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黄埔军校 >

第29部分

中国黄埔军校-第29部分

小说: 中国黄埔军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5期考生许光达,在临行前作诗一首:“誓要去,上刀山男儿气短,豪情无限”。虽说这诗叫《无题》,但能看得出许光达当时已经有了明确与坚定的人生选择。
  当时人们把闪耀着黄埔革命精神的军校,看做是“漫漫长夜里的一个明星,一线曙光下的革命营寨”。正如后任军校教育长的张治中所说:“当时全国的青年有一个口号就是‘到黄埔去’。凡海内外的同胞,无论东西南北革命的青年,热血奔腾的时代青年,都喊出这一个口号,就是‘到黄埔去’。大家可以知道这个黄埔精神,当时表现在国内外是怎样的伟大,怎样的普遍。”因此,黄埔军校成了时代青年所向往的地方。“到黄埔去!”一时成了革命青年最热烈的向往、最执著的心声。可见黄埔军校,在当时给人印象之深,影响之大。

  学生“人才链”的良性循环(2)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巴山蜀水、赣江南北、三晋大地、齐鲁故乡、荆州东西、陕北高原、黄河两岸、长江首尾、浙闽两广的文武俊秀纷纷云集广州。
  在那个饿殍遍地、文盲充斥、文明程度还很落后的社会,黄埔军校规定的报考条件在当时是相当高的。1925年初,是黄埔军校成立后初见成效的“黄金时期”,现择取黄埔军校此时颁发的招生简章,原汁原味地开列于此,由此可见,能报考黄埔军校的青年,在那时也已算得上是社会精英分子。
  (一)本校为养成革命军干部军官,完成国民革命起见,特续招入伍生,施以军事项目教育。
  (二)入伍生期限6个月,期满后甄别及格者,升入本校为学生修习军事学术,1年毕业。
  (三)投考者须于8月25日以前,持2寸半身相片3张,中学或与中学相当之学校毕业文凭,及党证或各地区党部之介绍书,分赴广州“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本校驻省办事处”,上海“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报名(党证报名时验发还,文凭试毕发还)。
  (四)投考者之资格如下:
  A.年龄18岁以上,25岁以内。
  B.学历:旧制中学毕业及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
  C.身体: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无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
  D.思想:中国国民党党员,能了解国民革命速须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有本党党员之介绍者。
  (五)试验之种类
  A.学历试验:按旧制中学修学之程度出题,求笔记之答案。
  B.身体试验:准陆军体格检查之规定,分身长、肺量、体重、目力、听力等项。
  C.性格试验:用口试法,观察对于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性质,志趣、品格、常识、能力等项之推断及将来有无发展之希望。
  (六)在广州投考者,无论从何地来试,录取与否,均不发给川资;在上海、开封取录者,则给予川资来粤。
  (七)入队后,服装、书籍、食费、零用,概由本校供给。
  (八)本简章之外,关于试验手续、课目调制、成绩等,另有细则。
  能通过军校的如上严格考试,的确很不容易,优中选优,先天条件就要出类拔萃。如此从社会精英中再选精英入军校深造,被录取者的基本素质也就当属上乘,再经过军校“大师”、“高手”们的调教、培育和引导,优中再汰劣,黄埔军校生毕业时的3大素质(身体、军事、政治)水准当远在同龄人之上。
  在那个各种思潮奔涌、到处都在乱折腾的时代,青年人最羡慕4种人。这就是黄埔军校学生、新闻记者、土木工程师、外科医生。那时候,外科非靠西医不可,西医外科简直是神医;那时候,新闻记者穿长袍大褂,衣襟上插一支自来水钢笔,为民喉舌,见官大一级;那时候,皇权被废除,民国建立,国家建设刚刚开始,到处修桥铺路,盖大楼,修工厂,土木工程师吃香,下巴翘得很高;那时候,黄埔军校学生穿着呢子军服,披武装带,挂宝剑,天子门生,成功成仁,一半是人,一半是神。(王鼎钧《从八年抗战念黄埔先进》,2005年7月8日台湾《中央日报》)
  真为书生必投笔,从来志士皆从戎。在报考黄埔军校的故事里,在许许多多决心以身许国的年轻人中,有这样一些人的名字,特别使今天的人们注目。他们是后世伟人的同胞兄弟,她们是不让须眉的巾帼,他们是支援中国革命的国际友人。如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刘少奇的弟弟刘子奇,都跨进了黄埔大门。最终成为朝鲜人民军统帅之一的崔庸健元帅,还有日后成为惟一一位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衔的外国人、越南劳动党的最早党员洪水,也都是出自黄埔一门。引人注目的黄埔生,还有那些最初遭到拒绝,后来又在1926年进入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女兵们。

  学生“人才链”的良性循环(3)

  还有不少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子孙后代,也奔黄埔军校的大门而来——
  邓世昌(1855~1894)是甲午战争中壮烈殉国的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在其精神熏陶下,邓氏后人继承先祖遗志,在30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为救国而参军的不在少数。其中,在广州后人孙子辈中就有5人毕业于黄埔军校:邓世昌的侄孙邓尧民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1期,邓渭民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4期,邓权民毕业于中央陆军步兵学校教导总队第1期,邓光民毕业于黄埔军校第2分校第18期;侄孙女邓婉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3分校第16期,是为数不多的黄埔军校女学生之一。毕业后,邓氏兄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战中。
  曾国藩(1811~1872)是晚清高官,曾任两江、直隶总督,著名的湘军统帅,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中国近代化的发轫者,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他的曾孙曾昭柯,即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5期,后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外事局少校参谋等职。
  在近代中国,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其原因多半与曾国藩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在黄埔军校中,就以湖南的同学数量最多。仅以军校第1至第5期为例,毕业学生总人数为7383人,而湘籍学生达到2189人,占近30%,居全国各省之首。其中黄埔第1期湘籍学生达197人,竟占本期总人数的32。5%。1985年,湖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时,湖南的黄埔同学有1万人之多,登记入会的会员达5000多人。2005年校庆80周年时,湖南黄埔同学尚健在的会员近3000人,仍为全国之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时,湖南共产党人即特别认识到培养军政人才对于革命发展的重要。那时,湖南共产党有“三剑客”:毛泽东搞农民运动,夏曦搞学生运动,郭亮搞工人运动。他们3个人是有分工有合作。毛泽东曾委托何叔衡在湖南安排党员和进步青年投考;毛泽东本人更在上海亲自主持复试,为湖南向军校选送了较多的优秀青年。二是原经党内选送到广州湘军陆军讲武堂的党员和进步青年共100余人,在共产党员陈赓领头推动下,并经陈赓直接找军校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批准后,全部转入了军校。
  湘籍青年有志之士大量涌入黄埔军校,充分反映出湘籍青年爱国心强、革命性烈的气质,也显现了“惟楚有材”的盛况。据统计,军校第1至第5期的师生被列为国共两党名将的总数为313人,其中湘籍名将达81人,占25。87%。包括共产党内的毛泽覃、左权、黄公略、陈赓、陶铸、李富春、鲁易、王尔琢、蒋先云、段德昌、夏曦、张平化等,国民党阵营内则有邓文仪、刘戡、李文、李默庵、张镇、郑洞国、贺衷寒、袁朴、黄杰、文强、廖耀湘等。因此,在黄埔军校中,众多的湘籍师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黄埔军校也是“无湘不成军”。
  据湖南省档案馆所收藏的《黄埔同学总名册》,黄埔军校第1至第5期学生籍贯分布如下:
  籍贯〖〗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合计河北〖〗4〖〗2〖〗3〖〗48〖〗11〖〗68山东〖〗11〖〗6〖〗26〖〗58〖〗17〖〗118山西〖〗10〖〗2〖〗12〖〗105〖〗9〖〗138河南〖〗10〖〗〖〗10〖〗152〖〗33〖〗205陕西〖〗57〖〗4〖〗7〖〗149〖〗29〖〗246甘肃〖〗3〖〗〖〗〖〗3〖〗〖〗6江苏〖〗24〖〗10〖〗100〖〗78〖〗53〖〗265浙江〖〗37〖〗66〖〗173〖〗148〖〗160〖〗584安徽〖〗25〖〗15〖〗76〖〗48〖〗43〖〗207江西〖〗42〖〗52〖〗100〖〗127〖〗155〖〗476续表
  籍贯〖〗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合计湖北〖〗16〖〗23〖〗78〖〗155〖〗232〖〗504湖南〖〗197〖〗75〖〗220〖〗844〖〗853〖〗2189四川〖〗21〖〗49〖〗100〖〗202〖〗264〖〗636福建〖〗11〖〗6〖〗10〖〗55〖〗56〖〗144广东〖〗108〖〗107〖〗226〖〗263〖〗332〖〗1036广西〖〗37〖〗15〖〗37〖〗88〖〗41〖〗218云南〖〗13〖〗3〖〗18〖〗46〖〗28〖〗108贵州〖〗15〖〗13〖〗26〖〗25〖〗84〖〗163辽宁〖〗〖〗〖〗〖〗9〖〗2〖〗11吉林〖〗1〖〗〖〗1〖〗1〖〗〖〗3黑龙江〖〗1〖〗〖〗〖〗〖〗〖〗1察哈尔〖〗〖〗〖〗〖〗1〖〗1〖〗2绥远〖〗〖〗〖〗〖〗21〖〗4〖〗25热河〖〗〖〗〖〗〖〗1〖〗1〖〗2蒙古〖〗2〖〗1〖〗〖〗2〖〗1〖〗6台湾〖〗〖〗〖〗〖〗1〖〗1〖〗2朝鲜〖〗〖〗〖〗4〖〗24〖〗6〖〗34新加坡〖〗〖〗〖〗〖〗〖〗1〖〗1越南〖〗〖〗〖〗〖〗〖〗1〖〗1总计〖〗645〖〗449〖〗1233〖〗2654〖〗2418〖〗7399从以上表中可看出,这5期中的黄埔学生分布在国内外29个地区,数量在500名以上的省份依次是:湖南、广东、四川、浙江和湖北。本表中的各期学生总人数,与有些资料略有不同。

  学生“人才链”的良性循环(4)

  当时祖国四面八方的志士英豪,云集黄埔,广州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中心。短短的几年里,“革命的黄埔”培养了不少军事、政治人才,“黄埔学生军”驰骋沙场,开展了极其壮丽的伟大斗争,取得了巨大功绩,为完成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的历史任务,开辟了武装斗争的道路。
  在大革命的风暴中诞生的黄埔军校,不但给中国觉悟青年带来了希望,而且吸引着深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奴役的东方各国众多的有志青年,他们纷纷冲破艰难险阻,不惜颠沛流离投奔黄埔,学习革命本领和政治、军事技术,谋求救国之策。
  黄埔本校时期:首批到中国学习军事的外籍学生是1925年1月参加黄埔第3期学习的朝鲜青年刘铁仙等4人,其中3人学航空(当时革命政府在广州大沙头建有航空学校),1人学步兵。学步兵的名叫李彬,毕业后留校,在第4期政治科大队任区队长。第4期有朝鲜学生22人,其中学步兵的有李箕焕等15人,学炮兵的1人,学工兵的1人,朴益济等5人学政治。越南青年洪水也是第4期学生。第5期学生是在第4期学生还未离校时就入伍了。朝鲜学生金浩元等5人和越南黎国望、新加坡邱中植,他们学的都是步兵。第6期有朝鲜学生8人,其中崔文镛等5人学步兵,金明山等3人学骑兵。学骑兵的还有越南的阮振南,他是魔术表演艺术家,抗日战争时期留在中国,领衔组建“新中国魔术团”和“军中魔术队”,积极为抗战做宣传工作。
  南京本校时期:第7期,有越南黄国寿等11人和爪哇的刘庆仁等3人,全都学的是步兵。第8期,只有1个外籍学生。他是朝鲜青年李根浩,学的是步兵。第8期学生在1930年入伍,这时正当“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内控制、镇压,对外侵略、扩张。英、法帝国主义也加紧对殖民地人民的镇压和掠夺,因此,到黄埔学习的各国青年一时锐减。一些有志青年侥幸逃出虎口,就直接参加到抗日联军和中国军队中对敌作战。在《中国抗日阵亡将士传》一书中,可看到不少外国籍烈士的名字。抗日战争开始后,黄埔军校从南京迁到成都。1941年第18期学生入伍时,才有一位越南青年谭锡江到黄埔军校学习辎重兵。
  成都本校时期:第20期学生入伍时,值抗日战争最后阶段,在1944年3月投身到黄埔的朝鲜青年有4人:金重镇、姜弘模学步兵,李建国、张哲夫学骑兵。在结束入伍生教育升入军官教育阶段,法国政府还派步兵中尉赖武颂来学军语,他是黄埔军校中仅有的欧洲学生。第21期学生入伍时,值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1945年初。来学习的有朝鲜学生金英勋、赵东麟、朴胄泽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