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

第26部分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第26部分

小说: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够有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尽快学到有用的东西报效祖国。想到这些,自己吃点苦,受点累,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胡启恒对我说的一段话,道出了所有留苏学子的心声:

  “少奇同志的讲话对我们这批青年人来说,是激励,更是鞭策。我们当时就感到,我们欠祖国,欠人民太多了!国家和人民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付出巨大代价给我们提供到国外学习机会,栽培我们,为的是能够早日学成报效祖国。我们感到这辈子再努力工作也还不了这个债,再努力奉献也无法报答祖国和人民的养育之恩。”

  每个留苏学子的心中都深深理解,在这种同龄人难以企及的关怀和荣誉背后,隐藏着祖国人民殷切的期待;在他们身上,承载着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社会的热切希望!

  于是我们看到,学子们回国后,不计个人得失,把全部的学识和热情,毫无保留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

  李绍贵大学毕业后,马上投入了核试验的工程施工:

  “荒凉无烟的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呼啸,飞砂走石,飞起的小砂粒打在脸上像针刺一样的痛,环境条件非常恶劣。有一天夜里,我睡得很热,身上有汗,只披了一件羊皮大衣去厕所。通过走廊时,寒风从窗户的破碎玻璃孔吹到我身上,因受风寒得了关节炎。

  在四川的深山沟里,我们住在帐篷里,到小河沟去刷牙、洗脸,以草地、蓝天、帐篷为家。最使人感到难以忍受的是,一年四季经常阴雨连绵。冬季由于湿度大,特别感到寒冷,耳朵生了冻疮。当睡觉往被窝里钻时,总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冰冷。”65

  王之任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后,很快成为我国第一代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动机的研发主力。在孕育这个寄托了整个民族希望的“婴儿”的同时,她却无暇照顾自己的亲生骨肉:

  “生完孩子才五十六天,我就被组织派遣到外地工厂,监督火箭发动机零部件的生产,好好的奶水被生生地憋了回去。孩子一生下来就只好喝牛奶。到了冬天,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部队里订不上牛奶,地方上又不管我们。孩子就只好喝稀粥,滴上点酱油借一点味儿。”




第十六章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3)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一部分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生毕业回国后,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尽管理工科留学生获得了苏联颁发的“工程师”毕业证书,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只按照“技术员”对待。留苏学生参加工作,工资只比国内毕业的大学生高半级,为62元5角。一年后转正,才涨到73元5角。而这73元5角的工资,很多留苏学生一拿就拿了二十多年,有些人甚至比国内某些同期大专毕业生收入还低。

  1960年在苏联学习军工专业的三百名留学生,已经完成全部学习,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未来得及获得苏联学位证书提前回国。按照规定,他们由我国教育部统一颁发毕业证书。但是,国内有些单位在一段时间内不承认这些留学生的工程师称号。66

  由于苏联学制的关系,留学生在苏联学习时间一般比较长,再加上留苏预备部一年,会比国内大学生多学习一到两年。而一些根据国家需要中途改变专业方向的学生,学习时间更可能长达八、九年。因此,和国内同期大学毕业生相比,留苏学生客观上形成了工龄短、结婚晚、孩子小的情况,从而影响到工资、住房等方面的物质待遇。67

  文革结束后,昔日风华正茂的青年们已是拖家带口、身心俱疲,白发已悄然爬上双鬓。一般来讲,四五十岁的年龄应该已是事业有成了。可是对于这批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生来讲,事业似乎才是刚刚开始。

  然而,他们没有颓废,没有抱怨,一如二三十年前刚刚来到苏联学习时那样,以饱满的斗志、必胜的信念,与时间展开了竞赛。

  这是浴火重生的群体。十几年的风霜磨砺没能摧毁他们的意志,反而验证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三十年前,他们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弟,沐浴着荣耀与敬仰;三十年后,他们成为国家大厦最坚实的栋梁,用杰出的业绩写就了载入史册的辉煌。

  这是高度浓缩的生命。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最大的成就,都诞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十五年时间里。他们如同置于纯氧中的灯丝,在极短的时间里炽烈燃烧,却释放出无比夺目的光亮!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信念,支持他们甘愿将青春和生命托付给祖国,虽忍受重重艰辛和苦难却仍旧无怨无悔?在那种近乎于苦行般的自律与虔诚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行为动机?

  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里令我苦思不得其解。

  我注意到,在我采访的过程中,有一段话被老学长们频频重复: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在临终前,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进行着斗争。”

  这是五十年代风靡中国的一部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男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的话。

  这段语录,在五十年代可谓是家喻户晓。

  无数热血青年把这段话作为座右铭,义无反顾地奔向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在那里,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挥洒青春和热血,只为证明人生的意义,只为探究人类最崇高的理想。

  正如邓朴方在《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一书的序言中所写道:

  “我清楚地记得:我和我的同龄人在年轻的时候,人人会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名言。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深受他的影响。我相信,那些能超越自我、追求信仰与理想、追求祖国繁荣富强与社会文明进步的人,是世界上生命力最顽强的人,是人生最绚丽的人,也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68

  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子群体,和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的亿万青年一样,用一生的承诺和实践,为保尔·柯察金的宣言做了最生动的注解;

  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子群体,是那一代青年人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凝聚着太多人民的重托,领袖的希冀,民族的荣耀;




第十六章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4)




  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子群体,是那一代青年人的普通一员。在所有和他们一样优秀的青年身上,蕴涵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那就是永远胸怀祖国、视祖国声誉为生命的爱国主义,永远将祖国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奉献美德,和永远追求真理、不向困难低头的科学精神!

  他们是超越了自我的人,是人生最绚丽的人,也是最平凡而伟大的人!

  这,或许就是问题的答案。




后记(1)




  这本书的酝酿和写作历时近两年。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周末、假日;白天忙本职工作,晚上回家安置好孩子后,还要写作到深夜一二点钟;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走访了多家单位,查阅了大量书刊、杂志、回忆录、文献档案,做了数百万字的笔记;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走访了近七十位留苏学长,出席了多次留苏老同学的聚会活动,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录音、影像记录,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得到了用语言难以形容的巨大支持。我们访谈的对象,无一例外地给予了关爱和配合。大家称赞我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有些人甚至用“功德无量”来形容。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自身经历了复杂而又令人激动的思想历程。每次采访结束后,我们的心情都久久无法平静。我们发现自己从最初对于他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琐碎细节的猎奇,已经逐渐深入到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探索,试图发掘他们的精神内核。

  这是一段艰难然而有意义的历程。

  今天,在本书终于付梓之际,我们衷心感谢耐心接受了我们采访的七十余位不同时期的留苏学长,和向我们慷慨地提供了照片资料的基辅工学院校友会、列宁格勒造船学院校友会、列宁格勒矿业学院校友会以及相关学长。感谢你们与我们分享了宝贵的记忆和情感;

  我们衷心感谢所有在本书中出现与未出现的、所有相识与不相识的、所有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学长们。是你们的杰出和谦逊,使得这本书具有了厚重的内涵;是你们赞许和鼓励,支持我们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

  我们衷心感谢感谢欧美同学会及留苏分会的领导们。是你们的关怀和指导,使得我们的构思不断得以完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我们衷心感谢“中国扶贫地区文化促进会”和王兴有老学长。是他老人家抱病奔走,为本书的付印找到了来自“中国扶贫地区文化促进会”的赞助款项;

  我们衷心感谢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刑艳琦总编和吴颖丽主任编辑、子木唐文化艺术中心的子木老师,是你们的负责和努力,使得这本书得以在2007年11月17日面世,成为向五十年前那一伟大历史性时刻的献礼;

  我们衷心感谢我们的父母,是你们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不辞劳苦,帮助我们日夜照顾幼小的孩子。我们才得以将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倾注于本书的采访和文稿撰写中。

  有必要说明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是近乎随机的。我们认为,我们撰写的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名人树碑立传,而是着意于塑造留苏群体的整体形象。在我们看来,他们当中尽管有些人相对默默无闻,但他们具有同样优秀的品质,同样散发着留苏群体共有的人格光芒。他们构成了留苏群体这个人才金字塔最宽广和坚实的基础。由于篇幅和取材的关系,我们没能收录所有采访过的学长的事迹;在内容上也做了一些我们认为必要的取舍;同时,在行业分布的代表性和人物的典型性方面也定有欠缺。在此一并请求学长们的谅解。

  由于本职工作繁忙,只能利用全部业余时间采访和写作,更是由于自身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有限,使得我们痛切地感到,这本书距离我们的设想,距离老学长们的期待,还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尤其令我们感慨无奈的是,每次当我们将采访后的感受,转化成为一行行文字的时候,总会感到些许的力不从心。我们不知该用怎样传神的笔墨,才能生动再现出那些或激昂、或温婉、或抑郁、或辉煌的历史瞬间,才能精确传达出我们所经历的感动和震撼。

  这本书注定会留下非常多的遗憾:

  在数据、日期方面未来得及做细致考证,必定会有不确之处;

  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对更多居住在北京以外的学长进行采访;

  对老学长们的精神境界认识和发掘得还远远不够;




后记(2)




  未能对中苏关系正常化前后派出的留学生进行广泛采访,没能充分展现他们已取得的成就;

  

  所有这些缺憾,我们期待能够通过再版的机会,进行修订和补充。

  在这里,我们恳请读者们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也希望更多的年轻留苏(独联体)学子加入弘扬传统、传承文化的行列。

  我们的联系方式是:each_easy@sohu

                                   单刚、王英辉 2007年10月于北京

  ① ?(美)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现代稀见史料书系),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②  余玮、吴志菲:《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  孙耀文著《风雨五载: 莫斯科中山大学始末》,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页。

  ④孙耀文:《风雨五载: 莫斯科中山大学始末》,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页。

  ⑤杜魏华主编《在苏联长大的红色后代 》;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502页。

  ⑥杜魏华主编《在苏联长大的红色后代 》;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⑦陈祖涛口述,欧阳敏撰写《我的汽车生涯》,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⑧杜魏华主编《在苏联长大的红色后代 》;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666页。

  ⑨杜魏华主编《在苏联长大的红色后代 》;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