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 >

第1部分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第1部分

小说: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1

王军

提要:网络民族主义是互联网兴起后民族主义在网络上的体现,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政治
现象,它越来越引人关注。作者分析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网络民族主义的主体
构成、意识感和语言行为,并从政治参与和市民社会的角度透视了它与政府和中国外交的关
系。

关键词:网络;网络民族主义;市民社会;中国外交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互联网上的民族主义思潮和行为引起国内
外媒体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亦随之跟进并对之进行思考。网络民族主义有由媒体
语言转变为学术话语的态势。本文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出现和内涵入手,试图
从类型学角度分析网络民族主义的主体构成、主体意识和行为,进而探讨它与政
府和中国外交的关系。

一、阐释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现象、内涵与原因

在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概念最早出现在 2003年《国际先驱导报》的报
道中。'1'近两年来该词在中文网络与媒体中成为常用词汇。在英语世界,网络
民族主义有“online nationalism”、“nationalism on the net” 、“newnationalism”等几种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在 20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 

1原文发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 年第 2 期。


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6)

在讨论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时,人们常会追溯至20 世
纪90 年代后期。因为在那个时期,中日、中美之间爆发了一些事件,从而引发
了中国网民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讨论。1999年中华网“强国论坛”建立,这被
认为是网络民族主义活动固定化的重要标志。2003年,网络民族主义甚为流行,
因此被称为“网络民族主义的发轫年”。'2'普通网民在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表现
只是网络民族主义中一种显眼的类型,网络民族主义还有其他类型。 

关于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有 4种典型观点。观点一,网络民族主义主要表
现为较消极的层面。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别是
“愤青”在网络上极端的言论。'3'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观点二,网络民
族主义表现为较积极的层面。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一种爱国主义行
为,即以网络为平台的爱国主义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论和行动。'4'此观点
往往是因应第一种观点而产生的。观点三,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在网络上宣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描述其积极和消极影响。'5'观点四,“网
络民族主义”是“网络+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
最新表现,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平台,从而获得表达途径与
相关目标的实现。'6'这种观点只强调网络民族主义的表达特征,并不对网络民
族主义做价值判断,只进行现象描述。 

在以上 4种观点的界定中,第一和第二种观点只是关注或强调网络民族主义
中大众民族主义的某一方面。第三种观点虽然指出了网络民族主义存在正负两方
面特征和影响,但它同样忽视了网络民族主义复杂的内涵。至于第四种观点,它
给予网络民族主义更宽泛的内涵,但这一界定仍有模糊之处,因为互联网与民族
主义有机结合的提法包含了不少关系到互联网又可能不发生在互联网上的民族
主义。譬如政府维护信息安全、捍卫信息主权的行为往往涉及互联网,但这种主
权和安全维护行为很大部分不是在网络上进行的。故本文所讨论的中国网络民族
主义指的是互联网上中国人隐性和显性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想,传播和制造民
族主义情绪与言论,基于民族主义心态而破坏和攻击他国网站等行为。'7' 

网络民族主义在中国是否已汹涌澎湃,人们尚有不同意见。倘若浏览一下国
内网站,我们难以否认民族主义话语流行于当下的中国网络中。对于这一现象,
本文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分析。 


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6)

1.“官方工具论”视角。其基本逻辑是:中国网络中的民族主义话语实质
上是官方的工具。有学者认为,民族主义话语流行于中国互联网有两个方面的原
因:一方面是网民主要由倾向于成为特权的男性大学生组成,他们接近政治权力,
他们拥护现存权威政权,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另一方面,政府的审查手段确保了
与官方路线不一致的信息被删除,从而导致网络上出现大量拥护政府的民族主义
信息。'8'对于这一论断,有人予以反驳,并指出这样的解读方式有问题,因为
国外许多人包括海外华人在网络上也有很强的民族主义倾向,但他们并不受权威
政府的控制。如果将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视为官方的工具,则意味着他们将网络上
乃至现实中中国的民族认同贬为一种错误的意识形态,潜含之意是中国人正等待
西方自由主义者的唤醒,那些拥有东方主义的中国民族概念的大学生也等待着西
方的“拯救”,因为他们受政府的控制。'9' 
2 .“身份不定”与“事件刺激”视角。其基本逻辑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导
致中国的国际身份并不确定,并导致中国与外国产生诸多摩擦。不确定身份和诸
多事件引起网民对民族和国家认同、国家发展道路、他国观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的快速发展成为 20世纪末最为重要的国际事件,郑永年甚至将中国的崛起
等同于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10'对于中国国民而言,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众多事
件不仅成为检测中国是否恢复尊严和历史地位的试金石,亦是检验他者是否遏
制、削弱中国发展乃至“亡我之心不死”的证据。在此背景下,国际体系结构和
进程的变迁不仅从中国自身发展的诸多数据上体现出来,它也会从各种突发性的
国内、国际事件上体现出来。它们往往引发中国网民大量的评论、“讨伐”和内
部争论,从而造就了一个个“言语”表达和情感流露的高峰,其间的尖锐与极端
表达又引起国内外不同群体的高度关注,并验证或加强了部分人对“中国威胁”
的想像与判断。 
3 .“中国问题”与“政治正确”视角。其基本逻辑是:民族主义是理解与
解释中国问题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把钥匙,而网络民族主义是现实生活中中国
民族主义在网络上的反映。郑永年在阐释中国的新民族主义(后毛泽东时代中国
的民族主义)时指出,理解它需要从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问题”入手,其表现
与特征是中央权力下降,国家认同弱化,现实与想像的外部威胁。'11'中国问题
既包括近代以来尚未解决的问题,又包括改革开放时期所产生的问题。它们不仅

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6)

是政府所关切并致力于解决的,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与大众所讨论和关注的。延伸
到网络中的这一思路不是虚拟的,它是现实的中国问题及与其相关的民族主义意
识的体现和反映。互联网络相对自由和便捷的表达空间为中国网民表达民族主义
情绪和参与民族主义思潮提供了平台,网民也对传统媒体的内容有所补充和突
破,官方很难对之全面监管。即便是考虑到政府的监管能力,政府在涉外问题上
也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态度,因为政治正确性的原因以及政府希望从民族主义身上
获取合法性。'12' 

4 .认同回归视角。其基本逻辑是:将中国民族主义纳入全球框架来考察国
家和民族认同的回归以及文化复兴。随着过去20 多年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全球
化加速推进,工具理性也在不断扩张。作为一种回应,认同和文化论战也成为社
会运动中的核心内容。一些学者指出,世界范围内的集体认同运动涌现,这代表
人们力图控制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的努力,用以挑战全球化和世界主义,此前因应
技术理性扩张的表现是有组织的工人斗争。'13'作为一种集体认同,民族主义是
这一认同回归思潮的主要代表,它反映了当代工具理性不断扩张背景下人们重新
思考和寻找“自我”,并侧重于从文化民族主义中寻找力量源泉和精神栖息地。
用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话说就是生活世界向系统世界发起挑战的一
种体现。'14'这一深具精神内涵诉求的“自我”和“我们”表达了重新强调国家
和民族的非物质性空间意义。互联网恰恰为人类对空间内涵的新诉求提供了条
件。如有学者所论证的赛伯空间(cyberspace)打破了现代空间的物质属性,添
加了中世纪基督教空间观所具有的精神特质。'15'从这一意义上看,网络与认同
回归具有空间的亲和性。因此,从这一视角理解和解释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是一
适当的路径,这也意味着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它是一种全
球现象。 
由此可知,从能影响民族主义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诸要素和层次看,网络
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包含了复杂的原因。以上4 种视角主要关注网络上一般
网民的民族主义,从而忽略了网络上的官方民族主义,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分析的
是网络上民族主义话语流行的原因,至于网络上官方民族主义是否存在,还有待
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6)

二 理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主体构成、意识感和言语行为 

(一)构成类型分析 

对民族主义进行类型学分析,可以从诸多视角入手。其中,从一国民族主义
者的身份看,可分为大众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民族主义和官方民族主义。'16'
这 3 种民族主义者既可能是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的生产者,又可能是民族主义
的消费者和传播者。这意味着网络民族主义包括网站上生产、流通和消费民族主
义的言论、思想和行动。 

1.大众民族主义。要在网络上识别谁是确切无疑的大众民族主义者有些困
难,因为匿名的原因,本文将网络上官方民族主义和知识分子民族主义之外的民
族主义者称之为大众民族主义者。从形式上看,大众民族主义往往被认为是网络
民族主义的生产者,实质上他们更多的是民族主义思想和观念的传播者和消费
者,或者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者。网络上大众民族主义的原创性生产在于其表
达形式,即通过论坛、网络新闻组、QQ 群聊、博客、黑客、邮件、动漫、创建
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网站和主页等方式发泄民族主义情绪,发表民族主义评论,
设计民族主义方案,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在思想和理念上,他们深受知识分子的
影响。 
2.知识分子民族主义。网络上的知识分子民族主义更为复杂,部分知识分
子以民族主义者身份参与网络讨论和行动,或者是作为民族主义研究者,其文章
被网络引用、传播或引发争论。其中,前者既是网络民族主义的生产者,又是网
络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和消费者;后者可能只是民族主义研究者,虽然他们撰
写有关民族主义的文章,但不一定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然而他们的作品客
观上在网络内外引发了相关的讨论,并被部分人采纳,从而成为网络民族主义生
产、传播和消费行为中的一个环节。这些民族主义研究者以及其他知识分子均可
能被贴上民族主义标签。譬如,白杰明就将中国知识界一些研究民族主义学者和
文化界诸多知名人物界定为前卫民族主义者。'17'此外,少量知识分子还创建民
族主义网站,或者作为黑客进行攻击。这些也是网络上的知识分子民族主义行为。
网络与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相结合给中国带来什么?其一,网络给民族主义知


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6)

识分子讨论民族主义专题提供了重要舞台。我们可以在网站上检索到大量的民族
主义文献及其争论,这既表现了民族主义学理的争论,也可能意味着知识分子自
身的行为选择和政策建言。其二,他们的言论直接影响了诸多网民,从而成为普
通网络民族主义者获取民族主义专业知识或相关论断的一大源泉。其三,从非民
族主义专业知识角度看,中国知识界的讨论也往往与民族主义相关。郑永年将中
国知识界中的“新左派”纳入到中国新民族主义之下。'18'由此可见,网络中的
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行为可以纳入整个知识界的脉动中。它不仅在知识界内,也
势必对政府和大众产生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