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

第108部分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108部分

小说: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金军太强大了,想要战胜金军必须出奇制胜,我就不信了大量的钱财砸下去,会制造不出来!“赵朴心中发狠道。



第161章又要迁都
    早产儿又如何?只要是老子用钱砸,砸也砸出一个大胖小子。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万万不能。赵朴就不信了,靠着大大量的金钱投入,不断的招募优良的工匠,精通机械制造的读书人,再加上爵位的诱惑,金钱的奖励,赵朴就不信砸不出一个新纪元。
    在赵朴兴致冲冲的返回皇宫时,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金军南下了,这次规模比前两次还巨大,三路大军共计五十万,好似潮水一般,涌向了整个大宋,一路之上,势如破竹。
    宋朝的官吏不是望风而逃,就是望风而降,只有那一些较大的州县抵抗剧烈。
    而此时,朝廷的各个大员再次汇聚在一起,不断的讨论着。
    商讨着金军南下的路线,以及宋朝的抵抗方针。此时黄潜善,因为某些原因,早已经退居第二线了。如今执掌朝政的是汪伯彦、赵鼎、范宗尹三人为主,分别执掌中书,枢密院、三司使。如今朝内的大部分奏章,只需要三人点头,便可以下中旨了,只有一些悬而不决,或是军情重事,赵朴才亲自出手。
    不过即便是出手,赵朴也多以三人的提议为准,很少驳倒。
    稳定,压倒一切!
    赵朴有自知之明,在之前他只是一个闲散王爷,没有从政经历,可以说政治上的小白也不为过。比起这些在朝廷上混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老油条差了很多,还是尊敬三位臣子的意见为主。目前主要以实习为主,多看少说,积累从政经验。
    依靠着这三位臣子,可能不会出现太大的进步,相对而言,也不会出现太大的漏洞。至于这些臣子,借机结党私营,或是从中收取好处,赵朴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做得太过分,只要不是威胁了他的利益,他就懒得动弹。
    比如,三位大臣,曾经建议给宗泽、李纲、张所等部,派遣监军,结果被赵朴拒绝了,而军法司活动范围也仅仅是在八字军。
    曾经有大量的弹劾李纲的折子上来,赵朴也拒绝了。
    曾经,枢密院提出过一个个战略部署,想要如何如何。赵朴看了之后,就发了出去。只不过在末尾上写到,“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也就是说,枢密院只是提意见,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一切都是看具体情况。
    在赵朴看来,如今中央已经对地方失去了掌控,唯一对地方能施加影响的,也只有名分了。
    派送监军,无非是被架空,或者是争吵不断,意不大义,都会变成浆糊,与其如此不如,不派遣监军,让臣子感到信任。
    …………
    不过局势越来越差,金军的攻击势如破竹。
    河北的一些州县相继沦陷,金军已经逼近了黄河,只要是渡过了黄河,只需要战马一天的急速奔驰,就可以威逼应天府,包了饺子。作为陪都的应天府,立时风声鹤唳,城内的百姓惶恐不已,一些富商,权贵之流,再度开始跑路。
    在朝堂之上,建议迁都东南的声音,也再度响彻了起来,有种压倒性的优势。
    “陛下,只要金军过了黄河,距离应天府已经有百里之遥,应天府已经现于金军铁骑之下,靠着不到四万多的大军,难以守住应天府。此时必须要迁都,不然陛下危险了!“汪伯彦劝说道。
    赵鼎立刻道:“陛下,不能迁都呀!一旦迁都,军心动摇,黄河沿线的守军,河北等地的孤城,将彻底沦陷,几十万义军将彻底失望,那时大事去矣!”
    “你这是陷陛下于死地,当初就是听信奸臣之言,两位先帝,呆在汴梁未离去,结果有靖康之耻;莫非你想要再度上演靖康之耻吗?”范宗尹道。
    此时朝堂再度吵闹成一圈,而主战迁都的意见,已经是占据了主流。
    分析了一下局势,赵朴觉得迁都势在必行,应天府地理位置不如长安,城墙防护不如汴梁,再加上兵少,守住应天府的几率很小。此时宋朝的正规军几乎是全军覆没,新组建的军队,还在操练中,战斗力低下,守城还可以,若是救援应天府,绝对是被围点打援,消灭在半路上的下场。
    不过如何迁都?迁都在何方?
    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赵朴神色中闪过一丝忧愁,很多时候,迁都变成了战略大溃败,负面的影响太大了。一旦迁都,黄河防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几乎是军心动摇,用一溃千里形容也不为过。真是一个难题,进退无路!
    而底下的吵闹依旧存在,吵吵闹闹,双方争夺得不可开交。
    “啪!”赵朴一拍桌子,顿时间吵闹声不见了。
    “吵什么吵,这里变成了杂货市场!”赵朴脸上带着愤怒,神情有些狰狞,可是眼神中却是平静,不起一丝的波澜,“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世;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此时已经没有争吵的时间了,行动!行动!快速行动!”
    “散朝!”
    赵朴一撩袖子,转身就走,提前下朝。
    众多臣子心中闪过恐慌,这是皇帝陛下登基以来,第一次发火。皇帝陛下一直脾气很好,很少责骂臣子,于是给世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可是在皇帝陛下发怒的那一刻才知道,帝王也是会愤怒的。
    众多臣子都走了,而汪伯彦、赵鼎、范宗尹却没有离去,而是到了后殿内。
    此时,赵朴坐在椅子上,神情冷峻,三人刚刚进去,就感到了沉重的压抑之感,这位皇帝陛下真的怒了。
    “金军南下,三路出击,如今我们分析一下金军的进攻态势!”少去了嗡嗡的吵闹声,赵朴的心情也好了许多,太监们端出沙盘来,赵朴再次做军事推演,推演双方的攻防趋势,双方的实力对比。
    汪伯彦看着沙盘,看着皇帝陛下的军事推演,心中不断的揣摩着新皇的性格,这位新皇不喜欢大臣们夸夸其谈,喜欢的是实际推理,喜欢的是利益的权衡,得失的比较,还有如何利益最大化。
    身为这位皇帝陛下的臣子,可以犯错误,可以失城,但是不能欺骗,不能夸夸奇谈。
    第一步,推演黄河防线能否守住;
    第二步,推演汴梁能否守住;
    第三步,推演金军深入到了那里。
    在不断的反复推演中,得出了黄河防线守不住,三位大臣被这位皇帝陛下说得心服口服;而在推演之后,也得出了汴梁守住很困难,可也能勉强守住;第三步,金军深入到了哪里,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分歧不断,暂时搁置争议。
    最后,赵朴总结道:“黄河防线守不住,千里防线,防御面太宽广,仅仅是守住一些要害,一些重要城池根本无关大局。金军在乎的不是攻陷多少城池,而是在乎掠夺多少金钱,消灭我军多少精锐。而那时应天府将会暴露在金军铁骑之下,此时迁都势在必行,不过迁都要避免混乱,避免军心动摇!”
    “第一,迁移河南、山东等地百姓先走,坚壁清野,不留一丝粮食给金军,水井也掩埋,不给金军一口水喝!”
    “第二,汴梁城五品以上文官及内眷先走,迁移至江阴两淮一带,疏散于各个大城!”
    “第三,仅留五千守卫应天府,我亲自率领三万亲军,御驾亲征,犒劳三军,守卫黄河,誓杀金贼!”



第162章不做唐明皇
    “第四,速速营建扬州,建康等地,修筑城墙,记住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北伐!”
    “第五,营建水师,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山东。只要有了水师,近处可以守住江淮不失,远则可以反攻辽东!”
    “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你们可以说一说?”
    赵朴的没有一丝商量的口吻,只有命令,不接受也得接受,不理解也得接受。
    赵鼎开口道:“这些都没有问题,只是第三条有些不妥。陛下万金之躯,万万不可亲自出征,身居险境之中。守卫黄河,自然有大将;不必陛下亲自出征!“
    “陛下三思,莫要意气用事!“
    “陛下为大宋希望,不可轻动!“
    原本意见相左,争吵不断的三个大臣,这次空前的团结起来,一直反对赵朴御驾亲征。如今多数的皇室都被擒拿而走,剩下的多是皇朝旁支,根正苗红,威望巨大的,就只是皇帝陛下一人了。
    一旦这位皇帝陛下,出了问题,那大宋真的完了,再大的胜利,也无法弥补,皇帝出现意外的变故。
    “御驾亲征,一点也不好受,吃不饱,穿不暖,还要防备刀剑之危。可是如今危在旦夕,我不得不出征!“赵朴苦笑道。御驾亲征,除了那些开国皇帝之外,可以说谁玩谁倒霉,谁玩谁悲剧。
    宋朝的宋太宗御驾亲征,被射伤了大腿,变成了瘸子;明朝的英宗御驾亲征,成了俘虏,苦逼无比。
    若是有一点点希望,赵朴都不会选择御驾亲征。
    靠着他这点浅薄的军事才能,对战上二三流的将军,可能胜利,可是对上一流的名将,绝对是死输,一点胜利的希望也没有。可是不得不如此……
    赵朴苦笑道:“各位卿家,可知唐玄宗,一生犯下的最大错误时什么吗?”
    汪伯彦道:“宠幸杨贵妃,因为美色而误国!”
    赵鼎道:“放任藩镇割据,埋下武人乱世的钉子!”
    范宗尹则道:“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
    三个大臣,三种不同的答案。
    赵朴听后,却是摇摇头道:“都不是。不论是国之痹症,还是任用奸臣,或是美色误国,这都没有什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在,有过不改,错误一次次变大。当年李旦先是出兵诛杀韦氏,后世灭太平公主,都是处在劣势,处在极为危险的境地,悍然出手。那时他身上有股血气,有股不怕死的勇气。于是,纵然是处在劣势,他也靠着勇气与智慧,一步步的扳回了败局!”
    “可是后期出现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厉害是厉害,可是比起韦氏之乱,比起太平公主之乱,还是差劲了很多。只要他有年轻时代,那股血气,那股不怕死的勇气,安禄山算个毛,弹指之间,就被他灭绝了!”
    “可是,长久的酒色,早已尽掏空了他身上的血勇之气,再也没有年青时,那种敢拼敢杀的勇气!”
    三位大臣听着皇帝陛下的评述,心中暗自点头,在后期唐玄宗的确是失去了血勇之气。
    赵朴道:“我若是唐玄宗,必然不会傻傻的往四川跑,结果丢了皇位,女人也被勒死,心腹大臣也被砍杀一光,更是被逼退位,成为太上皇,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败笔。身为男儿,身为皇室之人,就应有生不能九鼎食,死也要九鼎烹的勇气!”
    “若是安史之乱爆发,我不会傻傻的逃亡四川,而是会御驾亲征,亲自戍守潼关,留下太子监国。若是侥幸获胜,击败了叛军,算是为弥补过错;若是被敌军攻破潼关,我就死在潼关上上,算是君王死,社稷崩。即便是死了,也是流芳千古!”
    “如今我们也是面临一个死局。如今,敌强我弱,金军过了黄河,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围攻应天府,陷于死地;可如今局势不稳,风雨飘零,军心民心动荡。这时,迁都东南,迁都扬州,或是建康,百姓会如何看待我们,纵然有一万个理由,百姓也会认为我们舍弃了百姓,舍弃了江山社稷而逃,缺乏担当,缺乏信任。百姓会认为朝中出了奸臣,而汪伯彦、赵鼎、范宗尹,就是大奸臣!我会成为唐明皇,可能在半路上,可能就出现兵变,我就被迫退位;你们也会成为杨国忠,李林甫,说不准会被将士鸠杀。你们死了,也是遗臭万年!”
    三个大臣再度沉默了。
    没有辩驳,他们都是聪明到了极点的人物,这一切极有可能发生。
    一旦迁都东南,必然军心动摇,那时动荡不安的军队,极有可能作出偏激行为。在这种情形之下,百姓不会对帝王做什么,可是却会在愤怒中把他们杀死,宣泄情绪。死了,极为冤枉,还可能遗臭万年。
    名利,名在前,利在后。
    对文人而言,名永远比利更为重要,最怕的也是遗臭万年。
    “此时御驾亲征,势在必行!”赵朴说道。
    此刻,三人出奇的没有反对。
    …………
    当传出陛下,要前往前线劳军时,朝廷内再度传出一阵阵反对声。
    靖康之耻,留给大臣们太多的恐惧,在他们看来都城是距离金军越远越好,若不是海南岛还是荒凉之地,一定会建议迁都海南岛。可是如今皇帝陛下倒是好,好死不死,竟然大着胆子,一副不怕死的样子,直接前往黄河边慰劳三军。
    这不是找死吗?
    黄河从来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