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熬鹰航空业 >

第291部分

熬鹰航空业-第291部分

小说: 熬鹰航空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百八十八章:苏联的设计习惯

    如果说取消进口导流叶片、风扇前点支撑方案是老欧洲自RB199开始以后,一直沿袭下去,成为了欧洲在军用涡扇发动机上的设计习惯。

    那么,为了达到军队突然改变的百分之三十喘振裕度要求,西南科工只能随机应变。

    好在提高发动机喘振裕度的方法还是挺多的,而恰好现在的西南科工手上就还有一种运用的比较成熟的技术。

    要说这项技术,那就应该把它算作苏联在军用发动机设计上的设计习惯,这一习惯在苏联处于涡喷发动机的阶段就已经形成。

    这种苏联人的设计习惯就称之为:处理机匣,这是一种设计在航空发动机的风扇机匣上面的小玩意儿,通过这一设计,可以再次扩大发动机的喘振裕度。

    作为西南科工技术抗巴子之一,李总师自然是知道这一技术的存在,不仅如此,甚至李总师还知道西南科工现在的涡扇10发动机上就有这种设计。

    西南科工最开始接触到这种设计的时候,算起来应该是在420厂没有完成的仿制苏联P—29涡喷发动机上面,但这也让西南科工在研制涡扇10A的时候受益匪浅。

    西南科工在研制涡扇10A的时候,为了增加涡扇10发动机那并不怎么好看的的喘振裕度数据,将这一技术用在了涡扇10A上面,使得涡扇10A发动机的喘振裕度显著增加。

    毕竟涡扇10发动机在几年的使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喘振裕度低,经常导致飞机在做大幅度动作。或者发射导弹后不甚吞烟的时候,经常就会导致发动机停车。

    发动机喘振裕度低。这绝对是非常大的问题,这就让西南科工费劲心思之后。终于在涡扇10A发动机上攻克了这一技术。

    原本以为现在的新中推在采用了宽弦风扇设计之后,带来的优秀喘振裕度不需要再设计上处理机匣。

    没想到现在的军队又提出要把喘振裕度增加到百分之三十。既然如此,那就按照军队的技术要求来干活好了。

    “要将喘振裕度指标增加到百分之三十,这指标西南科工也可以做到,使用我们在涡扇10A上面运用成熟的处理机匣技术,我们可以将中推的喘振裕度增加到百分之三十!”

    说到这里,李总师也是相当的自信,没办法,现成的技术摆在那里。拿出来就可以用,咱就是这么任性……

    和李总师的轻松加愉快相反的则是坐在下面的红旗厂孟总师,他现在可是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不管刚才军队将原本百分之二十的喘振裕度指标改为百分之三十是出于什么原因。

    西南科工原本采用的宽弦风扇设计就很变态了,再用上处理机匣自然能很容易的达到这一指标,但红旗厂用什么来满足你?

    我的军队大老爷啊!红旗厂的中推方案绝对没有宽弦风扇设计,要说处理机匣或许再狠狠心还能够达到,但要将喘振裕度从原本计划的百分之二十二飙升到百分之三十……

    对于这样的要求,孟总师心里也只能是一句“臣妾做不到啊!”。

    原本是用来给西南科工设立门槛的指标。本意是要让西南科工不要太激进,没想到现在西南科工狠狠心就跨过去了,那这一门槛就成了对红旗厂而设立的。

    军队这边也没有想到西南科工技术这么变态,连百分之三十的喘振裕度指标都能轻易达到。这已经超过了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现役航空发动机。

    “这……这个处理机匣的设计确实很不错,没想到西南科工还能有这样的技术,新中推若是能用上这技术。军队自然是没有异议。”

    这边军队的吃惊表现,李总师自然是看在眼里。抓住机会就是继续着。

    “用上处理机匣以后,我们的发动机方案可以达到大概百分之三十一左右的喘振裕度。这样就能达到军队的要求,那我们的西南科工要采用的无进口导流叶片、无风扇前点支承方案是不是就能够继续使用了?”

    李总师这话问到比较尖锐,但这个时候就要有这样的态度,抓住机会就要把自己的项目不断地推向更有利的地位。

    军队倒是有些动摇了,这西南科工能这么容易就把百分之三十的喘振裕度指标达到,足可见西南科工的技术能力到底有多强,或许……

    这时候军队人员的特有气质就来了,刚才都说了只要西南科工能满足军队的条件,就让西南科工上他们自己的设计方案,现在西南科工都做到了,军队自然也不能反悔。

    “这自然是可以,只要西南科工能将百分之三十的喘振裕度要求达到,这新中推要采用的“两无”设计,我们军队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你们看着做就好。”

    虽然同样在坐的军队其他人员有得人还有些不一样的看法,但想了想刚才的话之后也就不再多说什么,军人可没有那啥前一句出口不到十分钟就马上改口的厚脸皮。

    眼看军队对这西南科工方案都没有了不同的看法,科委这边也必须要表态了,对于西南科工采用的“双无”设计,必须要有一个结论了。

    至于说什么评审西南科工方案和红旗厂方案,这早就不是众人所考虑的了,除了红旗厂和航空工业部还有一些最后的期望以外,其他的人都明白红旗厂方案和西南科工方案的巨大差距。

    科委这边出于自己的考虑,也在合计一番之后,由丁主任提出了问题。

    “就现目前的情况看来,西南科工方案即使是用上保守一些的进口导流叶片,在发动机性能上也会远远的超过红旗厂方案。也就是说西南科工现在即使继续采用进口导流叶片,你们西南科工的方案依然会击败红旗厂方案,这样的情况下,你们还会继续坚持你们原本的设计方案?”

    这样的问题,已经没有必要再多考虑,西南科工这边是很早以前就合计好了,取消进口导流叶片和风扇前端支点是西南科会既定的设计方案,不能更改。

    毕竟现在的西南科工要将新中推的性能提升上去,就需要有一两项先进技术做支撑。

    共和国、西南科工在综合实际上依然不及世界航空三大巨头,比如现在普遍实用的一体化焊接叶盘,就不是西南科工能够做出来的。现在西南科工还是只能采用笨重的隼铆结构,这多出的重量是一点儿也不小。

    这就是因为现在拿不出电子束焊、摩擦焊这些高科技,只能是是“双无”的成绩来填拖后的成绩。

    因此,外人看着西南科工使用的方案冒险、激进、风光的时候,西南科工却知道这些激进的技术是不得不用。这些看起来是可用可不用的技术,都在是必须要用上的东西。

    李总师听到丁主任的问话,毫不犹豫地回答着:“会,因为我们要设计的是世界先进的航空发动机,而且采用“双无”技术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优点会出现,比如……”(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九章:发动机控制

    对于这次在新中推上采用了无进口导流叶片、无风扇前支点方案之后,所带来的优势还有一点让西南科工也是挺认可。

    “我们采用“双无”设计,在减少风扇前支承点的同时,在整台发动机滑油系统设计上也会大大的简化。”

    要说发动机的滑油系统可一点也不简单,就西南科工现在的技术来看,要给风扇前支承点设计上滑油系统也不是不行,但这就要大大的将发动机滑油系统复杂化。

    航空发动机的滑油系统咋一听起来并不怎么起眼,似乎都是些不通不痒的设计,但内行人是绝对不会认为滑油系统的好坏对整台发动机没有太大的影响。

    航空发动机的滑油系统到底有多重要?若是滑油系统出问题,又会导致出什么情况?

    这一点就不用多说,只需要举出上一位面共和国十号工程在交付使用后发生的那些坠毁事故就行了。

    上一位面共和国十号工程使用的就是AL31F发动机,这款发动机设计时就没有打算给单发战斗机使用,原因就在于毛子设计这发动机的时候,在滑油系统的设计上有很大的问题。

    Su27系列的发动机双发设计自然不容易出问题,但在十号工程上就暴露出了这31F发动机的巨大设计问题。

    所有坠毁的十号机百分之六十都是发动机问题,而这些发动机问题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因为31F滑油系统问题导致!

    要说这些问题,其实老毛子自己也知道,但因为发动机的总体设计就是那样,要不动大手术的情况下改进滑油系统已经是不可能。

    也就可以说。所有的31F发动机性能都不可靠,这一问题就如同苏27机体本身的软骨病一样,都是在大改之后的苏35上面才有所解决,那时候的31F已经大改成了F117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这样的超级复杂工业产品,都是力求零部件能够更少一些,从而增加可靠性。而航空发动机的滑油系统就更是如此。

    对于31F的这些问题,李总师自然是不知道,甚至连共和**队自己都不知道。

    现在的611所十号工程已经比上一位面更早确定了要给十号换用31F,但31F的滑油系统问题,杨辉也拿它没有办法。

    实在是31F现在的设计就是这样了,人家苏联人自己都不在意,你共和国还挑剔三捡四什么?

    愿意提供给你发动机用就不错了,没见到现在我们费心费力的给你们改发动机机匣安装位置已经很麻烦了吗?

    这种情况杨辉不用想都能猜出来,毕竟现在的苏联人都还在沉迷于最后的荣光之中。强大的大国自信依然让毛子保持着绝对的自傲。

    不管老毛子的31F是什么问题,西南科工自然是没有闲心去管,好好抓紧时间,把现在的中推发动机项目拿下才是正经的。

    而台下的众人对于李总师说的取消风扇前点支承之后,以及这种设计所带来的简化结构都是相当明白。

    现在对于西南科工采用的“双无”设计,已经没有了一刚开始的大面积反对,除了赞同的人之外,剩下的人大多都是对此设计不做评价。

    这时候。成功已经就在眼前,只需要再祭出新中推设计的最后一个优点。西南科方案也就算汇报完成。

    而这最后的一个优点,就不同于“双无”设计那样有争议,最后的一个优点是毫无疑问的压轴设计,这也是西南科工针对军用涡扇发动机特殊需求,做出的重大攻关决定。

    李总师这时候也是颇有自信:“我们在取消了进口导流叶片之后,又可以再次将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做一番简化。而我们对于新中推的控制系统设计也有一些全新的尝试。”

    所谓尝试新的发动机控制系统,这就要说到西南科工为了满足军用发动机的特殊要求:快速响应。

    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案就是使用全权限数字式控制系统,但以现在西南科工,乃至整个共和国的情况来看。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

    全权限数字式发动机控制系统,这东西绝对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攻克的技术,但西南科工现在研制新的军用中推却要考虑到变态的性能要求。

    这也就要求西南科工必须对传统机械液压式控制系统进行升级,即对液压机械控制系统不满意,又对全权限数字式控制系统没有信心。

    于是,这就催生了西南科工在新中推上准备采用的“电气、液压联合控制系统”。

    顾名思义,这东西就是一种保守的折中方案,保留传统的全套机械液压控制系统,同时也在一些对发动机性能有重大影响的控制上增加了电子式控制系统。

    这样的设计,即保证了发动机的安全使用,同时也通过部分电气化控制提高发动机的性能。

    这种发动机的控制方案,就比较类似于西南科工歼七四的单轴三余度飞控系统,都是些不完全的数字式控制方案。

    这样的设计,在性能上虽然比不上全权限控制,但也比单一的液压控制系统有了质的飞跃,唯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那些数字式控制器的重量,但这些东西的重量顶天了也就不过是20kg。

    以20kg的重量换来不错的发动机性能提升,算算还是挺划算的,而最让人心动的则是在局部的使用了数字式控制之后,以后新中推的后续改进中就能再进一步,用上高大上的全权限数字式控制系统,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对于这些设计,李总师早早就有了各种好坏两方面的评估,自然在这个时候的方案汇报上就显得胸有成竹。

    “我们将在发动机上面采用电气、液压联合控制系统,这种设计方案在一些军用航空发动机上面有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