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

第18部分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第18部分

小说: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肃地说道:“你要安排王淦昌坐火车回国。飞机票退掉。你们使馆要派一个专人全程护送!”




第九章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5)




  马春途当时就站在不远处。眼前发生的一切,令他震动。

  许多年以后,随着社会阅历的逐渐丰富,马春途才体会到总理的深谋远虑和良苦用心。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外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各种敌对势力想方设法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尖端科技事业进行破坏。当钱学森返回祖国时,美国的军方甚至发出死亡威胁“我宁可把钱学森毙掉,也不要让他回到中国!”经验丰富、处事谨慎的周总理,决不允许敌人有任何可乘之机。

  数年以后发生的一件事,更证明了周总理的远见卓识。1965年12月初,世界著名的力学专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同志,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一个重要数据,便搭乘了夜航飞机。12月5日凌晨,飞机在北京机场降落时不幸坠毁了。钱学森伤感不已地叹息:“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一位弥足珍贵的国防科技专家,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就这样令人惋惜地陨落了。

  “发生这样的悲剧后,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周总理对人才真的是关怀备至啊!身为日理万机的一国总理,在很多细节方面,竟然比基层工作人员考虑得还要周到。”马春途无限感慨地说道。

  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同志,也对留学生培养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1953年,刘少奇同志来到留苏预备部,接见了准备当年出国的全体留学生。

  少奇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你们肩负着伟大的使命,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你门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待着你们学成归来发挥主力作用。毛主席说,巩固政权比夺取政权还要难。老一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江山,需要你们用科学知识来巩固,需要你们把新中国建造成为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富强国家。下这样大的决心,是因为苏联有建设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他们的科学技术比我们先进。我今天特地来看你们,再一次表达对你们的重托,我相信你们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刘主席要求大家注意与苏联人民保持良好关系:

  “苏联是我们的友好邻邦,苏联朋友把你们看成是中国人民的代表,所以一举一动都不能丧失国家尊严,不要有损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你们在学校里要和苏联同学打成一片,生活学习住在一起,要尊重苏联人民的风俗习惯。”

  最后,刘少奇同志勉励同学们:

  “你们现在多么幸福,党和人民把你们当成儿女一样关心和爱护,什么都事先替你们想好了,只要求你们努力学习,把苏联的先进科学技术学到手,祖国的繁荣昌盛需要你们贡献力量!”52

  曾负责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李滔,向我讲述了“少奇同志教子”的故事。

  五十年代初,刘少奇的次子刘允若在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加上与同学们之间的矛盾,刘允若思想情绪波动很大,甚至提出了转学要求。

  为此,少奇同志写信给大使馆党组织,请党组织不要因为刘允若与自己的特殊关系而纵容包涵。信中写道:

  “对刘允若的错误思想和行动,请进行严格的批评和处理,不要怕他难接受。为了教育有严重毛病的孩子,我和党组织密切合作,是完全必要的。”

  他还多次亲笔写信给刘允若,对他进行耐心的帮助和教育,并将信转送大使馆。当时在使馆负责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李滔同志保存了少奇同志的信件。

  信中写道:

  “你总以为你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大家都对不起你,你却没有对不起别人。你没有替别人着想,却要别人替你着想;你不肯为别人有所牺牲,却要别人为你有所牺牲;你不去理别人,却要别人来理你。这是一种什么态度呢?同志之间,这不是团结和合作的态度,而是同组织、同集体对立的态度,就是把自己个人放在同集体对立的地位,就是一种个人主义。而个人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只有集体主义才是无产阶级的思想。




第九章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6)




  你必须抛弃个人主义,接受集体主义。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要首先考虑集体的利益,把集体的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愿望、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当个人愿望和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敢于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你应该下决心成为这样一种人,决心改造自己,加强这方面的锻炼,经常注意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有错误立即改正,否则,你将不会成为一个真正对人民有用的人。”53

  时隔半个世纪,李滔同志仍然感慨不已:

  “少奇同志对待子女,一如对自己一样严格。他不为子女护短,信任和依靠党组织,对孩子爱而不娇,严而讲理。这些文字,可以看作一位严厉的父亲对子女的管教,也可以看作是一位老革命家对青年一代的谆谆教诲。这些要求,对于今天的年轻人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留苏学生的管理和使用。

  1957年邓小平同志访苏期间,在繁忙的政务活动中,非常认真仔细地听取李滔同志对留学生情况的汇报,并不时提出问题。他关切地说:

  “这些学生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要很好地爱护、严格要求他们。不但要努力学习专业技术,还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政治思想坚定,为增进中苏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劳逸结合,智力体力双丰收,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针对一部分留学生学成回国后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1961年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讲话,提出大胆提拔年轻的技术干部。他说:

  “好多大学毕业生,工作了几年还当见习技术员,为什么不能大胆提拔当工程师?留学生回来后,使用得怎么样?我们再没有钱,也要把这批人提上来。” 54

  除了周总理、刘少奇主席、邓小平同志外,五六十年代的其他国家高级领导人,如朱德、李富春、胡耀邦等,都对留学生管理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当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中央领导人率团出访苏联,必定要安排时间接见当地的中国留学生。在很多留苏老学长的相册里,至今还保留着当时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55

  1957年11月17日。

  一个让万千留苏学子铭记终生的日子。

  一个永远载入新中国留学教育史册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代表,表达了“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殷切希望。

  五十年过去了,主席的音容笑貌,至今铭刻在每一位有幸亲临现场的学子心中。老人家的谆谆教诲,更是成为整整一代留苏学人赤心报国、矢志不渝的动力源泉。

  或许是因为毛主席浓重的湖南口音,或许是因为年代久远记忆模糊,或许是因为大家当时情绪格外激动,以至于现在很难找到当时关于主席讲话内容的准确记录。

  在此,我综合了几位当事人的回忆,试图再现当时的场景。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清晨。莫斯科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整座城市银妆素裹,在明澈的阳光下奕奕生辉。

  就在前一天晚上,莫斯科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得到通知,第二天上午全体同学在莫斯科大学大礼堂集合,由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向大家做国内外形势的报告。一个令人无比振奋的消息如同一缕清风,刹那间掠过所有的校园:毛主席有可能会来看望大家!

  大家都知道,11月2日毛主席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活动,并出席六十四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自从毛主席踏上苏联的国土,大家就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地关注代表团每天的活动。每天上课头一件事,就是买一张真理报看看有什么新消息。

  早上八点刚过,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便从四面八方赶到位于列宁山上的莫斯科大学大礼堂。




第九章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7)




  陆定一同志的讲话在十点钟开始。此时,能够容纳三千人的大礼堂已经座无虚席了。

  陈国藩回忆道:

  “我们几个同学是最早赶到会场的,占据了第一排正中的好位置。得意了没多久,一批穿着整齐军装的军事留学生进场了。刘晓大使宣布,为保障会场秩序,请前两排的同学把位置让给军事留学生,留学生要服从纪律听指挥。”

  “我们怀着惋惜无奈的心情,不得已站到左侧走廊上去。还好,我们紧靠主席台,只是偏了点。新华社摄影记者拍摄毛主席讲话的照片,其背景就是大礼堂左侧走廊。照片中可看到站在第一个柱子前的就是我。”

  陆定一同志的报告很重要,可是所有学生都无心听讲。大家都在低声议论一个问题:毛主席今天究竟会不会来?

  大家表达心情的小纸条像雪片一样飞向主席台,不一会儿就在主持人刘晓大使面前堆成一座小山。刘晓大使笑着对大家说,这当中百分之九十五是关于和毛主席见面的问题的。

  当第一次休息时,大家都涌上了主席台,把刘晓大使包围起来。

  刘晓大使向大家解释:“几个月来大使馆不知收到了多少信,接到了多少电话,都表达了同志们极其热烈的心情。同志们对我们的党和领袖热爱的心情我是很理解的。但我们也应当体谅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今天早晨八点钟才就寝,昨晚他工作了一整夜,我们不能使毛主席太疲劳了。”

  下午三点多,陆定一结束了报告。这时,刘晓大使带来一个喜讯:毛主席将参加一个极其重要的国际会议,会后很有可能要到这里来和同志们见面。大使还没结束讲话,同学们就欢呼起来,把大使的话打断了。大使接着说:“但是,这个会议不知道会开到什么时候,有可能开得很晚。”同学们齐声高喊:“等到什么时候,我们都愿意!”

  下午六点刚过,大礼堂里已是人山人海。大厅的座位上坐满了人,两厢、廊柱之间也都站满了人。在前几排,一个座位上甚至挤进了三个人,有的人干脆在走道上坐了下来。一部分同学实在坐不下,被安置在旁边的学生俱乐部听实况广播。

  苏联的电工们正忙着在场内拉电线,安装拍电影用的强光水银灯,大厅里灯光也全部亮了起来。整个大厅被照耀的如同白昼,更加显得金碧辉煌。而来自中国的摄影记者则背着照相机,台上台下跑来跑去忙个不停。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突然间,如疾风般跑进来两个同学,大声说道:“毛主席的汽车已经到门口了!”大厅立刻静了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又隔了两三分钟,匆匆忙忙又跑进两个同学通报道:“毛主席已经到前厅了,脱大衣呢,就来了!”再隔一分钟,又有同学跑进来喊道:“毛主席来了!”话音未落,前台入口处的同学一下子向两旁闪开。

  毛主席伟岸的身材出现了!

  大厅里骤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所有的人都在跳,在笑,在疯狂地鼓掌。暴风雨的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激荡在大厅的每一个角落。整座巨大的礼堂如同狂风暴雨中的海洋,激情的巨浪澎湃汹涌,往来奔腾。

  毛主席登上大厅前面的舞台,代表团其他人员也鱼贯而上。

  毛主席身穿灰色中山服,身材魁梧,红光满面,从台前一端阔步走到另一端,微笑着频频挥手向同志们致意。

  毛主席走到哪里,哪里的人群就像涨潮的海水,蓦地向前涌动。所有的人都扑向前排,希望离领袖近点,再近点。池秀峰'U33'对当时的感觉记忆犹新:

  “当毛主席向我所在的方向走过来时,我忽然感到背后涌来了巨大的压力,推动我不由自主地向前扑去,双脚几乎都离开了地面。周围全是因激动而涨得通红的面孔。我勉强支撑住才没有倒下去。”

  毛主席回到舞台中央,用手向大家一摆,掌声嘎然而止。大厅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




第九章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8)




  毛主席随手从讲台上拿起凉水瓶向杯中倒水。刘晓大使见状急忙上前。就在这时,毛主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