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后途 >

第312部分

后途-第312部分

小说: 后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马秀英在看到本子的时候就明白了沈万三的意思,里面有些内容是不能公布于众的,她瞟了一眼垂首而立的赵成,淡淡地说道:“皇上先用膳吧,等会闲了,妾身再慢慢告诉您。”

    朱元璋便没有再问下去,净手用过膳,马秀英把他领进内室,跪下道:“皇上容妾身详禀,妾身当年授予沈万三的生意经有部分内容会损坏到国家利益,但那时我大明朝还未建立,妾身才斗胆让沈万三放手去做,如今为了维护我朝利益,妾身早就劝沈万三收手不做了。”

    “既是前朝之事,朕不怪你。”朱元璋扶起马秀英,让她讲下去。

    马秀英便把沈万三民间集资、海外走私的事一一呈禀,这些事朱元璋用心去查就能查到,不如她主动坦白,省的胡惟庸之辈又抓住此事做文章。

    朱元璋十分生气,“朕就说这些商贾没一个是好东西,你看沈万三把老百姓的血汗钱积累起来做自己的资本,还偷税逃税通番走私,难怪他如此有钱,原来都是刮的民脂民膏和国家税金,这是卖国!这是犯罪!”

    “皇上息怒!”马秀英连忙劝道:“沈万三民间集资的钱财早就还给百姓了,不仅如此,他还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修桥铺路,建屋立舍。早年周庄只是一个穷辟的小村庄,如今发展成繁华的城镇,沈万三在其中功不可没。至于您说他通番卖国,妾身不认可这条罪名。妾身从不认为元人统治的国家就是我们的国家,皇上应该也不会承认所以才要推翻元朝。既然都不是我们的国家,何来通番卖国?大明朝建立后,沈万三从未出过一次海,一心一意协助皇上调解苏州府商贾的关系,不曾做过任何损坏国家利益的事情,皇上打算治他何罪?”

    马秀英的据理力争让朱元璋哑口无言,如果沈万三在元朝走私就是犯罪的话,那他推翻元朝自己做皇帝岂不是犯了更大的罪?他悻悻地说道:“前朝之事今日休,朕可以不计较他以前的事。但此人富可敌国,比朕还有钱,实在是不祥之兆。”

    马秀英实在有些厌恶朱元璋的贪婪和冥顽不灵,强忍怒气,呛声道:“妾身听说国家订立法律都是用于诛杀不法之徒,却没听说过用于诛杀不祥的百姓。百姓富可敌国和国法有什么关系?沈万三如果是不祥之人自有上天降灾于他,您何必动用刑罚?”

    朱元璋非常重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他要求重立法、严执法。在称帝之前,就命李善长为总裁官着手制定《大明律》,后来还创建了许多刑事法律、法规。对于这样一个时刻用律法要求自己和他人的人,一旦马秀英跟他上纲上线,他的确是无话可说了。

第五百一十六章 海禁令断绝财路

    室内一片沉寂,朱元璋和马秀英对持而立。朱元璋的眼中有愤懑、有不甘,他恼怒地瞪向马秀英,却在马秀英坦荡荡的眼神中看到一丝讥讽,他狼狈地扭转头,恨声说道:“既然沈万三在本朝并未犯事,朕可既往不咎,但他以后再敢私自出海,朕定斩不饶!”

    “妾身替沈氏谢过皇上的宽宏大量。”马秀英轻轻吁了口气,总算把沈万三走私的事揭了过去。但她心里并不能完全放松,朱元璋几次三番欲治沈万三的罪,可见他有多么垂涎沈万三的财富,尤其是城墙都修筑完工,他还不肯放沈万三离京,反而赐府邸让沈万三在京城居住,这是完全要把沈万三控制在眼皮底下啊。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就在朝堂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用于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禁止沿海百姓私自出海,连“寸板都不许下海”,自此开启了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

    赵成告诉胡惟庸聚宝本上有几张航海图,聪明的胡惟庸联想此事立刻意识到沈万三以前估计是通番走私发的财,可惜这条财路已被朱元璋断绝,现在知道为时已晚。

    看到龙椅上的朱元璋怒不可遏,他倒挺佩服马秀英和沈万三,能让朱元璋发怒并且大动干戈,这二人还能全身而退,真是不简单啊。不,确切地说,应该是马秀英不简单,她已经保住了沈万三几次性命,嘿嘿,就看这一次她还保住吗?

    胡惟庸脸上挂着阴险的笑容,决定再给沈万三和马秀英致命一击。

    下了朝,李善长拍拍胡惟庸的肩膀,淡淡地提醒道:“惟庸啊,万事莫过火,小心惹火上身。”

    这阵子胡惟庸上蹿下跳,处处针对沈万三,李善长冷眼旁观就知胡惟庸是想借沈万三对付马秀英。他自己歇了对付马秀英的心思,但并不妨碍看胡惟庸和马秀英的热闹,所以胡惟庸对沈万三暗中使绊子他都当看不见,也不告诉马秀英。可是胡惟庸和马秀英斗法,却惹怒朱元璋下令海禁,这就大大损害了他的利益。

    官员的俸禄那么低,没有外收入如何养家糊口,如何撑起锦衣玉食?朱元璋禁止官员贪污受贿,但并没有禁止官员的族人做生意,所以大家族一般都会分出一支嫡族专攻仕途,一支庶族专营商业。官员为族人保驾护航,族人为官员创造财富,这在官场从来都不是秘密。

    江浙富饶之地是商业发展最繁荣的地方,许多家族都派了族人在江浙经商,这其中就不可避免地和走私商品有接触,甚至有些家族直接派人参与了走私活动谋取暴利。如今朱元璋一声令下,连块木头都不能下海等于生生切断了这些人的发财之路,李善长能不跟胡惟庸急吗?

    “多谢老师教诲,学生以后会注意。”胡惟庸的态度一如既往的恭敬,心里却不屑一顾,反正他家的生意没有掺和走私品,皇上禁不禁止出海对他也没损害,至于这些人的利益受损,跟他又有何干系呢?

    “你好自为之吧。”李善长瞧出胡惟庸口不对心,摇摇头,径直离去。

    胡惟庸盯着他的背影,暗暗咬牙,老家伙在丞相的位置待得够久了,该换他坐一坐了。当初杨宪被诛,胡惟庸还以为李善长会举荐自己任中书左丞,谁知兜了一圈,因罪流放的汪广洋居然被迅速召回继任中书左丞,而他还是留任参知政事。他很怀疑是李善长对朱元璋谗言,阻碍了他的晋升。既然不让他当左丞相,他就直接瞄准了李善长的右丞相位置。

    胡惟庸心里有个大胆的计划,他如此积极地陷害沈万三可不单单是为了对付马秀英,而是要把刘基、李善长等人都一网打尽。

    十月二十七日,常美荣生下一个男孩。这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嫡长孙,他非常高兴,赐名朱雄英,并当众宣布“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以此来确定朱雄英的皇太孙地位。

    常美荣坐月子期间,马秀英准蓝氏进宫照顾女儿,她自己也每天都会去东宫看望常美荣和朱雄英,看到孙儿白嫩嫩、肉乎乎的小胳膊小腿,她就心花怒放。就像朱元璋说的,有了这个宝贝孙儿,朱标三兄弟都得靠边站。

    这一日,蓝氏进宫照顾常美荣,见到马秀英时神情极不自然。

    马秀英安慰道:“亲家,可是太子妃又使性子了,你别放在心上。女人生产后都有些不适应,过段时间就好了。”

    常美荣毕竟还是个小姑娘,坐月子期间这样禁止,那样不行让她非常烦闷,尤其是儿子的出生几乎夺走了所有人的关注,每个人都把朱雄英视如珍宝,必定要先问及朱雄英的情况后才想起她,这让她倍感失落,心情就变得糟糕。她是不敢给马秀英和朱标摆脸色,就只能冲自己的母亲发脾气。

    蓝氏尴尬地笑道:“太子妃很懂事,没有使性子。”

    马秀英只当蓝氏是帮自己的女儿说好话,也没在意,进屋劝常美荣心情放松,顺便逗逗孙儿。

    常美荣的表情也和蓝氏一样不自然,几次欲言又止。这就让马秀英奇怪了,和蔼地问道:“太子妃可是有话要说?”

    蓝氏拼命使眼色,示意常美荣不要讲。

    常美荣却说道:“娘,母后待臣媳如同亲生闺女一样,臣媳怎能瞒着母后呢?”她盯着马秀英的眼睛,慎重地说道:“母后,臣媳有一事禀告,您听了可千万别生气。”

    马秀英平静地点点头,心却被常美荣的话弄得七上八下。

    眼看常美荣都要一鼓作气说下去,她突然又泄气般地支吾道:“坊间流传的谣言臣媳实在难以启齿,母后亲自派人查证一下吧。”

    马秀英挑眉望向蓝氏,这消息必然是蓝氏从宫外带进来的。

    蓝氏却目光游移,口中一直喊着“皇后恕罪”,就是不直接说是什么事。

    马秀英也不为难她们,转身出了东宫,派福顺去查坊间谣言。

第五百一十七章 误导民众信谣言

    福顺从宫外回来脸色非常难看,他说的消息就像他的脸色一样糟糕,坊间不知何时又开始流传对马秀英不利的谣言。这谣言内容竟是污蔑马秀英和沈万三有不清不楚的关系,难怪常美荣和蓝氏无法启齿,

    谣言是胡惟庸让人散布出去的。他从沈牛那里问出沈万三许多秘密,包括沈万三少年就认识马秀英以及给马秀英分红的事,于是他叫人编了一个富少爷和穷家女的剧本并且找到一个戏班出演。当然剧本的男女主人公他没敢直接挂名沈万三和马秀英,剧情背景时代也不能放在明朝。

    这个剧情写得真是精彩,堪比后世的名家小说。

    富少爷和穷家女从小青梅竹马,郎情妾意,穷家女还凭借自己的聪慧才智帮助富少爷拓展生意。可惜门第不符遭到富少爷家人反对,两人只好黯然分开。穷家女机缘巧合嫁给了一个落魄的将军,将军后来飞黄腾达,更推翻了前朝自己当上皇帝,穷家女因此也当了皇后。另一边富少爷倍受打击,化悲愤为力量,发愤图强,竟然创造出富可敌国的财富,成为天下第一大财主。新皇帝觊觎富少爷的财富,想要据为己有,这时皇后认出富少爷是自己幼时的情郎,在皇帝面前拼命帮富少爷说好话求情,两人更是在无人之处抱头痛哭,互述衷情。这情景被皇上撞见,欲治两人死罪。皇后流泪道出原委,说当初嫁给皇帝其实是出于无奈,富少爷甚至表示愿意放弃所有财富换取皇后的自由。最后皇帝宅心仁厚放过了两人,同时得到富少爷的家产,而富少爷和穷家女则隐姓埋名过起了幸福的生活。

    如此精彩的剧情一经演出就备受百姓的喜爱,演富少爷和穷家女的戏子都被捧成了名角。人们争相观看,对情节朗朗上口,并延续出其他不同版本,一说皇帝大怒,最后杀了两人;一说皇后贪慕虚荣,早就变心,还联合皇帝害死富少爷谋夺了富少爷的家产。

    就在百姓津津乐道这出戏的时候,谣言随之而起,有人说起马秀英和沈万三之间的事情。从两人何时相识,到马秀英掺和沈万三的生意,沈万三定期给马秀英钱财,马秀英在朱元璋面前屡次帮沈万三说好话这些事都被让传得有鼻子有眼。

    这些事也确实发生过,但是造谣者故意把两人的关系说得含糊不清,尤其是把沈万三给马秀英的利润分红说成是沈万三出于情意赠与马秀英的,让人一听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戏剧的内容。不用造谣者推波助澜,人们就自发把沈万三和马秀英代入了富少爷和穷家女的角色。

    当越来越多的人都这样想的时候,一件子虚乌有的事情便成了真有其事,众人都觉得穷家女就是马秀英的写照。因马秀英在民间多有贤名,所以百姓对穷家女也是多报以同情。但即便是这样,对马秀英的名誉也有了一定影响,一些老学究批判穷家女既然嫁给了皇帝就该守妇道,不能再和富少爷有私情。这矛头指的是谁,不言而喻。

    马秀英静静听完福顺的禀告,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以往对她不利的谣言多是生搬硬造经不起推敲,让人一听就知道不可信。这次的谣言却利用了人们对穷家女的同情结合当前的现状让人自发地代入角色想象。因为人们常常受主观意识主导,所以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想象的事实。也就是说,他们潜意识里会认为这不是谣言,而是真正发生过的事情。

    造谣者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知道马秀英和沈万三有私情并且深信不疑,现在看来目的已经达到。

    这件事如果是发生在别人身上,马秀英会当无稽之谈一笑了之,发生在她身上就非常糟糕。朱元璋可以容忍自己的女人嚣张跋扈甚至吃醋嫉妒,却断然不能容忍自己的女人和别的男人有私情。哪怕朱元璋依然相信她,不被谣言蒙蔽,可是朱元璋早就对沈万三不满,觊觎着沈万三的财富,这次肯定是不会放过沈万三,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