
  卫肃亲手将二人面前的酒杯斟满:“大丈夫处世理当待人以诚,有时却也要韬晦含光。飞扬不善此道,将来恐怕少不了要吃苦头。贤侄,我敬你一杯,希望日后能对小儿多加指引教导。”
  知子莫若父,卫肃说得极为诚恳。杨致也不是什么拘泥于礼法陋规的人,仰头一口干了:“兄弟相交贵在交心,小人自当尽力。”
  卫肃点头道:“贤侄到耿超帐下任职可与他相安无事,这份心境实属难能可贵。今日我还怕你难做,便让耿超传话召你前来,看来是过于小心了。皇上看人向来眼光奇准,你这个参军担子不轻啊!”
  一个统率数十万大军的大将军竟如此心细,杨致不禁有点感动。只见卫肃起身在书案上取过一纸文书:“这是半个月前附同圣旨以八百里加急送来的,皇上给我的旨意只有两个字:读懂。”
  卫肃感叹道:“这十六字可谓道尽突厥屡屡得手难逢一败的精髓,我品味良久,眼前是豁然开朗啊!皇上召耿超回京练兵,正是为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皇上圣明!长江后浪推前浪,良马自有伯乐识,贤侄必不会久居人下。”
  杨致隐隐觉得这纸文书有点眼熟,……可不就是自己那篇十六个字的光辉策论?他做梦也没想到会让皇帝与卫肃这么重视,顿时闹了个大红脸,一时不知怎么回话才合适。
  卫肃见他脸红耳赤,晕晕乎乎似乎面带愧色,淡淡笑道:“来,我为你这策论再敬你一杯。”
  二人干了之后杨致又回敬一杯,卫肃就唤来近卫把酒收了:“本来军中严禁饮酒,我今日已是破例了。待大破突厥之日,再请贤侄痛饮。”自嘲的一笑道:“不过边塞气候严寒,加之兵士们难免偶发乡愁,若想真正禁酒却也不易。所以只好战时严禁,平日兵士们只要不醉酒闹事,也不好穷加追究。”
  卫肃绝对是杨致前世今生所见过的最为随和可亲的高级将领,底层兵士大多是寻常百姓人家子弟,难怪能在他们心目中享有如同巍峨山峰般的崇高威望。
  卫肃只吃了一碗饭便放下了筷子:“我有胃寒之症,贤侄不必拘礼,切莫浪费。”
  三月中旬的北地边塞仍是春寒料峭,若不吃饱漫漫长夜确实难熬。杨致也不客气,足足干下去四大碗饭。卫肃神色复杂的问道:“贤侄,你任参军后可向耿超献有什么计策?”
  “没有。耿将军自抵达朔方后,还不曾升帐议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卫肃眼神深邃的望向远处,缓缓点头道:“出征只在这几日,否则便要误了农时了。你且退下吧!”
  这句不着边际的话让杨致告退后挠起了脑袋:出征为什么会跟农时扯到一起?


第042章 兽性

  大夏承继了前朝屯垦移民的戍边政策。罪不至死的囚犯只要有乡邻具保,前往边塞定居便可免罪,中原内地的赤贫农民也可向当地县府申请前往。由朝廷统一按人头分给土地,免费提供农具种子。土地自古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尽管朔方前线气候严寒战乱频繁,但历年来自愿移民的罪囚和中原贫民有增无减。
  卫肃召见杨致的第二天,前去朔方府衙领取农具种子的人便排起了长队。一直坚守不出的卫肃派出一万朔方军,兵分两路出城与突厥接战。对于双方分别在城内城外集结了数十万重兵来说,这更像是大战之前的试探性热身。耿超也在同一天第一次在朔方召集部下将佐议事,中心议题只有一个:准备出城。
  诸多将佐知道兵士们早已磨刀霍霍憋了不是一两天了,乍一听到这个消息,都是既紧张又兴奋。不料耿超又兜头浇下一瓢冷水:“是让你们准备出城走动走动,不是开战。出城后必须尽量避免与突厥骑兵交锋,即便相遇也不得主动进攻,不能追击。”
  众人顿时哗然,偏将董坚是耿超心腹旧部,出列叫道:“将军,见了突厥人都不让打,那我们这些人还来朔方干什么?”
  “当了官还怕不给你们轿子坐?你就当出城游玩看风景好了。”耿超把脸一沉道:“有违军令者,斩!”
  耿超这么做的用意并不难理解。突袭军团是从禁军中精选骑兵组建而成,有九成以上的兵士是第一次来到边塞前沿,无非是想让他们在战前先感受一下战场气氛,熟悉一下城外的环境地形。这个时候当然也不宜过早表现有别于朔方军的实力,以免暴露真实战略意图。将佐们冷静下来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但杨致总觉得没那么简单。
  卫肃一连六天都是派出一万朔方军兵分两路出城,好像就为了逗突厥人玩玩,两军相接也不死战,只意思意思便鸣金收兵。卫肃已镇守朔方十余年,突厥人都知道他用兵极为谨慎,闹不明白到底还有什么后手,并不冒然对这一万朔方军穷追猛打。
  夏历武成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每日例行出城的朔方军终于换成了耿超的突袭军团,仍是兵分两路,而且没有打出“耿”字将旗。但是,这一天注定是个让突厥人绝难忘记的日子。因为先头出城的一万夏军与往常没有什么不同,还是一触即走,可在他们身后如潮水般掩杀过来的是卫肃亲率的十万朔方军!
  耿超出城之前发布的将令是:出城之后迅速脱离突厥人的纠缠,趁着双方大军绞杀在一起的间隙,火速赶到城西二十里外集结。
  直到两路人马按计划合兵一处后,耿超才召集将佐们说出卫肃与他联合制定的作战计划:“从七天前开始到今天排出那么大的阵仗,大将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迷惑突厥人,掩护策应我们出城作战。朔方军马战实力远不如突厥骑兵,能攻出城外三百里已到极限。虽然今日打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