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后途 >

第252部分

后途-第252部分

小说: 后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看他凄凉婉转,不禁可怜起来,指责道:“你反复无常,阳奉阴违,害孤劳师动众。不过孤念你并非大奸大恶之徒,愿意饶你一命。既然你已经投降,孤也就不再追究了!你再给孤寻几株嗯……十几株珊瑚来。”

    “罪臣这就让人把珊瑚运来。”方国珍叩头谢罪,急忙命人收集各种各样的珊瑚,拉到应天府足足有十来车。

    朱元璋见他这次是真心归降,便将他也封为征南将军。

    方国珍对福建十分熟悉,加上他在这一带驻军多年,有一定的人脉,他一边派人收集珊瑚一边派人去说服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

    岂料陈友定将信使杀死,誓死不降。

    外有方国珍劝降,内有朱门的人策反,陈友定不愿意降,但他的部下袁仁悄悄递出降书,表示愿意开城投降。第二天一早,袁仁果真打开了南门。西吴军乘机拥入,曲出、赖正孙、谢英辅等人先后逃走,邓益战死,参军尹克仁投水自尽,佥院伯铁木儿拔剑自刎。此后,兴化以及莆田等十三个郡县一律被平定。

    陈友定听闻兴化丢失,便命将士守城,准备和朱元璋打持久战。

    诸将唯唯听命。

    陈友定下令守城的士兵不得轮番休息,不得交头接耳,违令者斩。

    将士们对此都有怨言,部将萧院判、刘守仁抱怨了几句,陈友定当即杀死萧院判,削去刘守仁的兵权。

    陈友定的做法逼得刘守仁决定出城投降。后来城里的军器库被影卫悄悄放火,城里霎时炮声震天。

    汤和和影卫定下暗号,一旦城里内变,立刻蜂拥而至。此时刘守仁悄悄打开城门,城池随即被攻破。陈友定和他的儿子一同被擒,在闹市被斩首。

    杨、周德兴、张彬等人从湖广出师,南下永州,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永州守将邓祖胜派兵死守。

    杨在西江造了一座浮桥,渡兵攻城。

    几十天之后,城里的粮食全部吃完。邓祖胜服毒自尽,永州随即被攻下。

    紧接着周德兴、张彬攻下全州,廖永忠攻下广州、梧州、藤州、桂林。战事节节攀升,一往无阻。

    不过杨、周德兴、张彬等人进攻靖江,几十天都没有攻下。朱亮祖领兵前来会师,驻扎在象鼻山下。四面围攻,仍然不能攻克。杨气愤难耐,命人将护城河里的水一律放干,又从壕沟里筑起土堤,直通北门。随后派兵猛扑,当即登城。后又移兵郴州,招降两江土官黄英衍、岑巴延等人。

    廖永忠也指挥耿天璧攻破了宾州、象州。

    两广平定,杨等人凯旋而归。

    打败了福建、广东的元军,朱元璋又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兴师北伐中原,迅速攻下山东诸郡。正是按照这一战略部署,由徐达率领的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山东、河南等地,最后进军元大都。

    至正二十八年大军占领开封,八月攻克元大都,元顺帝仓皇逃往上都,元朝的统治被推翻。

    这一年元朝灭亡,这一年也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一年,史称洪武元年。

    随后朱元璋又用几年年时间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和其他不听命的农民起义军,彻底统一了中国,此乃后话,略过不提。

第三百九十六章 暂缓称帝选都址

    西吴军平定中原,结束了元人的统治,刘基、徐达等人纷纷上疏劝朱元璋登基。

    朱元璋早有此意,但他不是出于正统,所以表面上还要做做样子,假意推辞,“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孤何德何能与宋太祖相提并论。”

    当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时候就对手下说过,“你们自己贪图富贵,把我推向这水深火热的皇位。我本来不想当皇帝的,是你们想当开国元勋,逼着我当皇帝的!”

    这是开国皇帝惯用的招数,以此来显示前朝气数已尽,自己深得民心,深的群臣百姓拥戴,是被迫当皇帝。

    朱元璋惺惺作态无非是效仿赵匡胤而已,其实他提及赵匡胤就已彰显了自己称帝的决心。

    臣子谁不明白他的心思,配合着他演戏。朱元璋推辞,众臣就劝,朱元璋再推辞,众臣再劝……

    眼看朱元璋就要趁势接受众臣的请求,李善长却上书劝说他暂缓称帝。

    原来李善长不满刘基等人谏言抢了从龙头功,心中嫉妒就忍不住对胡惟庸提起这事。

    胡惟庸善于钻营,马上就想到措辞,“应天府虽好,但不是中原腹地,老师不妨劝王爷另外选址定都。到时老师再劝王爷登基,这样从龙之功的头筹就是老师的。”

    李善长当即上疏恳请朱元璋重新选址定都再建国朝。

    朱元璋也觉得在应天府登基不够完美,有些犹豫。

    可是刘基等人坚决要他马上登基,口称:“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

    两方人马各持己见在朝堂上争得面红耳赤。

    朱元璋觉得双方都说得有道理,不由举棋不定,左右摇摆,登基一事暂缓。

    李善长一心想让朱元璋另外选址定都,他不仅上书劝说,还打算从朱元璋身边的女人下手,他知道马秀英对他心有芥蒂,不可能帮他劝说朱元璋。他打听到郭惠是朱元璋的宠妃,多年盛宠不衰,就派人送了许多礼物给郭惠,让其帮忙劝说。

    郭惠断了做生意的路子,又不敢贪墨中馈,正愁没有钱财进账,见到李善长送来的金银珠宝顿时喜出望外,满口答应下来。

    是夜,她跟朱元璋合榻而眠,涂着豆蔻的纤指在朱元璋的胸口轻轻画着圈圈,风情万种地说道:“我一想到王爷马上要当皇帝了就忍不住激动,可是王爷怎么还不登基啊?我都等不及了。”

    朱元璋的大手一边搓揉她娇软的身体,一边说道:“我还没想好在哪里定都建国呢,惠儿觉得在哪里好啊?”

    郭惠挺起胸脯,嗔道:“我不懂国事,又不如王妃聪慧,况且女子不能干政,我哪敢随意给你出主意。”

    朱元璋没听出她在给马秀英上眼药,笑道:“让你说你就说,说错了我不怪你。”

    郭惠眼珠子一转,“我听闻历代皇帝都把都城定在关中腹地,这应天府虽是古城,却是一些小国和一些逃亡江南的国家才在此定都。王爷宏图大业,怎能被狭居于此。况且淮西才是王爷的家乡,若不能荣归故里,岂不锦衣夜行?”

    朱元璋听得颇为意动,不觉停下手中的动作,思考起来。

    第二日,他便在朝堂上透露自己打算另外选址定都的意思,让诸臣建议在哪里定都好。

    刘基大惊,跪在地上陈词道:“连番征战,我军疲乏不堪,朝廷粮钱紧缺,若是王爷另外选址定都,必将劳民伤财。江浙富饶,有利于朝廷休养生息,臣恳请王爷三思。”

    朱元璋不悦道:“昔日孤只是统一应天府,如今孤统一中原,你还要孤偏安一隅?孤可不是那南唐、南宋之流。”

    这话说的很重,若是刘基再坚持在应天府立国,就是在讽刺暗喻朱元璋只能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如此一来,不仅刘基黯然退下,其他想劝朱元璋就在应天府登基的臣子也不敢出声了。

    李善长得意地瞟了刘基一眼,趾高气扬地说道:“臣以为长安、洛阳等地乃中原腹地,又是千年古都,可以立国,再则王爷的家乡凤阳也是一块风水宝地,否则怎能出了王爷这般英雄豪杰。”

    外臣和自己女人的建议不谋而合,朱元璋越听越高兴,频频点头称善,下令众臣就在这三个地方选出一址帝都。

    看到朱元璋决意已定,刘基心急如焚,他知道自从韩林儿沉舟事件之后,朱元璋对他再不似从前那般信任和敬重,继续反对下去只会徒惹朱元璋恼怒。情急之下,他想到了马秀英,或许只有这个温婉聪慧的妇人能劝动朱元璋了。

    刘基登门求见马秀英,此时马秀英正带领太监、宫女们演练登基大典仪仗,知道刘基求见必有大事,连忙停止演练出门迎接。

    刘基施完礼直接说道:“臣恳请王妃劝说王爷不要另外选址定都,如今天下虽定,然外有元朝余孽虎视眈眈,内有其他小股起义军作乱,王爷急需正名分、安天下、定民心。此时实在不宜劳师动众另外选址定都啊。”

    “先生别急,慢慢说来。”马秀英凤眼微眯,明朝开国定都就在南京即现在的应天府,为何突然冒出个另外选址定都的说法?

    刘基把朝堂上的争辩内容一五一十讲与马秀英听,末了叹道:“臣人微言轻,如今只有求助王妃了,求王妃念及天下苍生,劝说王爷毋要大动干戈。”

    “先生放心,马秀英知道轻重,一定会说服王爷改变心意。”马秀英劝走刘基,回到房间沉思:李善长等人究竟是何用意?他们劝朱元璋缓称帝为公还是为私?想了半天马秀英也理不出头绪,但她明白朱元璋登基一事的确不能拖延下去。且不说一日不登基就一日不算定天下当中潜藏的危机,单说另外选址定都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就是西吴目前不能承受的一笔巨大开支。

    李善长听到刘基去见马秀英,大怒,“不好,这个妇人又要坏我事!”

第三百九十七章 贤内助忠言劝谏

    李善长担心朱元璋被马秀英说动,急忙在他面前装作不经意地透露出刘基私见马秀英一事。

    朱元璋并未多想,他知马秀英素与刘基交好,以前徐达、汤和等人也曾上门求见过马秀英,况且见面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并无遮掩之态,没人能说三道四。

    李善长十分忧心地说道:“王爷不日称帝,外臣岂可再与后宫嫔妃频繁来往?还是应该避嫌啊。”

    朱元璋听了很不开心,阴沉着脸回到王府。

    马秀英尚在沉思,不知朱元璋已经回府,待他走进房中,才赫然惊起,连忙施礼。

    朱元璋愈发不高兴,冷冷问道:“你在想什么,连我回来了都不知道。”

    马秀英听出他语气里的不悦,知道不能马上说不中听的话更加触怒他,便婉转地说道:“刚才去花园走了一圈,看到院中百花凋零,落叶满地,不禁想到冬天就要来临,不知那些穷苦百姓如何度过这个冬天。”

    朱元璋也是穷人家长大的,知道每年冬天都会冻死不少穷苦百姓,不由心生怜悯,叹道:“百姓的生活确实很苦,想我爹娘当年……”

    马秀英打断他的话,“是我不好,不该让王爷想起过往,如今王爷就要做皇帝了,公公婆婆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而且我相信,以后在王爷的带领下,老百姓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

    朱元璋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容。

    马秀英继续恭维道:“一晃十多年过去,真是白驹过隙啊。我嫁给你的时候做梦也想不到你会有今天,这一定是我几世才修来的福气。”

    朱元璋的笑容愈发灿烂。

    瞧着火候差不多了,马秀英话锋一转,“听说朝臣再三恳请你登基,你为何还不肯登基,这天下之主非你莫属,你就不要推辞了。还望你早日登基,早日颁布政令改善百姓生活。”

    提起此事,朱元璋脸色一沉,“可是刘基在你面前说什么了,如今你已是后宫嫔妃,岂可再和外臣来往密切?”

    马秀英眉头微躇,定是有人在朱元璋面前挑拨她和刘基的关系,难怪朱元璋回府满脸不高兴。她索性落落大方地承认道:“今日刘先生确实来见过我,既然王爷认为这样做不妥,以后我就不再私下会见外臣。这一次是我错了,请你原谅。”

    朱元璋缓和了语气,“你如今身份不同往日,不可再像以前随意行事,免得被人诟病。”

    “是,秀英受教了。”马秀英垂下眸子,神情略显黯然。成亲以来,两人相敬如宾,朱元璋很少指责她,如今随着地位权势的变化,他对她的态度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指责约束她的言行似乎都成了家常便饭,这让她愈发感觉到压抑。

    不过马秀英是个百屈不挠的女人,既然旁敲侧击不起作用,她干脆单刀直入,“虽然我私下见刘先生不妥,但刘先生的话我却觉得有道理,请王爷听我说完再做决断。”

    “说!孤倒要听听刘基都说些什么!”朱元璋心中愈发不快,刘基果然说服不了自己就来求助马秀英,这算什么,难道自己还不如马秀英有主见?

    既然朱元璋都生气用上“孤”了,马秀英也赌气自称“妾身”,“王爷毋恼,妾身一介妇人本不应该掺和政事,但妾身和王爷一样都希望天下百姓安宁。天下一日无主,百姓就会一日惶惶不安,唯有王爷早日登基,百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