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我为书狂 >

第64部分

重生之我为书狂-第64部分

小说: 重生之我为书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添一把火?”

    孙在安眼前一亮,“凡尘先生,我们等着你这把火。”

    “行,一个小时之后,我将稿子写好交给你,你就等着看一场好戏吧。”

    “期待。”

    结束与孙在安通话,黄一凡打开文档,拟了一个标题:应试教育。

    没错,填鸭式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只不过,填鸭式教育说法比较笼统,应试教育则更为形像。

    当然,黄一凡在开始之初,并没有对应试教育有什么想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其实只是一句调侃。只可惜,如此经典的句子一暴出,却在这个世界引起了诸多人士的感慨。特别是,后面又出现一句填鸭式教育,争论也就出来。

    想罢,黄一凡写道。

    此前写了一篇上课小事,只是笔者随想录的一篇,自认为入不得大方之家法眼。只是奈何文章一发表,就遭受到了多方评价。有攻击笔者忽悠人的,也有劝戒笔者好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在这里,笔者解释一下。其实“吾生也有涯,而知亦无涯”这句话我并没有说完整,在他的后面还有一句“己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己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告诉我们,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学会了,自认为无所不知,那就大错特错了。

    就像现在,那些攻击我的朋友,自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自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为聪明。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有限,推理能力有限,验证知识的能力也有限。然后用着他们不全面或者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推理过程,最后便推导出了他与我所不同的立场。

    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思考一下,三人行必有我师,笔者的观点是否有可取之处呢?

    青少年报攻击自己的十篇文章,黄一凡全部看了。

    只是可惜,或许是成年人的思维,这一些文章,黄一凡怎么感觉战斗力太弱。

    当场直接开头,一句《庄子》哲学“齐物论”的引用,便将所有的批评与攻击,全部拆毁。

    不过,这并没有结束。

    虽然黄一凡此前并没有就“填鸭式教育”讨论的想法,但既然填鸭式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话题,黄一凡也不仿继续在这一块讨论一下。

    黄一凡继续写道,所谓的填鸭式教育,也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最为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考试。这就决定了华国的教育模式变成了考试考什么,老师们就教什么。最终,这也决定着,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就是他能不能考高分。但是,考高分的就有能力吗?看看水木,燕大或者是华国近几十年来的高考状元,他们都在做什么?好吧,他们有大部分人成为了教师。教育成为了一个死循环,这一些高考状元们继续在教别人怎么考高分,这算不算是一种高分低能。

    对于应试教育,其实黄一凡并没有什么感慨。

    前世他也是应试教育的学生,虽然对于这种考试考什么,老师教什么的教育模式不敢苟同,但也没有发现一种比他更为适用的教育模式。但现在他可不管这么多,他可不是老师,更不是教育专业的专家,他没有义务去制定一个更为合理的教育模式,他只要批评就好了。

    就像,他写的文章被人批评一样,难道,这些人会在批评之后再来安慰黄一凡吗?

    洋洋甩甩,黄一凡写了一千多字的回击,交给孙在安。

    孙在安这时哪也没去,他就在电脑前一直在等。

    他也很想看看,黄一凡将会怎么样给这一个话题添一把火。

    一个小时没到,孙在安收到了黄一凡写的稿件。

    打开一看,仅仅只是几分钟的时间,孙在安再一次被黄一凡给震住了。

第一百零一章:秒杀

    如果说,此前的吾生也有涯,可以说是有一些哲学味道。那么,在这一句之后提出的“己而为知者”,翻译出来的话,那就是“自认为自己知道”,便属于真正的哲学范畴。

    当一句话上升到了哲学范畴的时候,这样的话便会成为经典,成为绝句。

    这种哲学理念,哪怕是拿去教育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都不为过。

    但是,恰恰是这种大方之家所说的言论,却在这时出现在青少年报。

    而且,这一句话,又恰恰回应的是那十几位少年作家。

    秒杀。

    是的,可以说,一句话,直接就将十几位作家完全秒杀。

    这还要说什么呢?

    看看这篇文章反击说的话吧:

    那些攻击我的朋友,自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自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为聪明。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有限,推理能力有限,验证知识的能力也有限。然后用着他们不全面或者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推理过程,最后便推导出了他与我所不同的立场……这是对于“己而为知者”的最好概论,而这样的一句话出现,那十几位作家的回应瞬间成为了一则笑谈。

    这已经完全不是等量级的较量。

    一言之间,就将对手打败。

    看到这里,孙在安倒吸一口冷气。

    他早就知道凡尘学习渊博,他早就知道凡尘天纵奇才。可是,这一篇应试教育一出,孙在安才算是真正的明白了这位大家的深不可测。也才真正的知道了,什么才叫大方之家。

    ……

    “高分低能。”

    当最新一期带着黄一凡所写的“应试教育”刊登在大众眼前之时,此前攻击过黄一凡的少年作家枫叶,却是有一些目瞪口呆。看着应试教育这几个字,枫叶一时之间却是不知道怎么回应。自己,似乎正是对方所说的高分低能的人。自己除了可以考高分,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

    拿起笔,枫叶想要对这一篇“应试教育”做出回应,但笔放在纸上停了半个小时,枫叶却是一个字也写不出。

    无奈,枫叶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将笔收好。

    ……

    “自以为有知,自以为无所不知。”

    “自以为比别人聪明。”

    “难道,以前的自己全都是自以为是吗?”

    差一点,重羽都被“应试教育”这一篇文章给打闷。

    看了这一篇文章之后,重羽到现在也都是感觉头重脚轻,全身晕忽忽的。

    这种感觉就像被长辈狠狠的痛骂了一次。

    这让重羽感觉很不好受,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怎么反驳。

    难道,你就比别人聪明吗?

    难道,你就是无所不知吗?

    难道,你所学的知识不是非常有限吗?

    这一棍,将重羽打得差点吐血,胸内只感觉一块石头一直压着他。

    这块石头很重,也很沉,压得他半点也喘不过气来。

    看到这篇文章,他感觉对方就像是一座高山。

    他只不过是高山之下,那一棵很小很小的松树。

    每当太阳升起,他都要不停的仰望,希望能够看到山顶的景色。

    只是,这座山太高太高了,他怎么也看不到顶。

    高山仰止,或许说的就是这种感觉。

    ……

    “三人行必有我师。”

    看到这一句话,李洛紫不免苦笑。

    原本的她,只是想劝戒黄一凡,不要浪费了自己的才华。

    可没想到,当看到他写的应试教育里面这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之后,李洛紫不免为自己的反驳感到好笑。

    李洛紫呀李洛紫,你以为黄一凡是像你以前一样的心高气傲吗?

    看看这句话吧,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我的老师。能说出这样一句话的人,该是多么的谦虚,谨慎,该是多么的品德高尚呀。

    幸好,之前自己没有说得太多。

    如果说得太多,被这一篇文章给盖了下来,恐怕半年都喘不过气。

    要知道,刚才看了这一篇文章,李洛紫是直接呆了,她只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黄一凡,而是一位威名赫赫的文学大师。他的任何一句话,都是那么的赋有哲理,令其无从反驳。不,不是无从反驳,是不敢反驳。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了反驳的念头。

    两人之间相差太远太远了,根本没有反驳的必要。

    不过,心里苦笑的同时,李洛紫却是一下子看开了。

    虽然这一篇应试教育将他们这一些攻击的作者直接秒杀,但是,在这一篇文章当中,李洛紫还是学到了很多的道理。就像上文所说的,己而为知者,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十分要不得。这也让李洛紫更是下定决心好好学习。这不仅是学习学校里的知识,更多的,还是学习其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哪怕对于考试一点用处也没有,但是,如果这一些知识可以帮助自己提高眼界,提高学识修养,也就够了。

    嗯,是的,李洛紫这时也觉得,考一个高分或许并不能代表什么。

    就像,此前的黄一凡一样,一直都是那么的普通,但是,铁石口中学又有谁人比得上他?

    ……

    黄一凡用新笔名“秋水”所写的“应试教育”,不只是震住了这一些天才少年,更是震住了那些学子,以及学子的家长。同样,还震住了那一些教育学的老师,专家,学者。

    当一句完整版的“吾生也有涯”出现,这个时候,他们亦是感觉被大方之家教育了一顿。

    这一句话,不仅仅是对那些少年作家所说的。对于他们这一些成人,对于他们这些教育行业的精英,甚至是对于这一些教育行业的专家。这一句话,同样是说得他们面红耳赤。、

    回想以前,曾经他们难道就没有所谓的自以为是,难道他们没有所谓的“己而为知”?

    恐怕,越是精英越是专家,他们的自以为是,他们的“己而为知”也越是比普通人更为显著。

    一直自以为是,一直自认为什么都知道,自然无法做到更高境界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而这一句话同样让他们感到惭愧。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他们平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哪里有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想必是,三人行,我是老师。

    这种自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观念。此前一直没觉得什么,当看到这一篇文章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以前是多么的白痴。

第一百零二章:大学之道

    不过,虽然被教育了一顿,但这一些精英,专家,学者,可不会像那些少年作家一样,直接被秒杀。虽然,他们也感觉单单与对方笔斗的方式,他们恐怕不是秋水的对手。就如那句无比有哲学意味的话,他们就不知道怎么反驳。还好,他们纵横学术界多年,哪怕在一块地方输给了别人,他们也能找到其他应对的方法。

    比如,秋水所说的应试教育。

    全篇不管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还是吾生也有涯,更或是高分低能,都是以应试教育为宗旨。

    他们本就是“应试教育”行业的专家,也是应试教育的带头人。

    有人批评应试教育,他们怎会不反击。

    而反击的理由,也有很多。

    应试教育虽然以考试为准则,但却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不堪。

    首先,在华国14亿人口规模之下,应试教育提供了一个更为合理的教育模式。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他们的教育模式都一样,不存在发达的地方教育模式就更先进,落后的地方教育模式就越落后。哪怕这个模式有缺陷,但却很公平。

    黄师中学金牌教师“邱恩泽”一纸评文,发到了青少年报。

    教育学专家“沈丹阳”同样避开了吾生也有涯这句无比有哲学含义的句子,单独反驳应试教育,在他的评文中,他强调,“中考、高考是中国现行的选拔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参加高一级教育的方式。每年都有众多的学生参加中考和高考,不仅学生竞争压力大,对社会来说也是考验。不实行考试制度就等于为官员**“走后门”埋下种子,全面考察学生的各个方面又费事费力。应试教育考试的好处是,无论报考者有多少,只要调整难度系数,即可以筛选出值得录取的学生。这个过程不需要大量专家的参与,成本很低。”

    沈丹阳是教育学的专家,更是应试教育体制坚定的支持者与维护者。虽然他也知道应试教育在各方面有不少缺陷,但他却认为,这是当今华国最为合适的教育模式。此外,除了应试教育之外,他对于其他的教育模式也同样理解。例如此前几年也同样有专家与学者提过,希望华国改变一考定终生的教育模式,采取更为开放全面考察学子的方式。但这种模式看起来可行,但实行起来基本上不可能。一来没有这么多精力去做,二来,除了通过考试这种模式去挑选学生之外,通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