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

第38部分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38部分

小说: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知识,都是极为凌乱,极为琐碎,很是平常,可是平常中却是蕴含着大智慧。
    赵朴过去的一些观念也是渐渐纠正,比如大宋士兵,多是一天吃两顿饭,而不是一天吃三顿饭;大宋北方的田地,好地能产下一担五的粮食,就是好地;而南方能产下两担的地就是好地。即便是南方盛行着精耕细作,种植者双季稻,收成也是四担顶天了。
    与后世,杂交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动不动就是上千斤,十几担相比,差了很多。
    而士兵的粮饷也是连续欠下五个月没有发了,倒不是种师中克扣粮饷,而是朝廷连续一年多没有给西军粮饷了,一些粮饷还是士绅捐赠,或是种师中以自己的家产补足。
    西军的火耗极为严重,经过户部、地方大员等层层剥皮,最后能有三层落在士兵手中就是运气好了。
    宋朝士兵年薪在36—55贯之间,一贯大约等于300元,也就是一个士兵一年能收入在1。08万—1。65万。也就是士兵一个月收入在900元元—1400元。可实际上,经过层层剥皮,最后宋军收入是一个月在300元—500元之间。
    这里的一贯钱价值多少,不是以等于多少黄金作衡量,也不是以等于多少白银做衡量,而是以能购买多少米做衡量。在大宋,粮食产量较低的时代,粮食可谓是真正的硬通货,粮食可以购买到金银,可是金银却不一定能买到粮食。
    比如如今的汴梁,国库内的钱币还有些,却买不到粮食。
    一个月300元—500元之间,买下的米能养活一家七八口人,很是艰难,宋朝士兵的生活很苦逼。
    赵朴心中不由的吐槽不断:这是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大胜仗,很是艰难,难怪宋军屡战屡败。
    而最难忍受的是,大军要出征了,可是粮草竟然不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军事文盲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大军已经出动了,粮食还是没有筹齐。粮食没有筹齐也得上路,总不能因为粮食不足,就不出兵吧!
    一路之上,只能是一干一稀,上午的饭是干的,下午饭是稀的。赵朴做了一个试验,干饭内没有一丝油花,稀饭里扎进筷子,筷子立不起来。
    粮食不够,只能是用路上的野菜来弥补,不管是味道好不好,能顶饱就行。
    运气不错的是,春天到了,正是野菜生长的好季节。
    有野菜可挖,可即便是如此,三万人那需要多少野菜?多数情况下,即便是吃野菜,也吃不饱。
    看着菜色的士兵,赵朴心中就心酸不已,吃不饱,还要负重三十二公斤斤上路,一天要行军六十里,走得还是山路。而他骑着马,每天还觉得屁股发痛,双腿也磨起了泡,感觉苦逼至极。人与人,果然不能比。
    士兵眼中缺乏生机,似乎缺乏斗志,对于救援太原的重要性不知道,对于为何要救援太原也不知道,他们只是对种家有着盲目的信任,愿意跟谁种师道,种师中两兄弟征战,即便是被带到来地狱也不在乎。
    还有,西军的军纪很差,做不到好令行禁止,也做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若是照着过去的脾气,赵朴照旧上前教训这群兵痞了,整训军纪了,可是这一刻赵朴保持了沉默。
    世界上,岳家军只有一支;同样世界上,戚家军只有一支。
    种家军虽然强大,可比起这两只强军而言,还是大大不如。
    岳家军,重视单兵作战素质,步战胜过金军溪人部、契丹部,马战胜过金军女真部,屡次击败金军,是抗金的中流砥柱,撑起了南宋的半壁江山,岳家军所到之处往往就代表着胜利,更是留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戚家军,走的是联合作战,鸳鸯阵是近战的利器,每战往往是以十破百,以百破千,以千破万,仅仅是五千精兵就剿灭来入侵的倭寇。
    这两只军队,都在抗击外敌入侵时,留下了赫赫威名。而种家军,却破灭在抗金的路途上,成为金军强盛的踏脚石。
    强必有因,衰必有果。
    岳家军、戚家军崛起,有其原因;种家军覆灭,有其因果。
    …………
    自从得知,仪王赵朴要随军出行,并担任监军以来,种师中心中就极度不满。一个王爷不在汴梁好好呆着,却要随军出征,这不是添乱吗?这是打仗,还是保护你!
    开国时期,宋太宗出征辽国,结果在高粱河大败,,宋太宗差些做了俘虏,跑路时腿上被射了一箭,变成了瘸子。这个故事,告诉皇帝,不要御驾亲征,看起来很风光,其实战场很危险,一个不小心就死亡了。
    刀枪无眼,在战场上,士兵与皇帝时平等的,不会因为你是真龙天子,箭羽就故意的避开你,刀剑扎进去,照样会流血,照样会死亡。
    种师中想起,这个大包袱,心中就发愁。
    可是很快他对这个王爷的看法就发生了改观。他见过许多的监军,监军不是太监,就是文人,多数都是坐着马车,很少骑马,因为骑在马上太颠簸,一般人受不了。而这位仪王殿下,不会骑马,可还是拒绝坐马车,一开始的确是吃了很多苦头,据亲兵说,这位王爷的大腿上,磨出了血泡,可还是坚持着。
    不断地向老卒学习,渐渐学会了骑马,不再是那样受罪。
    这位王爷是个文人,不会战场搏杀之术,于是开始向老兵学习搏杀之术,持久不断,虽然水平依旧很差,可是至少尽力了。
    军中粮草不足,不只是他这一路西军,其他几路援救太原的西军,也是粮草缺乏,没办法,汴河被断,粮草奇缺。他身为将军饭食物多是馒头、咸菜,米粥,再加上些野菜,而这位王爷的饭食也是这些,原以为,这位王爷会吃不下这些简单的饭食,即便是最后勉强下咽,也会多有抱怨。
    可是这位王爷倒是好,眉头没有皱几下,就狼吞虎咽的吃完了食物,一点也不嫌弃。若不是深知这位王爷的身份,他多会以为这位王爷是假的。
    当问及原因时,这位王爷回答道:“这里的馒头至少是新鲜的,而我在金营吃的馒头是发霉的!“
    相处的久来,种师中也对这位王爷很是满意。
    这位王爷身为监军,没有过多的询问军事上的事情,也没有问及一些军事要情,只是默默的跟着队伍,查看着地图,然后在地上写着画着。若是有人询问,他则是回答;若是有人不问,他就不回答,一副乖宝宝的样子。
    很快的越过了黄河,向着晋南地区前进。
    …………
    而此刻,赵朴看着地图,正在发呆。
    虽然他的历史知识很是贫乏,可也知道靖康之耻发生了,而太原解围之战也失败了,太原最后也沦陷了。而救援的宋军,在金军围点打援的战斗中,被各个击破,死的死,伤的伤,残的残,一部被歼灭,一部则是沦为散兵游勇,加入抗金义军中。
    种师中似乎也“光荣”了。
    至于战斗的具体经过,如何被金军打的落花流水如何最后牺牲,一切都是一笔带过,或是含糊其词。
    没办法,靖康耻,太耻辱了。对待耻辱,世人都是选择性的遗忘,将真实的历史掩饰而去,留下的是虚假,甚至是荒唐的历史。
    历史书上,写到泥马渡康王,可是却没有写到康王掘开黄河大坝,阻止金军铁骑,于是淹死了无数百姓,黄河为之改道,流入淮水。此举,堪比后世的蒋委员长,掘开黄河大坝,形成黄泛区。
    史书记载赵构,能拉动一石五斗(约二百斤)力的弓,典型的大力士,一个勇猛的武将。可是实际上,他一点也不勇猛,没有上阵杀敌,反倒是逃跑将军,一路南逃,在逃到扬州时,正在与某某女子圈圈叉叉,结果金军入城了,吓得不举,变成了阳痿。
    还有历史上写到,岳飞北伐的口号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为何是“二圣”,不是“二帝”。因为黄河清,圣人出,在宋徽宗当皇帝的时代,黄河水清了,按照迷信的说法,就是圣人出世了。可是这位圣人带着大宋走向了灭亡。
    宋钦宗、宋徽宗二人胆小怕死,想要学李煜那般主动投降,保全性命,于是出了城,向金军献上降表。可是历史书上却说,二圣大义,为了免去汴梁大屠杀的发生,于是舍己为人,效法佛祖割肉喂鹰,舍身到金营。
    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书却是虚假的。
    就这样,赵朴一边学习者,一边跟谁大军继续前进,
    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五月,北宋朝廷再次组织军队救援太原,种师中由河北井陉西进,另外两员大将,姚古和张灏分别从长治和汾州北上,三军互为犄角,共解太原之围。



第52章胜利背后的危机
    战斗一开始很是顺利,三路大军都是连连告捷,连续收复几座城池,似乎旦夕之间就要克复河东,解除太原之围。
    朝廷的赏赐不断送来,军中弥漫着喜气。
    不过,赵朴却看到了危机,看到了一些不妥之处。
    金军兵少而精,善于野战而不善于守城,这使金军不会将兵力分散开来,好似撒胡椒面一般,散在各个要害上。金军为了围困太原,确实将一些军队,部署在一些城池,但这些兵力都是辅兵,都是金军中的契丹军、溪人军、汉人军,而不是金军的主力。
    克复了这些城池,看似取得了一个个大胜利。其实,在金军眼中,仅仅是死了一些炮灰军,没有人会为炮灰而伤心,同样一些炮灰军的死亡,也不会伤及金军的根本。
    可是,在宋军上下看来,这是一场大的胜利。
    似乎靖康中兴,朝夕可待。
    …………
    赵朴却望着月亮,闷闷的喝着酒,心中不好的预感越来越强烈。
    这时种师中走了出来,道:“殿下,你似乎有心事?”
    “的确有心事!”赵朴道:“当年太宗皇帝三路北伐,收复幽云十六州,气势何等辉煌,一路胜利,胜利不断,可东路军只是一败,全军奔溃,伤亡无数,被俘的士卒无数,太宗皇帝也差些当了俘虏;当年神宗皇帝,也是五路围攻西夏,可是仅仅是有一路败北,就全线奔溃。我奇怪这是为什么?辽军、西夏军即使是屡有败绩,也不足畏惧,只有是胜利上一回,就翻过盘;我们即便是胜利上无数回,只要是败上一次,就全盘皆败,这是为什么?”
    说着,赵朴的眼神中带着质问。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宋军这样不禁打。宋军似乎天生是打顺风战的料,不能遇到一次逆风,只要是遇到一次逆风,似乎就是完败的料,这是为什么?
    种师中叹息道:“这个……”
    他一时也说不出话来,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似乎是一个谜题。
    “难道认为我军会再次上演高粱河惨败的结局?”种师中道,话语也不在客气:“我军三路并进,旦夕之间就要克服河东,将金军驱除……”
    “行九十则半百,行军打仗就好比是下棋,胜负的关键,并非谁胜的多,而是…最后一局,由谁取胜!即便连胜不断,一旦最后一战覆灭。仍是江山易主!”
    “那次北伐伐辽,杨继业将军阵亡;这次北伐金国,将军……?”赵朴泼了一盆冷水,“打仗讲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我宋军战力本就弱于金军,若是集中主力,还可能与金军有一拼之力,若是将兵力分散为三股,三面出击,看似气势雄浑,其实危机无比!若我是金军将领,只需要诱敌深入,不断的拉长战争补给线,让我军陷入孤军深入之势,那时不需要动用太多的智慧,就可以将我军包了饺子!”
    诱敌深入,切断补给线,集中优势兵力,强势歼灭敌人。
    虽然是很老套的战术,可是适用性却是很强,这个老套的战术,让一个个强敌倒在了下面。
    种师中不服气,道:“殿下,我朝三军相聚不远,一旦某一只遭到金军的攻击,其他几只就会陆续赶到增援,那时金军必输无疑!”
    “老将军,我军若是遭到金军围困,其他几路西军是不会来援救的,不是他们不想,而是机动力不够。以几千金军铁骑的强悍,足以牵制住数万大军,无力增援,甚至可能可能全军覆没!“赵朴毫不客气的道,“当年,太宗皇帝北伐,也就是这样失败的!”
    一路之上,赵朴不断的观察,也发觉了西军的一些缺点,或者是所有宋军共同的特点:进攻力缺乏。
    宋军缺马,这是所有人的常识;因为却马,所以进攻不足,这也是所有人的常识。
    当把常识,变为理所当然时,就无可救药了。
    宋军作战方式很老套,不论是对抗辽、西夏、金国,都是几路兵马齐头并进出击,习惯于大军团作战;打了胜仗一切好说,可若是打了败仗,只要是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