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

第141部分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141部分

小说: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华夏历史上,从来没有海军,甚至连起码的概念也没有。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将大量的财力、精力,用在防御北方的草原民族入侵,侧重于塞防,以保护国家安全。
    而海军一直处在不需要的状态,实际上也是如此。
    在中国古代,东方是茫茫的大海,在东南是一些弱小的土著,而在正东方的朝鲜,日本则是撮尔小邦。这些海上的邻国一直是战战兢兢,维持着朝贡。这些海上小国,根本无力威胁强大的中国。
    即便是明朝时代,倭寇横行,但是也很快被击败了(而历史的真相是,这些倭寇中,真倭只是占据很少一部分;多数是中国豪商、海盗,组成的假倭)。
    直到后来,鸦片战争,不足万人的英国远征军,打败了二十多万清军,那时才开始意识到海防,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后来更是组建了强大的北洋水师。可惜的是北洋水师一直是水师,没有变成海军。
    北洋水师一直扮演着看门狗的角色,一直没有“走出去”,更不用说“打出去”了。
    所以中国一直没有海军。
    实际上,中国也不需要海军。因为在中国强盛的时代,自然没有国家敢于冒犯;而在弱小时,也就是百年屈辱时,距离欧美又太远。不论是英法,还是美国,都不可能派遣太多的远征军,前来中国,更多是政治上压迫,经济侵略为主,而军事进攻只是辅助。
    而在后世,全国解放时,中国的海军还是接近于零;而在抗美援朝,干到美国佬时,海军也是弱小的可怜。
    总之,不论是抗击外族侵略,还是全国统一,都跟海军没有一毛钱事,连打酱油的资格也没有。
    在实用主义实现的中国,海军注定是梦幻空花,比如:郑和组建的海军,持续的时间不长,就报废了;而在理想主义盛行的时期,海军又多是面子工程,比如清朝的北洋水师;而在决定生死的时刻,海军又注定是看客,比如甲午战争时各处打死打火,而海军在港口悠闲睡觉。
    总之,不论是哪个时代,哪个主义盛行的时代,都是没有海军的市场。
    营造海军,有些白日做梦的味道。
    …………
    而赵朴,就是将这个白日梦,变为现实。
    在中国,陆军关乎身死,陆军强盛,中国生;陆军衰弱,中国亡。
    而海军则关乎强衰,海军强盛,中国强盛,海军衰弱,则中国衰弱。
    有了强大海军,才能保证海洋贸易的稳定,繁荣。
    历史上,海外贸易一直对中国的稳定繁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朝一直是财政负担最重,苛政最多的朝代,又要担负大量的军费,还要支撑巨额的赔款,一直艰难支撑,可是却没有亡于农民起义,就是因为有着庞大的海外市场,不断的输送着血液促进了稳定。
    而后世的清朝,都说一直是闭关锁国,不与外国交往。其实这是错误的。闭关锁国,不是不与外国交往,而是除了广州十三行与外国进行贸易之外,其他海岸不允许而已。那时,依旧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稳定。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又是屠杀印第安人,又是贩卖黑奴,缺德事情干了很多,为的就是获取金银,白银获得了很多,可惜最后都通过贸易顺差流入了中国。可以这样说,欧洲人辛辛苦苦杀人,砍人,当人贩子,挣下的钱都是流入了中国口袋中。
    至始至终,都是中国的打工仔。
    海洋贸易,是暴利行业。暴利行业,往往很是暴力。国家机器会通过暴力手段,阻止底层百姓加入,阻止底层百姓享受利润,盐铁专营是如初,闭关锁国,封海政策也是如此。
    后世,总是说闭关锁国,封海政策,是统治阶层,是精英阶层愚昧无知,智商下降,这全是扯淡,这恰恰反应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聪明,想要吃独食,想要独占好处。
    所谓的闭关锁国、封海政策,从来没有真正的锁住国门、封住海。在唐宋时代,没有闭关锁国,没有封海政策,百姓可以充分享受海洋贸易带来的利润;而在闭关锁国,封海政策后,本质上高层官绅和富商,垄断了海洋贸易,让普通的百姓享受不到了海洋贸易的利润。
    当然,吃独食的后果,就是士绅官僚,富商阶层,富得流油,而国家财政困难,百姓也穷困至极。
    而避免进入这个怪圈的前提,就是组建海军,将海洋贸易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避免吃独食行为,借助国家权力机构,进行分蛋糕。
    而切蛋糕的刀子,就是海军。
    海军一直难以成立,就是因为士绅官僚,富商阶层抵制,因为他们不愿意蛋糕分出去。
    …………
    这只是经济上的账,只是民生上的账,还有政治上的账,军事上的账,没有仔细算计。
    政治上,中国历来陷入一个怪圈,每二三百年,就要出现王朝更替,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是亡于农民起义,就是亡于外族入侵,原因很多很多,但是无非是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基垮了,再高的房子也会倒塌。
    而在封建社会,经济主体便是农业,农业的主题是土地。
    在王朝末期,总是有各种政策,试图解决土地问题,但是不无例外都是失败了。只能是用最为残酷,最为冷血的“战争减丁法”,大量的百姓死于战争、瘟疫、饥饿等等,最后一个新的王朝建立,而此时十室九空,人口数量不足之前的十分之一。
    秦末汉初如此,隋末唐初如此,宋末元初如此,明末清初也是如此。
    而赵朴看来,除了“战争减丁法“之外,还有海外移民,也可以减缓华夏的人口压力。
    在公元十二世纪,最缺少的就是土地,因为土地兼并,宋朝农民起义不断;而最不缺的也是土地,在台湾,在南洋一代,在东北一代,都是大量的无主土地,都是肥沃至极,只需要少量的代价,甚至是不需要付出代价,就可以轻易获取。
    这些地区,不是肥沃的黑土地,就是一年三熟的水稻,最适合耕种,可以大量缓解人口压力。
    而这一切前提,就是有一只强大的海军,保驾护航,维护海外权益。
    至于军事上的账,组建海军出击辽东,反而是最次要的理由。
    但是这个理由,却是组建海军的最好借口。



第219章海军初成
    战争,可以做到许多平时不可能的事情。
    若不是二战爆发,美国也不可能筹建曼哈顿计划,制造原子弹,在太平岁月这是不可想象的。若是在和平时期,赵朴若是组建海军,绝对是反对声音一大片,阻力太大,最后不了了之,可是在战争年代,服从于战争,一切都不再是问题了。
    赵朴说服了李纲,将组建海军的计划交给了他。
    只是具体的如何组建,赵朴也是抓瞎,只能是大概的提出了极点注意事项,然后让李纲“便宜行事”。
    而李纲也不负所望,仅仅是半年的时间,就组建了海军的雏形。
    …………
    而此刻,赵朴正在看着密折,这是李纲的上书,详细的讲述着海军发展的进度,还有海军编制等。
    海军编制上,主要有主舰、粮船、水船、马船、坐船与战船等几种战舰。
    主舰,相当于宋代版的航空母舰,相当于明代版的宝船,相当于后世的旗舰、主力舰。集体巨大,要载着粮食、马匹、陆战兵员等等,至少在五千料以上,因为体积巨大,运动速度较慢,一旦遇到小船围攻,就是死翘翘了。因而主船重点在防御和攻击上。外层要包上铁皮,提升抗打击能力;同时要安装上火炮等武器。
    马船,是快速水战,负责浅滩地区登陆攻击;
    粮船,主要用于运输船队所需要的粮食以及后勤供应物品;
    坐船,是运兵船,主要负责将兵力运到海岸上;
    战船,是担任护航的专用船舶,歼灭敌军舰队;
    水船,专门用来储存、运输淡水。
    看着奏折上的描述,海军已经初步具备了规模。只是在主舰的打造上,较为耗时耗力,尚未建造妥当。这主要不是技术上的难题,而是第一次打造,工匠有些不熟练,有些问题还欠思考。但是也只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就彻底打造成功了。
    “李纲,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赵朴看着奏章,心中很是满意。
    李纲是一个文人,他的长处在文治上,而不在军事上。让他上了战场,注定是赵括一类人才;让他制定国家战略也不行;让他去当宰相,也是糊涂不断。他的长处在于后勤,在于打造一个稳定的后方。
    此次李纲被贬了。
    但是,赵朴不会将他弃之不用,而是将他放在了泉州,放在了福建,让他筹备海军。
    福建拥有3324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和1404个沿海岛屿,与台湾隔海相对,生活在闽地的古越人很早就驰骋于广阔的海洋。福建的丘陵地形和环绕省界的山脉并未阻隔了闽人与外省和海外的社会经济交往,海上航路让福建很方便地与外界连接起来,甚至因此走得比其他省份更远。加上福建境内多山,物产丰富,盛产造船所需的木材和铁、桐油、蛎灰、藤、棕、麻、生漆等物料,民间就地取材,随处造船,沿江沿海各地造船业十分繁荣,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福建帆船成为中国古代海船的主要船型。
    三国时期,吴国的航海活动十分活跃,先后遣使南洋、登陆台湾和联合高丽。于公元269年,吴国在建安郡所属侯官县设置典船校尉,这是有记载的福建官办造船厂之开始。吴国还在闽江口至浙江瓯江一带的沿海地区,建立更大规模的造船基地,称温麻船屯,所造之船称温麻五会,在数十年期间,建造了大量的海船,为福建的航海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西晋灭吴,置晋安郡,设温麻县,保存了吴国遗下的造船工匠和屯兵。东晋末年,浙江孙恩、卢循带领农民起事,曾在东南沿海建造“八槽舰”,自江苏沿海路南下广州,后又曾顺长江而下。事败之后卢循余部种类尚繁,常居船上,所乘之船头尖尾高、当中平阔、冲波送浪,称作“了鸟船”,直到唐武德八年(625年)才被,泉州刺史兼都督王义童遣使招抚。
    唐代的福州和泉州是南方的主要造船基地,造船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旧唐书》记载当时来往于福建与广东沿海之间的商船,最大的载重可达千石,即50至60吨。唐代中后期,由于中央集权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控制,福建凭借舟楫之利,或从浙江买进粮米,或向登、莱运出海外奇货,唐末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更借助海外贸易所得以资公用。
    而赵朴大致的估算了一下,此时的宋朝造船技术,可比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要强大了许多。
    在郑和时代,刚刚是永历四年,那时的明朝建国不过四十年,经济实力,远远不如这个时代的宋朝;而在造船技术上,经过蒙古的入侵,大量的先进技术流失,而明朝时,虽然有所恢复,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巅峰。
    而宋代,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海外贸易也随之步入高峰,福建与广州成为海船建造中心,福州、兴化、泉州、漳州设有官船厂,宋元佑二年(1087年)在泉州设置市舶司,从南宋开始,远离战火的泉州逐渐超过明州和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有关福建帆船特性的记载逐渐多了起来,“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西船次之,温明州船又次之。”
    一般来说,有1料=1石=92。5斤
    而此时,已经可以制造出五千料,甚至是上万料的大船。
    只是船并非是越大越好,船大了,动力系统也是问题。此时海上的动力,主要是硬帆、旋转橹。动力装置极为原始,太大的船体,会导致运动不便。此时最适合的就是两千料的大船。除非发明了蒸汽机,不然五千料,上万料的大船,将美观而不实用。
    可以说,宋朝的造船技术,是中国古代巅峰时期。
    明朝能造出宝船,宋朝也能。明朝能组建起郑和那样庞大的舰队,赵朴也有信心组建同等数量,甚至是超过的舰队。
    这一切,都是营造海军的基础。
    只是在泉州等地,虽然有官营的造船厂,但是也更多的是服务于民间航运,或是水军的补充。对于造船厂的重视,远远没有达到战略高度。此外,这些造船厂,太分散了,实力松散,处于各种为战的局面。
    将李纲贬到泉州,为的就是将这些造船厂组合起来,形成“船业托拉斯”,可以生产大规模,高质量的海船,支持对金军辽东作战,将要组建联合舰队。
    而李纲做到很好,基本达到要求。
    “只要三个月后,等待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