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希望与图腾 >

第395部分

希望与图腾-第395部分

小说: 希望与图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爸爸,随便你聊吧!”罗思思说道。

    罗叔叔笑了笑说道:“这酒文化,在我们火龙坪,可是有很久的史了,我们火龙坪人一般是这样喝酒:一碗一碗的喝。喝一碗酒摔碎一个碗,几十人、几百人一起喝,一起摔碎碗。当然,有的时候也这样喝:一坛一坛的喝,几根小竹管插入酒坛,几人用小竹管一起‘叭’,叭就是吸吮。人们一轮一轮的排队叭。有的时候还这样喝:一排排的火锅,在热气腾腾的飘香中,手持酒杯,一口口的抿酒。火龙坪人也许是长期生活在偏僻的山里,喝酒的方式神秘怪异,别有一番韵味。

    “如果哪个山寨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热闹情境: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聚集在一起,手捧土陶碗,一饮而尽,在一遍‘摔’的唿喊声中,一只只的土碗落地,随着‘啪啪’声,喝彩声,碎片满地,欢唿如潮。这就是我们火龙坪有名的喝土家摔碗酒的热闹场境。那么,火龙坪的土家人为何这样喝酒?

    “说起来,话就长了。”罗叔叔停顿下来。

    田理麦和蒋雯雯听得兴趣渐浓,在以往,他们两人虽然见过那些场境,但却从来没有去想过思考过,这火龙坪人喝酒为什么要这样!

    “罗叔叔,你讲讲看!”田理麦说道。

    “哥,你不是要去与你师傅学唱山民歌吗?等会怕就晚了!”罗思思笑着说道。

    “山民歌,随时可以去学,我听听罗叔叔讲火龙坪的酒文化。”田理麦笑着说道。

    罗叔叔笑了笑便继续讲述:

    火龙坪在史上曾隶属古代巴国,土家人都自称是巴人的后裔。据晋朝的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那日巴蔓子将军设宴款待楚国使者,宴席开始,巴蔓子将军脱掉上衣,赤膊抱起一坛米酒,倒入三个大碗中,一饮而尽,然后重重的摔碎了三个酒碗,入席者被巴蔓子将军的举动惊呆了,不知他怎样应答楚国使者,这时蔓子慷慨以答:“许诺,为大丈夫之言。然而,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吾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请楚国的使者把我的人头带回楚国,告诉你们的国君:吾用我的头换城池。”言毕,他举起利剑割颈自尽,头颅落地。满座大惊,全场哑然,肃然敬仰。

    “土家人视自己的先贤巴蔓子为大义凛然、笃诚笃信、救国救民的民族楷模。为追忆缅怀巴蔓子以身护国,摔碗自刎,就用喝摔碗酒来纪念土家人的民族英雄蔓子将军。千百年来,土家人就这样用土碗喝酒,喝毕摔碎土碗,在喝酒中缅怀土家先祖,传承土家人的精神,演绎土家人的性格。”

    罗叔叔讲完这段史,说道:“这就是摔碗酒的来。当然,现如今已经在我们武陵这一块传开了。”

    田理麦点点头,看着蒋雯雯说道:“雯雯,我们在百家竹林至上四台的中途可以考虑设置这么一个酒馆!”

    蒋雯雯说道:“麦,现在不是正在进行设计吗?你可以提出你的想法。”

    罗叔叔说道:“田理麦,你们的这个想法不错。今天火龙坪的土家摔碗酒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文化酒仪。你们可以在大型文化餐饮业店里作为一种文化体验产品,并注入民族歌舞演出,在歌舞中愉悦用餐,为旅游者和山外来宾增添民俗娱乐体验。”

    罗叔叔讲到这里看了看蒋雯雯接着说道:“摔碗酒作为一种区域民俗酒文化现象,是会深得山外人喜爱的。喝摔碗酒,菜肴不重要,喝酒者体验的是那豪气冲天的气场,得到的是排山倒海,气壮山河的豪放感染。因为饮酒中乙醇激起的兴奋与摔碗之刺激高度的契合,饮酒者随着酒精的刺激麻醉越喝越好豪爽,越摔越有劲,摔碗的‘啪啪’声推波助澜,不断掀起喝酒之**,激起豪迈之巅峰。田理麦,蒋雯雯,你们想一想那种场景都让人有些激动。

    “土家人就是这样豪情满怀摔三碗,他们喜怒哀乐摔三碗,他们传情达意摔三碗,他们哥们同窗摔三碗,他们右客情人摔三碗,摔出那个天地宽,摔出那个豪放情无边,摔出那个快活似神仙,摔出那个依依不舍醉人间。”

    罗叔叔也许是喝了一点酒,有些兴奋,说到后来竟站了起来。

    田理麦笑了笑问罗思思:“罗思思,罗叔叔在外是从事的哪项工作?”

    “哥,我是在一个文化公司里担任副总监,现在已经辞职回来了!”罗思思回答道。

    田理麦看了一眼蒋雯雯,点了点头。罗叔叔接着又说道:

    “田理麦,蒋雯雯,火龙坪还有一种酒文化,那就是偶有聚会或者团圆时,几人、几十人用竹管、通花秆、麦秆或藤枝置于一个个酒坛中吸酒喝,这种喝酒的方式叫做喝‘咂酒’。喝咂酒同样是古老的巴人饮酒方式的传承。明朝着名文学家杨慎这样解读咂酒:‘以芦为管,吸而饮之,一名钩藤酒,即今之咂酒’。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常饮巴人酒,他作《郡中春宴中因赠宾客》诗:‘薰草席铺座,藤枝注酒樽,……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同治《咸丰县志》载:‘乡俗以冬初,煮高粱酿瓮中,次年夏,灌以热水,插竹管于瓮口,客到分吸之曰咂酒’。从这些史记载可以看出,咂酒为本地玉米、高粱、粟米酿制,以陶制酒坛为酒器并封陈窖藏一年以上,用植物管器饮用,为群体聚众饮用,喝酒时还常常是歌舞相伴。

    “喝咂酒是土家族人庆祝庆节日、办理喜事、欢迎贵宾的喜庆酒,也是祭祀、征战用的仪式酒,同时也是我们火龙坪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须臾不离的家饮酒。喝咂酒最大的特点是饮用便捷和形式欢快,在享受美酒的同时,享受欢乐与平等。几坛、几十坛酒摆上餐桌或者道路边,几根、几十、几百根吸管,几张、几十、几百张嘴,在歌声舞蹈的伴随中,在司仪礼数的引领下,围着酒坛酣畅淋漓齐吸同叭,随着酒香酒精的刺激,那场面那气派人潮涌动、欢天喜地,必然是喜庆欢腾的洋溢,这样的喜庆咂酒真是心醉身醉情景醉;那气派那场面气吞山河、激情荡漾,必然是呐喊声助威声激起壮士的热血沸腾、激情奔放,这样的壮行咂酒肯定是酒情激情奔放情;那气派那场面嘶声力竭、婉转悠长,必然是吸吮声细语声勾起无限哀思,这样的祭祀咂酒一定是相思哀思丝丝连绵。

    “《咸丰县志》录有清朝龙潭安抚司田氏一首诗歌,这样赞美咂酒:‘万颗明珠共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着擎天拄,吸尽长江水倒流’。清代李焕春写竹枝词一首这样赞咂酒:‘糯米新熬酒一壶,吸来可胜碧筒无?诗肠借此频浇洗,醉咏山林月不孤’。咂酒从节日喜庆和征战的场面酒走来,今天它已经从场面酒隐退于民间家庭,偶有老者用酒壶温酒,在火炉旁以管吸用。

    “在过去的火龙坪喝酒不仅有场面宏大、粗犷豪气、歌舞相伴、新颖别致的‘场面酒’,还有慢条斯理、闲情逸致、滋养甜润、延年益寿、治病排毒的家庭养生的果酒和药酒,火龙坪土家人称为‘喝小酒’。‘喝小酒’在恩施土家可史悠久,至今任然盛行。

    “土家人‘喝小酒’十分讲究。身体健康者,特别是农忙时,中餐、晚餐,炸几碟花生米、干辣椒,炒几个小菜,慢喝慢一、二两的‘小酒’,喝得身体热敷暖和,消除疲劳,舒筋活血,那惬意那舒坦本身就有几分醉意。女性和酒量的小男士也常喝点自制的杨梅酒、蜂蜜酒、猕猴桃酒等营养酒,喝出乐趣喝出滋润红晕来。恩施土家人的养生酒最有名气的还是喝土家、苗家药酒。李时珍说:‘酒,天之美禄也。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未完待续。。)

第四五七章 明白用意(一)

    罗叔叔继续说道:

    “中药与酒‘溶’于一体的药酒,不仅配制方便、药性稳定、安全有效,而且因为酒精是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剂,中药的各种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药借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发挥其效力,提高疗效。所以药酒长期以来就是山里人治病疗伤的神奇良药。我们理有‘华中药库’之美称,这里的药材比《本草纲目》的名录还多,特别是像鸡爪黄连和杜仲、厚朴、黄柏等三木药材,以及文王一笔、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七月一枝花等珍稀药材着名全国。

    “我们火龙坪人擅长酿制粮食酒,山寨十里八里一个酒作坊,酒香飘飘,用的都是自产的玉米、高粱去兑换‘烧酒’(高度玉米酒)。当优质的苞谷酒遇上道地药材,就有了土家、苗家药酒。过去的大户人家和名贤儒者还有传世药酒秘方,世代相传。在今天的火龙坪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的几坛几罐药酒。药酒在山里既是宴席上和自家餐桌上的饮品,也是治病疗伤的药品,还是养生康体的滋补尚品。常常根据自身的情况,分类自制了劳伤酒、滋阴壮阳酒、养颜益寿酒等等,存放或窖藏时间越长酒越香药效越强。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如今我们火龙坪人喝药酒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待客的珍稀饮品。有珍贵的客人来访时,用自制的鹿茸酒、天麻酒、四大名药酒等招待客人,比用工厂化生产的名牌酒更显体面和表达尊崇。火龙坪人饮用药酒也更多的是追求滋补养生、延年益寿。

    “火龙坪土家人喝酒,早已超出餐饮文化的内涵,它发酵的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它酿制的是民族性格和情怀,它飘逸的是民俗风情和习惯。”

    罗叔叔讲到这里,田理麦和蒋雯雯都以为罗叔叔已经讲完了。田理麦说道:“罗叔叔,你不愧为是喝酒的,对我们火龙坪的酒文化这样熟悉。”

    罗叔叔笑了笑说道:“千百年来,中国的酿酒文化,在史的变迁中,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反应当地风土人情的各类名酒相继被人们所称赞。

    “土家族先民巴人早在远古时代就有酿酒的史。春秋时期,沿河自治县地属巴国。《华阳国志》记载:巴人“质直好义,士风敦厚,有先民之流。故其诗曰:川崖唯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唯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意思就是粮食既丰,酒自多有,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酒。二0一三年至二0一五年,考古工作人员在唐崖土司城址考古发掘之中,清理出大量遗迹和遗物。在遗物中,就发现了古代的烤酒作坊和酒器,从而证实我们土家族人多年来的酒文化史。

    “不仅如此,根据以往出土的大量汉代酒文物考证,秦汉时期,就有‘以酒成礼’、‘以酒祭祀’、‘以酒宴乐’等风俗习惯。酒是祭祀的必备品,在土家族人众多的庆典、祭祀活动中,酒是必备之物。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朝庭撤销土司管理制度,置县派‘流官’,称‘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成功后,为了庆祝,就令当地酿酒作坊酿造了千坛好酒,在施南府摆庆功宴,三天三夜不下酒桌。

    “土家族还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每次上阵杀敌之前都要喝酒。明代,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百姓送行,置酒于道旁,士兵经过酒坛,吸饮一口便可前行。

    “火龙坪的土家族人有许多谚语涉及酒文化,如‘汉族贵茶,土家贵酒’、‘有酒便是宴’、‘无酒不成席’、‘怪酒不怪菜’。饮酒不讲究菜,不分地点,不论人生人熟,席地而坐,围成一圈,端起酒杯就饮。因为土家族人自古喜酒,所以以酒命名的习俗也不少。男娶女嫁叫‘喜酒’;新郎家操办‘陪十弟兄’;邀约九个未婚小伙子在家相聚举杯赛歌叫‘陪郎酒’;新娘家邀约姐妹十人举杯惜别、以哭当歌,唱哭嫁歌,叫‘姊妹酒’;新娘出嫁第三天则要与新郎一道回娘家斟‘回门酒’;结婚典礼时,新郎新娘在红烛高照下喝‘交杯酒’;结婚典礼过后,男家要斟‘陪高亲客酒’;生小孩要斟‘家家酒’(家家:读音ga即土家人称外婆为家家);满月办‘满月酒’;满周岁办‘抓周酒’;老人寿诞做‘寿庆酒’;新屋落成‘进屋酒’;正月花灯‘元宵酒’;二月‘过社酒’;三月寒食‘祭山酒’;四月牛王生日酒;五月初五端阳酒;七月月半酒;八月中秋‘送瓜酒’;九月重阳酒;除夕酒祭祖;老人去世‘丧事酒’等等,无不与酒有关。

    “酒作为一种火龙坪的文化,它伴随着火龙坪土家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离不开酒。酿制的‘堆花酒’,是用古老传统的制酒方法配制出来的上品。以往民间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