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世吉祥 >

第244部分

一世吉祥-第244部分

小说: 一世吉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招呼,当下简明扼要的将昨日皇帝召见的情形说了个大概。
  耿进凄然苦笑道:“承蒙杨侯高看,举荐老夫为帅。老夫已然休矣,你若统军,皇上岂能放心?杨侯自保无虞,何苦行此不智之事?今时今日,老夫又还能帮你什么?”
  杨致与耿进远未到推心置腹的地步,坦陈道:“耿帅衷言,我亦自知。今日我是专为探望耿帅、嫂夫人、侄儿而来,提及于此,只是顺便,别无他意。正所谓圣心难测,万一皇上问起,耿帅心里也好有个底,如此而已。”
  利益交换是高官重臣相交的基本原则,耿进自然不会因为杨致的几滴眼泪而轻易摒弃。半信半疑的道:“杨侯所言,果是当真?”
  杨致正色道:“耿帅恕我直言,我不需要你帮我什么,你也帮不上我什么。”
  耿进叹道:“老夫是被吓怕了,杨侯勿怪。后生可畏,杨侯眼光识见,远胜老夫。你既是这么做,自有你的道理。若有所需。老夫必当尽力。”
  随即踌躇道:“老夫有一事厚颜相求,恳请杨侯万勿嫌弃!”
  杨致一口应承道:“但凡力所能及。理当责无旁贷。”
  耿进郑重道:“孙儿宾果乃是我耿氏一门重振声威的希望,老夫想将他托与杨侯教导!”
  “哦?”杨致皱眉道:“耿帅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但耿帅是否想过,宾果是耿氏嫡出长孙,将来必定是要承袭爵位的?由耿帅亲自教导,岂不是更好?再说现下宾果年幼,来日方长,何必急于这一时?”
  杨致虽说得含蓄,但意思很清楚:一是宾果的未来基本已可确定,将来很难有太大的自主选择余地。二是耿超新亡,尸骨未寒。其子就拜杨致为师或义父,显然太过扎眼,说是两家结盟亦不为过。虎死威风在,耿氏在军中的影响力加上杨致的声名势力,皇帝哪儿会安心?岂不是自寻烦恼,让大家都不自在么?
  耿进失望的道:“倒是老夫思虑欠妥、过于冒昧了。杨侯如感为难,老夫绝不相强。”
  这年头什么都讲究个正统,子嗣传承尤其如此。耿超已然战死,耿进爱孙心切。脑子里一时难以转过弯来,委实正常。
  杨致提醒道:“依我之见,开枝散叶才是振奋门庭之道。俗话说,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先帝赐封耿帅武英殿大学士之时。曾经明旨昭告天下,耿氏爵位世袭。若非事涉谋逆,终大夏一朝总不至于食言背信。宾果袭爵。已成定局。无须耿帅相托,我也必会关注提点。名分如何。并不重要。非我敷衍塞责,而是没有名分。比有师徒或父子名分反而要好!”
  “再者,我建议耿帅于子侄孙辈之中,择其性情忠厚、才智平庸者,尽力设法谋个官禄前程,以保其安度一生。择其飞扬跳脱、资质上佳者,悉心教导多加磨砺,任其闯荡自谋出路。说白了就是没本事的让他安心,有本事的不必担心。耿帅只要尽心尽责、因材施教就好,须知儿孙自有儿孙福啊!”
  耿进细细品味,感慨的道:“老夫真是白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杨侯此言大善!老夫受教了。”
  杨致与耿超、李为有同生共死的故旧之情,杨家阖府上下皆知。家主心情不佳,没人敢去触他的霉头。连老爷子都一反常态,不仅严禁赌博喧哗,而且拒见任何外客。
  四月初三日,李为遗孀陈氏携其二子到京。皇帝诏令,恭送至礼部礼宾院暂住。
  四月初五日,随州守将于化龙遣人护送杨耀灵柩到京。皇帝诏令宁王赵当陪同其眷属,将其灵柩送入忠烈祠安放。
  四月初七日,讨虏大将军曾英明亲率部属班师回朝。皇帝诏令宁王赵当、康王赵敢陪同两家眷属,将二人灵柩送入忠烈祠安放。
  四月初九日,于长安北门郊外三十里,举行朔方边军献俘仪式。皇帝亲率满朝文武百官出迎,杨致亦在其列。
  四月初十日,宜祭祀、丧葬。皇帝诏令,于忠烈祠举行国葬,在京四品以上官吏不得缺席。
  忠烈祠国葬之日,在皇帝刻意作秀、众臣完成任务式的繁琐冗长的仪式过后,杨致滞留未去。来到兵户两部联合设立的临时治丧公事房,脱下身上的吊丧常服,向值守官吏道:“劳烦予我一套重孝服色。”
  杨致名声在外,无人不识。值守官吏小心的答道:“侯爷,您刚才不是有一身吗?满朝文武百官都是按制穿的吊丧常服,今日您是伴随圣驾而来,而重孝服色服色非至亲不可穿戴,您看是不是……?”
  皇帝是皇帝,群臣是群臣,我是我。为免皇帝与群臣脸上难看,我已经很给他们面子了。
  杨致冷冷道:“除了公谊,还有私交。杨耀是我的长辈,耿超与李为是我的生死兄弟,何以不能穿戴重孝?你就说给不给吧!不给的话,忠烈祠外的摊店里有的是。”
  值守官吏深受耿超、杨耀、李为的忠烈事迹干扰,顿感热血沸腾:“侯爷忠义,我等拜服!为什么不给?必须给!”(未完待续。)


'邪云曲 第367章 满江红

  如非确有必要,事到临头而缩头,谓之懦弱。事到临头而强出头,以至触犯众怒,谓之冲动。事到临头而不为,则谓之不义。
  中华王朝自古以来都尊奉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三位殉国将帅身份特殊,在不惜成本的防腐手段处理下,灵柩到京,尽皆宛若生人。
  先帝在朝下旨修筑忠烈祠的初衷,是为表彰杨致血战大漠的忠勇义烈。在杨致意外生还之后,已成为犹如前世烈士陵园或纪念堂之类的场所。大夏以征战立国求存,对战功素来优抚厚赏,是以举国尚武,忠烈祠香火极盛。
  杨致也听说了皇帝对杨耀战报的批复,虽说是躺着中枪都有点牵强,但仍令他心怀歉疚。严格说来,杨耀是死于冷酷的帝王权谋之下。
  自武成年间中后期至今,杨耀是大夏第一个战死的方面统帅一级高级将领。为了平息军方势力集团当中的激愤情绪,安抚襄阳前线将士的军心士气,彰显皇帝的宽厚仁德,赵启为杨耀铺排的丧仪规格极高。然而毕竟是败亡之帅,与胜战之师的两位殉国将领相比,朝野上下的评价远远不及,丧仪现场也相对显得较为冷清凄凉。
  杨耀享年五十有三,有子有女,皆以成年。杨致只是久闻其名,素未谋面,更谈不上有任何交往。听说杨致只身专程前来吊唁,杨耀诸多眷属颇感意外。杨致威名赫赫,位高权重,诸多眷属不明来意。难免稍显慌乱,一时间呼拉拉的跪了一地。
  杨致径直在杨耀灵前跪倒。神色凝重磕了三个响头,又上了一炷香。杨夫人眼见他身着重孝。强自收摄心神啜涕道:“飞虎侯厚谊,未亡人与杨家满门感念不尽,愧不敢当。只是……只是侯爷这般看重,那怎生使得?又让我杨家如何承受得起?”
  杨致温言劝慰道:“夫人,一笔写不出两个杨字,都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啊!杨帅是我的长辈,今日我以子侄身份吊唁,总不为过吧?我对杨帅的品性为人,素来十分敬重。仅此而已,夫人切莫多想!”
  随后试着问道:“夫人,为表我对杨帅的敬意,作有一联,不知可以当场献丑否?”
  素闻此人文武全才,两家从无恩怨纠葛,总不至于是来砸场子的吧?一副挽联而已,能用则用,不用则弃。何必抹了他的脸面?
  杨夫人毅然应允道:“侯爷一番心意,岂敢有辞?有劳侯爷了!”
  人事万事休。杨耀既死,杨家等于是天塌下来了,杨夫人的谨慎不难理解。杨致一手厚重不失飘逸的赵体行书。因搂钱的招商、招标洽谈会与徐文瀚成婚请柬,得以名重长安。当即不再多话,秉笔而书。
  联曰:百战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为国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此联是由前世太祖悼念红军悍将黄公略稍加改动而来。痛惜之切、气魄之宏、评价之高,难以言表。身为将帅者,多是舍命建功而至位高爵显,后世儿孙所受教育自属优秀。杨致当场手书的这副挽联的成色与分量,焉能不知?
  杨夫人吟诵数遍,涕泪交流的叱令满门老小向杨致拜倒叩首:“公道自在人心!未亡人谨率满门上下,衷心拜谢侯爷对亡夫的赞誉!亡夫如若泉下有知,死亦瞑目了!”
  一句公道自在人心,道尽了杨家满腔的不甘。杨致吊唁杨耀,确是出乎真心。心意已达,多说无益,谦谢告辞。
  杨致离去后,杨夫人喟然叹道:“此人之胸襟才具,堪称举世无双,必成大器。仅凭这副挽联,足以令我家老爷流芳百世!——尔等切记,日后但得机缘,务必倾力助他!”
  同在忠烈祠中得享国葬礼遇的三位将帅之中,杨致觉得最对不住的是李为。所有情谊皆是来自于曾经并肩血战大漠,甚至都没正眼瞧过他几眼!但在战后传闻杨致身死,为了给沈玉出头,这个莽直的汉子居然不惜甘冒抄家灭族的谋逆大罪,与董坚一同擅自带兵围了安贵侯府!
  杨耀与耿超统军多年,立功无数,除俸禄之外,每每还有大笔赏赐,因而家财富足,什么都不缺。可李为就不同了,平日为人豪爽,蔬财重义,家中又无其他经营进项,身后并没能攒下几个银子,以至于在长安连座府邸都没置下,家眷一直留在陇西老家平淡度日。杨致甫一到京,便密令常三赶往陇西,暗中作了一些善后安排。
  李为遗孀陈氏本是个老实巴交的农妇,两个孩子一个年方十岁,一个只有八岁,虽显淳朴,长得却很结实。杨致在李为灵前叩首上香后,掏出一叠文书与银票递给陈氏:“嫂子,这里有一万两银票,你留着暂作家用。日后所需用度,可随时去我府里支用,也可让我遣人送来。这是我以两个侄儿的名义,在陇西置下的二百亩良田的地契。这是我分别在陇西、长安置下的两座宅院的房契。两个侄儿尚未成人,嫂子且好生收着。”
  大夏连年征战,为国捐躯的死难将士成千上万。遗属因家无余财而生计无着者,不乏其例。死者已矣,生活还得继续,也十分现实。杨致煞费苦心做了这番安排,至少可以保证李为的遗孀与其二子衣食无忧、不至于冻饿街头!
  陈氏就算再怎么老实,也听说过杨致的名头。两手颤抖的接过,已是泣不成声。领了两个孩子,只是向杨致连连磕头拜谢。
  忠烈祠正门处的楹联与横批分别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虽万千人吾往矣”。乃是当年杨致血战大漠之后,先帝听耿超当庭详奏战况,感慨之下御笔亲书。如今杨致安然无恙,停灵祠中的人却是戏剧性的成了耿超!真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啊!
  照例在耿超灵前叩首上香之后,杨致与满面戚容的耿进商酌道:“耿帅,忠烈祠正门处的那副楹联,原是我与耿兄并肩血战之时偶有所得。今日我想为耿兄补齐全词,以示痛悼,不知耿帅意下如何?”
  耿进闻言一愣,随即激动的道:“多谢杨侯有心了!仅只一联,吟来便觉满是慷慨激昂的英雄气!若得见赐全词,我儿幸莫大焉!——来人!设案展纸,笔墨伺候!”
  耿进一句“慷慨激昂的英雄气”,反倒提醒了杨致。抬头四顾,灵堂右侧是一面雪白的墙壁。写在纸上,阅看的人毕竟有限,哪儿有书于墙面流传之广?昂然道:“耿帅,笔墨伺候即可,设案展纸就不必了。”
  取笔饱蘸浓墨,径自来到了墙壁前。耿进立时会意,心下更为感激。只见杨致挥毫写下《满江红。悼耿超》: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武成耻,今方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好山河,朝天阙!
  全词无论内容还是意境,都与耿超十分契合。杨致心绪激昂之下,愈发写得酣畅淋漓,几有破壁飞出之势。
  耿进吟咏数遍,肃然整裣衣冠,向杨致躬身长揖道:“杨侯大才,老夫衷心倾服,定当铭记于心!我儿必会因此词而受万众称颂、名垂青史!”(未完待续。)


'邪云曲 第368章 摊牌之前

  耿进虽是因战功起家的军方大佬,却绝对不是个没有眼色的。好比就算不会作曲填词一样,并不会妨碍你听歌。悼念耿超的《满江红》与为杨耀撰写的挽联一出,便以令人匪夷所思的速度在长安广为流传。前来祭拜三位殉国将帅的各色人等本就络绎不绝,一时之间,更是如同潮水一般纷纷涌来。在祭拜英烈的同时,少不得“顺便”观摩鉴赏一番杨致的大作。
  新鲜出炉的诗词挽联,毫无意外的在第一时间里传入了宫中。金子善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