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国策[完本]作者:闪烁 >

第1398部分

国策[完本]作者:闪烁-第1398部分

小说: 国策[完本]作者:闪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不是海洋文明,而且这与华夏文明所在的东亚地区的地理因素有直接关系。可以说,不管共和国有多么强大。首先都是一个陆地国家,即国家的基本安全建立在陆权之上。首先得拥有一支足够强大的陆军来抵御陆地上的强敌,才有可能去打造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当然,这一点与地处欧洲大平原上的德国非常相似,也与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非常相似。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在刀旧算之后的数十年间经历的多次战争,包括第三次世界大战在内,共和国当局的所有努力,都是在改善地缘环境,即消除因为地理位置带来的弊端与缺陷,改善国家的周边环境。当然,这种努力也延续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按照在集约集团做出的承诺,以及与欧洲等非集团成员国的盟国达成的协议,除了历史遗留问题之外,共和国并不谋求更多的领土与领海,但是共和国有权占领占领国的海外领地,并且以租借的方妾控制这些地区。如此一来,大战结束之后,共和国可以依靠迫戈加西亚(属于英国的海外领地)、以及在南亚地区众多盟国境内的军事基地,控制整个印度洋,能够依靠亚松森岛(也是英国的海外领地)与从南非租借的福尔斯湾、从尼日利亚租借的军事基地控制南大西洋,还能依靠佛得角群岛、小安德列斯群岛(该地区有不少美国与英国的海外领地与托管地)、以及在委内瑞拉、古巴、冰岛的军事基地控制北大西洋,甚至能够依靠直布罗陀要塞、塞浦路斯(战后由集约集团的维和部队控制,实际上为共和国控制)、马耳他(为战败国)等地控制的中海。由此可见,在世界各大海洋中,共

    也许有人会说,共和国可以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进军北冰洋。

    仅从地理上看,确实没有问题。不需要整个远东地区,只要占领并且控制楚科奇自治区就能进军北冰洋。问题是,早在田年之前,即在欧洲参战之前,共和国就在与欧洲进行秘密谈判的时候做出承诺,即出了收复历史上被俄罗斯霸占的大兴安岭以南地区、库叶岛之外,共和国只能以惩罚性的方式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建立高度自治区,而不得吞并俄罗斯的任何一块领土。因为扩张领土也确实没有任何意义,加上让欧洲参战更加重要,所以共和国当局非常爽快的做出了这样的承诺。这就意味着,共和国不能通过吞并楚科奇自治区的方式来成为北冰洋沿岸国家。虽然在大战结束之后,共和国当局并没有完全兑现承诺,即战后的俄罗斯不是一个独立联邦,而是一个松散的、类似于独联体的邦联。除了乌拉尔以西的欧州地区是一个独立国家之外,在前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出现了多个拥有高度自治权。且完全独立自主的邦国,而这些邦国只是象征性的服从莫斯科的指示,实际上与莫斯科没有任何关系。其中不少直接听命于共和国。但是在最关键的问题上,共和国仍然没有打破规矩,即没有以吞并的方式扩大疆土。

    如此一来,共和国就需要一块北冰洋的沿岸土地。

    毫无疑问,阿拉斯加是最为理想的选择。要知道,历史上,阿拉斯加也是美国的海外领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成为美国的第四十九个州。更重要的是,美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败国,而且欧洲在美国的处置问题上没有发言权,共和国也没有与欧洲就如何处置美国签署任何协议,甚至没有做出任何相关承诺,既然可以将原本属于美国的波多黎各发为犹太人定居区,为什么不能把阿拉斯加划为共和国的独占区,并且在仅仅保留名义的情况下,永久性的归共和国支配与使用呢?

    当然,共和国占领阿拉斯加。除了获得北冰洋的海岸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北冰洋是世界上最后一块没有完全开发的海洋。

    早在田耸,刻,有人预测,北冰洋与南极洲将成为人类文明的希望。

    要知道,在此之前,世界各国已经利用各种先进技术,特别是那些遥感卫星,对世界上的主要地区进行了全面、甚至是反复数次的彻底勘测,对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虽然共和国与美国的科学家一直在宣称,地球上的贵重资源足够人类文明消耗数百年之久,而在这些资源用光之前,人类文明已经进入太空事态,广袤的宇雷空间拥有更加丰富的资源。但是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全球已探明的资源最多只能支撑一个超级大国消耗一百年左右,绝对无法支撑起两个拥有8亿人口的超级大国的无穷胃口,因此第三次世界大战仍然是一场争夺资源的战争。由此可见。在真正进军太空、成为宇雷文明之前。各个国家与各个民族仍然得为地球上的有限资源而争斗。

    在还没有全面勤探的区域中。北冰洋与南极洲最引人瞩目(除此之外。还有如同青藏高原上的极寒地区。深度在心次米以上的海沟,格陵兰岛,加拿大的极北地区等地没有进行全面勘探),也就被人认为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地。同样的,阿拉斯加也是一块没有得到全面勘探的土地,也是一块希望之地。

    按照最新的理论,稀有金属与黄金等贵金属具有共生性,而阿拉斯加是世界上的主要产金区,所以该地区很有可能有稀有金属矿藏,而且储量不会太低。

    总而言之,共和国当局早就把阿拉斯加放在了盘子里,只是没有

    。

    当然,出兵攻占阿拉斯加。也演练了新的战术,即在敌人不抵抗、或者仅有微弱抵抗的情况下,如果快速有效的占领美国本土。

    有了这次较为成功的进军行动。攻占美国本土的时机也成熟了。

    只不过,共和**队在阿拉斯加的行动已经引起欧洲当局的高度关注,加上美国代表前往共和国确定投降事宜,让欧洲当局不得不铤而走险。

    要让美**人做不要命的抵抗。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准确的说,让几个死心眼拼死抵抗并不难,可是要让几千万美国大兵不要命的抵抗,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对而言,让这些美国人相信。将一个完整的美国留给敌人,只会让敌人变得更加强大,让美国永远失去复兴的机会,那就容易得多了!

    替《乱世英雄》预求各位兄弟。月的保底月票,以及口月的月票。让我们一起为口月的新书奋战吧!(未完待续)

    快





    正文 卷十四硝烟漫天第一百三十七章新世界

    小说巴士 更新时间:2010…11…27 11:26:33 本章字数:6457

    让有没有必要肢解美国的问题!,其和国当局肯定讲行心,入计论。

    事实上,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从大战爆发前阵开始,持续到大战结束后力年,整整争论了巫多年,直到美国人在力躬年年底的全民公决中。用超过三分二的绝对多数票通过了将美国分割成七个独立国家的表决之后才宣告结束。

    要不要肢解美国并不重要,共和国能否从中获得好处才最为重要。

    反对者的观点很明确,即前两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没有以肢解战败国的方式来获取战争利益,而且也不可能从肢解战败国中获取利益。事实也确实如此,除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沙俄爆发红色革命而分裂、奥匈帝国因为内部原因而崩溃、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因为内部原因而崩溃之外,作为前两次世界大战主战国的德国都没被肢解(二战后,东西两德并立,却都宣称自己才是德国,对方只是自己的一部分),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与太平洋战争策源国的日本也没有在战后被肢解。

    问题是,这具有可参考性哟

    拿德国来说,输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虽然没有遭到肢解,但是最重要的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落入了法国手中,而且一度被法国出并占领鲁尔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更是丢掉了容克贵族发源的东普鲁士(主要就是后来的加里宁格勒),并且将拍林以东的很大一块土地割让给了波兰(主要就是苏联不肯让出在呕口年德国闪击波兰时占领的波兰东部地区,所以将部分德国领土割让给波兰,作为对波兰的补偿)。也就是说,德国没有遭到肢解,却割让了很多领土。要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是欧洲大陆上,除了沙俄之外面积最大的国家,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的国土面积已经落到了挪威、瑞典、法国与西班牙的后面。显然,这种遭遇,比肢解还要糟糕。当然,日本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虽然除了北方四岛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没年有丢掉多少原本就属于日本的土地,但是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日本却必须遵守占领者制订的宪法,因此美军驻日司令成了日本的太上皇。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后的数十年间,日本都没有获得一个主权国家所必须拥有的权利,始终得看占领者,也就是当年的战胜国的脸色行事。这种待遇,比起德国都要糟糕得多。

    关键还是,日本与德国具有可片性吗?

    答案很明确,日本与德国都不具有可比性。

    毫无疑问,不管日本发展到什么程度,作为一个岛国,除非能够像数百年前的英国那样,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发一场能够彻底改变人类文明面貌的技术革命,不然永远都没有成为世界大国的可能性。非常可惜的是,在电力革命中。日本不但没有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反而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结果就是,在巨大的野心的驱使下,日本不顾一切的冲向世界霸主的宝座。最终倒在了半路上。同样的道理。德国受国土面积、地理位置、人口数量、资源结构等等方面,都不具备成为世界大国的基础,不然也不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放弃单独挑战世界的基本战略,通过欧盟联系法国、意大利等传统盟国,甚至是传统敌国,集中整个欧洲的力量,一同向世界大国的宝座前进。

    也就是说,要做比较,也应该拿欧洲跟美国比,而不是拿德国与美国比。

    勇来看美国与共和国对待欧盟的态度,也就不难明白,虽然没有以战争的方式来毁灭欧州人的梦想,但是这两个超级大国一直在用类似与肢解的方法来限制欧洲,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欧盟始终无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始终都是两个超级大国舞台上的配角。

    当然,真要比较,还可以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国与苏联做为对嘉

    虽然按照比较广泛的说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就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宝座,不但被美国超过,还很快被复兴的德国超过,并且被崛起的苏联超过,在工业产值上,仅仅相当于一个二流国家,但是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英国真正离开世界舞台的中央,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准确的说是力世纪的年代兴起的独立浪潮。在这波席卷了亚非拉殖民地的浪潮中,英国绝对是最大的受害者,短短几年之间,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就土崩瓦解、烟消云散。成为了教科书中的历史。虽然在此之后,英国当局通过建立“英联邦”与广大的前殖民地地区维持着联系,但是英国的国际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世界霸主成了美国,而唯一有能力挑战美国的是依靠意识形态而向全世界进行扩张的红色帝国。从某种意义上讲,英国也遭到了肢解,而且是在遭到肢解之后才离开口各舞台的中央。从此永久性的沦落为二流国家。失去了飘愕口界大国的一切可能。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导致英国的殖民地体系分崩离析的主要原因在苏联,即苏联输出的意识形态成为了殖民地进行独立斗争的基础,但是换介。角度看的话就能发现,如果仅仅只有苏联输出的意识形态。殖民地的斗争会持续几十年小甚至到苏联解体的时候都不会结束。起到推波助澜的正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霸权主义,即为了巩固世界霸主的地位,对苏联实施的战略围剿而引发的几场局部战争。在美国输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革命等等地区性战争与革命的时候,英国也输掉了海外殖民地,输掉了作为世界大国的资本。

    相对而言,苏联的结局更加悲惨。虽然美苏冷战没有演变成热战。但是接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最终以苏联解体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讲,苏联解体主要是内部原因,可是与美国施加的压力不无关系。说得直接一点,如果不是两个超级大国间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实力本身就不如美国,而且基本体制上存在问题的苏联就不会把几乎全部的国家资源用在军事建设上,也就不会在短短冯年间累积下那么多的社会矛盾,最终因为不可调和的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