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枭雄在乱世 >

第260部分

枭雄在乱世-第260部分

小说: 枭雄在乱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有能力在一个月之内制造出原子弹,问题是,需要美国同意。
  
  在奥康纳坚决反对日本研制核武器的情况下,日本当局也不敢造次,至少不敢公开研制核武器,甚至得在舆论上打压极端组织。
  
  更重要的是,受战争影响,部署在日本的美军超过了二十万。即便大部分都是非战斗人员,但是这支军事力量不可忽略。由于日本没有足够的情报能力,还得在战争期间与美国共享情报资源,所以就算秘密开发,日本的核计划也不可能快到哪里去。
  
  说得简单一点,在决定为日本松绑的时候,美国就利用与日本共享情报的机会,监控了日本全国的电力设施与用电情况。谁都知道,提炼武器级浓缩铀或者浓缩钚,不管用什么法子都需要大量电力。虽然日本储备了上万吨的核废料,能够从中提炼出足够制造一万枚原子弹的核原料,但是没有电能,一切都白搭。
  
  受此影响,日本很难撇开美国秘密研制核武器。
  
  事实上,日本当局在研制核武器的问题上也很矛盾。原因很简单,如果日本坚持研制核武器,只会与美国翻脸。哪怕在战争期间,美国不会把日本怎么样,毕竟美国要想从这场战争中捞取好处,就得依靠日本。但是谁也不敢包管,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会用什么法子对付日本。
  
  要知道,美国仍然是日本的占领国。
  
  只要还有美军驻扎在日本,美国就能随时推翻日本政府。
  
  出于这个原因,日本当局一直不肯在增兵问题上松口。依照日本政府的说法,只有在日本本土安全得到足够保障的情况下,日本才会考虑增兵。
  
  也正是如此,直到九月初,也就是长崎遭到核打击后将近一个月,日本当局才在增兵问题上松口。
  
  为了让日本当局答应增兵,美国当局也花费了不少力气。
  
  首先就是确保日本本土安全。到九月初,部署在日本本土附近的美军反导战舰已经超过二十艘,组成了四个由五到六艘战舰构成的反导编队,每艘战舰均配备了数十枚射高在一千千米以上的最新型海基反导导弹。照此计算,一个反导编队能够同时拦截上百个目标,并且包管拦截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加上部署在日本本土的战区反导防御系统,能够同时拦截近两百个目标。
  
  因为已经有情报表明,中**事无法同时发射两百枚弹道导弹攻击同一个目标,所以日本的本土安全暂时得到了包管。
  
  当然,这不是让日本当局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
  
  从战略局面上看,日本当局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国不会再次对日本进行战略打击。美国已经对日本做出战略保障承诺,意味着,如果中国再次对日本进行战略打击,就算核弹头没有落在日本本土上,美国也会代替日本对中国进行战略报复。更重要的是,日本将因此获得研制核武器的充足理由,到时候连美国都不能反对。对中国来说,来自日本的核威胁肯定要比来自美国的严重得多。
  
  真正让日本当局动心的,还是美国在东北占领区控制权上做出的重大让步。
  
  依照美国当局的承诺,由美日联军联合训练的“东北治安军”将由日军控制,并且直接听从于由日军主导的军事管制委员会。更重要的是,美国当局还承诺,在打下南京之前,东北地区的行政事务暂时由日本负责。即便在打下南京之后,美国也会说服台湾当局,在中国成立一个联邦性质的中央政府,即台湾当局只对东北有名义上的通知权,而具体事务仍然由日本当局掌握。
  
  当然,这只是美日间的秘密协议。
  
  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做出如此重大的让步,正好体现出了美国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即美国不会长期在中国驻军,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后,就将逐步撤出,将占领与控制中国本土的任务留给盟军。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也很简单:巨大的战争伤亡。
  
  美国的新闻媒体在报导长崎遭到的核打击的时候,都提到了一个问题,即美军在这场战争中所遭受的巨大伤亡。
  
  虽然美国当局一直在努力回避战争伤亡,但是在美国,战争伤亡绝对不是秘密。
  
  打到把月底,在这场历史一年又一个半月的战争中,美军阵亡官兵超过十万,伤残官兵近二十万,另外还有二十多万官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依照美国媒体的宣传,这已经是自南北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军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一些新闻媒体甚至认为,如果像伊拉克战争一样,持续数年,在这场战争中伤亡的美军官兵将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下,之前积极支持美国政府战争行为的美国人不得不反思,有需要吗?
  
  问题是,箭已离弦,收不回来了。
  
  对美国当局来说,减少战争伤亡,给国民做出交代的唯一法子就是尽快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把战后任务交给盟军。
  
  受此影响,就得尽快让日本增兵,让日军担负起主要作战任务。
  
  为此,美国不但在战略安全保障与东北问题上向日本做出了重大让步,还答应为日本提供更多的军事装备,并且向日本企业免费提供各种先进武器装备的生产权。当然,在战略原料方面,美国也做出了重大让步。
  
  总而言之,美国当局的目的就是让日军尽快担起重任。
  
  问题是,大规模地面战争还没结束,从中国撤军还遥遥无期,所以美军仍然是战场上的主力,仍然得冲锋陷阵。
  
  八月底,帕特里奇回到华盛顿,参加了由奥康纳亲自主持的战略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奥康纳明确提出了美军的战略底线,即大规模地面战争将在美日联军打下北京与美台联军打下南京之后结束。到时候,美军将逐步将作战任务移交给盟军,只负责后方工作,并且在未来三年之内撤出全部入华部队。
  
  也就是说,帕特里奇得依照这一要求修订战争计划。
   
  正是这场会议,让帕特里奇不得不把重点放在东北战场上。
  
  虽然从战略局势上来看,进军南京要比进军北京容易得多。依照帕特里奇的估计,只要投入十个美军师与五十个台军旅,美台联军就能在一个月之内攻入南京,而占领南京也最多只需要一个月。但是依照奥康纳的要求,占领南京不会是战争的终点,只有占领北京才能宣告战争结束,而进军北京所需的时间肯定不止两个月。
  
  更重要的是,北京才是中国的首都。
  
  也就是说,只有打下北京,才能打垮中**队的士气,从而降低进军南京的难度。如果首先打下南京,只能使中**队死守北京。到时候,美军一定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有可能遭受失败。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帕特里奇提出了让日本尽快增兵的要求。
  
  得到总统的亲口包管之后,帕特里奇返回前线,开始策划下一轮进攻行动。
  
  正如罗耀武预测的那样,帕特里奇并不打算强攻朝阳与葫芦岛市。原因很简单,因为没能及时发动进攻,中**队已经在正面防线上做好了防御部署,强攻的难度太大,作战损失不会少到哪里去。如果军队伤亡过大,就算能够打下朝阳与葫芦岛市,也很难一口气打下山海关,进军华北的作战行动就将受到耽搁。
  
  最好的法子,自然是迫使中**队主动放弃朝阳与葫芦岛市。
  
  要达到这一目的,唯一的法子就是绕到中**队的防线后方,扩大战线宽度,让中**队无法组织起有效防御。具体法子就是攻打赤峰,把战场选择在朝阳北面,并且利用攻打赤峰消耗中**队的有生力量。
  
  目的很明确,战术也很简单。
  
  策划阶段,帕特里奇只有一个疑虑,也就是罗耀武要利用的地方:中**队在白石水库附近的突出部。
  
  突出部的面积并不大,关键是连接着三零五国道。
  
  如果美日联军从通辽出发攻打赤峰,就得经过三零五国道,并且将战线向前推进大约一百千米。如此一来,美日联军的侧翼就将暴露在中**队的枪口之下。帕特里奇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以罗耀武的才能,不可能不知道这一优势的重大意义。也就是说,中**队肯定会利用突出部发起反击。
  
  很快,帕特里奇的这一疑虑就得到了证实。
  
  从九月十日开始,中**队就在白石水库附近集结。虽然战术侦察情报无法判明中**队的性质,即是不是主力部队,但是这种前沿集结意味着有大的动作,而罗耀武绝不是那种喜欢被动防御的指挥官。
  
  到此,美日联军要想再进一步,就得首先解决当前的问题

第一百四十五章 争夺主动

  日军的第一批增援力量在九月二十四日到达,全部是补充给作战部队的兵员。
  
  依照日军的计划,第一支新增部队要到十月上旬才能到达东港,在此之前,将向前线部队补充大约十万官兵,以恢复各部队的作战能力。与兵员一同到达的,还有补充给各作战部队的主战装备。
  
  事实上,这也正是帕特里奇的要求。
  
  对帕特里奇来说,发起新一轮进攻的主要力量不是新增部队,而是前线作战部队。只有让那些已经尝到战火滋味的日军恢复战斗力,才能尽快发起进攻。新增部队也就只能用在后方捍卫后勤补给线,很难在前线发挥作用。
  
  不管怎么说,日军依照计划派遣了增援力量。
  
  相对而言,影响最大的还是日军的编制体系。
  
  在此之前,日军一直采用以往的编制,即简小精悍。与美军相比,日军师团的规模小得多。普通师团的兵力一般在一万人以下。即便是主力师团,比如第七师,作战满员编制也只有一万多人。与之相比,美军主力师的规模大得多,第二骑兵师有近两万人,第二机步师的满员编制超过了两万,即便是战斗力稍差的第七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也有一万四千多人,相当于两个日军师团。
  
  较小的编制不是不好,而是不适合中国战场。
  
  一直以来,在和平宪法的约束下,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任务就是“专职防御”,以守卫本土安全为唯一任务。冷战期间,受到来自北方的威胁,日本一直将主要师团部署在北海道地区,对抗随时有可能登陆北海道的苏军。因为国土面积狭小,所以日本陆上自卫队一直采用简小精悍的编制体系。
  
  从本土防卫的角度出发,日军的这一编制体系没有任何问题。
  
  可是到了中国战场上,在广阔的战场上作战,特别是在必需自行保护后勤补给线的情况下,过于简小的编制使得日军的作战效率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到了部队的作战行动。在绝大部分时候,一个日军师团最多只能执行相当于一个美军师三分之一的作战任务,而其编制规模却相当于美军师的一半。
  
  比如在彰武会战中,攻打康平的日军就因为师团编制规模较小,各师团之间的防御间隙太多,让中**队获得了穿插分割的机会,最终导致日军惨败。如果日军师团的编制规模与美军相当,每个师团的防御范围扩大一倍以上,中**队的穿插机会就小得多,彰武会战的结果就将改写。
  
  在接下来的阜锦会战中,日军师团编制规模过小的问题照样原形毕露。受此影响,在这场几乎决定了东北战略局面的战斗中,日军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如果日军能够表现得在好一点,恐怕以白石水库为中心的突出部就不会存在了。
  
  事实上,日军也发现了这些问题。
  
  阜锦会战结束之后,日军就着说调整部队编制。因为战争还在进行,加上大批作战部队分散部署在后方守卫补给线与军事要地,所以日军只对编制体系做了有限调整,即为每个主力师团增强一个二线师团,合并两个师团的指挥机构。
  
  显然,这种法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长崎遭到战略打击,日本当局决定全面参战之后,日军才扩大了改编范围,主要就是完成基层部队的整编工作,将二线师团的作战部队编入主力师团,以加强的方式,增强主力师团的作战能力。
  
  事实上,这就是在向美军的编制体系看齐。
  
  让日本当局这么做的原因还有一个,即日军开始全面接受各类美制主战武器装备。
  
  虽然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