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希望与图腾 >

第296部分

希望与图腾-第296部分

小说: 希望与图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介绍完仡佬族,或许吴总你们会问,这个地方怎么叫‘尧上’呢?关于它的来历,我就要先带大家去参观我们的‘邓氏宗祠’了,传说当年两条鲤鱼被困池塘之中,善良的仡佬人为了使鱼能喝上水,特地在鱼嘴前修建了祠堂,因‘池塘’和‘祠堂’谐音,形成了双鱼双塘的独特景观。

    “祠堂,实际上当年是为了祭祀尧上村邓氏始祖创立尧上村之功而专门修建的。相传六百多年以前,一个江西的姓的一位后生,他的父辈有三兄弟,分别取名为邓大县、邓大州、邓大府,取这样的名字就是企盼做县官、州官、府官,然而却没有一个当上官。这位邓姓后生见父辈门的奢想落空,就只身外出闯荡世界,经过长途跋涉,他来到佛顶山脚下的包溪河畔,见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是一个安居乐业能过上好日子的地方,于是定居下来。在耕作之余,用祖传的手艺将这里的黏土捏成碗盘盆罐,建成土窑烧制碗盘盆罐拿出去卖。凡购瓷器的人都以去‘窑上’找邓师而形成习惯叫法。‘窑上’即‘尧上’。久而久之由此形成永久性的地名名称。如今尧上村的人多数都姓邓,建这个祠堂自然是为了纪念先辈们的创业之功,现在的祠堂成了民俗陈列馆,收集了人文自然资料标本,大家可以在陈列馆中了解我们尧上仡佬族文化村的风情地貌,参观结束后,还可以看到仡佬族的傩堂戏表演。”

    导游黄桂蓉边走边讲,来到了一棵大树下,那棵大树,林业部门挂了牌子。导游黄桂蓉讲解道: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棵树叫‘侯栗树’,这棵树需要四个人才能将它合抱住。大家请抬头,树上神奇地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兰花,更有蜜蜂常年萦绕,据说,它已有千年高寿,是棵神树,当地人称它‘许愿树’,据说能给人带来好运。”

    边看边游览,就来到了一片民居之中。导游黄桂蓉指着民居讲解道: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里的民居,这里住着五十余户仡佬人家,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是两层,它浓缩了中国中部和西南两地建筑文化风格,前面伸出挑梁,典型的干栏式吊脚楼建筑。但又有独特之处,高门槛,中间还设置了一个小腰门,其主要功能就是家里的小孩出不去,大人可以安心劳作;另外一个功能就是不让外面的野兽、牲畜进去。大家请看,这些房屋格局大体一样,都是左右两个厢房,呈“凹”字形,十二根木柱承受着整栋木房的重量,除宗祠为悬山顶建筑外,其余的都是歇山顶建筑,总体结构精巧,造型奇特。这些窗镂花的图案也非常精美,以梅花、龙、凤、仙鹤等一些吉祥的图案为主,表现了我们仡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在民居中留处的石板小街上,吴总等一行觉得心情怡然。

    这条小街一直延伸至包溪峡谷,是尧上的主要街道,小街两边有仡佬族风味小吃和一些独特小商品。

    那条小街走完,便是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风雨桥”。导游黄桔蓉介绍道:“这是一座风雨桥,这条小河叫包溪河,它位于尧上民族村的西头出口处,河的这面是尧上村,对面是佛顶山,风雨桥长二十米,宽三米。两侧是木栅栏栏杆,高约四米。可供行人走路、歇息和避雨之用,是一座具有多种功能的木结构桥。虽然尧上村与佛顶山仅隔了一条小河,易涨易落山溪水,每逢小河涨水和冬天的时候,给人们上山打柴狩猎采药带来极大的不便,于是尧上村的祖辈们早先便开始用树木在河水搭桥,但常常被洪水冲走,后来他们便以仡家民居的风格建造了这座风雨桥。这桥不仅成为稳固的出行之道,而且还装饰了山寨,成为一道风景。闲暇之余,它也成为不少仡佬青年男女对歌择拌的好去处。”

    看完了尧上民俗村,便到中午时分了,一行人在街边小吃店随便吃了小吃,便驱车前往楼上古寨。

    到了楼上古寨,刚刚下车,导游黄桂蓉便开始了讲解。

    “楼上千年古寨,说它是个古寨,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这里一切都充满了古朴的神韵,古桥、古井、古风、古屋、古树,仿佛都在为我们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置身其中,您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品味那段的沧桑岁月!

    “吴总,各位朋友,可能会觉得‘楼上’这个名字有点普通,也觉奇怪,为什么叫‘楼上’呢?其实原来不叫‘楼上’,而叫‘寨纪’,是因为寨中的一小水沟处有一座楼房,下面修了一条长长的巷道做过道,便叫‘楼巷’,因‘上’与‘巷’谐音,久而久之村民便习惯地称之为‘楼上’了,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关于‘楼上’一词的来历。

    “下面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楼上的基本情况,楼上位于石阡县城西南的廖贤河畔,距县城十五公里,现有四个村民组,一百五十户人家,五百多人,整个景区面积约四平方多公里,从石阡县城至景区有四十分钟车程。在这个古老的村寨里,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民族风俗,唱山歌、哭丧哭嫁、吹唢呐等多种独特的习俗。”

    快到的时候,导游黄桂蓉指着那片古老的民居说道:

    “吴总,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些古居了,楼上千年古寨正为我们褪去它神秘的面纱!”

    首先游览的是一处戏楼。导游介绍道:

    “我们现在游览的这个古建筑是楼上古寨的戏楼,它始建于清朝末年,两边为走廊,中间是舞台。走廊是专供演员化妆、更衣、存放道具的地方;舞台则是上演木偶戏、人大戏的专门场所。现在主要上演木偶戏,人大戏却很少了。木偶戏在前面我们已经作了一些介绍。下面关于人大戏我向吴总等各位朋友作一个简单介绍。

    “人大戏整个戏的精彩之处在于,它要求演员用猪胃装上猪血后绑在腰间,另外一个人用钗去钗这个血袋,然后血喷出来,在这一刹那,被刺的演员必须顺着刀被挑起来,整个戏算成功,这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艺。

    “这个戏楼的格局和石阡万寿宫戏楼如出一辙,是外来文化的一个缩影,为什么跟中部文化有关呢?这里的整个村民皆姓周,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明朝弘治六年(1496年),始祖周伯泉带着家人辛苦劳累、沿着崎岖的山道长途跋涉,一路寻找安身之地,遥望繁华的石阡府城,走走停停,他们一直没有停下脚步,迈着因长途劳顿而疲惫的双腿继续前行寻找家园。他们且望且行,不觉已离开石阡府城十四公里,来到这偏僻而遥远的山谷时,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从此休养生息,定居下来,迄今已繁衍生息十九代有四千余人。江西人对风水、天文非常讲究,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明白,这个戏楼建在这儿的真正意义,其实这儿并不适合观众观看表演,主要因为风水很好,可以保佑这里六畜兴旺,家家平安!据说,当年周伯泉含泪离开家乡,是为了避难图存,究竟是为何避难,至今没有详细记载。也许,他当初苦涩的心扉不便于向后人敞开,但不管怎么说,周氏在此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看完了古戏楼,来到一片树林旁,导游黄桂蓉介绍道:

    “我们看到的这里是一片古木奇树群,面积约有六十亩,由紫薇、丹桂、红枫、柏树组成。其中有四棵古枫树,高达近四十米,奇特的是它们呈‘北斗七星’状分布。关于这个说法,是经过相关测绘而来,这七棵枫树与北极相差五度,这五度代表了五百年,由此推断这个寨子已拥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传说是古夜郎国的遗址;古时进寨传说要下马跪拜,因此又有人推断这里是古夜郎国的一个诸侯国,为千年古寨增添了神圣的色彩。”(未完待续。)

第三五二章 石阡的民族村寨(二)

    导游黄桂蓉继续介绍道:

    “在这七棵枫树上栖息着上千只白鹤,白鹤们从不到其他古树上居住,每天早出晚归,在这个村子里,白鹤是村民们的吉祥物,白鹤每天如期而至,向村民们报着平安,所以在这个村子里,无论大人小孩,都很注意对白鹤及其他鸟类的保护,这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也体现了村民善良、纯朴的内心。大家如果沾上鸟粪,千万不要惊慌,说明你将有好运降临哦!

    “那么,当初周氏祖先为什么会选中这个地方作为栖息之所呢?因为这里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大家请看,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指廖贤河,右白虎指白虎山,后玄武指我们站立的龟山,当初他们来的时候并没有朱雀,这些鸟类是他们人为引来的。”

    一行人来到了一棵桂花树前。

    “这棵桂花树,也叫木犀树,四季常青。大家请看:这棵树是同根分叉的,又叫‘姊妹树’,一棵开白花、一棵开黄花,当地人给它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金银桂’,据村民介绍,在遇到好年景,全部都会开黄花,意味那一年遍地是黄金。”导游黄桂蓉讲解道。

    走到一栋楼阁前,黄桂蓉介绍说道:

    “这座古建筑叫‘梓潼阁’,旧时称‘梓潼宫’,梓潼阁总占地约三千平方米。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明永历八年又捐资建阁一座,圣像四尊,清代康熙三年捐资重修;嘉庆六年修建左右配殿,圣像五尊。同治二年被苗匪烧尽,一位住持禅师邀集民众于同治六年重修。《重修梓潼宫序》石刻碑记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前面的那条标语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来的,之所以没有被涂抹掉,主要是为了保存一些历史的原有痕迹。两边的配殿,曾经是周氏家族中的一位名人叫周国祯的与和尚的住所,传说周国祯为了方便朝拜神灵而居住在此,而和尚则是为了看护神像和每天敲钟。梓潼宫前过去有一口大钟,敲击时声震如雷,十里以外都能听见和尚敲钟。早上三下,晚上四下,喻为‘朝三暮四’!当年,梓潼宫僧众出入,暮鼓晨钟,香火旺盛,成为一方朝拜之地。”

    走过“梓潼宫”后前面又有一棵较大的紫薇树,导游黄桂蓉讲解时,形容树身颜色如肉色,若少女肌肤,还说树型神奇妖异,当地人称“哈哈树”,解释说是只要人的手在树身上轻轻抚摸,整个树身便“哈哈大笑”起来,吴总等人便也抚摸了一下,只不过树没有“哈哈大笑”倒是轻微地抖动了几下!

    走过紫薇树,一座古墓出现在眼前。导游黄桂蓉讲解道:

    “下面我们看到的这座古墓,其主人就是我们提到的叫周国祯的。周国祯是周氏第四代祖先,生于大明万历三十年(1605)年,死于大清康熙二十四(1686)年。周国祯系省上房书时中人书,他的思想和主张深刻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一个地方的文化代代传承,因而就有了底蕴,说到古寨的耕读文化,就不能不提到这位周国祯老先生。在周氏发展到周国祯这一代时,已经成为殷实大户,但恰逢贪官污吏多如牛毛,土匪猖獗至极,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业,周国祯步入仕途,走上了当官的道路,官至上省藩署参房。

    “康熙年间,遭吴王兵变,地方玉石俱焚,周氏祖先遭其毒害,仅存家丁几人,唯独周国祯全家安然无恙。于是他又被派往湖广经政所任职,妻小留至家中,不幸归家才几天时间,妻子和七个儿子相继而亡。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周国祯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他后悔道:‘这是做官的后果!’于是发誓永不做官,于是他将文凭札照收藏起来,朝夕修斋念佛,广行布施,沉浸在莫大的悲痛与悔恨之中。

    “当时,直桥河西有位李公好心劝慰,并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他,在年过六旬之际,却喜得三子,老来得子让他欣喜不已,此时,他敬天地,礼神明,救难救急,无善不施。当年,他到洋溪给他最敬重的雷外公拜年,晚上梦中见到三位白发老人,指给他青龙岩下有一块阴地,是块风水宝地,最后他果然得到了这一阴地,作为百年之后的栖息之所。刚才我们看到的这座坟墓是一座假坟,其实周国祯真正被下葬的地方是青龙岩下的那座岩穴里,当地人称之为岩穴葬,那座古墓以一绝壁为天然屏障,周围由参天大树覆盖,色深如黛,浑然一体。

    “岩穴前面神奇而又神秘,除了有东西流向的廖贤河外,是那棵玉立河畔悬崖间的倒栽松神奇无比。特别是关于倒栽松的来历的传说更是赋予了倒栽松的神秘色彩。传说是当年周国祯的侄女,在八岁时,因兵荒马乱,被俘掳至云南,并许配给张龙,小夫妻俩生下一个儿子名叫文标,在任清代绿营中的武官时,出兵行至思南板桥,他手持母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